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堅執地說,身體與眼睛,各有獨立的知覺,那麼你便是有兩個知覺了。那你的一身,應該有兩個心性的體才是對的。綜合上述理由,你說閉上眼睛,看見暗昧的景象,就叫做見內,根本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爲心存在于開眼見明,閉眼見暗的作用是錯誤的。)
認爲能思惟的是心之辨別
阿難說:“我聽佛說心生種種法(注十)生,法生種種心生(注十一),我現在再加思惟推測,這個思惟的作用,就是我心的體性。當這個心的思惟體性,與外面境界事物相連合,就是心之所在,並不一定在內,在外,或者在中間叁處。”(阿難第五次所答的觀念,認爲思惟的作用,就是心的體性。)
佛說:“依你所說,“心生種種法生,法生種種心生”,思惟的意識作用,與現象界相合,就是心。那麼,這個心根本就沒有自己的體性,既然沒有自體,就沒有可以相合的。設使沒有自體的東西可以相合,等于抽象與假設相合,只有名詞,並無事實,那還有什麼道理呢!如果認爲心是沒有自體的,你用手扭痛自己身體某一部分,試問,你這個能夠知覺疼痛的心,是你身體內部發出,還是由外界進來的呢?假若認爲是從身內發出,同你第一次所講的心在身內的觀念一樣,應該先能看見身內的一切。如果認爲是從外界進來,同你第二次所講的心在身外的觀念一樣,應該先能看見自己的面目。”阿難說:“這個所謂能看見的是眼睛,能知能覺的心,並不是眼睛。若說必能先看見自己的面目,是不對的。”佛說:“假若認爲眼睛是能見的,現在你在室內,試問這個室內所開的門窗,也能夠看見東西嗎
而且一般剛死的人,眼睛還在,他們的眼睛也應該看得見東西。倘使眼睛還能看見東西,就不是死人了。再說,你這個能知能覺,明明了了的心,必有一個自體。試問,它的自體是一個體呢?還是有很多個體呢
心在你的身上,是遍滿的呢
還是部分的呢
假若認爲只是一個體,那你用手扭痛某一部分,四肢應該同時感覺疼痛。如果扭痛在一部分,而四肢都感覺得疼痛,那麼,開始被扭的那一部分的疼痛,就不局部存在了。如果扭痛的部分,必然有它固定的位置,那你認爲全身只有一個心性之體,在經驗上和理論上,都不能成立。倘若認爲有很多的心性之體,那又成爲一個有很多個心性的人了。而且究竟哪一部分的心性之體,才是你自己真實的心呢?同樣的,如果認爲身內存在的心性之體,是遍滿全身的,那同上面所分析的一樣,不必再說。假若認爲身內的能知能覺的心性,並不遍滿全身,那你碰頭,同時也碰到足,既然頭已經感覺疼痛,足就不會再感覺到疼痛。事實上,並不如此,全身碰痛,全身都有感覺。綜合上述理由,你所說的,認爲心性無體,因外界現象的反應,心就相合發生作用,根本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爲心性思惟作用,並無自體。都因外界刺激,相合反應而生是錯誤的。)
認爲心在中間之辨別
阿難說:“我常聽佛與文殊大士等講自性的實相,您說:“心不在內,亦不在外。”我現在再加思惟研究,在內尋不到這個能知能覺的心,身外又沒有一個精神知覺的東西。既然身內尋覓不到能知的心,所以不能認爲心就存在身內。事實上身心又有互相知覺的關系,所以也不能認爲心在身外。因爲身心互相關系,才能互相感覺得到。但是向身內尋覓,又找不到心的形象。這樣看來,它應該存在中間。”(阿難第六次所答的觀念,認爲心存在于身體中間。)
佛說:“你講的中間,中間是獨立性的,當然不能迷昧,而且一定有它固定的所在。你現在推測指定的中,這個中在什麼所在?你認爲在其一處,或某一點,還是就在身上?假若在身體上,無論在內部或表層,就都是相對待的一邊,不能認爲某一邊就是中間,倘若認爲在身體的當中,等于你的第一觀念所講的在身體內部。如果認爲在某一處,或某一點,那麼,這個處或點,是實際的有一所在,還是假設的無法表示?倘若它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那你所講的中,等于沒有,而且是假設的,不能絕對地固定。從理論的觀點上來講,一個人假定以某一處作爲標記,稱它爲中,那麼,從其他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沒有絕對的標准了。譬如以東方爲基點,這個表示標記就在它的西面,以南方爲基點,這個表示標記就在它的北面。如此標示的准則,因方向而不同,觀點也跟著混亂了。表示中間的觀點既然混亂,這個心也就跟著雜亂無章。”阿難說:“我所講的中 ,不是您所說的這兩種。我的意思如您過去所講,自身有肉體的眼神經等能看的因,就産生自己可以看見外界景象的緣,所以就形成眼睛能夠看見東西的識別作用。眼睛自有分別,外界的物理現狀是沒有知覺的物體。因此知道這種識別的能力作用,發生在外界現象與眼睛接觸的中間。這種作用現象,便是心的存在處,也就是心性的作用。”佛說:“你說心在肉體物質的眼睛與外界現象發生反應的中間,那你認爲這個心性之體,是兼帶具備物質心識兩種作用,還是不兼帶兩種作用呢?假若是兼帶的,外界物質與心識就雜亂了。因爲物質本身是沒有知覺的,心識才具有知覺的功能。心物是兩相對立的,如何能說心是在其中間呢?既然不能兼帶具備這兩種作用,肉體的物質是無知的,自然沒有知覺,更談不到有一知覺體性的存在,那你所說的中間是個什麼狀況?所以說心在中間,是絕對的錯誤。”(分析一般觀念,認爲心在物質與知覺,身體與外界現象的中間,是錯誤的。)
認爲無著即是心之辨別
阿難說:“我從前常聽佛說,這個能知能覺能分別的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間”,一切都無所在,也不著于一切,這個作用,就叫做心。那麼,我現在心裏根本無著,這種現象,就是心嗎?”(阿難第七次所答的觀念,認爲一切無著就是心。)
佛說:“你說能知覺能分別的心,無著于一切,現在必須先了解一切的含義。凡是水裏遊的,陸上爬的,空中飛的,這些種種世間生物,以及呈現在虛空中的物象,綜合起來,叫做一切。心並不在這一切上,又無著個什麼呢?其次:再說你所說的無著,究竟有一個無著的境界存在呢?還是沒有無著的境界存在呢?如果沒有無著境界的存在,根本就是沒有。等于說,烏龜身上毛,兔子頭上的角,沒有就沒有,還有什麼可以說無著!如果有一個無著境界的存在,那就不能認爲沒有,必定會有一種境界與現象。有了境界與現象,事實就有存在,怎麼可以說是無著呢!所以你說一切無著,就名爲能知能覺的心,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爲一切無著就是心,是錯誤的。)(以上是有名的七處征心之論辨。)
(注十)法: 一切事與理。
(注十一)心生種種法生,法生種種心生:諸法本無,由心故有。心亦本無,因法故有。前一句“心生法生”,明法不自生,從心而起。後一句,“法生心生”,明心不對自生,由法而現。正顯心本不生,法無自性,二俱無體,乃心法皆空之旨也。
真心與妄心體性的辨認
心,究竟在哪裏?這個問題,阿難反複地提出七點見解,經過佛的分析論辨,都被佛所否定。覺得平生所學,盡是虛妄,就非常惶惑,請求佛的指示,要求說明心性自體本來寂靜的真理。
佛說:“一切含有知覺靈性的衆生,自無始時期以來,(時間無始無終,故名無始。)種種錯誤顛倒,都受自然的業力所支配,猶如連串的果實,從一個根本發生,愈長愈多。甚至一般學習佛法追求真理的人,雖然努力修行,亦往往走入歧途,不能得成無上菩提。(自性正知正覺。)都因爲不知道兩種基本原理,就胡亂修習佛法,“猶如煮沙,欲成嘉撰 ”,無論經過多久的時間,無論如何努力用功,終于不能得到至高無上的真實成就。”
佛又說:“所謂兩種原理,第一,自無始以來,作生死根本的,一切含有靈性衆生的心理作用,憑借生理的本能活動,名爲攀緣心。(普通心理現狀,都在感想、聯想、幻想、感覺、幻覺、錯覺、思惟與部分知覺的圈子裏打轉,總名叫做妄想,或妄心。猶如鈎鎖連環,互相聯帶發生關系,由此到彼,心裏必須緣著一事一物或一理,有攀取不舍的現象,所以叫做攀緣心。)第二,這種妄心狀況,只是心理生理所産生的現象,不是心性自體功能的本來。自無始以來,心性功能的自體,是超越感覺知覺的範圍的,元本清淨正覺,光明寂然,爲了界說分別于妄心,名爲真心自性。(這個所謂真,只是在名詞上爲了有別于妄心而假設的,在人與一切含靈衆生的本位上所産生的各種心理狀況的妄想,與生理本能的活動,都是這自性功能所生的動態作用。)你現在的意識精神,原來自然具有自性靈明,能夠産生心理生理各種因緣的作用。但是心理生理各種因緣現象的産生,推究其原因,各有其自己的所以然。如能將身心、物理、精神互相關系所産生的各種因緣,各自歸返其所以生起攀緣的本位,這個本來清淨正覺、光明寂然的自性,自會超然獨立,外遺所有而得解脫。一切含靈的衆生,都具有這個心性自體功能而發生種種作用。雖然終日應用,但是只能認識這個自性功能所産生的作用,而不能認識心性光明寂然的自體,所以才在生死之流當中旋轉不已。”
心性自體的指認
佛告阿難:“你現在想要了解心性寂然大定的正途,超越生死之流,必須先有正確的見解和認識。”佛于是舉手成拳,再問阿難:“你現在看得見嗎?”阿難答:“看見了。”佛問:“你看見什麼。”阿難答:“我的眼睛看見您的拳,心裏知道這是拳。”佛說:“能看見的是誰呢?”阿難答:“我同大衆,用眼睛看見的。”佛又問:“我的拳,當前照耀你的眼與心,你的眼睛既然可以看見,什麼是你的心呢?”阿難答:“您追問心在哪裏,我現在便推測尋求。這個能夠推測尋求的,大概就是我的心了。”佛說:“這個不是你的真心。”阿難聽了,很驚詫地發問:“這個不是我的心,該是什麼呢?”佛…
《楞嚴大義今釋 第一章 心性本體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