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欲亦別無天理也。天理人欲,實不二,然又非一。果一也,聖人即凡夫,凡夫即聖人。吾侪學聖人者,是以聖人而學聖人,頭上安頭也。果二也,聖人終是聖人,凡夫終是凡夫,吾侪學聖者,明知其不至而欲至,是嗜甘者知芩連爲苦而大嚼也。惑哉!惑哉!昔臨濟玄雲:”淮知吾正法眼藏,竟向這瞎驢邊滅卻。”然欤?非欤?亦可笑也!(按:臨濟此語,非罰非賞。今借作罰,實一期行言之便。讀者若認作實罰實賞,不但不會臨濟此語,而亦冤誣古人,自投塗炭也。)
"仲尼之道欲絕而未絕,漢宋兩派學者傅會比擬而道遂絕。老莊之道將亡而未亡,丹道符
兩派學者立奇鳴異而道遂亡。然則吾土黑暗矣。曰:否!否!有釋氏之學起于晉宋,心燈西照,吾學東明。不然,孔子何以謂之聖?孟子何以權名賢?吾侪且不得而知也,況微言大義,聖學薪傳乎?昧者不報飲水之源,翻仇惠我之好,曰佞佛、曰逃禅亦可醜也!甚有竊議余說爲糅雜五宗,不守一德者,亦昧甚矣!夫聖人之學,不但不守一家,即人即我,亦當擯而不守。孔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佛曰人無我、法無我,老曰吾之大患,爲吾有身,莊曰今者吾喪我。此也,又不但雜糅五宗也。物並育,道並行,孔子之言﹔不齊之齊,莊生之化﹔自他不二,釋迦之說。讵知世無孤獨而不朋從之理事乎?純一材不成屋,純一人不成家,純一事不成國。如只柱無余,屋不成﹔只男無女,家不成﹔純一財而無兵農等,國必不成。此如是也,況演唱聖人大義、中庸的旨乎?今曰不守一德而雜糅,古德曰兩個駝子相逢,說世上而今無直人也。可嗤!可咄!
"役物之弊用。(即由用而未明體者),極其至,則殘殺攻伐。囿理之愆(即明體而未起用者),極其至,則柔情不振。此世界之所以日尋兵革,禍不旋踵也。役物多強,囿理每弱。若強則總強,理無戰伐﹔弱則總弱,義鮮鬥爭。此學術好尚之不同,強弱于焉而有異。無怪乎日尋凶暴而不息也。倘不因而救渡,則此全球二十余萬萬人數,不數百年無遺種,則管領宰割此世界者不爲禽即爲獸。彼且坐視吾人之肥瘠,待而窺我也,可不儆乎?語曰:”險處豈常忘顧鑒,縱行平地索提防。”余與若敢不勖?曰西、曰東、曰條理不綱、曰雜糅不治、曰無回互溝通、事失先後、語每顛倒等等一切,浮言剩語矣!"下座。
第四章 中庸釋名
"中",《說文》和也。從口 。上下通,陟弓切。"庸",《說文》用也。從用從庚。庚,更事也。余封切。
朱子申程子之義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今注曰:"中,離二邊,絕叁際,懸立之假名也﹔庸,微二邊,即叁際,虛言之權號也。"
必曰通上下,然則左右,前後、四隅及中不能通邪?果爾,聖人之道有礙有盡,其得謂之中乎?庸,用也。然則不用時即不得謂之庸乎?果爾,則用與不用,截然畫爲兩橛。《中庸》曰"其爲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測"謬矣。又上對下言,下因上有,無上則無下,無下亦無上。今此曰上,若到今此之上以視乎上,則上在今此之上,而昔所謂今此之上者實居下也。釋下亦然。若曰揭一以概余,拈一以通萬,摘一以遠冗,則又指途不精,行人惑于去取,非所以張聖範而循循善誘于學子莘莘矣。
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然則偏與易即非中庸邪?"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夫道有正必有邪,理有定必有不定。偏與易而非中與庸,則中庸之道不遍,聖人之義狹。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定逾矩矣。道有邪正,理有定動,《中庸》之言曰"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謬矣。其得謂之通義乎?
無邊不顯中,邊以中立,中因邊有。是無邊而中亦不立,無中而邊亦不有也。了此乃謂之全邊全中。叁際者,過去、未來、現在也。然亦假名。過去已去,未來未來,才說未來又已過去。現在亦不住也。不住不得言有。過未亦然。雖不得言有而實有,此過未現之假名,故又非無也。雖非無,而眼不得而見,耳不得而聞,此不見聞中之極則。故曰:"離。"論曰:"其入也離。"百丈曰:"離此用,即此用。"無以名之,假名曰中、曰體。
雖非有,而眼實得而見,耳實得而聞。此得見得聞,庸之極則。故曰"微"。論曰:"其出也微。"百丈曰:"即此用,離此用。"無以稱之,權稱曰庸、曰用。
體用相乘而理事成,即陰陽合而化育成也,無體不成用,無用不顯體。中與庸非二,然又不一。行人知此,不但《中庸》十章義盡,孔孟畢世之言、老莊罄有之說、釋氏叁藏、回、耶、百家之旨,一時畢盡,而無絲毫遺異矣。旨哉!旨哉!慎勿自啓狐疑,妄計得失。倘無如是等過,一觑即破。子路之拱,曾子之唯,當下現成。大慧杲所謂"忽地一下"也。行人果得忽地一下實時證入中庸,而與堯、舜、禹、湯、周公、孔子、顔、曾、思、孟等把手同行。以釋家言,則叁世諸佛悉在斯也。讵曰"茅山訪道,千裏決玄"邪?不可失,不可忽。勖之!勖之!
曰解脫、曰般若、曰法身、曰真如、曰菩提、曰涅槃,曰無上正等正覺,釋迦之言﹔曰自然、曰玄宰、曰螭珠、曰靈樞、曰天君,老莊之說﹔曰真 、曰上帝、曰主,耶、回之語。孔曰明德、曰仁、曰中庸、曰心、曰性等,皆此一事而立多名。馬師"曰"非離真而有處,立處即真也"。然真亦因假而有。若無假,真亦不立。千古立則,聖人成化,皆黃葉止啼,都無實義。若泥實義,非聖人之言也。故曰"戲把枯桐收作樂,權將黃葉指爲金"。知此,上之釋字、通義等,通亦得,不通亦得,通不通總得。不然,饒汝把堯、舜、禹、湯、孔、佛、耶、回玄言妙義,蘊在腦中,總是不快漆桶。何也?蓋不知"夜來一派多情月,依舊煙籠十裏堤"也。
先生說是語已,顧視大衆,以手擊案一下,瓦屋皆有聲。久之乃曰:"會麼?"衆無語。先生複曰:"此章釋名如是!如是!"
第二編 正說分
第一章 統說《中庸》
第一節 總論
"梁太子昭明者,開《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爲叁十二分,識者悲之,謂妄割先聖偉範宏言,身陷地獄,名譏大雅。今先生割裂經義,開此十章,明知故犯邪?抑別有紹承而啓未來邪?胡不遠咎,自毀如此?"
先生曰:"余早晚入地獄也。"問者大惑。曰:"會麼?進雲:"不會。"
先生曰:"昔趙州谂雲:”我不入地獄,阿誰教化汝?”比來與若說玄說妙說短說長,義已違乎勝谛,形固囚于情牢。昭明死入地獄,余今生困愁城。非僅余也,先聖後聖,無不共萦此苦。蓋至高、至妙、難行、難信之法,初欲演之,非語言能诠、意識能緣。繼欲緘口而衆生長劫沈淪,愛河莫度,大徑不遊。故仲尼興”余欲無言”之歎。至若釋迦掩室摩竭,淨名緘口毗耶,《楞嚴》曰”真非真恐泥,我常不開演”,皆此義也。然則終不說乎?此固不可。于焉開方便,示權宜,橫說豎說,以說說,以不說說。右之左之,前這之後之,上下之,總以獎策,或誘掖行人履乎中庸而已。既履也,是法可,非法亦可,開此經爲十章、叁十叁章可,千章或一字一章、不立一章均無不可。不然,饒汝鞭笞叁藏,馳騁五車,癡狂外邊走也。何有于當人邪?今以十章說《中庸》,此而曰統,義固尚乎斯也。"
第二節 經文
{朱注|第一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一、釋字
天 《說文》"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他前切。"朱注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今注曰"轫始而上之謂天。"
命 《說文》"使也。從口從令。眉病切。"朱注曰"命化令也"。今注曰"不能違趙之謂命。"
之 《說文》"出也。象屾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止而切。"朱注無釋。今注曰"出蕩十方而無礙之謂之。"
謂 《說文》"報也。從言胃聲。于貴切。"朱注無正釋。今注曰"尚其所指而語人之謂謂。"
性 《說文》"人之陽氣,性善者也。從心生聲。息正切。"朱注曰"性即理也。"今注曰"空有無之謂性。"
顯 《說文》"頭明飾也。從頁顯聲,呼典切。"朱注曰"明,顯也。"今注曰"無處不見曰顯。"
微 《說文》"隱行也。從(微左部)(微右部)聲。無非切。"朱注曰"微,細事也。"今注曰"無處能見曰微。"
慎 《說文》"謹也。從心,真聲。時刃切。"朱注曰"戒懼而謹也。"今注曰"勿忽而不苟曰慎。"
獨 《說文》"犬相得而鬥也。從犬蜀聲。羊爲群,犬爲獨也。徒谷切。"注曰"獨者,人所不知而已所獨知之地也。"今注曰"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曰獨。"
致 《說文》"送詣也。從[故-古]從至。陟利切。"朱注曰"致,推而極之也。"今注曰"至也,言至于此而證入中庸也。"
二、通義
"天",轫始而上之謂天。釋氏緣生之說曰:"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緣生。"此說統萬有,偕諸義。取以釋此甚偕。何也?蓋有此緣而轫始,上者天也,下者地也,中者人也。權此土而立之假名也。"而",者,謂此土立名,並同化、非同化、人物也。不然,色界、諸天、天人謂上,無色界爲天,己色界、下欲界不名曰天,豈通義乎?故曰轫始而上之謂天。故此"而"字爲不可忽。"命",不能違越之謂命。如轫始爲晴,無論自他,不得名陰。轫始而陰,無論自他,不得名晴。故曰"不能違"。又不得謂晴後即陰,陰後即晴。且正晴時無陰,正陰時無晴也。故曰:"不能越"。有轫始而上曰天。天,上也,顛也。此上此顛,即現示此晴此陰最初一現者。此一現也,在無知之現示者,不能違…
《維摩精舍叢書 中庸勝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