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89

  ..續本文上一頁請大家注意一下。)

  現在我們再說明一點,因緣是講親因緣,注意這個“親辦自果”,本身的因緣。因,這因緣不能隨便用的,前因變成現在的後果。我們有兩句普通的話大家中國人都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說瓜的種子、這顆種子是前因;種下泥土,泥土這些是增上緣,人工培養、太陽、空氣、水等等,是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的道理,下面再講。它生出來瓜就是瓜,譬如我們臺灣有哈密瓜,新疆來的引進的品種。由新疆的哈密瓜(哈密這個地點是新疆有名的,哈密瓜甜得很的瓜,好吃得很),我們這裏也吃到,到底不是那個味道,差得遠;但是還是那個樣子,它的所謂相、見,它的精神差不多,瓜還是那個瓜。它變了,因爲加上後面的因緣不同,土質不同,一切不同,所以哈密瓜只有哈密的地方(最好吃)。譬如我們用藥,枸杞子,使的“甘枸杞”,藥店上開藥方開甘枸杞,甘不是甜的意思,說的是産生最好的地點是甘肅省,甘肅的枸杞子是最好,所以寫成甘枸杞。譬如說“川當歸”是四川産的,“廣木香”是廣東。一看藥名上有個地點、注明哪個地點,必須要那個地點的藥。譬如現在臺灣也自己種了當歸,還是那個東西,效果的確不同。這就是種子變現行。那麼這個種豆得豆,黃豆、黑豆、綠豆,它的種子不同,綠豆的種子不會生出來變成黃豆了。就是自己的前因所發生的現行,現行——現在的果。告訴我們先由自己了解起。這個原理也可以用到物理世界一切等等。所以講,“現行者謂七轉識及彼”,就是第七識所發生相應心所所變的相分、見分,它的叁性、叁界、九地等不同,各有各的因緣。

  除了佛、成佛是至善,都是善緣;以及最下等的極劣的、無記性的,那都是最壞的,本來就是無記,受——都在那個受苦的境界裏頭。除了佛,至上、至下的以外,“余”——其他的,我們一切衆生等“熏本識,生自類種”,現行的行爲熏習了第八阿賴耶識。我們現在讀的書,所以讀書讀久了,這個意識形態形成了一個人的主觀個性不同。因爲它熏習了本識,第八阿賴耶識變成那個種子了。譬如我們抽香煙,很多人抽了香煙兩個指頭就黃了,這個黃顔色是煙熏上這個指頭,就是所熏;那個指頭熏成黃色是能熏,第八阿賴耶識能熏;外面的現行——所熏,一個香煙熏過了一樣。“余熏本識”,我們現在的行爲熏習了第八阿賴耶識,變成自類的未來的種子。因此我們學佛的人天天叫你念佛、觀想佛,把許多世間的習慣的這些思想變了。慢慢熏修,所以修行叫做熏修,慢慢地熏修啊,將來自己成佛,到那個境界,就是熏習的意思。這也是教育的道理,所有的教育都是熏習,把你熏煉成功。

  “此唯望彼”,所以第七識看這個第八阿賴耶識根本,這就是親因緣,“是因緣性”,這是因緣的道理。至于第八識同心呢?這個八識心王呢?“第八心品,無所熏故。”心的本身這個本體啊,本來是光明清淨,非善、非惡、非無記;它無所熏。所以真正明心見性,當下立地成佛,他這些心的習氣立刻可以改變了。所以你們修禅宗,所以黃檗禅師就講過,真悟道了的人,一切思想行爲個性都變了,“不異舊時人”,外表上那個人、這個相還是那個人;“只異舊時行履處”,他做人做事、個性、言談、思想、性情大變了。說已經悟了道,個性還是一樣,說話叽叽喳喳的還是叽叽喳喳,婆婆媽媽的還是媽媽婆婆——沒有這個道理,不是的。“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就不同了,他的行爲、做人做事完全不同。所以真見道的人,胸襟很狹小的變成寬宏大量、慈悲,嗔心很大的變成慈祥,他自然變了。爲什麼呢?悟道了以後就佛果至善,自然是至善的。所以懂了唯識,你對于自己的見地功夫是一大考驗自己,用不著問人。

  所以“第八心品,無所熏故,非簡所依。”它無所依處。所以《金剛經》這些地方給你講實相般若是講心,無著無依,“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善也不住,惡也不住,無記也不住。譬如虛空,什麼都不住。所以心的本心,八識就是講一心嘛!心的本心爲“獨能熏故”,它這個功能只有能熏,能生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它的功能所生、所熏;一切法不能生它,它無生故。所以它諸法無生。“極微圓故”,所以第八心的道理,這個心性之體最微妙,最圓滿清淨。

  (修戒、修慧你們兩位師兄弟看書啊,不要看我,不然那個慧力永遠發不起來。)

  “極微圓故,不熏成種”。它不能熏習成種子。那麼一切種子都含在這個心,含在第八阿賴耶識,所以第八阿賴耶識叫含藏識。換句話,成佛的人、悟道的人,把一切的種子,叁性種子都變成至善了。所以學佛的學淨土宗,你曉得爲什麼叫我們念《阿彌陀經》四十八願?(是)學阿彌陀佛的心性願力。開始我們都做不到,每一個都相反的;叫我們一切犧牲自己爲衆生,做不到的;嘴裏盡管念,一邊念經、一邊人家碰到你那個火高八丈啊!做不到的啊!真做到了以後,你心性熏習就變了,那就是佛種。所以現行就是講我們現在的行爲,一切的作爲、心理狀況。“現行同類展轉相望,皆非因緣。”

  我們現在的心理,等于現在哲學、心理學所講的,我們現在思想意識的形態變成一個固定的主觀習慣,起心動念個性是那個樣子就是那個樣子;“同類展轉相望”,互相爲因果;“皆非因緣”,不是親因緣;因爲“自種生故”,我們現在的個性心行本來就是本來生命帶來第八阿賴耶識種子所變的現行。換句話,我們現在的心理行爲,等于爆的火花一樣,用過了一個火花,你看整個那個機器,修汽車的、整個修機械的地方,那個電鑽一轉,電的火花,“嘩~~”一晃,沒有了。“自種生故”。

  “一切異類,展轉相望,亦非因緣,不親生故。”一切的異類,外面所受的影響引起心理行爲的,乃至不同的心理行爲叫做“異類”。就是現在我們也可以接受新的東西、接受新的觀念。譬如一個外國人學中文、中國人學外文,不管學得怎麼好,差不多到臨死的時候啊,快要斷氣的時候意識會偶然講出一兩句英文,大部分還是中國話,乃至于從小那個方言就出來了,因爲這個熏習的力量還不夠深。“一切異類,展轉相望,亦非因緣。”爲什麼道理呢?它不是親生故。親生,什麼是親生?第八阿賴耶識的種子生出現在的現行,這個是親因緣,親因緣是講這個;其他是疏因緣。

  講到這裏有個論辯,後來這些菩薩們大師們的論辯:“有說,異類、同類現行,展轉相望爲因緣者,應知假說。”另外有一套哲學理論、有一派的說法,不管同類的心理行爲、異類的心理不同的心理行爲,互相輾轉的、互相有關聯的,這就是因緣道理。他說這一種說法,現在的因緣,“應知假說”,在理論上有,可以講,不究竟。“或隨轉門”,是改變方法講——不究竟,不是親因緣的道理。

  “有”,還有,“唯說種是因緣性,彼依顯勝,非盡理說。”還有一派理論講,就是我們自己阿賴耶識帶來的種子,這個才是因緣的範圍。他說這種理論,“彼依顯勝”,特別強調第八阿賴耶識種子功能的特別,顯出來它的勝,勝義特別。“非盡理說”,不究竟的道理,在邏輯上不究竟。

  究竟道理要看佛說的,“聖說”,佛說,“轉識與阿賴耶,展轉相望爲因緣故。”我們修行就是轉識成智,把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轉識。轉了以後,譬如我們現在一般人修行,大家念佛也好,做什麼觀想,從第六意識開始修行。我們覺得心在念佛,就是第六意識在念,不是那個心的體,就是心的心所。有作用嗎?有作用。慢慢熏修轉識,慢慢轉,把第八阿賴耶識種子的功能那個染汙也轉了。佛叫我們修行是這個道理。所以都從第六意識心開始修,這個爲因緣故,就是親因緣道理。親因緣我們又重述了一道,很吃力啊。

  第二個,“等無間緣”,爲什麼加個“等”?等流,平等的力量,一股大河流一樣,永遠向前面流去。“等”,平等,“無間”,沒有間斷過,沒有間歇性的。這就是輪回、旋轉的,中國的《易經》就是循環往複,佛法就是輪回旋轉。所以它是等流、沒有間斷的這個緣。要注意哦,我們說前生帶來第八阿賴耶識種子變成現行,拿物理世界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瓜和豆任何一顆種子,種子裏頭你把種子打開一看,分析了——空的。差不多種子中心都是空的,可是它的空的功能裏頭含藏有那麼多——有枝幹、有花、有葉、有各種變化,有酸甜苦辣。所以一顆種子下地以後重新發生,它又産生很多很多很多的果子。這就是等無間,這個生命的等流,沒有間歇性。人的心性的道理也如此。

  所謂等無間緣“謂八現識”,八個,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第六意識等等,現識——呈現出來的作用;“及彼心所”,以及心理上五十一種心所;“前聚于後”,八個識這是一堆,聚就是這一堆、這一組,這一堆由前面的種子生後面的現行,“前聚于後。”“自類無間”,自己的種類沒有間歇性。“等而開導”,平等地向前面開發,就是現代名稱:無限地開發。“令彼定生”,可以使它那個種子,什麼種子一定變成什麼現行,決定的。

  “多同類種,俱時轉故,如不相應,非此緣攝,由斯八識非互爲緣。”他說很多的同類的種性,同一個時候“俱時”起轉動的作用,轉動作用就是增上緣,不是等無間緣;一個機器一樣在轉是增上緣。“多同類種(性),俱時轉故”,所以因緣成就,我們經常學佛的人說:哎呀,因緣成就就行了。因緣成就是很多因素湊攏來的,不是簡單的。所以禅宗悟道,古人、古來的禅師們說:見道悟道也有時節因緣。那個時節到了,等于瓜熟蒂落,所以修行人只問耕耘,莫問收獲。自己“哎呀,我已經修了念了七天了,一點影子都沒有。”你就是影子,什麼影子啊?那麼簡單啊?要多生累劫修行熏修來的。

  所以,“多同類種,俱時轉故”,要增上緣來同時轉。“如不相應”,我所種的因、所動心起念這個因不…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