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進廟子挂單;即使進廟子挂單呢,也是坐在大殿上一夜,也是打坐的。
所以大陸上的真正的叢林製度,比丘尼(尼姑)到和尚廟可以挂單嗎?和尚到尼姑廟上可以挂單嗎?可以。沒有房間的;只能在大殿上打坐一夜。不是現在喲!那麼道家的道士到和尚那裏挂單,和尚到道士那裏挂單,有沒有?有,也可以,也都是在大殿上打坐一夜。而且道士到和尚那裏挂單,或者和尚到道士那裏挂單,早晚功課要跟著人家一起做;不過呢,他念他的太上老君、你念你的阿彌陀佛。可是呢,做功課的時候一定還是要跟在一起的。
所以那位禅師一看只好在山門外一打坐。一夜大雪下來,大雪深到累積起來好幾尺。早晨這個廟子打開山門一看,有個挂單的和尚坐在門口,他所打坐的地方兩叁尺的範圍沒有雪。雪都堆起來了,你看那麼大的雪,沒有辦法落在他身上。他當然頭上可能是戴一個鬥篷了,這一點嘛書上沒有記載,因爲上面的壓力太重。(一笑)四周積雪不能存,就是得暖法的必然的道理。所以“暖”、“頂”。
那麼你們一般修密宗的,一般啦!現在亂七八糟的密很多啦!我上面有四個字的:“亂七八糟”的密。什麼氣脈,個個嘴裏都會講兩句氣脈,生氣的氣是有的啦,莫名其妙的脈是有的啦!真實的氣脈並不懂。那麼這個氣脈真正所謂通了,暖就來了、頂就來了,到忍的境界自然無念。無念不一定是無漏。但是這一個道理還是世第一法,並沒有出世哦!在這個世間至高無上的。所以你氣脈全通也不過世第一法而已,不要認爲氣脈通了就是佛哦!這個觀念不要搞錯了。那是加行,正好開步走、好修行了。要懂這個道理。
但是這個四加行法,不管小乘、大乘哪一個修持方法都離不開它,沒有四加行不要談。所以啊,如果你說我們大家一邊在學佛一邊用功,一天到黑啊,“不在愁中即病中”的身體;“不在愁中即病中”的心理,那還談得上什麼佛法呢?你講得最好,也同我一樣天花亂吹。沒有實證的功夫不行啊!所以啊,抉擇分裏四加行法裏的善,這才是至善。“唯色界故。”這樣四加行的成就才可以跳出了欲界。當然你得到暖法以後,男女之間的欲已經沒有了、化掉了。他本身有至樂的、最快(樂)的樂感,這個樂感不是欲界的樂感;是色界的,那是升華的;善念,不是染念,不是染汙的。所以“抉擇分善,唯色界故。”所以第六意識到達色界光明清淨的境界。
那麼第六意識的無漏,“一念不生全體現”不過是第六意識的無漏而已!第六意識無漏你們再看禅宗的道理,第六意識轉到念念清淨,不要說一念清淨,念念在清淨中,不過是修行的因地,還沒有證果。因爲“六七因上轉”,六祖講的很對!第六識、第七識得清淨是修行的開始,因上轉。“五八果上圓”,第八阿賴耶識同前五識能夠轉了,畢竟清淨,那是證道果了,證果才做得到。
所以我們一切的修行,隨時隨地意識的清淨都做不到,隨時跟意識倆還在爭鬥,(那)是個絕對的凡夫善男子、善女人,正在開步走的善男子、善女人。至于說得什麼定、證什麼果、乃至菩薩什麼地,免談了!沒得地,地也沒得地,因爲地現在地價雖然便宜,也不容易買到一塊的;果嘛,蘋果啊也滿貴的,都很不容易的。一天到黑在妄想中,連這個因地法門都沒有建立清楚,不管你學密宗、禅宗、什麼宗,你宗死了也沒有用。這是基本的原理。
這是講第六識的等無間緣。得四加行的,不管你小乘四加行、大乘四加行,達到色界的境界。那麼你會有個誤解要問了,那麼我第六意識清淨了,如果清淨了以後四加行得了,你就算是色界天的人嗎?不是啊!就是說我們本身的色界位上的人。每一個人身心上都有叁界,要搞清楚的。好,第六意識等無間緣講到這裏了。
眼耳身這叁識,現在講到前五識了。眼、耳、身這叁識,“二界二地”。哪二界呢?欲、色。哪二地呢?五趣雜居地、乃至初禅離生喜樂、二禅的邊緣,眼、耳、身這叁識才能夠轉。等無間緣這個等流的作用、這個因緣才在轉變。我們特別注意喲,特別注意這個啊!這一點我要特別請大家,尤其是在我們這裏同學們,號稱、自己吹都在這裏專修的,特別注意哦!乃至在家出家、學佛修道的朋友們:眼識、耳識,你連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入流亡所”都做不到,你的耳識一點動都沒有動。聽一切念誦的聲音,證入法性之流,忘記了第六意識所念、所起的不動了,這一步都做不到。“入流亡所”是觀音耳根法門,最初步的。至于眼識,我們對境你看兩個眼睛那麼對境,你說對境見而不見,做不到啊!看前面,像我這個前面是佛像,那些牌子、字,或者你的對著的前面是彌勒佛在這個架子上,乃至上面有這麼一個人,管他是人、是狗都不管了!就是那麼一個家夥,坐在那裏裝模作樣嘴巴亂吹的。眼睛這麼看到,是不是一個影子一樣?不要故意去:“啊,是啊,是個影子一樣。”那是你眼睛花了。
這個眼睛張開,眼識就不起作用了、能夠定了,到這個程度。至于生死,你看我們打坐坐在這裏,腿都發麻了、酸了,頭發脹了,這裏動動、那裏動動,然後啊氣在動了、到了背上了,任督二脈了、前後什麼了,你都在生死上在轉哪!絕對的凡夫啊!所以啊,眼、耳、身識,二界、二地中間都有的。
所以我們讀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昨天大家考試的題目(學研部的)很簡單,只要你把《八識規矩頌》默寫一道。你看,所以我出一個題目給你們,你總不能說我硬考你吧?這個總容易吧?嘿,我曉得你們很吃力的!平常叫你們好好背來,一默寫就困難。那麼你要記得“眼耳身叁二地居”呦!眼識、耳識、身識,欲界、色界這個時候,縱然你得了二禅定、到了叁禅定,生死還是存在的。所以眼耳身這叁識都還存在哦!因此你們自己修持要認清楚哦!我們大家因爲理不懂,所以修持上多了很多的障礙。該空的空不掉,該有的他又不抓。該到有的時候要抓住嘛,要用有爲法的時候他偏要來個空;該要修空法的時候他拼命地去搞有了。該空的時候他看空了不對,沒有辦法,念個咒子吧,“轟隆轟隆轟隆……”依賴他人去了。依賴藥師佛啊、或依賴准提佛啊、阿彌陀佛;但是這個時候不是依賴的時候你就不要依賴啊!佛正在睡覺的時候你求他沒有用啊!(一笑)比方啦!
所以啊,道理要認識清楚,“眼耳身叁二地居”。你自問自己,這個修持的程度到了那一步驟了沒有?至于“鼻舌兩識,一界一地”,鼻子管呼吸,舌頭呢嘗味道。“一界”在欲界裏頭就可以空、就可以休息了,等無間緣不動了。就是說一界一地,初地得了初禅,初禅是什麼?初禅是心一境性什麼?哦,離生喜樂,報出來了,很好!所以初禅就是專一境界,一專一了,它自然呼吸慢慢由粗轉細,由細……等于沒有呼吸了,鼻識就不起作用了,舌頭當然不動了,所以啊,“鼻舌兩識,一界一地”。
至于凡夫的前五識“自類互作等無間緣”,自己同類性質。怎麼叫自類呢?譬如說,我們(拿)嘴巴、舌識來講,吃到一個東西,“哎呀!好吃!”這個舌識起作用了。“哎,這是什麼東西啊?”眼識就去看了。人家告訴你這是素餃子,“啊!素餃子那麼好吃啊!”耳識又在起作用了;吃下胃裏很舒服——眼、耳、鼻、舌、身。“互作等無間緣”,那麼你第二個就講了,“哎呀,素餃子做得那麼好,你教我,下一次我來包。”——它互作等無間緣。
所以由這個道理,“善等”,善法等等,彼此五識自己“相望”,就是你觀察清楚;“應知亦爾”,你就可以了解了,是這樣,這個是等無間緣的道理。
講到這裏他又說,“有義”,有一派的講佛法的佛學的大師(古代當年在印度的)另外的說法,他的說法怎麼講呢?“五識有漏、無漏,自類互作等無間緣,未成佛時,容互起故。”五識身:眼耳鼻舌身,這個要在有漏之因——欲界、色界裏;證得阿羅漢、證道的時候證無漏果。“自類互作等無間緣”,在沒有得無漏果以前,乃至證得無漏果的時候,它的五識的本身自己相同類的互相作等無間緣。沒有成佛的時候嘛,當然如此。換句話說,如果成佛了就不同了。怎麼不同呢?我們讀書研究佛學到這裏就要想一想了,所以唯識不是一般隨便一聽啊,不要唯識、唯識,你不要聽得唯瘋了,不得了的啊!像經典書、佛學書,你要用過功夫的人。
你看《楞嚴經》上所謂講,證了道的人是“六根互相爲用”,真證了道,眼睛可以當耳朵用,耳朵可以當眼睛用。還不要說得道,現在世界各地很多人在研究,有人天生的業報不同,很多的小孩,像我們這一期的這個《知見》雜志上登的就有許多真實的事情。大陸上正作這個研究,有很多的小孩把眼睛完全蒙起來,他用耳朵用手可以看字;黑板上寫的什麼字,他一看就知道了,而且什麼顔色都看出來;還有些耳朵可以看。那麼這些不是每個小孩(都)可能——他的種子帶來的不同。
那麼你說普通人,這是普通人,沒有修過道的;有少數是他父親會修道的,教他的,也有少數做到。人的這個六根是可以互相爲用。但是這個用法還不是神通,他是凡夫境界,他種子帶來現行的業果某一部分有特強的功能,他就做到了。有些人行,有些人不行的。至于得道了以後六根互用是當然。
所以這一派的觀念,他說“五識有漏、無漏,自類互作等無間緣”,在“未成佛時,容互起故。”在沒有悟道成佛以前,自己互相起作用。
但是,“有義:無漏、有漏後起,非無漏後容起有漏。無漏五識,非佛無故。”他說另外有一派的理論,“無漏,有漏後起”,所謂無漏果,必須要凡夫有漏之因清淨了,才得無漏果。並不是說得到無漏果以後,還起有漏的緣。他怎麼樣叫有漏、無漏,我們的房子又不漏,他總在那裏叫“漏”幹什麼?我們凡夫六根都在漏,所謂向外奔馳,就是漏;散亂昏沈就是漏;一切妄念煩惱就是漏。所以講到五識特別強調這個。“有義:無漏、有漏後起,非無…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