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那是什麼、好看不好看,那是第六意識加上的分別。第六意識不加上,眼睛就是這個現量。
所以你說,好,現在告訴你,意識的現量,有許多人比如禅宗的參話頭、淨土宗的念佛、密宗的修念咒子啊,又結手印、又搖鈴鼓、又觀想,意識忙得很啊!修密宗,那意識忙極了的,又念咒子“轟隆轟隆”,又結手印,這個指頭彎過來、那個指頭彎過去,搞了半天,又要散掉(手印);這是花了供養了,這是茶了給佛了……完了,忙得很,又鈴子鈴鈴鈴、咚咚咚,腦子要觀想:幾個頭哦……忙活完了,那個意識累到極點,一下來以後啊,意識疲勞了,就擺出意識現量。意識現量一擺出,哦!呈現了!禅宗也如此啊。那麼一般人認爲是:“啊!悟了!”空了。
實際上我們曉得,許多學禅修道,這裏空了以後——所以清朝的雍正皇帝他是學禅的,他就講,禅宗有叁關:所謂破初關是第六意識被打破了。有道理,沒有錯。一般禅宗所謂破關哪,初步開悟了——參破了——第六意識現量境。這還要修,這不算數的。所以初關破了沒有什麼稀奇。
那麼我們現在講,假如破初關,我過去的經驗,隨時要你破就破初關,把你引到那個空的境界很容易。因此你們也懂一個道理了。比如說打坐以後我們這個身體上,氣脈發動,有個觀念很重要,你們浙江有兩個同學日記上都寫出來,很嚴重的問題。什麼任督二脈啊、奇經八脈打通了……你要曉得,任督二脈、奇經八脈通了沒有什麼稀奇,這不是道啊!換句話說,這是身上面身根的現量而已!因爲一般人覺得:哎喲!任督二脈、奇經八脈打通了,得了道——不相幹啊!你們是中了武俠小說的亂講(的毒),就是拿武俠小說來亂講。任督二脈、奇經八脈打通了他不死嗎?還是要死;他不病嗎?還是要病。不過少病、慢一點死。因爲他氣脈通了,生理正常。生理上保持(現狀,延緩)脈的老化,有這個效果。所以氣脈通流不過是身根與身識達到某一種現量的境界而已,不加意識破壞。
譬如我們每一個人的氣脈都在通的呀!你們注意哦,每一個人任督二脈都是通的哦!在座的人,凡是活人(就是通的),不通它就死了。那麼你說我怎麼沒有個東西在流動的感覺呢?那因爲你的意識用在某一個追求觀念非常緊的時候,影響了身識的神經也緊張起來,緊張起來自然感覺到有個東西在轉動。這個東西一轉動反轉來影響你的意識,“啊!這個東西好!”意識進入了另外一個現量境界上,是誘導性的進步。就是這個道理。不是不對,也是對。
但是,你認爲任督二脈都通了,或者奇經八脈通了,乃至于密宗講叁脈四輪通了就成功、就得道了——不是的!錯了!這個將來給你們講,講到那一部分再詳細告訴你們。
所以第六意識的現量是這樣一個東西。
因此,許多,我們看古人,不要說現在沒有禅師,古代許多的禅師充其量是第六意識破了的悟,不算究竟。幾乎曆代的禅師沒有幾個大成就的。因爲教理不通。唯識是非通不可的,有這樣嚴重。
所以現量的道理懂了哦。
前五識,你看玄奘法師在偈頌第一個,性境,前五識屬于性境,它屬于現量不屬于比量。因爲比量、非量是第六意識的境界。前五識是現量。
所以你假設一個人修持懂了這個理,不管你……,你坐起來就是傻拉瓜唧坐著都可以,你的意識不起比量、非量、不起分別的作用,你身體坐久了,這個現量自然起變化。但是你要注意哦,身體起變化,剛才譬如提到奇經八脈、任督二脈乃至身體內部到了某一個氣脈、到了某一步功夫,你坐在這裏,身體內部是亮的,發各種彩色的祥光哦!在普通,你理不通呢?認爲得道了!(那)你這一觀念錯了,就屬于外道哦!雖然不屬于魔道,卻不是真正的佛法。但是這個功夫呢?外道也好,佛法也好,一樣(身體)內部發亮。至于這個是什麼境界呢?這是五蘊裏的“受陰”境界。“受陰”是什麼呢?就是感覺,還是感覺範圍。這個感覺的東西哪裏來?感覺就是第六意識的分別。
懂了吧?這樣懂了吧?尤其明光(師呼人名)啊,你要特別注意呦!你是學科學的,對這個課要很側重,我希望你特別注意哦!要挑起這種擔子來哦!
這個都屬于這個境界——這是受陰。那麼這個五陰同唯識的關系太嚴重了,將來再說。現在我們暫時把現量的討論到這裏爲止。所以說你要整理這個講稿恐怕很難哦!(上次你們要整理)要很邏輯的啊!
第二關于性境。要注意哦,唯識有叁境,哪叁境?性境、獨影境、帶質境。這叁境。“叁境叁量”是唯識名詞,剛才上面“叁量”已經介紹了。
這個叁境的研究,境就是境界。現在我們用原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明顯地告訴你,直接告訴你,所謂直指人心見性(一笑)。
他說我們這個身體是性境,不是獨影境,也不是帶質境。
性境是阿賴耶識所呈現的,阿賴耶識的功能所變出來的。
換句話說,進一步(講),我們這個四大、所有的身體、前五識這個作用,是它的性境,本身自然的功能所呈現的。
所以我們要死以前,把這個好的眼睛捐掉的時候,這口氣沒有斷,腦神經沒有毀壞,趕緊就捐了。當然有一點點痛苦,這是菩薩道,犧牲了,給後面人用,這個好的眼睛挖出來馬上冰凍。這是假設說已經死亡的人,一個眼睛,爲什麼接到好人上面還起作用?一個學科學的問你學佛的,這是什麼道理?講物理的,唯物哲學就是物理,因爲它眼神經細胞在沒有死亡以前先把它保留。那麼請問,你所謂靈魂、心性、這個意識作用哪裏去了?在哪裏?馬上要告訴你哦!
這個禅宗、唯識學裏頭都有人問過這個問題,古人也已經問過。一條蚯蚓、一個蛇,把它斬成叁節或者兩節,那個蚯蚓把它一剁叁節,它兩頭都在動,請問:本性在哪一頭?
一條蛇,把它剁成叁節,它的尾巴、中間、頭都在滾,尤其是毒蛇,很靈的蛇,你把它剁成兩節,那個頭馬上跑了,那個半節的蛇頭它會去找藥,把草藥找來以後,這樣接上,自己把自己兜攏來就好了。雲南白藥就是這樣發現發明的。
那個雲南人到山上采藥,因爲割草藥把蛇給割斷了。結果他看到那半截的蛇就拼命跑,跑了後嘴裏含了草來,自己把自己這麼一放(那麼)一放,兩個身體(這麼)一兜,那條蛇等一下又(能)走了。喲!他很奇怪!這是什麼東西啊?那個采藥的人啊,腦子一動,又去找到這個毒蛇,一刀就把它砍斷,砍斷了後那個頭就又跑去找藥,一找來他就把它(藥)搶下來。所以發明雲南白藥是這樣來的,這是個真實的故事。
你說這蛇、蚯蚓,怎麼講這個道理?那麼這個問題,唯識答複你很簡單:這叫做“余命未斷”。余命——這個時候阿賴耶識沒有完全分開。也就是說,一個物理的作用——余力未斷,我們把電風扇的開關關了,可是電風扇還要轉動好多圈它才停。一個東西旋轉很厲害的時候、生命活動很厲害的時候,突然把它停掉的話,它生命還要旋轉一下,最後才完全靜止。這在物理的道理是“余力未斷”,生命意識的道理呢?是“余命未斷”。所以人一死了,別的地方(還沒有死),意識(先)死亡,我們要死的時候第一個——迷,腦子迷糊了、心裏迷糊了,意識先死亡。前五識性境還死得比較慢。尤其這個時候他的余識還在——他是性境,性境是阿賴耶識。說白了(阿賴耶識)我是這個樣阿賴耶識,你也是這個樣阿賴耶識,他也是,萬物共一個樣阿賴耶識。所以它接上(仍)可以起作用啊!這是生命。
當然這一段還要詳細地分析呦!所以真正的佛學是個大科學。你們要注意,光是在那裏辦刊物,所以我反對辦佛教刊物,一天十八界、十二根塵、六根六塵,倒來倒去的,就是那幾桶水——不要再講了,講了幾十年已經夠煩了,聽都懶得聽了!現在要向科學裏頭進軍,要懂得這個。
所以前五識性境,阿賴耶識呈現變的。好!那麼我們懂了是這個樣子。普通顯教講四大皆空,一講了四大皆空啊,我們下意識有個注解,就是——很討厭!很討厭的東西。對不對?那麼再加上小乘的見解不淨觀、白骨觀啊,把它看得一毛錢都不值。
到了大乘的見解不同哦!所以大乘菩薩道自己把自己傷害,出了一點血,是犯菩薩戒的、犯殺戒的。因爲你這個肉身就是菩薩身。假設你一旦悟道成佛,它就是個肉身菩薩,那麼我就是個肉身菩薩,我自己出我的血也犯戒。所以修密宗的人,乃至自己洗澡洗下來的那個洗澡水不能馬上倒,自己還要喝了叁口才倒掉。你們覺得很可笑,一點都不可笑。第一,是不垢不淨;第二,你本身那下來的東西,它是壞的呀?也不是壞。爲什麼?它做肥料,會幫別的、其他的生命又成長了。腐朽就是神奇,所以化腐朽爲神奇;神奇也就是腐朽。
所以大乘道的四大——四大不錯啊!六塵也不惡啊!所以禅宗祖師講,“六塵不惡,便同本覺。”(原文在叁祖《信心銘》: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六塵六根有什麼壞?用不著空哪一面——取一面,舍一面啊——不取不舍。“六塵不惡,尤同本覺。”它是自性所變的性境。所以依菩薩道來講,等于中國的《孝經》上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你看曾子著《孝經》,看起來那麼愚腐,(其實不然!)
換句話說,你愛惜自己的生命,也就是愛惜父母,也就是愛惜菩薩。它是性境所呈變,也是你生命功能的一部分。爲什麼四大皆空?這四大是不值錢的啊?!——非常值錢!
所以他是報身佛啊!因此要修報身啊!
好!性境。
怎麼是“獨影境”呢?“獨頭意識”所發生的(境界)。“獨影意識”裏頭有個“獨頭意識”,也叫“獨影意識”,注意啊!這兩個名詞翻譯不同,是一個東西。“獨影意識”也叫“獨頭意識”。我們現在西方文化裏頭心理學研究的,“下意識”也翻譯叫“潛意識”。現在的心理學只到這一步。實際上于第八阿賴耶識和第七識他都沒有懂。現在的心理學所講的“下意識”、“潛意識”不過是只懂得“獨影(頭)…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