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器之輪講記
日常法師開示
講說緣起
漢藏思惟各不同
表達方式亦有差
間接翻譯有錯誤
數數溫習好處多
爲使同修更相應
利器之輪需重說
今年親自和我們講《利器之輪》,從頭至尾非常詳細。講完以後大家都覺得非常歡喜,有些同學更要求我重講,我當時心裏想:老師講了何必我重講?但是漢藏二系思考習慣不一樣,有時候我們會聽得莫名其妙,而那莫名其妙的部分有時候卻是最精彩的部分。例如:老師講《利器之輪》的時候開頭就講我執、我愛執,足足講了好幾個小時,大家覺得不太相幹,可是那正是《利器之輪》的重心所在,如果這個地方把握不准的話,《利器之輪》聽了也只是像平常口耳之學。學了佛法以後要真實能夠對治煩惱,不但是對治自己的煩惱,而且要能幫助一切衆生徹底解決問題。這個中心把握不准的話,就會有問題。
還有老師表達方式也與漢人的傳統不同。舉個例:老師講《利器之輪》,一下講「入行論」,一下又講別的,實際上他有他的原因。在宗大師傳記裏,曾提到宗大師一天之內講二十多座,(有人說十五座),每一座不同。好像講金剛經,也講心經、入行輪、菩提道次第論、釋量論。我們可能會懷疑:爲什麼不專講一樣東西而整個深入?然而,佛法分門別類,以衆生的不同而有差別,如小乘及大乘、性宗與相宗……。大師所宏揚的是最究竟圓滿的佛法,所以他所講的內涵和相應的程度,都不是偏狹的小範圍。而且佛陀那個時候的弟子條件也具足,于是感得像佛這樣無二無別的大師親自來講,因此教誡的內涵也絕對不是一部分而已。廣論一開頭教我們要隨緣教化,絕不是單靠薄薄的一本而已。即使有的時候講的是一本,但是它的內容是包含了所有的佛法內涵。比如「心經」包括了叁千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要,統攝了整個佛法的內涵,以及所有的經典,所有世間的現象都被它涵蓋了。對于要學習的人,除非條件非常高,因爲條件高,只要聽了中心思想--「空」以後,馬上就有很深的相應程度。所以經論上描寫善根深厚的菩薩們,一聽到空,就寒毛直豎,眼淚直流,馬上相應,這是何等高的條件!若是對一些善根不具足或善根不夠的人,單單講這一樣是不夠的,還要廣說種種方便,來證成空性的道理。既然大師所宏的,與弟子所學的,是最圓滿的教法,他自然而然就舉出各種經論,講每個經論的主軸,以及彼此間如何相輔相成,讓你同時能夠在深、廣兩方面都能夠體會。因爲如此,宗大師能夠把世尊最究竟圓滿的教法,在藏地保持五百年,即使現在稍微有一些亂,可是真正的主流始終沒有改變。因此老師繼承了這種遺風,而我們素來就欠缺這種訓練,甚至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觀念,不能夠了解這樣珍貴的無價之寶。所以我溫習了以後,覺得如果我們能夠重新整理,以我們相應的方式來重新消化它,這樣的研討可以産生更好的效果。雖然老師是最好的講法,但是因爲我們的條件不夠,再加上幾位同學的祈請,而自己也覺得有這個需要,因此決定重新來講《利器之輪》。
老師講的時候是用藏文的原文本,而我們聽講時用的是由英文翻譯成的中文本。歐美佛法還未普遍的建立,有很多的專有名詞很難表達,所以藏文翻譯成英文,再由英文翻成中文,這中間難免有一些錯失。起初我們並不知道,直到聽了老師講說,感覺有些地方好像和我們的課本不大一樣,後來一對照,才知道他用的是藏文本。當然最好的莫過于用原文直接翻譯,結果把這個問題告訴老師,老師答應可以直接翻譯藏文本。我們很慎重的把中文確定下來,然後到達隆沙拉請老師再確認,准備要出版新版本,這是重新在這裏和大家溫習《利器之輪》的第叁個原因。下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好的東西不是老師講一遍,學生聽一次就可以的,我們還要不斷的溫習。現在我們正好可利用重講的機會來重新溫習。
前行准備
聽法之前先前行
思惟聞法之勝利
于法法師起承事
正式開始學習之前,我們應該想一想:這樣的法應該如何去學,才能夠産生最好的功效。實際上廣論在甲叁的科判已告訴我們,如何說、聽相應教法。所以我們這次來聽如此殊勝的法,應該照廣論上面的來做,即聽聞之前先要思惟聞法的勝利,這是第一點。第二點要對法及法師發起承事。有了這兩個條件我們就可以正式的聽聞。然而盡管我們對這個理論都很清楚,平常卻不一定能夠運用。現在有這個機會,我們可以好好的利用,也許在運用的過程中,我們對于次第還不清楚,也趁這個機會,使我們有更正確深廣的認識。
思惟對治業習氣
如理思惟受用多
思惟聞法的勝利,「聽聞集」有講,《瑜珈師地論》上也說過,我們不妨更深一層的想一想:這樣思惟對我們有什麼好處?不思惟跟思惟的好處又有什麼差別?乃至于想想我們是否真的思惟過?還是我們只是在理論上說明它?這都是很實際的問題。其實能如理如法的摸索進去是非常重要的,所謂「如理如法」並不是說我們現在一下子就能做對了,而是說照這樣的方法就能一步一步的深入。《菩提道次第論》以吃甘蔗的比喻告訴我們:最好的味道在甘蔗皮裏面,如果我們平常只在文字上打轉的話是吃甘蔗皮,是戲論。因此如果我們能夠真正的深入的話,意義就不太一樣了。以前盡管理論上這樣講,可是畢竟我們欠缺實際上的行持。經過了叁年,由于舉辦精七,已經有不少同學真正能夠一步一步深入,從皈依乃至于懂得如何思惟,了解這個思惟真正的受用。即使有很多人還不能夠真正到達這樣的狀態,可是不斷的嘗試,不斷的練習,對我們是有絕對的好處。
因此開始講《利器之輪》之前,讓我們先思惟:對于這樣殊勝相應的法,有這麼好的傳承,對我們有這麼殊勝的利益,要怎麼聽才可以呢?現在我們是在聽的情況之下,以什麼方式才能相應?這就是前行准備。如果准備得好,我們一定能夠如法的受用。爲什麼要思惟?平常我們懂得很多道理,但是懂了道理以後,大部分的道理都用不上,好像跟我們實際生活隔了一層。有時在講、聽當中,內心的確升起很強勝的一種感覺,但講完、聽完也就不見了,是什麼原因?這就是我們的習性,這個習性是業習氣。習氣之流非常強大,如果我們要想真正對治它,唯一的方法是正法。所謂正法,不但是老師講得正確,而且學得也要正確才是。實際上關鍵不在老師講得正確不正確,而在于我們學得正確不正確。佛告訴我們:佛的真身是法身,法身無所不在,法身不滅,也無涅槃。經論上也告訴我們:佛是外支已成,而我們欠缺的是內支,就是我們自己。所以不是外面環境條件不夠,而是我們自己的條件不具足。我們內心裏面只有無始煩惱業習氣的相續之流,由不得我們。不管講多少道理,講的時候因爲對我們有吸引力,我們能全神貫注的聽,可是聽完了以後也沒有用,這都是我們習氣的相續。這個相續是什麼呢?是一種業力,而這種業力的對治,還需要以業的力量。以前是雜染之業,現在用與善淨相應之業,這對治的業力最主要的是思、思已業。廣論上提到,如果你欠缺了這個力量,那個相續是不可能拿掉的。如果不可能拿掉,我們所學的東西始終停留在一點。說好聽一點,是種善根種子,其實就是戲論。因此廣論要我們思惟,有它真正的意趣。
深入思惟而發心
發心以後積資糧
你對聞法的勝利真正做到思惟以後,你就會發現,平常我們總是說要發心,要發出離心,要發菩提心,其實都只是嘴巴說說。而我發心了沒有?沒有。所以要發心,就必須深入思惟。
發了心以後,有兩條路好走,一條是小乘,馬上要把生死問題解決,還有一條是大乘,對生死的解決問題慢一點來。爲什麼要慢一點?因爲還要有資糧。其實就算是小乘,也還要積集資糧。不過小乘積集資糧比較快,快的只要叁生就能成就:第一生種善根,就是把心發起來;第二生積集資糧;第叁生證果,最快者叁生就可以證羅漢果,慢者要七十劫或六十劫的時間,只要你去做一定會做到。但是當我們對佛法的整個內涵了解以後,我們知道實際上小乘走的是冤枉路,因爲證得羅漢果後,反而會離佛果愈遠,所以我們真正要的不是羅漢果。學佛如果摸錯了方向,會吃許多冤枉苦頭。有一個故事:有人要學琴,對沒學過的人,老師只跟他要學費五塊錢,對學過琴的人則要一百零五塊,甚至于一千零五塊。當然我們不願意付這個冤枉錢,不會走二乘快速的路。如此一來,資糧就非常重要了。
承事師長積資糧
資糧具足功德現
第二點「于法、法師發起承事」,發起承事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經也好,論也好,都告訴我們:積集資糧再沒有比承事尊長更好了。所以由深入思惟,發菩提心以後,爲了求無上菩提,就要積集資糧,去承事師長。發了心,要能夠再深入的話,就需要有資糧,如果有資糧,法一提起來自然不艱難。
關于事前准備的重要,這裏我舉一例子來說明。今年春天大家去聽洛桑老師講課的時候,大家都非常歡喜,非常受用,都聽得如癡如醉的。事實上這裏面還有它深厚的內涵。那天梵因法師聽完了以後,就來告訴我,以前這些道理平常也聽過講過,可是在這個時候聽老師講,感受之深與以前完全不一樣,很多同學都有同樣情況。這裏的問題在哪裏?爲什麼以前沒有而這次有?就是因爲我們的前行。前行我們有兩種情況可以做好:第一種方式,我們對講者本身就很尊敬,宿生也相應,到那個情況之下,不知不覺內心當中肅然起敬,全部精神貫注起來,所以我們對講者講的道理有不一樣的感覺,這就是以前的資糧。第二種方式,就是現在廣論上說的,去思惟、承事,積現在與未來的資糧。假定我們這樣去做的話,即使是普通人都會得到好處。有兩個故事可證成這兩種方式都是在…
《利器之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