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合理,彼此不相應,等于電感一樣,插頭插不對了;“非此緣攝”,這種作用就不屬于等無間緣了,就是另一個理由了。所以“由斯”由這個道理你要懂得,八個識“非互爲緣”。它本身在邏輯觀待道理來分開來講,乃至我們修行一步一步功夫,它八個不是互相爲因緣。你說我意識已經轉了,“我現在心啊已經很想慈悲啊,就是我的脾氣改不了!”嘿,那個脾氣是第八阿賴耶識種性,那麼改得了啊?所以八識不是互爲緣的。“我心想慈悲”,你到那個時候就想殺人了,就氣得“我要想打他”了!你意識想:“不應該啊!”那是第六意識有這個,你第八阿賴耶識那個種性強得很。所以有時八識“非互爲緣”。
“心所與心,雖恒俱轉,而相應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設,離別殊異。”“心”,上面是講心王,就是本心、心的體,八識一個心王。“所與心”,下面是心所。就是我們心的功能生起來第六意識心理的狀況,“雖恒俱轉”,實際上他兩個常常永遠在轉。譬如我們思想,爲什麼會有思想呢?因爲能有思想的功能就是心王;起我們今天心理思想的作用,就是心所。當然所起的作用,這個能也在轉。譬如一個機器把它一開動了,機器的功能發動了,機器在轉是所轉的現象,那個功能發生所轉的現象。所以“心所與心,雖恒俱轉,而相應故”,心所跟心王是有彼此關聯的作用;“和合似一”,他兩個有彼此關聯的作用,使我們表面上一看、看起來,對于自己智慧不夠啊,心所與心王分不清楚,心的“能”與“所”起的現象自己搞不清楚。所以,你看我們用功的人往往打坐啊修行,第六意識稍稍偶然得到一點清淨,認爲自己明心見性了,以爲整個心王功能都轉了,不可能的啊!心王的功能包括你身體啊!連你身體都沒有轉,變化氣質都沒有變化掉,你轉個什麼啊?你走路要扭起來走,要歪起來腰,還都是一樣啊!並沒有動啊!那個講話一開口就是滿臉吵架的相,都沒有變,那怎麼轉?所以啊,“和合似一”,你看不清楚了。要看得清楚,“不可施設”,不可假設,不可把它分析、假設,研究就是設施,“不可施設”,不可研究、分析、假設。“離別殊異”,其實心王跟心所兩個,你不要把它區別分得那麼太厲害。心王這個功能在哪裏看?就在用上看;體在哪裏看?就在用上看。離用你去找一個體,找個什麼體啊?你說這個水的體是濕的,縱使它用變成茶、變成酒、變成剛才的臘八粥,但是水性還是濕的。
“故得”,這個就是等無間緣的道理。剛才拿水性來比方,水性它就用水煮成稀飯熬成臘八粥,放了軟棗啊、桂圓啦、龍眼哪,什麼東西;放一點糯米啊、木耳啊什麼的,還是水,這個茶杯裏還是水,水性不動就是心王功能。臘八粥的水分同茶的水分、同酒的水分,這一個所變出來的酒味、茶味、稀飯的味不同,就是心所的作用,這叫做等無間緣的道理。所以等無間緣就是我們這個心能與心所隨時都在起這個作用。那麼這個緣幾時把它斷得了?等無間、沒有間斷的。緣不斷這個修行就在輪回裏頭滾下去了,這是普通的緣。
“入無余心,最極微劣,無開導用。”等到大阿羅漢證入了無余依涅槃的時候,一切皆空,到了那個境界。那麼等無間緣的作用,他的力量微劣,是很輕微、沒有起作用的,所以他再也沒有開發性的、無開導的用,到那個時候才行,等無間緣才可以切斷了。所以我們禅宗術語,佛經等等:“切斷衆流”,因緣這個道理都不起。
“又無當起等無間法,故非此緣”。這個“又無當”,到了入涅槃,大阿羅漢證得空性涅槃,再沒有起妄想、起心動念,有漏法不起了,“無當起等無間法”,就是說應該有無間這個心念永遠流滯(動)啊,停不了的,可是那個時候無間法停止了,不當起了。除了阿羅漢入涅槃,所以沒有等無間緣,這一緣把它了了。“雲何知然?”他說怎麼樣曉得啊?當然也有人、有老幾很犟的了:你怎麼知道?他說,“論有誠說”,《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一切諸佛已經明白的告訴我們這個用功的境界。
“若此識等無間,彼識等決定生,即說此是彼等無間緣故。”他說假設這個識,我們這個第七、第六、前五識,都是在輪轉無窮在應用,平等無間歇的,那麼應該說“彼識等決定生”,隨時都是起作用、生起作用,所以啊,生起作用這個時候就是說叫作“等無間……”[斷錄]
……涅槃的時候,他的等流不動了,不起心動念了。所以佛經說,“阿陀那識”,就是阿賴耶識的用、相,“叁界九地皆容互作等無間緣”,普通人這個阿賴耶識這個種子在叁界九地,互相起作用,等流,沒有間斷的。“下、上、死、生相開等故”,乃至下地獄,乃至上天堂,生生死死在六道輪回中;“相開等故”,它永遠是開發性的、無窮盡的,無盡之流。
要到什麼時間才把這個無盡之流、等無間空掉、切開呢?“有漏無間,有無漏生”,好幾位同學在這裏,他說老師啊,沒有交代清楚。我說你們不會用用腦筋啊?反正自己腦筋用不出來就怪老師。“有漏無間”,他有些人修持在有漏之因,在凡夫、欲界、色界、無色界,還是在……雖然,我們曉得叁界裏頭怎麼樣修啊?修禅定、九次地定不同,所生叁界就不同。天人表大家在旁邊自己打開,初禅、二禅、叁禅,初禅是欲界天,二禅以上慢慢由欲界升到色界、無色界,四禅以上四空天、四定,修行人一定要搞清楚這個路線,這個路線始終搞不清楚(的話),不曉得你打坐坐在那裏幹嘛呢!搞不清的啊!不要糊塗了,越修越無記啊!一定要用心哦!凡是生叁界中,禅定到了不一定得了無漏果哦!還是有漏之因。無漏果是證得羅漢了。
漏個什麼?六根都在滲漏,有起心動念都在漏啊!等無間緣沒有斷,它一股流一樣沒有斷,就是有漏啊!所以“有漏無間,有無漏生”,有些還在初禅欲界裏頭的,或者到二禅,雖然禅定功夫到了,他的慧(定跟慧),慧上心理行爲那個有漏之因還是不行。譬如我們打坐坐得很好,這兩天坐得好好的,也沒有外緣來吵你,忽然有個人來罵你一頓,你開始因爲定力很高:“哎呀,可憐人啊!我可憐他啦!很愚癡啊!”再給你罵個叁天,“格老子!我不打坐了,非揍你不可!”那個漏就起來了,就有漏了。所以啊,真到了無漏之果,無漏像一個密封一樣沒得滲漏。像那個布袋啊,一個東西,密密地封牢。2007-9-27雨辰聽錄完成(第20集終,玉樹臨風二校完)
唯識與中觀(二十一)
“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內外隔絕了,“無漏”,水一樣一點都漏不出去了,外面漏不進來,裏面也漏不出去。“有漏之因”,有時候在欲界,就是我們,你修到了也可以得無漏果,“有無漏生”。
“有漏無間,有無漏生”,這個是講什麼呢?欲界裏頭的人、欲界修禅定,天人表拿出來看,初禅、二禅這還是有欲界裏頭,欲界、色界還是有漏之因。但是在這個初禅、二禅、叁禅裏頭進修呢,可以得無漏果,一下子直超了、跳上去了,超級就證得羅漢了。
“無漏定無生有漏者”,到了五淨居天,你看天人表,色界天那個時候、四禅天這個境界,如果得了無漏定的時候啊,一定不會再生有漏之因了。所以這個話文字很清楚嘛,不肯用腦筋!這個文字多清楚啊!道理就是這樣。
“鏡智起已,必無斷故”,大阿羅漢,佛也不過是大阿羅漢,不是普通阿羅漢。大阿羅漢得無漏果,成了佛才得無漏果,大阿羅漢也一樣。這個是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了。我們《八識規矩頌》要記得哦,第六識是“觀察圓明照大千”,大圓鏡智那個時候,第六識、第七識都轉了,大圓鏡智。所以“鏡智起已”,這個時候轉了,第八阿賴耶識種子完全變成大光明無漏,“必無斷故”,中間不會說無漏果再生有漏的。
“善與無記,相望亦然”,這個時候善的種子、無記這些種性,“相望亦然”,你彼此觀察,觀起來作用、道理也是這個樣的。就是說佛果是至善的,最笨是無記;道理、就是觀待道理你推測是一樣的。
那麼又問問題了,“此何界後,引生無漏”呢?所以一個人修道得無漏果啊,多不容易啊!證得阿羅漢,那清淨極了,那心中無漏。
修到哪一界才能“引生無漏”?“或從色界”,看天人表,因爲大家你不熟嘛,觀念裏記不熟,所以啊,在色界,二、叁禅、四禅;“或欲界後”,或者在欲界裏頭的後面,初禅的欲界還非……,初禅二禅之間,有時候智慧一高,禅定功夫直到這裏,他的智慧、了道的心快,智慧明利,就得無漏。
有一個重點告訴你啊,“謂諸異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後,引生無漏”,我告訴你佛經的道理,“異生”是講有修持的羅漢或者佛,已經同人不同一點,等于人中同普通人不同一點叫做異人,佛經就是“異生”。學佛稍稍有修持的人,佛告訴你,要真正成佛,到色界的時候才能成佛哦!欲界不會成佛。也沒有無色界成佛。這是什麼道理?這是秘密了。無色界是法身,成法身,無相的;欲界是五趣雜居身,欲界是化身;色界是報身。所以《華嚴經》同《梵網經》,你們修的菩薩戒“梵網戒”是《梵網經》(所出),《梵網經》菩薩戒是毗盧遮那佛在色界天上給千佛說的,不是給我們人說的;給佛說一切菩薩戒,唯有佛與佛才能夠有資格聽。所以盧舍那佛是圓滿報身,在色界才成就、成佛。注意喲!所以修持說色身不轉,你說成佛、叁身圓滿,必無此事!不要瞎扯了。所以一切異生求佛果者,定生色界以後,才引生無漏。注意啊!所以真到了無漏果的時候,我們這個肉體是最粗最粗的,也轉了,轉成色界身了,所以修成功了身心都是光明了,整個氣象都是光明出來了。
“後必生在淨居天上大自在宮,得菩提故。”查“叁界天人表”,淨居天在第幾禅啊?江尼彬跟明光倆,四禅在哪一天啊?色界哪一天?自在天,大自在天宮, 是有頂天,色界大梵天的天宮,才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你看《華嚴經》開始,大梵天境界就來了…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