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合理,彼此不相应,等于电感一样,插头插不对了;“非此缘摄”,这种作用就不属于等无间缘了,就是另一个理由了。所以“由斯”由这个道理你要懂得,八个识“非互为缘”。它本身在逻辑观待道理来分开来讲,乃至我们修行一步一步功夫,它八个不是互相为因缘。你说我意识已经转了,“我现在心啊已经很想慈悲啊,就是我的脾气改不了!”嘿,那个脾气是第八阿赖耶识种性,那么改得了啊?所以八识不是互为缘的。“我心想慈悲”,你到那个时候就想杀人了,就气得“我要想打他”了!你意识想:“不应该啊!”那是第六意识有这个,你第八阿赖耶识那个种性强得很。所以有时八识“非互为缘”。
“心所与心,虽恒俱转,而相应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设,离别殊异。”“心”,上面是讲心王,就是本心、心的体,八识一个心王。“所与心”,下面是心所。就是我们心的功能生起来第六意识心理的状况,“虽恒俱转”,实际上他两个常常永远在转。譬如我们思想,为什么会有思想呢?因为能有思想的功能就是心王;起我们今天心理思想的作用,就是心所。当然所起的作用,这个能也在转。譬如一个机器把它一开动了,机器的功能发动了,机器在转是所转的现象,那个功能发生所转的现象。所以“心所与心,虽恒俱转,而相应故”,心所跟心王是有彼此关联的作用;“和合似一”,他两个有彼此关联的作用,使我们表面上一看、看起来,对于自己智慧不够啊,心所与心王分不清楚,心的“能”与“所”起的现象自己搞不清楚。所以,你看我们用功的人往往打坐啊修行,第六意识稍稍偶然得到一点清净,认为自己明心见性了,以为整个心王功能都转了,不可能的啊!心王的功能包括你身体啊!连你身体都没有转,变化气质都没有变化掉,你转个什么啊?你走路要扭起来走,要歪起来腰,还都是一样啊!并没有动啊!那个讲话一开口就是满脸吵架的相,都没有变,那怎么转?所以啊,“和合似一”,你看不清楚了。要看得清楚,“不可施设”,不可假设,不可把它分析、假设,研究就是设施,“不可施设”,不可研究、分析、假设。“离别殊异”,其实心王跟心所两个,你不要把它区别分得那么太厉害。心王这个功能在哪里看?就在用上看;体在哪里看?就在用上看。离用你去找一个体,找个什么体啊?你说这个水的体是湿的,纵使它用变成茶、变成酒、变成刚才的腊八粥,但是水性还是湿的。
“故得”,这个就是等无间缘的道理。刚才拿水性来比方,水性它就用水煮成稀饭熬成腊八粥,放了软枣啊、桂圆啦、龙眼哪,什么东西;放一点糯米啊、木耳啊什么的,还是水,这个茶杯里还是水,水性不动就是心王功能。腊八粥的水分同茶的水分、同酒的水分,这一个所变出来的酒味、茶味、稀饭的味不同,就是心所的作用,这叫做等无间缘的道理。所以等无间缘就是我们这个心能与心所随时都在起这个作用。那么这个缘几时把它断得了?等无间、没有间断的。缘不断这个修行就在轮回里头滚下去了,这是普通的缘。
“入无余心,最极微劣,无开导用。”等到大阿罗汉证入了无余依涅槃的时候,一切皆空,到了那个境界。那么等无间缘的作用,他的力量微劣,是很轻微、没有起作用的,所以他再也没有开发性的、无开导的用,到那个时候才行,等无间缘才可以切断了。所以我们禅宗术语,佛经等等:“切断众流”,因缘这个道理都不起。
“又无当起等无间法,故非此缘”。这个“又无当”,到了入涅槃,大阿罗汉证得空性涅槃,再没有起妄想、起心动念,有漏法不起了,“无当起等无间法”,就是说应该有无间这个心念永远流滞(动)啊,停不了的,可是那个时候无间法停止了,不当起了。除了阿罗汉入涅槃,所以没有等无间缘,这一缘把它了了。“云何知然?”他说怎么样晓得啊?当然也有人、有老几很犟的了:你怎么知道?他说,“论有诚说”,《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一切诸佛已经明白的告诉我们这个用功的境界。
“若此识等无间,彼识等决定生,即说此是彼等无间缘故。”他说假设这个识,我们这个第七、第六、前五识,都是在轮转无穷在应用,平等无间歇的,那么应该说“彼识等决定生”,随时都是起作用、生起作用,所以啊,生起作用这个时候就是说叫作“等无间……”[断录]
……涅槃的时候,他的等流不动了,不起心动念了。所以佛经说,“阿陀那识”,就是阿赖耶识的用、相,“三界九地皆容互作等无间缘”,普通人这个阿赖耶识这个种子在三界九地,互相起作用,等流,没有间断的。“下、上、死、生相开等故”,乃至下地狱,乃至上天堂,生生死死在六道轮回中;“相开等故”,它永远是开发性的、无穷尽的,无尽之流。
要到什么时间才把这个无尽之流、等无间空掉、切开呢?“有漏无间,有无漏生”,好几位同学在这里,他说老师啊,没有交代清楚。我说你们不会用用脑筋啊?反正自己脑筋用不出来就怪老师。“有漏无间”,他有些人修持在有漏之因,在凡夫、欲界、色界、无色界,还是在……虽然,我们晓得三界里头怎么样修啊?修禅定、九次地定不同,所生三界就不同。天人表大家在旁边自己打开,初禅、二禅、三禅,初禅是欲界天,二禅以上慢慢由欲界升到色界、无色界,四禅以上四空天、四定,修行人一定要搞清楚这个路线,这个路线始终搞不清楚(的话),不晓得你打坐坐在那里干嘛呢!搞不清的啊!不要糊涂了,越修越无记啊!一定要用心哦!凡是生三界中,禅定到了不一定得了无漏果哦!还是有漏之因。无漏果是证得罗汉了。
漏个什么?六根都在渗漏,有起心动念都在漏啊!等无间缘没有断,它一股流一样没有断,就是有漏啊!所以“有漏无间,有无漏生”,有些还在初禅欲界里头的,或者到二禅,虽然禅定功夫到了,他的慧(定跟慧),慧上心理行为那个有漏之因还是不行。譬如我们打坐坐得很好,这两天坐得好好的,也没有外缘来吵你,忽然有个人来骂你一顿,你开始因为定力很高:“哎呀,可怜人啊!我可怜他啦!很愚痴啊!”再给你骂个三天,“格老子!我不打坐了,非揍你不可!”那个漏就起来了,就有漏了。所以啊,真到了无漏之果,无漏像一个密封一样没得渗漏。像那个布袋啊,一个东西,密密地封牢。2007-9-27雨辰听录完成(第20集终,玉树临风二校完)
唯识与中观(二十一)
“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内外隔绝了,“无漏”,水一样一点都漏不出去了,外面漏不进来,里面也漏不出去。“有漏之因”,有时候在欲界,就是我们,你修到了也可以得无漏果,“有无漏生”。
“有漏无间,有无漏生”,这个是讲什么呢?欲界里头的人、欲界修禅定,天人表拿出来看,初禅、二禅这还是有欲界里头,欲界、色界还是有漏之因。但是在这个初禅、二禅、三禅里头进修呢,可以得无漏果,一下子直超了、跳上去了,超级就证得罗汉了。
“无漏定无生有漏者”,到了五净居天,你看天人表,色界天那个时候、四禅天这个境界,如果得了无漏定的时候啊,一定不会再生有漏之因了。所以这个话文字很清楚嘛,不肯用脑筋!这个文字多清楚啊!道理就是这样。
“镜智起已,必无断故”,大阿罗汉,佛也不过是大阿罗汉,不是普通阿罗汉。大阿罗汉得无漏果,成了佛才得无漏果,大阿罗汉也一样。这个是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了。我们《八识规矩颂》要记得哦,第六识是“观察圆明照大千”,大圆镜智那个时候,第六识、第七识都转了,大圆镜智。所以“镜智起已”,这个时候转了,第八阿赖耶识种子完全变成大光明无漏,“必无断故”,中间不会说无漏果再生有漏的。
“善与无记,相望亦然”,这个时候善的种子、无记这些种性,“相望亦然”,你彼此观察,观起来作用、道理也是这个样的。就是说佛果是至善的,最笨是无记;道理、就是观待道理你推测是一样的。
那么又问问题了,“此何界后,引生无漏”呢?所以一个人修道得无漏果啊,多不容易啊!证得阿罗汉,那清净极了,那心中无漏。
修到哪一界才能“引生无漏”?“或从色界”,看天人表,因为大家你不熟嘛,观念里记不熟,所以啊,在色界,二、三禅、四禅;“或欲界后”,或者在欲界里头的后面,初禅的欲界还非……,初禅二禅之间,有时候智慧一高,禅定功夫直到这里,他的智慧、了道的心快,智慧明利,就得无漏。
有一个重点告诉你啊,“谓诸异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后,引生无漏”,我告诉你佛经的道理,“异生”是讲有修持的罗汉或者佛,已经同人不同一点,等于人中同普通人不同一点叫做异人,佛经就是“异生”。学佛稍稍有修持的人,佛告诉你,要真正成佛,到色界的时候才能成佛哦!欲界不会成佛。也没有无色界成佛。这是什么道理?这是秘密了。无色界是法身,成法身,无相的;欲界是五趣杂居身,欲界是化身;色界是报身。所以《华严经》同《梵网经》,你们修的菩萨戒“梵网戒”是《梵网经》(所出),《梵网经》菩萨戒是毗卢遮那佛在色界天上给千佛说的,不是给我们人说的;给佛说一切菩萨戒,唯有佛与佛才能够有资格听。所以卢舍那佛是圆满报身,在色界才成就、成佛。注意哟!所以修持说色身不转,你说成佛、三身圆满,必无此事!不要瞎扯了。所以一切异生求佛果者,定生色界以后,才引生无漏。注意啊!所以真到了无漏果的时候,我们这个肉体是最粗最粗的,也转了,转成色界身了,所以修成功了身心都是光明了,整个气象都是光明出来了。
“后必生在净居天上大自在宫,得菩提故。”查“三界天人表”,净居天在第几禅啊?江尼彬跟明光俩,四禅在哪一天啊?色界哪一天?自在天,大自在天宫, 是有顶天,色界大梵天的天宫,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你看《华严经》开始,大梵天境界就来了…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