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大義今釋 第六章 修習佛法的程序與方法▪P3

  ..續本文上一頁現出內在的精金,前面所發的妙心,隨時隨地都在妙明的心地中行履,名爲治地住。

  (3)修行住:發心與治地所涉及的一切知見,都得明明了了。遍遊十方世界,都無留礙,名爲修行住。

  (4)生貴住:所行與佛相同,感受佛的氣分。猶如中陰身一樣,能夠自由求得轉生的父母,互相感應,入于佛的種性,名爲生貴住。

  (5)方便具足住:既能隨時遊心于道,猶如初得人身而入胎,已經親承佛的法統。由此再加修行,如胎兒的完成人形,名爲方便足住。

  (6)正心住:再進而形容如佛,道心也和佛相同,名正心住。

  (7)不退住:身心圓明,打成一片,日日增長,名爲不退住。

  (8)童真住:再此增進,佛所具有的十身靈相,一時都得具足,名童真住。

  (9)法王子住:逐漸人形完全長成,出胎在世,親爲佛的得法之子,名爲法王子住。

  (10)灌頂住:已經長養成人,猶如國之太子,成年以後,行將繼承王位,得到灌頂,名爲灌頂住。

  (以上由生貴住至灌頂住,以入胎成人爲譬喻。在功用上,確很實在。不過有些人,卻把它當成實相來做,堅執爲實有的境界,實在贻誤不淺。此中妙用,唯證方知,要到空有雙融,智悲雙運的實際理地,才解此語。)

  (四)十行

  (1)歡喜行:既已成爲佛的法子,就具足有無量如來的妙德。在十方世界中,一切隨順衆生,隨緣而度,名爲歡喜行。

  (2)饒益行:善于爲一切衆生造福利,名爲饒益行。

  (3)無嗔恨行:不但自覺,且能覺他。對于所遭遇的一切煩惱,皆無違拒,名爲無嗔恨行。

  (4)無盡行:于未來無窮的時際裏,出生于任何種類的衆生之中,不受時間空間的影響,名爲無盡行。

  (5)離癡亂行:或演繹、或綜合一切各種法門,始終沒有差誤,名離癡亂行。

  (6)善現行:在一切根本的法性中,顯示各種不同的差異作用不同。在每一差異的現象上,又能見到它根本的同處,名爲善現行。

  (7)無著行:進而至于十方虛空界的所有微塵裏,在任何一粒塵中,又可以現出另一個十方世界。如此互相變現,無論現塵或現出世界,都能彼此不相留礙,名爲無著行。

  (8)尊重行:種種現前的作爲,都是爲了救度衆生,使其解脫到達彼岸的第一義,名爲尊重行。

  (9)善法行:如此圓融通達,能夠完成十方諸佛的儀軌和法則,名爲善法行。

  (10)真實行:如上所說的各種次序和境界,一一都是清淨無漏中的行業。也都是一真無爲自性中本然的流露,名爲真實行。

  (五)十回向

  (1)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離回向:此人如果已經滿足得到神通妙用,成就佛事,絕對的純潔精真,遠離了一切殘留的過患,當然就要救度一切衆生。但是自己又須滅除心中表示足以度他,或我已度他的觀念和現象。回此無爲之心,都歸向于涅磐之路,名爲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2)不壞回向:空壞了一切可以空壞的,遠離了一切可以遠離的,連能壞能離之相都不存在,名爲不壞回向。

  (3)等一切佛回向:自性本覺之體,湛然現前。覺性已並齊于佛的正覺,名爲等一切佛回向。

  (4)至一切處回向:真心至精發出光明,心地等于佛的心地,名爲至一切處回向。

  (5)無盡功德藏回向:萬有世界,與真如自性,可以互相涉入,一點沒有挂礙,名盡功德藏回向。

  (6)隨順平等善根回向;在佛與衆生平等的性地中,而發生各各不同的清淨之因。依此因而發揮它的妙用,取涅槃(圓寂)的道果,名爲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7)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真實的道根既已成就,視十方世界裏的衆生,都是我本體的同體。自性雖然已經圓滿成就,同時亦不忘失救度任何一個衆生,名爲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8)真如相回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于不即不離,亦離亦即之中,兩者都沒有執著的心,名爲真如相回向。

  (9)無縛解脫回向:真心得到如所如如的境界,十方世界,一切無礙,名爲無縛解脫回向。

  (10)法界無量回向:本來自性的妙德,圓成了,所謂法界的邊際和數量的觀念也滅除了,名爲法界無量回向。

  以上就是心性修行過程中,所立四十一位清淨心地境界的含義。其次還要成功四種微妙圓滿的加行。(這裏所謂加行,是針對以上修治心性的心地法門而言。因爲四十一位的修行次序,大部分是專指心性的境界而建立它的名稱和次序。心地雖然已經得到極高明之境,而在行持的工夫上,還得注意它的功用。這種工夫的功用境界,就名爲四加行。如果將四加行也作爲心性的法則來看,似乎失于切實。所以下面就基于這個體驗,來說四加行的妙用。)

  (六)四加行

  四加行

  (1)暖地:既已得到如佛的覺性妙用,在自己心地上用功夫,好像欲出未出,有如鑽木取火。火光雖未燃發,而暖氣已經流布,就名爲暖地。

  (2)頂地:自己心地上,已經成就,和佛的所行所履一樣。對于這個氣質殘留塵色的生理之身,外表像是依靠它。其實內在又並不一定依靠它。猶如人登到高山的峰頂上,身體雖然已經上接虛空,入于虛空之中,但是下面還有些障礙,不能完全離開,就名爲頂地。

  (3)忍地:即心即佛,心就是佛。已經證得這個真心不二的絕對真理之實境。此心已同于佛道,並且善能得到中道不二的妙用。猶如忍住某一種事的人,心中如有如無,大有忍住不動的意味,就名爲忍地。

  (4)世第一地:一切境界和名稱數量,完全消滅。既無所謂迷,也無所謂覺。迷覺乃二邊對待的名詞和作用,現在都成爲未悟以前的過去剩語。只有在不二的中道第一義谛中行,其余都成爲無所謂的名詞,就名爲世第一法。

  (七)十地

  (1)歡喜地:在大菩提中(無上正知正覺),善得通達,覺心已通達于真如自性,盡能了解佛的境界,名爲歡喜地。

  (2)離垢地:一切世間出世間諸法差異的性能,都能明了它的同一根源。後來並同一之性也滅除不住,名爲離垢地。

  (3)發光地:內心淨極,自性光明發生,名爲發光地。

  (4)焰慧地:自性光明已極,正覺圓滿,名焰慧地。

  (5)難勝地:一切諸法的同異,都不可得,名爲難勝地。

  (6)現前地:無爲真如自性,自然發露淨明妙德,名爲現前地。

  (7)遠行地;窮盡真如自性的邊際,名爲遠行地。

  (8)不動地:一心真如,如如不動,名爲不動地。

  (9)善慧地:發起真如心的妙用,名爲善慧地。

  (10)法雲地:在修習菩薩道 的過程中,從此以往,修習的功用已畢,功德已經圓滿。也有認爲到此才是真正修習佛法的正位,所謂慈蔭妙雲,覆涅槃海,名爲法雲地。

  (以上爲修習大乘菩薩道的五十五位次序竟)

  等覺:由凡夫境界,要求返本還元,證得自性真如。必須要逆轉生死海中的妄想之流。如有一修習行持者,依照上面所說的次序,順行而至于正覺的性海,與諸佛法性相交,名爲等覺之位,便和諸佛的菩提正覺相等了。

  妙覺:到了等覺位以後,覺性才獲得金剛喻心中的大定。由最初的乾慧地,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例如以每一位爲單數,加積成爲十位,十位即是五位的二數的複數,此爲一重單複。衆生世界因有時間的叁位,空間的四位,叁四四叁,乘得十二。所以衆生界得形成六根六塵,統名爲十二根塵。如果修返本還元之道,也得依十二根塵而修持,此爲第二重單複。從乾慧地,至暖、頂、忍、世第一法、等覺、妙覺,七個單位,加上十地等五十位的五數,七五相加得十二。此爲第叁重單複。天數五、地數五、天地之數五十又五,其用四十有九。五是一至十的中數,與十交叉,順行推演至于無窮數,逆行複歸于一。所以修行佛道,建立五十五位,此爲第四重單複。形而下的有數,都始于一。十百千萬億而至于無量之數,還都只是一位。形而上的數,也由一而逆返。返一以還,進于形而上的不可知之數。古今中外,東西方的聖凡,對名數的道理,並無兩樣,實爲不可思議的至理。此中妙理無窮,由此貫通,佛法名數之理,可以了然矣。)

  以上所說的種種地位,都是用不變如金剛的智慧去觀察。認識世間事物,皆是如夢、如幻、如露、如電、如鏡花、如水月、如陽焰、如空花、如海市蜃樓、如芭蕉。觀察認識清楚了,在奢摩他(止定的境界)中,用諸佛所教毗婆舍那(慧觀),雙融雙運,而清淨修證之。漸次深入,從步步精進的程序上,立此位數。但都是用上述叁種漸次增進的方法,修成五十位的真正菩提正覺之路。如果能夠依此去修觀,才名爲正觀。若做其他觀的,就名爲邪觀。

  地獄天堂的有無與人生精神心理的因果關系

  阿難問:“如果這靈妙光明真如清淨的妙心, 本來是遍滿圓明的。那麼,所有山河大地,與草木含靈等等,都是真如自性本元的變化作用,和佛得成正覺的自性同一體。佛的性體既然真實不變,何以其中又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道,各自差別不同的存在呢?這些差別不同的種類,還是本來自然就有的呢?或是一切衆生的虛妄習氣所生起的呢?所謂地獄等,還是有一定的所在?或是基于各自的業力所生,又各自自然地去感受它呢?希望加以說明,使將來的衆生,知道謹慎守戒,純潔不犯。”

  佛說:“一切衆生,自性本體,本來實在都是清淨的真如。因爲妄心動生知見,才發生有虛妄習氣的作用。因此就分成有內分外分的現象。所謂內分:就是衆生的分內之事。由于愛染一切,發生妄有的情意。情意累積不休,能夠産生內在的愛水。(猶如現代醫學所說的內分泌作用)所以衆生們,心裏憶想珍馐妙味,就會流出口水。心裏憶想某一個人, 或憐或恨, 就會眼淚盈眶。如果貪戀追求財富,心裏就發生一種愛涎,久久使身體光潤。心裏堅想淫欲,男女二根,自然流出液體。 愛的心理, 雖然有各種差…

《楞嚴大義今釋 第六章 修習佛法的程序與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