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大義今釋 第六章 修習佛法的程序與方法▪P2

  ..續本文上一頁情形?希望佛再加說明。”

  佛說:“自性本來是靈妙圓明的。既非任何一個名望可以形容,更非任何一種現象可以比擬。就其形而上的本位而言:本體自性中,本來沒有物理世界與衆生世界的存在。因爲妄動,然後才有物理世界的衆生的生起。既然有生,一定就有相對待的作用,跟著就會滅了。有了生滅,就稱爲妄心。如果生滅不停的妄心消滅了,就名真如,或稱爲真心,或叫做真性。悟得其理,證到其事的,便稱作無上菩提,已得無上正等正覺。以其現象而言,就稱之爲大涅槃(圓寂)。其實,這兩個名詞,只是互相說明表示的名號。你現在要修佛的真正叁昧,直入佛的大涅槃境界,首先應當認識這衆生界和物理世界兩種顛倒的原因。如果再不生起顛倒,就可以達到佛的真正叁昧的境地。”

  “如何叫做人生顛倒呢?由于真心自性是本來靈明圓滿的。靈明至極,于是發起自性功能的妄動。自性妄動不息,就有了生滅不停的作用。于是從自性本體的畢竟虛無空寂的本位中,生起勝妙實有的有爲作用。這個有所爲的有爲作用,原來並不因爲有個什麼原因才發生。只是當自性功能妄動的時候,突然發生,暫時存在,偶然停留而形成一種現象,其實並無固定的根本。從這個無所住但有現象的有爲作用,而形成了物理世界和一切衆生界。無奈一切衆生反而迷失了自性本來的圓滿光明,便發生虛妄的知見,誤以爲那些有爲現象爲真實的存在。其實,不知道這個虛妄的作用和現象,並無一個固定的自體,更沒有實在存在的東西可以依持。可是如果要想返複歸還到真如的本性,有這個要想求得真如的心,就不是真的真如自性了。如用這個並非真心自體來求得返本還元之道,顯然又成爲一種錯誤的現象。“非生非住,非心非心非法”,無生之中求生。不可住之中求住。依妄心而求真如,用謬誤的理則而求真理,輾轉發生心理連屬不休的力量,形成業力的作用。因此,業力相同的就互相感應,産生交感的作用,彼此相生相滅,所以才有衆生的種種顛倒的存在。

  “如何叫做世界顛倒呢?這些有爲的萬有現象,既已形成有所爲以後,便自然的成爲分段的妄有妄生,因此成立空間的界限與方位。其實,那都不是萬有自作或是人爲的造成,也不由于先天有個決定性的原因,更沒有一個必然性的果然存在。因此時間的叁世(過去、現在、未來的作用。)和空間的四個方位。互相和合幹涉,互相分化又互相統一。(宇宙猶如一個大而無比的自然物理化學的洪爐。)變化生出一切衆生的種類。(參看本書第四章)因此世界上因有動力的妄能而有聲音,因有聲音而有物理的色相。因物理的色相而有香臭。因有香臭而有感觸。因感觸而有味性。因味性而有思惟意識。(這六種作用,如連環聯圈不斷,互爲因果,互爲起滅)由此六種現象,構成雜亂的妄想,形成業力性能。(有正反和排吸,統一和分化的相對作用。)成立內外正反的十二種區分。由此臺輪圈一樣地旋轉不停,所以世間上有聲音香臭味性感觸等變化。但無論如何變化,都由六位的能所互變,自始至終,終複爲始。充其量的反複變化,都窮極于十二變之中,形成一個輪周似的旋複作用。依據這種輪轉似的顛倒變化作用,構成衆生界的現象,所以世界上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有色相和情想的)、無色(沒有色相和情想的)、有想(有精神存在而無形相可見,如鬼神精靈之類)、無想(沒有精神作用而有形相可見,如精神化做土木金石礦物等的物質之類)、非有色(無堅固的色情而有形象的存在,如水母浮石等)、非無色(偶然暫有色情作用,而沒有長存的形象可得),非有想(好像似有知覺,而其實沒有情想的作用,如蒲盧、向日葵、含羞草等)、非無想(好像沒有情想,而其實也有情想,如土枭、破鏡鳥等惡毒禽獸之類。),如此等等,共有十二種類的衆生。”(此處原文是解釋十二種類衆生的生命本元,依原文研讀即知。)

  (以上《楞嚴經》第七卷竟)

  佛告阿難:“這些每一種類的衆生之中, 也同時各自具有十二種生命輪轉顛倒的因緣。(換言之,人亦具有獸欲,獸也具有人心。民胞物與,心物是沒有絕對可分的界限的。)猶如一個人自捏其目,就會本能地眼前看到許多亂起的光華。須知靈妙圓明的真心自性,本自具足所有的虛妄亂想的功能。你現在要修證佛的正法叁昧,對于發生虛妄亂想的根本原因,設立叁個漸修的次第步驟,才能滅除其根。好像一個潔淨的寶瓶,久裝毒藥。現在要想除去毒汁,恢複原有的潔淨。必須先用湯水香灰洗滌,還它本來的潔淨,然後才可以儲藏甘露。如何各爲叁種漸修的次序呢?第一,是修習助因。修習一切善業,薰習一切善心,以消除它的助因。第二,是真修正性。培養善根,從事真正的修行,以剖出圓明靈妙的正性。第叁,是增進善業。在行爲上,爲善無止境。在治心性的功用上,百尺竿頭,更求進步。如此幸修持,使與現行業力相反而行。所謂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了。”

  “(一) 如何是修習助因?這個世界上十二種類的衆生,都依賴飲食而生存,所謂抟食,又名段食。就是衆生們依時間的分段,用肢體幫忙來吃食。觸食,領先感覺而食,如日光空氣等。思食,精神上的食糧。識食,心理上的享受。因此衆生們,食甘甜的食物而能生存,食毒素食物便會死亡。所以一切衆生,要求得佛正法的叁昧,應當斷除世間的五種辛菜(蔥、蒜、葳、韭、薤、興渠,興渠-此物中土所無)。這五種辛菜,熟食使人容易發生淫欲,生吃使人容易發生嗔恨。如不戒除,即使善能講說一切經典,一切天仙聖賢,也都嫌其臭穢,和他遠離。鬼魅卻喜與其爲伍,不知不覺間,就墮落在魔道之中。所以一般修習菩提,而求無上正覺者,必要永斷五辛,這就是第一項的修行次序。”

  “(二) 如何是真修正性?一般衆生要求證入佛正法的叁昧,必須先要嚴持清淨的戒律,永斷淫欲的習氣。不飲酒、不食肉,以火淨食,不吃生物。如果修行的人,不斷淫欲和殺生的心,想超出叁界外,是不可能的。所以衆應當看破淫欲的事,猶如毒蛇,視同冤家盜賊一樣。道德要守持聲聞乘的執身不動的戒律。以後再行持菩薩乘的清淨戒律和儀軌,再使執心不起。若得禁戒成就,在此世間,便永遠沒有相生相殺的惡業。 又能永不再起偷盜的心理和行爲,就沒有互相負累的果報。在此世間,就不須償還宿債。能夠做到這樣清淨的修行人,如果修習佛正法的叁昧,不須要另得天眼通,就以這個父母所生的肉身,也自然可以看見十方世界,親見諸佛而聽法。能夠得大神通,遊于十方世界。可使宿命清淨,再無艱難險阻,這是第二項的修行次序。”

  “(叁) 如何是增進善業,轉變現在所行的業力?能夠這樣嚴肅持守戒律,沒有貪淫的心。對于外界六塵物欲的現象,漸漸不會奔放流逸。因此必攝放心,回複歸還到自性的本元。對于外界物欲現象的誘惑,既然不去追逐它、攀緣它,那麼,六根的生理本能,自然就沒有對象。這樣便會使奔流放逸的狂心休息了,返還到一靈不昧,純真無漏的境地。六根六塵的作用,既然能夠不再生起行動的業力。十方國土的物質障礙,就一齊消除,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佛圓明清淨微妙的密意,都會在這種境界中明白顯現,如此就可以獲得無生法忍。由此再加漸修,隨他所發現的行持境界的過程,安立各種次序的聖位名稱和含義,這是第叁項的修行次序。”

  五十五位修行的聖位和境界的含義

  (一)乾慧地:欲愛這念已經幹枯了,六根與外界物欲就不互相偶合。目前的有限殘生,氣質已經變化, 不再繼續發生業習。執心虛明不昧,完全是清明在躬的智慧。修持漸久,智慧的性能,光明圓滿,照耀十方世界。因爲只是乾有其慧而已,未能發生自性大定的功德,所以名爲乾慧地。

  (二)十信

  (1)信心住:乾慧地中,只是欲習初乾,還未與真如自性的法流相接,就以這初得乾有智慧的心,心心念念之中,如箭箭中的,中入法性之流,漸漸使真心開展圓妙。從此在真心妙圓的境界裏,重新發生至真絕妙的知見,證得真心元是常住不變,深具真實的信心。一切妄想,自然滅盡無余,完全在中道純真中行,名爲信心住。

  (2)念心住: 證得真實的信心,明了一切都能圓通自在。身心內外和中間叁外,再不會受到障礙。乃至對于過去未來,無數劫中舍身受身的一切習氣,都在一念之間,現在目前,自然記憶不失,名爲念心住。

  (3)精進心:真心靈妙圓滿,真精發生變化。無始以來的習氣,都融化成爲一體的精明妙用。只用這種精明再求進步,入于真淨之境,名爲精進心。

  (4)慧心住:真心的精明現前,一切作爲,純爲智慧,名慧心住。

  (5)定心住:執持智慧光明之境,身心內外,周遍寂湛。在寂靜靈妙之中,有如止水澄波,經常凝住不動,名爲定心住。

  (6)不退心:在定境中,發現清淨光明。由定境的光明中,深入自性,有進而無退,名爲不退心。

  (7)護法心:此心進入輕安泰然之境,始終保持不失,和十方諸佛的氣分相交接,名爲護法心。

  (8)回向心:保持真心寂照的覺明境,能夠生起妙有的力量,回光反照到佛力的慈光。轉向佛的境界中安然而住猶如一對明鏡,光明互相映照。其中的妙影,互相重重映入,名爲回向心。

  (9)戒心住:心光綿密返還,獲得佛的常凝無上妙淨之力。安住在無爲之境中,永遠不會遺失,名爲戒心住。

  (10)願心住:住于自在無礙的戒心境中,能夠遊于十方世界,所去都可隨願,名爲願心住。

  (叁)十住

  (1)發心住:若有人用此真實的法門,發起以上的十心。心精發生光輝,所舉的十心功用,都互相涉入,圓成爲唯一真心,名爲發心住。

  (2)治地住:心中所發的明淨境界,猶如在清淨的琉璃之中,…

《楞嚴大義今釋 第六章 修習佛法的程序與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