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利器之輪講記▪P37

  ..續本文上一頁實在是這個時代的大邪見。我們拿這個力量便想盡辦法去製伏對方,引起爭論,, 這是非常, 錯誤的。

  校長在這個地方也特別提起一件事情,譬如在學校對比較好的同學,就給他獎勵,本來這獎勵是爲了鼓勵同學、策勵人努力向上,但是由于煩惱重,尤其是嫉妒心強,所以弄到後來大家爭名奪利,偏偏智能又不夠,傲慢心就變大,于是産生了苦惱。本來學佛是爲了認識煩惱、降伏煩惱,結果現在給他獎勵反而引發增長了煩惱。碰到這種情況,我們要懂得善巧。後來校長對考得很好的人,也沒什麼獎勵,最多發一條卡達,再不然說一聲很好,大家來鼓掌。同樣的,對壞的人,校長也不說什麼,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煩惱。實際上還有一件事情我們該做的,就是在學校裏,的確有同學條件很好,平常也很用功,考試考得好;可是也有的是平常並不很用功,可是運氣好,到時候考得很好。這兩種同學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對好的同學我們應該告訴他∶你平常很用功、考得也很好,可是我們要曉得,來這裏不是單單爲了考試,學習這件事情也不是叁年、五年的事,而是長遠的、一輩子的,乃至于生生世世的,靠著學習不斷地提升,所以現在這樣很好,應該努力保持這種狀態並且更好。對于碰運氣的學生,便要告訴他,不要因爲碰運氣而沾沾自喜,應該真正的好好努力,才是我們的正規狀態。所以在辯經院裏,有很多人一直要校長獎勵考好的人,校長一直沒答應,主要原因就是這個。

  我們來這裏學習調伏煩惱,當然要先經過認識煩惱,進一步要靠著同學互相切磋琢磨增上,千萬不要因爲這種習氣,在同學之間互爭高下。會有這種狀態,是無始以來本來就這樣,對境一定是業和習氣的煩惱等流現起,所以我們才要學。可是當我們學的時候,假定自己覺得洋洋得意,我比你強,則完全是扭曲、顛倒了,這就大大的不可以!所以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應該特別注意、時時注意∶「我愛執,你這家夥,你這個真正的大敵人又來了!」

  偈八十六

  不行習學輕廣聞,

  不依于師蔑經教,

  碎裂損惱分別頭,

  戮穿敵主閻魔心。

  學習應該要認真地學,可是偏偏有很多人不好好的學,也不好好的聽聞。自己不學也就罷了,還去毀謗認真學習的人,毀謗去聽聞佛法的人。真正修行的人會尊重對方,乃至于歡喜對方,只有不了解的人會産生前述的狀態。乃至于還有一些人會告訴去聽經的人∶「好好的聽法,聽完了不要提問題,因爲我們提的問題都是有分別心,這種分別心都是煩惱、都是妄想,不要去管它。」類似這些奇奇怪怪的狀態,用種種的方式,自己並不了解自己的錯誤,還要莫名其妙的去批評別人,這都不對。其實如果真能照著無垢的教授去學習,得到的結果都是圓滿的,但是我們往往會誤解,自己不好好的照著所學到的教授淨化自己,反而去觀別人的過。所以,對我們現在來說,真正重要的,就是把我們所學到的、所聽到的思辨清楚,用在自己身心上改善我們自己。而會産生這種問題的時候,又是我愛執在作祟了。

  偈八十七

  不說法藏自虛編,

  未習淨相多诃責,

  碎裂損惱分別頭,

  戮穿敵主閻魔心。

  真正的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依止善知識,聽聞佛法。可是有一些人不喜歡、不去依止上師,也不去聽聞佛法,還要去毀謗。這種情況因爲中國有尊師的傳統文化,所以問題不大,對西藏也不會。校長特別提及好像西方人這種現象比較普遍。西方人認爲自己頭腦很好,要的東西書上都有,可以自己看,不必依止上師。校長說,如果碰見這種人,不要去強調一定要依止師長,只要告訴他∶「你可以自己去看一看書,不過兩者比較之下,如果你能夠有機會跟善知識或上師學,透過上師教你的,效果會不太一樣,而且這樣做對你的利益也會更好。」

  還有一種現象∶有些人能說善道,但是不一定依照著經典的原意解釋,這叫「依文解義,叁世佛冤」。假定平常我們自己看書,這一點很難解除,因爲我們自己已經有基本的知識概念,會透過我們所理解的去看經典,那個時候會依文解義在所難免,所以要特別小心。但是如果我們是講說的話,則必須按照著叁藏經律論當中的原意,絕不可以違背。當自己要想備注的時候,只能加很少的一部分,而且要很認真的思考。平常要講經,一定要講論,論都是佛菩薩透過自己的聽聞修證經驗,再把很濃縮的精華部分,教導知識不夠的人。所以「經」跟「律」是佛親口講的,「論」就是經過了這樣如理的稀釋以後而講的。因此我們講經說法的時候,一定不能違背這個原則去講。自己要講的時候,事先應該有充分的准備,好好的參考,講完了以後,回去還要思惟一下剛才講的,看看什麼地方有錯,如果有跟經文的原文不太相同的時候,下次還要跟大家補充說明。

  我有一個很深的印象,叁十多年以前我剛出家,有一位大德就告訴我∶「古人之書不可不讀,今人之書不可讀。」古時大德的著作不可以不讀,換句話說,要好好的讀,而現在人的書則不要讀。所謂「古人」、「今人」,不是一千年以前的人就叫「古人」,或十年之內的叫「今人」,而是說作者經過了跟隨師長,有修有證,這個修證的量要達到一定的標准,不會出岔的。他把自己修證的經驗表達出來再解釋給周圍的人,便叫「古人」。反過來,憑藉自己看了一點書便道聽塗說,也許文筆很美,寫了很多東西,這就叫「今人」。所以我們真正跟人家講說的時候,要非常小心。但是現在的西方人通常不大習慣這一套,所以校長到西方講經的時候,本來他都是拿著經論講,可是西方人覺得不喜歡,希望校長最好不要看書,不要照著經典講。校長說當他碰見這種情況,就叫別人錄音,然後他就很認真地講,講完了以後,回去很認真地把音帶聽完,看看有沒有跟經論上講的有所出入。如果講錯,下一次去的時候一定提出來,對大家說上次自己講的內容跟經論比對有錯。這裏有一點要說明∶如果是內涵上解釋錯誤,那是一點都不能允許的,可是表達的詞意也許有點小小的問題,那麼可以不必管它,這個原則非常重要。當然如果自己學習得非常好,學問也淵博,記性也好,而且還有修證,這個情況之下就不會有這些錯誤,所以關于前面這幾個特點要特別的注意。

  還有一種人,不會看別人的好處,所看見的都是錯誤,別人有一點點的錯誤都看得很清楚。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佛法的東西本來是淨化自己的內心,一般人多從外面的事相、物質上著眼,追求外面的物質,欠缺反觀內心的力量,所以看不到別人的優點。當然並不是要我們不管是非、好壞、盲目的、無條件的去看別人,我們總要懂得從內心上去注意,還要辨別外面的事相,最好這兩樣東西都相稱。這有一個基本的原則,比如說對于寫的人,我們不曉得他是凡夫還是佛,因爲以凡夫的眼光去看,根本看不見。既然這樣,我們便要注意自己的確並不了解人家到底是怎樣的,應該保持學習的心態,不要拿自己的成見去衡量。如果我們老是拿自己的成見衡量的話,我們看人家功德的這個力量便會消失掉。在這地方特別強調的是指依止上師。依止上師修學時,觀功念恩是絕端重要的一件事情。既然前面說我們不能盲目的依止,這裏其實有一個原則,就是我們要把修學的東西,很細心、慢慢的嘗試去觀察,這樣的效果會比較好一點。其實這件事情對上師跟弟子都是一樣的。

  校長也講了一個有趣的事情。譬如有些老師非常好,經過觀功念恩長期訓練,所以都看不見弟子的缺點,如果弟子跟他學的話,弟子就不能受用。譬如狗來咬他,他絕對不會因爲狗咬他,要把狗趕走,或者要調教它,而說那只狗是他的善知識,如果學生跟著這樣的上師身邊,那學生就學不到東西,所以碰見這種情況之下,還是應該安立正確的心態去處理這件事情,這是我們要衡量的。

  校長又舉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藏地有很多仁波切,當仁波切轉世投生以後,年紀很小,都有一個經師來照顧,教他讀經識字,一步步開始。他們對小仁波切也很恭敬,有的時候小仁波切不好好用功,要他用功又不聽,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他們就對小仁波切頂禮,頂禮完了以後再把他打一頓。結果有很多小仁波切一看見老師跟他頂禮時就大哭。所以我們在這個情況之下,他是聖人還是凡夫,我們看不出來,但是我們自己的確有一個准則去衡量。平常我們可以透過觀察,短時間之內我們不能肯定,可是長時去看,大概有個准則。的確我們不能肯定他一定是佛菩薩或一定是魔,但是如果長期的觀察,大概可以曉得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校長在這個地方又舉了一個例子,就是那洛巴尊者跟他的老師帝洛巴祖師的一段公案。那洛巴尊者當時在那爛陀寺是最了不起的學者,因爲本尊的授記,叫他去找帝洛巴上師。他到處找,找了好久,怎麼找也找不到。最後找到了,據說就在現在達隆沙拉附近。那時候他一路問人家有沒有一個帝洛巴的上師,人家就告訴他∶「帝洛巴上師?沒聽見過!不過這裏有一個叫帝洛巴的漁夫,就在水邊。」所以他就跑去,看見一個老頭子,抓了很多魚,在那邊吃魚,而且生生的就把魚吃下去,吃完了魚骨頭就丟到旁邊。那洛巴尊者覺得怎麼會這樣?他是不是帝洛巴上師呢?他心裏這樣一想,那漁夫就說∶「不是,不是。」尊者覺得奇怪,漁夫怎麼忽然間說不是、不是?便又想這個人應該是帝洛巴,剛剛一想到是的時候,那漁夫便說∶「是的,是的。」經過了幾次,只要尊者想到不是,漁夫就說∶「不是,不是。」想到是,漁夫就點頭說∶「是的,是的。」,他發現他心裏一動對方就知道,這下他就肯定了,很恭敬的跑去帝洛巴跟前,向他很恭敬的頂禮,並且問∶「您是不是帝洛巴上師?」帝洛巴上師回答∶「人家都這麼喊我,我也不知道。」尊者就問他∶「既然你是帝洛巴上師,你…

《利器之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菩提心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