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精舍叢書 中庸勝唱▪P7

  ..續本文上一頁權名難行,蓋由統而贊,既贊思行,因行知難,行人當然過程。然師家亦感誨人之匪易也。曰君子、曰小人、曰賢智、曰愚不肖,一切病一切非病,徹底剖陳,通體揭出,而病源賊薮要不外過、不及也。若曰過量人,一聞便悟,一舉斯通。借搖扇于江外,假活語于樓中。抑亦鈍根阿師,況取語口頭,聞玄紙上邪?唐之中葉,有龐公蘊者,庵中獨坐。蓦地雲:”難,難,難,十石油麻樹上攤。”龐婆接聲雲﹕”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其女靈照複曰:”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吃飯困來睡。”彼一家者唱和如此。迄宋,有妙喜老人者,圓悟勤入室之驕子也,而于此叁則話言,下了一個注腳雲:”此叁人同行不同步,同得不同失。若以心意識博量蔔度,非獨不見叁人落著處,十二時中亦自昧卻本地風光,不見本來面目,未免被難易不難易牽挽,不得自在。欲得自在,將此叁人道的作一句看。妙喜已是拖泥帶水下注腳也。”雲雲,汝等諸人若雲將此叁人道的作一句看,或作道理會,或作無義路解,不但孤負叁人,並且埋沒妙喜,又自把己置向镬湯烈火中也。然則畢竟如何?"久之,顧視大衆曰:"千聖不知何處去,倚天長劍逼人寒。"下座。

  第四章 踐履中庸

  第一節 總論

  迢迢前路,踽踽行人。回車既辔,險阻斯興,叱馭悲途,今古同慨也。不行則歸思莫償,即行而道阻難通。此叁世賢哲又以難行能行而踐履于中庸也。故次難行而曰踐履。行人屆此許曰入德。倘默默計玄妙之理,津津執賢聖之言,不曰入德,聿雲造業。業有二途,曰黑曰白,白喻善,黑喻惡,此又造黑業者也。或曰此謂惡業可乎?曰可。蓋謂其滯理沈玄,塞卻悟門,窮劫而不得證乎中庸,以善因而遭惡果也,甯曰踐履乎中庸?甯曰入德?儒曰入德者,約宗下而言初機也。初機于此,略有叁病:

  一、決擇力薄,

  二、安住力薄,

  叁、精進力薄。

  一、決擇力薄。 行人流而忘返,今返知難,知難犯難,犯難無難。程子曰:"用力之久,一旦豁然。"既豁然已,乃曰入德。然此入也,實有多途。釋曰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入。今約而言,安立爲叁:

  (一)就體

  "叁月不違仁","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莫由也己",如是等等,就體而消。悉曰就體,楷範極多,茲涉其略。古德曰:"就體消停得力遲。"蓋謂其滯體而難脫落,不能別行一路也。

  (二)從緣

  山梁雌雉子曰:"時哉!時哉!"子路拱之。又靈源見桃花而悟本,香岩擊翠竹以明心,從緣也。古德曰:"從緣得力者強。"蓋謂其直切契證而遠乎情緣意度也。

  (叁)文字

  依先聖教言,如理而知,如實而行。或觀或止,以戒以誠,丕說诠乎已言,幽理彰于未著,曰從文字。古德雲:"從文字得力者弱。"蓋幽雖顯著,理難澈忘矣。

  約開叁支,豁然則一,然一豁然而登極地,千古其難,大都半途而滯。經曰"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也。臨濟叁玄、曹洞五位、沩仰圓相、雲門顧鑒咦等,紛然而興、要皆鍛煉學人透頂透底而到末後。不然,叁藏十二部。孔、老諸經、耶、回、百家之說,從何安立?皆廢詞也。悟既囿乎淺深,見固別于近遠。遠而卑近,近又難遠。如是交攻,離婁失覓于骊珠,盲人任馳乎瞎馬。故曰決擇力薄。

  二、安住力弱。行人無上支之過也,徹見人 我不二、物我不二、法我不二,而落在無事甲裏,習不能拔,或任性奔馳,中行不趨,黃龍慧南曾于若輩憫而下一大拶曰:"何不無事令有事,有事令無事",所謂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又此言安住者,不以有住而住,不以無住而住,應如是住,而學人昧不能住,故曰安住力薄。

  叁、精進力薄。無上二支之過也,取不得,舍不得,用力不得,不用力複不得,顔淵曰:"既竭吾才,又竭我力。"行人企此,每況任運,讵知才有所重便有所輕,輕重交攻,去道愈遠。古哲警之曰"有佛處不可住,無佛處即走過"。又船子誠誡夾山會曰:"汝後當藏身處莫蹤迹,莫蹤迹處莫藏身。"咨爾多士曰:"誰跻此?"故曰精進力薄。

  總上叁支,初機之通病,末法之共難。若曰掇明珠于發髻,度金針于繡師,甯舍乎是?甯忽乎是?

  第二節 經文

  {朱注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迩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爲舜乎?"

  {朱注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子知,驅而納諸舌罟護、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朱注第八章}子曰:"回之爲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朱注第九章}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朱注第十章}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一、釋字

  迩 《說文》:"近也。兒氏切。"

  納 《說文》: 絲濕納納也。奴荅切。"按:"納古作內。"《說文》:"內,入也。從門。自外而入也。"

  擇 《說文》:"柬選也。丈伯切。"

  強 通"疆"。《說文》:"弓有力也。巨良切。"今注曰"勝進貌,遠乎弱也。"

  而 朱注曰:"而,汝也。"

  革 《說文》:"獸皮治去其毛。革更之象,古核切。"朱注曰"革,甲冑之屬。"

  矯 《說文》:"揉箭箝也。居天切。"朱注曰"矯,強貌。《詩》曰”矯矯虎臣”是也。"

  二、通義

  (一)舜其大智全章

  至德盛業,當下完成,實非他異,亦非自庸。行人每昧昧外求﹔不然,戚戚而內計也,以故轉覓轉遠,轉計轉非。子思憫之,舉孔子之稱舜曰雲雲。迩言恐泥,察之則遠患﹔幽理難通,問之則達全,即踐履中庸也。兩端者,善惡、是非等也。執善惡、是非以用于人,善者善之,不以遠于我而惡其善﹔惡者惡之,不以遠于我而善其惡,即踐履中庸也。人情惡直喜谀,隱其惡而揚其善,使惡者內懲,善者外勖,亦踐履中庸也。斯義也,人人能知,人人能行,而人人知而不行。舜固知而行者矣,孔子贊之曰"大智",智固如斯也,豈有他哉?必曰燒丹汞、修性命、書符競異而曰踐履、曰用中、曰勝業、大德惑矣。又知者,慧也。大知者,大慧也。通此釋之,叁藐叁菩提,孔子之中庸也。其易踐、易履如此!而昧者不履。即履也,不至。惜哉!惜哉!然此踐履,此亦有二:一君子之中庸,二小人之中庸。君子之中庸者,執兩用中,隱惡揚善,好問察迩,終日踐之履之。影來鏡裏,風過長空,一絲朕兆不留,半忽迹相無著,所謂超乎事理也。小人之中庸者,亦執兩用中,隱惡揚善,好問察迩,終日踐之履之,而終日踐、終日履,所謂囿乎事理也。君子、小人之踐履中庸也,名一而迹異。然迹雖異而踐履實又不二。

  (二)人皆曰予知全章

  上知不知。今曰"余知",余必不知。何也?驅我而納于罟擭、陷阱中,我莫之避,知欤?決擇乎中庸,我不能期月守,知欤?然則必如何而可?上以舜例,如上"大知"雲雲,下以回明,如下"一善"雲雲,即遠乎罟擭、陷阱也。夫大知者,大慧也。一善者,勝行也。大知不知,勝行無行。凡聖非居,善惡寍系?凡聖、善惡且不居,系在罟護擭如觀火,居陷阱若遊園也。不然,雖以天下榮、四海奉,而形囚利域。志困名場,盡善不善,皆罟擭陷阱也。大慧、一善者,中庸之一體而異名耳。是履乎中庸,罟擭、陷阱即天堂﹔不履乎中庸,而天堂即罟擭、陷阱矣。

  (叁)回之爲人也全章

  聞一知十,人中龍象,入德班頭也。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拳拳"者,奉持義,弗失則久而能守義。久而能守,本經不息則久義。程子曰:"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古德所謂"生路轉熟,熟路轉生,自然契證矣。"行人十百而無一契,病正反此。

  (四)天下國家可均全章

  均天下,辭爵祿,蹈白刃,誠難能也。果一策心,夷、齊棄國,之推自焚,成仁取義,于是乎在。此中庸者,即之不可,離之更乖。趣志莫策,識心豈緣?故曰中庸不可能。然亦有二義:一,小人之中庸,未入德者也,去取皆違,無一能是,故曰不可能﹔二,君子之中庸,已入德者也,去取皆中,無一不是。既無不是,何一非庸?果爾,可能且無,況不可能邪?故曰不可能。若曰是中庸者不可能,或必可能,或可能不能、不能可能等,理則滯于二邊,事固惑于叁際。豈孔子之心燈、子思之薪授乎?

  (五)子路問強全章

  "強",勝進貌,遠乎弱,以釋氏六度言,則情進也。此支明踐履的軌,示精進上行,子思引子路之問,揭孔子之酬,啓行人之向。曰南方之強、北方之強,抑而強者,而,汝也,即子路,即行人也。強行雖叁,而勝進則一。要之以時、以地而立名。非以名而有時、有地也。昧者釋此叁強有優有劣,有取有舍,礙甚矣!倘優南而劣北,從而取舍其強,則臨陣校軍,無衽金革之厲行、死不厭之激氣,大敵何摧?升平何至?曰和而不流,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固善也。不禦之,極其弊,必宋襄之仁、建文之義,讵中庸之勝行乎?余二義,釋推及之。當人果能遊刃乎叁強,行超乎一尚,踐履之至,亦中庸之至也。

  第叁節 拈提

  "叁千威儀,八萬細行,釋家者言;威儀叁百,禮儀叁千,孔氏之說。《論語》曰:”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等一切名言、勝義,一一踐履乎?曰不踐履,禽獸也。且孝行如羊、義行如雁、仁行如象、俠行如黃鹞子者,比比焉,可以人而不如禽獸乎?曰必踐履乎如是叁千、如是八萬、如是出則、如是入則、如是行、如是學,是勞形搖心,終日畢生困而不申,讵曰得天、樂天、任天者邪?中庸之至道…

《維摩精舍叢書 中庸勝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