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精舍叢書 中庸勝唱▪P12

  ..續本文上一頁曰不可離。不可離者,要之至也。顯用之極,歸于至要。然此至要者,用極而要,又非離用而別有要。若別有者,魔法、二法也。讵大人之勝行哉?行人屆此取之則左右逢其源,從心所欲不踰矩。故曰功已齊于諸聖,德實煥乎無爲。

  第二節 經文

  {朱注第二十一章}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朱注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朱注第二十叁章}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爲能化。

  {朱注第二十四章}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祯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朱注第二十五章}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爲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朱注第二十六章}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折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爲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爲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鼋鼍蝦龍魚鼈生焉,貨財殖焉。《詩》雲:"維天之命,于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爲天也。"于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爲文也。純亦不已。

  {朱注第二十七章}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優優大哉!禮儀叁百,威儀叁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爲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朱注第二十八章}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議禮、不製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征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朱注第二十九章}王天下有叁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叁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爲天下道,行而也爲天下法,言而世爲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早有譽于天下者也。

  {朱注第叁十章}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天覆帱﹔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爲大也。

  {朱注第叁十一章}唯天下至聖,爲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不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朱注第叁十二章}唯天下至誠,爲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一、釋字

  自 《說文》:"鼻也。象鼻形。疾二切。"朱注曰:"自,由也。"今注曰:"顯始而溯其來曰自。"

  曲 《說文》:"象器曲受物之形。或說”曲”﹔蠶薄也。丘玉切。"朱注曰:"曲,一偏也。"

  純 《說文》:"絲也。常倫切。"朱注曰:"純,純一不雜也、"今注曰:"不雜而無染曰純。"

  凝 《說文》:"水堅也。魚陵切。"。朱注曰:"凝,聚也,成也。"

  [土/火 + 戈] 《說文》:"天火曰[土/火 + 戈] 。從火,[載-車] 聲。祖才切。或從[家-豕]火。"

  射 "射音斁"《詩·周頌·振鹭》章作"斁"鄭箋訓"厭""射""斁"古音"妒"。

  二、通義

  二十一章至叁十二章诠之曰要中庸。然此十二章者,章盡其至,至盡其理,理要于實,實也者,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不可形,而又不可不說、不可不思、不可不議、不可不形者也。初欲默而不析,事近籠統。繼欲條而彰之,不但理非言诠,且增學人情塵,初機識網矣。百思莫是,于是乎假立十二支,權通一貫言。

  (一)要證("自明誠謂之性”全章)

  本自清淨、離真妄、絕是非曰誠。正覺直觀,理事無礙、空有雙诠而破暗曰明。誠,定也﹔明,慧也。由定而慧,慧顯而性見﹔由慧而定,定诠而教成。然則定慧二乎?曰:"否。"當人正定時慧在定,正慧時定在慧。故曰非二。一乎?曰:"否。"當人正慧時非定,正定時非慧。故曰非一。然則教與性一乎?曰:"否。"性者,體也﹔教者,用也。體用判然,烏得雲一?二乎?曰:"否。"無體何用?無用何體?烏得雲二?夫誠也、明也、性也、教也、一體而異名,名異而體一。不臻于至,理有千差﹔苟止于善,事無二德。然非親證,徒滋辯言。古德曰:"語證則不可示人,說理則非證莫了。"故首曰要證。

  (二)要量("惟天下至誠")全章

  至誠者,沛定慧之妙趨,張心性之玄宇。無以诠之,假名曰性。須知此性之量,即誠之量。誠之量,即天地人物之量。行人但盡己性之量,人性、物性、天地之性悉盡其量也。參,叁也。我與天地並形而爲叁,合體原非二。是天地即我,我即天地。曰贊、曰參,一派現成。放乎中流,扁舟何系?故曰贊天地之化育、參天地之化育。釋氏之言曰"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故次要證而曰量。

  (叁)要等("其次致曲"全章)

  法本平虛,人有愚智。叁乘于焉而煥立,十地因之有憲垂。倘千鈞期負于下劣,萬裏責趨于羸乘,有不折鼎足而覆公[食+束]者乎?等之立,聖人方便也。"其次",鄭注曰:"指賢人以下。"凡誠有未至者而言曲,一偏之善。其次致曲者,蓋謂行人悟一理而未該乎中庸之全。然即其理,星星燎原,勢固期乎必證。所謂"大風起于青萍之末,而甚于土囊之口"也。故曰"有成"。釋家者言"莫輕末學",初祖曰:"莫輕未悟",悉爲此而言也。即此必誠、必形、必著、必明、必動、必變、必化,及其化也,無論生而知、困而知、學而知、安而行、利而行、勉強而行,成功則一。未跻于此,固不得言不二也。次要證、要量而曰等。可紊其進程、亂其步趨乎?權曰要等。

  (四)要驗("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全章)

  《易·"卦"神也者,妙萬物而爲言也。"又,明也。《荀子·修身篇》曰:"莫神一好。"至誠如神,驗其吉凶、悔吝、興亡、善不善如神也。曰前知曰後知、曰現知、乃至百千叁昧、無量功德海、勝行、劣行,都非外有,皆此一法之所印,一行之所彰。或外有,則妖則異也。然則現乎蓍龜,非外乎?即外也,非妖乎異乎?曰:"非。"何也?此蓍龜之現,即一法之現。一法之現,即一誠之現。故曰:"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亦必先知之。"如理而知,如實而知,叁世一切聖哲共遊之通徑,非妄立谶語、詭說、陰陽者,不根于心而說神說異也。驗也者,驗乎此。必驗此,乃曰擇乎中庸。至誠如神,故次等而曰驗。

  (五)要德("誠者自成也"全章)

  本自具足,不假他求,故曰自成。自成者,誠也。非誠,則必借他。借他,則無自。無自,則無物。無物,則世間相壞矣。世間相壞,六度四攝依何而沛?此而莫沛,則長劫沈淪、世界黑暗也。君子者,行人也。謂行此者必君子。反之,則不行也。君子之貴,貴此成己以仁,充內心之德﹔成物以智,顯外有之宜,內充外顯,無措不宜。是性之德,即中庸之至德。中庸之至德,即性之德也。非此,而人己必不成矣。故次驗而曰德。要者,要此。權曰要德。

  (六)要不二("故至誠無息"全章)

  至誠無來無去,無是無非,非有非空,不二不一,即之不可,離之則乖。故曰不息。不息則久,久則征、悠遠、博厚、高明等。事雖炫于千奇,理實原于一趣。顯章萬類,離婁失明。動毀叁千,空生在定。故曰不二。惟不二也,群有森羅,皆印于一﹔纖無不立,實昭乎萬。故曰"不測"。此法爾夫如是,本自圓成,無待功勳,讵雲修證?昧者泥于不息則久、久則征,乃至博厚、高明等爲階而進、梯而升、漸而非頓、或領而非漸,亦可哂矣!雖然,此就已趣乎中庸、入不二法門者言也。一曲之致,必大惑焉。若曰外境內心不二,然則一草一木、一人一狗,皆不二也。果爾,草即木,木即草,人即狗,狗即人。可乎?曰:"不可。"是昧于長短、大小之義,囿乎人我、色空之見。滯名相之執,亡體用之全。蓋體固不二用則非一也。

  若曰必無階梯、頓漸,則昭昭之多,不覆萬物、系系星辰﹔一撮之土,不振河海、…

《維摩精舍叢書 中庸勝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