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10

  ..續本文上一頁意識”而已。

  怎麼叫獨頭、獨影呢?它不靠前面五官,做夢的時候那個意識,那個夢就是“意識”的變化,但是夢的境界叫“獨影意識”,也叫“獨頭意識”。爲什麼獨一個頭?只有意識在動。因爲你眼睛沒有動,這個眼睛還閉著睡覺,耳朵也聽不見外面的東西。可是在夢中你也聽見其他的聲音——那是夢中的聲音,那是夢中的看見、夢中的感受、夢中的吃東西味道也很好,夢中的前五識都在動,跟第六識配合起來,這個是叫“獨影意識”。第六意識單獨放出來,不靠我們現在的前五根,也不靠前五識起作用,所以叫做獨影、獨頭意識。我們在夢中——,這個“獨影意識”、“獨頭意識”你們注意呦!特別注意!(卷二終 2007-04-11妙音緣錄入,玉樹臨風等校對)

  

  

  附注勘誤:請曾經下載二校稿的讀者更正,倒數26行文中:“說白了(阿賴耶識)我是這個阿賴耶識,你也是這個阿賴耶識,他也是,萬物共一個阿賴耶識”應更正爲:“說白了(阿賴耶識)我是這個樣阿賴耶識,你也是這個樣阿賴耶識,他也是,萬物共一個樣阿賴耶識”。

  

  更正理由是,南師在第18卷中說:注意哦!法相唯識就是佛經說一切唯心,不是說十方所有一切衆生就是那麼一個心哦!不是說十方一切衆生只按這麼一個阿賴耶識哦!很多聽到佛學的人、搞唯識都是有這樣觀念:“同一個阿賴耶識。”——是“同阿賴耶識”,不是“同一個阿賴耶識”。

  接著南師進一步說:“你把佛學觀念完全搞錯了。假設十方衆生只有一個識的話,都是一個阿賴耶識,我們不要修了,嘿!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早替我們修好了!因爲他的阿賴耶識已經解脫了嘛,我們跟著解脫了。”

  唯識與中觀(叁)

  ……搞清楚了?[斷錄]所以前五識的轉,隨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一起轉。這個道理,所以你們年輕啊,聽了一點點……年輕的同學們提了問題,你們在日記上提,我說我懶得答了,越是年輕、程度不夠,問題越多。其實啊,給老人家看,這不是問題。像大人提的問題,像我們(就)很願意答了,(因爲)問題打到中心來了,好辦。不是說你們問題不對;太多太羅嗦!等于一個幼稚園的學生向一個研究所的老教授提的問題,你說怎麼辦呢?只好摸摸他的頭說:孩子啊,你乖,先吃糖,明天告訴你啊!只好如此嘛!(要不)怎麼辦呢?不然我一個禮拜看那麼多日記、批那麼多日記,哎呀你們有些問題,好幾個卡片、好幾個條子夾在裏頭,讓我坐下來寫文章答複你,我要寫一個禮拜了,不是要了我的老命了!

  所以你們年輕同學多注意多看看就懂了。

  現在我們簡單答複我們年紀高一點的道友們的好幾個重要問題。有一位道友提出來:所謂現量,是不是相當于現代心理學所稱的直覺、直覺的境界?不是的!不是的!現量境——我們常常看到,現在有許多人把西方哲學裏的心的“直覺”這個名稱,解釋禅宗的第一步——開悟,認爲悟道那個就是哲學家柏格森所說的直覺,這是錯誤的。

  那麼同樣的,現量境,條子上寫的這個問題:所謂現量——我們現在講因明、講邏輯了——是不是相當于心理學所稱的直覺?我們先討論這個提出來的問題本身。所以你們學了佛要懂得因明,思辨是非常細膩的。現在我們要曉得,講哪一種現量?需要下個範圍。我們要改這個題,這個條子上的問題:“所謂意識現量是不是相當于心理學所稱的直覺?”那麼答複還簡單。假設照原來寫的條子所講:“所謂現量是不是相當于心理學所稱的直覺?”這個問題大了。剛才講過,擴大來說,山河大地一切皆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那麼,不是心理學所講的直覺了。這個懂了吧?就等于已經答複了。

  那麼爲什麼——我補充一下,所以叫你們注意華嚴經。——爲什麼說山河大地等等宇宙萬有都是第八阿賴耶識所起的現量、是它的性境呢?好,我告訴你們。你們光看唯識學、《成唯識論》或者看一些……那,你死了!充其量你到了熊十力、歐陽竟無先生這個境界。當然楊仁山先生不走這個路子,他最後還是歸之于淨土,他修持得很高明;那你們完了!所以唯識宗第一本大經《華嚴經》,我提出《華嚴經》你們大概就可以懂了,悟進這個道理,不是禅宗的開悟,道理上悟。《華嚴經》重要的話,很多重要的:“一切皆從法界流”,一切皆從法界流出來,法界代表自性——自性真如——阿賴耶識的清淨面(庵摩羅識)。“一切皆從法界流,(師囑板書的同學要寫得正楷一點。)一切還歸于法界”,你就懂了,不用再說了。所以呀,光研究唯識論,你看唯識學家,都抛開了華嚴境界。啊,華嚴境界你都懂了。

  那麼現在我們回轉來,這個條子所提的:大的現量——一切皆從(法界流)——宇宙萬有都是自性的流露、天然的流露,可以加個名稱——“如來”真性的流露。是凡夫自性的共業,如來真性的流露。好,這兩句話要命了!現在我做的文章,[斷錄]半天了。這就是要命。所以我不敢用古文寫,我這樣順便就講出來了,用現代話一大堆。我們有些學理高深的道友們已經懂了我這兩句話了。

  所以啊,直覺、心理上的直覺,是第六意識的境界。第六意識的什麼境界呢?你們注意唯識學,你翻開《瑜伽師地論》前五識裏就有:率(suo3)爾心。率,現在念“率(shuai4)”。這個字是破音字,有好幾個讀音。兜率(suo3)天,有人念兜率(lv4)天,不是兜率(lv4)天,兜率(suo3)天;彙率(lv4)。這個字好幾個讀音,破音字。

  率爾心,第六意識率爾心,有種的突然而來——這個直覺。乃至一般心理學所講的第六感、靈感,都屬于第六意識範圍,同第八阿賴耶識的影子都沒有,不相幹。所以啊,柏格森所謂的直覺,這是第六意識,依唯識裏頭的率爾心而已,這個是直覺。那麼你說它屬不屬于現量呢?當率爾心起的一刹那,不加分別的時候,它也是意識的現量;加分別了,不是現量,那叫分別心了,那叫分別了,意識的分別、分別境界。所以講這個唯識啊,它的邏輯的範圍嚴格得很!要懂了唯識,你的修行的路子不會錯了,你就有資格去學密宗,有資格去學禅宗了。

  直覺是率爾心的一種。啊,這個問題答複了。還有更好的問題,精彩的都在後面。

  還有,有人提的問題:假設從第八阿賴耶識——就是有一個名詞叫“種子識”——的相分來看,當然就有所謂現量、比量、非量、聖教量等等的名稱,相分——就是現象來講。如果從證分——就是悟道了,證了道,最後一著,這個用禅宗的話,從證分的最後一著來看,就是徹悟了、悟了道了,那麼無所謂現量、比量、非量、聖教量。那麼,他的問題說,“此種理解”,他說我的這種見解——是否是恰當的?要我答複,“祈示”,很客氣呀!祈禱的祈,告示的示。那麼很謙虛的講。

  你所問的問題的習氣、你的問題的習氣、問題本身用的習慣,(是)禅宗的問法的習慣——“最後一著”了不可得,那(麼)一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什麼八識!十六識都不管。——這是禅宗的、叫做“籠統真如,颟顸佛性”,拿學教理來講。所以學禅宗的人就容易犯這個毛病,“籠統真如,颟顸佛性”,學密宗的大手印的人也有這個毛病,學密宗大手印方面也有這個毛病。這個道理,也就是佛教說: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通教不通宗,好比獨眼龍。所以教也通、宗也通,這就叫禅悟。

  (師指點板書)颟顸,閩南語有哦,廣東話也有哦,這個小孩子亂搞就是颟顸,閩南語臺灣話還有保持,所以呀,你要曉得,研究禅宗的語錄、研究詩、研究詞,要通廣東話,要通閩南語,就對了。

  所以你這個問題本身是這樣,“相分”來講。實際上我們用正思維,當我們證得大徹大悟就證得菩提,證得菩提,大智慧的成就;大智慧成就了,一念之間,具備萬法。那麼這個各種相,果然說證到了自己自性的時候,相分依然,能變所變,同時具在。所以當他要發表(演)講的時候,一樣可以講相分,而他當時的境界裏頭一樣也有相分,何必說相分沒有呢?懂了沒有?這個道理就是如此。再拿禅宗道理明白告訴你:一念之間具備八萬四千法門,難道相分不在八萬四千法門以內嗎?!懂了沒有?好,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比較借重一個事實,說第八阿賴耶識我們生命帶來的種子識裏頭,各種量的呈現、顯現並不一定要在現在這一生,整個……這個文字我不講了,照你這個文字寫的,恐怕講出來別人也不懂,因爲你這個邏輯文字……你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生命帶來的有種子——前生帶來的種性;學唯識要知道啊,我們的種性,比如說天才兒童,爲什麼不是他父母遺傳?父母遺傳是四個因素裏頭的一個因素,他本身帶來、阿賴耶識前生帶來的種性特別偏向于某一點的,那麼這個種子發生現行。我們這一生所作的行爲——現行,變成來生的種子,所以啊,種子起現行,現行生種子。所以叁世因果就建立在這個地方。我們“若問前生事,這一生受者是”,這一生的感受;若問來生事呢?問來生會變人、變狗呢?還是變貓、變老鼠呢?還是升天呢?還是成佛呢?“今生作者是”你這一生的行爲。這個就是種子識的道理。

  因爲這位問的先生也是教授,他曉得這個道理。種子識的現量,我們帶來這一生的生命,不要這一生的現行有了經驗,它的種子識也會呈現。他提出一個事實——也是每一個人啊,個個都有經驗,個個不敢說。你要知道,研究佛法要破了一切的虛幻的層面,敢說出來。——他譬如青年的時候,男女都有哦,沒有男女講戀愛的經驗,也沒有犯過性、犯戒的經驗,不要說沒有男女兩個性關系;也沒有犯過手淫,也沒有遺精。他說,可是當第一次犯遺精做夢的時候,要夢遺,夢到有對象的,有女性的。而這一個女性啊,並不認識,那麼而且這個時候,並沒有後來真正的性的行爲,好像一接觸一看見了,就有遺精…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