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劍輪修心法▪P5

  ..續本文上一頁脫離惡道輪回、證悟涅槃,否則我們將永遠無法了悟大乘思想,也不能以苦惱等爲修行法門。唯有已經發心的勇猛菩薩才能以苦惱爲修行法門。

  貪欲如毒草,烏鴉吃了毒草必定喪命;同樣地,未達資格者欲修此法門,將會使他與解脫無緣。人必先去除私心,才能以貪欲作爲修行的法門。對想以貪欲作爲密乘修行法門的人而言,這是特別重要的。

  005

  此法並非爲那些熱衷于一已幸福的人所設,因爲那種人是無法得到解脫的,只有英勇無畏的菩薩能以妄念爲修行法門。如果懦夫想嘗試此法門,不僅無法證悟,甚至無法從苦惱中解脫出來。所以就無上瑜珈密乘的修行者來說,以貪欲爲法門是獨一無二的。

  006

  將大菩薩喻爲孔雀,是因爲菩薩願意處于最苦惱的環境,並將它轉化爲利益衆生的場所。舉我們所處的環境爲例:如果我們居住在一棟華廈內,並且對此有所眷戀。我們就應作如是想:從無始以來直至今日,我因爲被貪執等俗念所左右而墮在生死輪回。自今以後,爲利益衆生,我將善用此屋作爲證道的工具。同樣,我們對食物也應作如是想:爲利益他人而食用。

  孔雀與菩薩相似之處甚多:如同孔雀的華麗使人賞心悅目,菩薩也令衆生崇拜;孔雀以毒草爲食,卻不被傷害,一如菩薩堅持居住娑婆只爲利他;孔雀的冠羽有五支,正如菩薩有五門。

  公元1042年,當阿底峽尊者抵達西藏時,他特地將一位惹人討厭的印度教師帶在身邊,以增進他的忍辱行。後來阿底峽尊者將這個修忍辱的對象送回印度。他說:「認識藏人以後,便無須印度人了。」我們也應改效法阿底峽尊者,欣然面對苦惱、妄想,繼而將之降伏、斷除。

  上述六首詩是對修行法門及次第的概述,以下則是概括性的解釋。

  007

  當身不由已,毫無選擇地流浪在生死輪回中時,我們深陷于無所不在的痛苦中。我們必須調伏我愛的態度,因爲它攸關叁道次第的證悟。我愛及我執是問題的隨從和主宰。我執是內心的獨裁者,而我愛則是外在的隨從,所以我愛和我執之魔常常狼狽爲奸,我們一定要下定堅強的決心,不爲二者所動。

  008

  無始以來,我們即被業力所牽引。我們之所以被生死輪回及種種障礙所束縛而不得自由,是因爲相續不斷的惑業所造成。所以這一切應歸咎于一味追求自我快樂的私心,現在決意要消滅它。

  009

  每當心中生起私念時,要對它有所警覺,但不予理睬並且把它驅除。如果想避開湧起的私念,那就奉獻所有的善根來利益衆生。例如:你從受惠衆生中所得到的盡是傷害的回報,對此你要如如不動,不要以怨報怨。並應把這些回報視爲是我愛念頭從中作遂的果報。我們要憎惡我愛這種態度,而不是怨恨衆生。

  010

  當我們的身體因疾病而痛苦或贏弱時,這是因爲在今生或過去世中,我們曾經鞭撻、囚禁並且多方面傷害衆生的緣故。要觀想這是過去傷害衆生的惡業利器已轉向自己,正如一把平常的武器能奪取我們的生命,業的利器也能扼殺我們的幸福,所以應該自已承擔所有的痛苦。

  觀想在虛空中,你的上師坐在你的面前,你向他請求:「但願承受自他的一切痛苦和疾病」。

  當自己左鼻孔呼氣時,觀想光芒照耀一切衆生;當自己由右鼻孔吸氣時,將一切衆生的痛苦和疾病化爲黑煙吸入體內。在承受痛苦、將黑煙化爲烏有以後,再次自左鼻孔呼氣,將快樂化爲光芒照耀一切衆生。

  011

  當我們在精神上受到幹擾時,是業報必然的現形。因爲我們曾經擾亂我們的上師、父母、同參等人的心緒。我們現在毅然地承受這些痛苦,並再次懇請上師和諸本尊的加持。

  在訓練心智時,永遠勿將他人視爲是是非之源。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因爲與其歸咎于他人,不如對所有衆生生起大悲心。所有身心的痛苦來自先前擾亂他人的身心以及破戒所至,對這個百利無害于身心的教法應善思之。龍樹菩薩說:「啓發刹那菩提心的功德,即使是佛陀也難以計算出來。」八世紀的寂天菩薩道:「漁夫和農夫等衆生,爲區區生計忍受煎熬,爲什麼我們不能爲這更偉大的目標--開悟,而承受痛苦呢

  」

  012

  當我們因吝啬或掠奪他人的行爲而遭受饑渴等困擾時,這是利器之輪回轉到我們身上。

  這些痛苦是我們錯誤的態度以及吝啬所導致的結果,也是淪爲餓鬼或貧者的因。宗喀巴大師說:「吝啬導致貧窮而非富有,布施導致富有而非貧窮。」十二世紀著名的釋迦學者曾在其作品中提到:「布施的結果總是富有,吝啬的結果總是貧窮,此乃不變的法則。」龍樹菩薩也曾提過:「富有來自布施,上品的出身來自美德。」

  所以我們應該欣喜地接納饑渴的煎熬,並實踐「施與受」。祈求承受衆生的饑渴,並將所有的善意回向給它們。當作這些觀想時,也可以進行絕食。許多藏人一年之中有十六天即依此修持--整天絕食和隔日一食互相交替著。當饑渴交加難耐時,修持「施與受」,並感謝良機難得。

  爲了增進個人在佛道上的修持,應仔細體悟上師和叁寶的慈悲加被,使饑渴的承受成爲修道上的逆增上緣。

  013

  當我們被囚禁而失去自由、受製于他人時,要明白事出必有因。這是因爲我們輕視卑賤者,役使他們做不愉快的事,所以利器之輪回轉到我們身上。自今以後,我們決意爲他人奉獻自已的生命。

  寂天菩薩寫到:「爲衆生獻自已的生命,無論他們鞭撻或以其他種種方式對待我,我皆任其處置。」

  014

  當我們無法免于惡毒的辱罵並常常聽到刺人的、貶低的、威脅的和咒罵的話時,是因爲過去世中,我們曾論人長短和挑拔離間,同時也因我們曾惡毒地辱罵、中傷及瞧不起他人。

  現在,類似的果報回轉到自己身上。自今以後我們要謙卑,我們不可出言不遜、不屑、疾言、厲語。善妒者的福報有限,他們常常貶低他人,但最後遭受傷害的還是自已而不是他人,甚至毀壞自已的聲譽。一個常攻擊批評他人者,終將失去他人的信賴。

  015

  我們的出生地之所以不淨、不吸引人,是因爲自已的我執及偏見所造成的。我們缺乏密法的正見--視萬物皆純淨無垢。自今以後,我們觀想一切潔淨無瑕。一旦我們開始非難他

  人時,就會發現他人的缺失永無止盡。假如自己有一個敵人,正確的認識應該是:將他想成是佛菩薩的化身,來啖盡自己的惡業之果。

  就密宗修行者而言,應以執金剛神超越的眼光來視萬物爲喜空不二。假如在此屋內,有人證得密乘的最高圓滿境界,這間房屋就是色究竟天淨土。例如:七世紀松贊幹布時代,拉薩就是淨土。十一世紀,米拉日巴尊者的弟子惹瓊巴曾于入光明定中來到一處淨土。在那時,有五位少女正在傾聽佛陀說法。他們正在討論諸佛于叁大阿僧底劫證悟是何等殊勝,而米拉日巴尊者能在一生一世中證果更是殊勝之至。其中有一位少女問米拉日巴尊者居于何處。佛答:「位在色究竟天淨土。」惹瓊巴一向只知道他的師父在西藏只是一位平凡的瑜珈師,而對他的高深悟境卻一無所知。當出定後,他因爲自己對上師不敬、落俗的看法而飲泣不已。

  016

  我們常常毫無選擇地被迫與最親密的朋友分離,或朋友們常以死相別。這是因過去世中,我們將上師的徒衆、侍者占爲已有,現今果報回轉到自己身上。自今以後,願我們永不拆散手足知已,也不離間師徒或以惡劣態度對待上師的侍者。

  017

  盡管有時侯我們無法取悅于我們的上師或其他聖賢,但我們不可找上師麻煩,反而應該檢討自已。在過去世我們未曾遇見或追隨神聖的上師,我們不但輕視上師,反而且結交惡友。

  現在,我們遭此惡行的果報。我們甚至今天仍不追隨善知識,反而與損友一道作惡。自今以後,決心不跟隨那些使自已背離正道的人,但是應該慈悲地對待他們,才不違背菩薩誓願。

  在誦念每一首詩偈時,都要落實「施與受」的修持,並立下堅固的誓願。

  018

  有時我們會無故受到非難,或成爲某事件的代罪羔羊。過去有一位比丘就曾蒙冤被指控,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有一次,當他正在浸染他的外袍時,正巧有一家丟失了一只小牛。他們到處尋找小牛時,發現比丘的袍子上盡是血迹,因此把他囚禁了七個月。當小牛被尋獲時,他才被釋放。這是多生以前,另一位比丘曾遭他誤控而被囚禁七日的業報。

  019

  當我們日用所需不敷時,這是利器之輪回轉到我們身上,我們曾侵害他人而圖利自已,

  並且只求個人脫苦離難。現在應盡我們能力所及,使他人都能滿足物質所需。

  020

  當我們不快樂,卻追究不出真正的原因時;當我們心志昏沈,無法觀想閻曼德迦明王時;當惡念曆曆在前,而善念難起時;當祈願背誦導致昏睡,卻能賭博兩夜仍保持清醒時,皆歸咎于我們趨惡避善的潛在傾向。正如天氣炎熱時,不想去聽經聞法,但如果是娛樂所在必將立即趨往。

  導致這些相互混淆的狀況,是因爲我們曾傷害到諸位護法。我執是邪惡之首,使我們體驗到幹擾現象。惡名昭彰的我執使我們作惡多端,令我們冒犯了諸護法。

  當我們認清自身的問題時,無須轉告他人,只須坦誠地面對,並決心克服自己的惡作。

  021

  我們常常覺得心煩意亂或全然受挫。例如爲人父母將子女送入大學,希望他能成爲學者,但他卻退學。同樣地,我們經商謀利,經常經營不當反致血本無歸。我們下種期待好收

  成,卻被幹旱所摧毀。

  我們今日受挫,是因爲在過去世,我們曾阻擾講經說法,而且幹擾他人的課誦、研修與禅坐。

  自今以後,讓我們避免幹擾或阻礙他人的善行,並進一步隨喜贊歎他們、鼓勵他們從善如流。

  022

  用盡各種方法仍無法取悅你的上師時,不要歸咎于上師,也不要挑他的錯。因爲在過去世,我們對佛法的態度表裏不一:在上師面前,我們裝得象只馴服的貓。但是在背後,我們舉止粗俗的如狗、如豬。上師給我們明確的忠…

《劍輪修心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利器之輪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