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利器之轮讲记▪P37

  ..续本文上一页实在是这个时代的大邪见。我们拿这个力量便想尽办法去制伏对方,引起争论,, 这是非常, 错误的。

  校长在这个地方也特别提起一件事情,譬如在学校对比较好的同学,就给他奖励,本来这奖励是为了鼓励同学、策励人努力向上,但是由于烦恼重,尤其是嫉妒心强,所以弄到后来大家争名夺利,偏偏智能又不够,傲慢心就变大,于是产生了苦恼。本来学佛是为了认识烦恼、降伏烦恼,结果现在给他奖励反而引发增长了烦恼。碰到这种情况,我们要懂得善巧。后来校长对考得很好的人,也没什么奖励,最多发一条卡达,再不然说一声很好,大家来鼓掌。同样的,对坏的人,校长也不说什么,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烦恼。实际上还有一件事情我们该做的,就是在学校里,的确有同学条件很好,平常也很用功,考试考得好;可是也有的是平常并不很用功,可是运气好,到时候考得很好。这两种同学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对好的同学我们应该告诉他∶你平常很用功、考得也很好,可是我们要晓得,来这里不是单单为了考试,学习这件事情也不是三年、五年的事,而是长远的、一辈子的,乃至于生生世世的,靠着学习不断地提升,所以现在这样很好,应该努力保持这种状态并且更好。对于碰运气的学生,便要告诉他,不要因为碰运气而沾沾自喜,应该真正的好好努力,才是我们的正规状态。所以在辩经院里,有很多人一直要校长奖励考好的人,校长一直没答应,主要原因就是这个。

  我们来这里学习调伏烦恼,当然要先经过认识烦恼,进一步要靠着同学互相切磋琢磨增上,千万不要因为这种习气,在同学之间互争高下。会有这种状态,是无始以来本来就这样,对境一定是业和习气的烦恼等流现起,所以我们才要学。可是当我们学的时候,假定自己觉得洋洋得意,我比你强,则完全是扭曲、颠倒了,这就大大的不可以!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时时注意∶「我爱执,你这家伙,你这个真正的大敌人又来了!」

  偈八十六

  不行习学轻广闻,

  不依于师蔑经教,

  碎裂损恼分别头,

  戮穿敌主阎魔心。

  学习应该要认真地学,可是偏偏有很多人不好好的学,也不好好的听闻。自己不学也就罢了,还去毁谤认真学习的人,毁谤去听闻佛法的人。真正修行的人会尊重对方,乃至于欢喜对方,只有不了解的人会产生前述的状态。乃至于还有一些人会告诉去听经的人∶「好好的听法,听完了不要提问题,因为我们提的问题都是有分别心,这种分别心都是烦恼、都是妄想,不要去管它。」类似这些奇奇怪怪的状态,用种种的方式,自己并不了解自己的错误,还要莫名其妙的去批评别人,这都不对。其实如果真能照着无垢的教授去学习,得到的结果都是圆满的,但是我们往往会误解,自己不好好的照着所学到的教授净化自己,反而去观别人的过。所以,对我们现在来说,真正重要的,就是把我们所学到的、所听到的思辨清楚,用在自己身心上改善我们自己。而会产生这种问题的时候,又是我爱执在作祟了。

  偈八十七

  不说法藏自虚编,

  未习净相多诃责,

  碎裂损恼分别头,

  戮穿敌主阎魔心。

  真正的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依止善知识,听闻佛法。可是有一些人不喜欢、不去依止上师,也不去听闻佛法,还要去毁谤。这种情况因为中国有尊师的传统文化,所以问题不大,对西藏也不会。校长特别提及好像西方人这种现象比较普遍。西方人认为自己头脑很好,要的东西书上都有,可以自己看,不必依止上师。校长说,如果碰见这种人,不要去强调一定要依止师长,只要告诉他∶「你可以自己去看一看书,不过两者比较之下,如果你能够有机会跟善知识或上师学,透过上师教你的,效果会不太一样,而且这样做对你的利益也会更好。」

  还有一种现象∶有些人能说善道,但是不一定依照着经典的原意解释,这叫「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假定平常我们自己看书,这一点很难解除,因为我们自己已经有基本的知识概念,会透过我们所理解的去看经典,那个时候会依文解义在所难免,所以要特别小心。但是如果我们是讲说的话,则必须按照着三藏经律论当中的原意,绝不可以违背。当自己要想备注的时候,只能加很少的一部分,而且要很认真的思考。平常要讲经,一定要讲论,论都是佛菩萨透过自己的听闻修证经验,再把很浓缩的精华部分,教导知识不够的人。所以「经」跟「律」是佛亲口讲的,「论」就是经过了这样如理的稀释以后而讲的。因此我们讲经说法的时候,一定不能违背这个原则去讲。自己要讲的时候,事先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好好的参考,讲完了以后,回去还要思惟一下刚才讲的,看看什么地方有错,如果有跟经文的原文不太相同的时候,下次还要跟大家补充说明。

  我有一个很深的印象,三十多年以前我刚出家,有一位大德就告诉我∶「古人之书不可不读,今人之书不可读。」古时大德的著作不可以不读,换句话说,要好好的读,而现在人的书则不要读。所谓「古人」、「今人」,不是一千年以前的人就叫「古人」,或十年之内的叫「今人」,而是说作者经过了跟随师长,有修有证,这个修证的量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不会出岔的。他把自己修证的经验表达出来再解释给周围的人,便叫「古人」。反过来,凭藉自己看了一点书便道听涂说,也许文笔很美,写了很多东西,这就叫「今人」。所以我们真正跟人家讲说的时候,要非常小心。但是现在的西方人通常不大习惯这一套,所以校长到西方讲经的时候,本来他都是拿着经论讲,可是西方人觉得不喜欢,希望校长最好不要看书,不要照着经典讲。校长说当他碰见这种情况,就叫别人录音,然后他就很认真地讲,讲完了以后,回去很认真地把音带听完,看看有没有跟经论上讲的有所出入。如果讲错,下一次去的时候一定提出来,对大家说上次自己讲的内容跟经论比对有错。这里有一点要说明∶如果是内涵上解释错误,那是一点都不能允许的,可是表达的词意也许有点小小的问题,那么可以不必管它,这个原则非常重要。当然如果自己学习得非常好,学问也渊博,记性也好,而且还有修证,这个情况之下就不会有这些错误,所以关于前面这几个特点要特别的注意。

  还有一种人,不会看别人的好处,所看见的都是错误,别人有一点点的错误都看得很清楚。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佛法的东西本来是净化自己的内心,一般人多从外面的事相、物质上着眼,追求外面的物质,欠缺反观内心的力量,所以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当然并不是要我们不管是非、好坏、盲目的、无条件的去看别人,我们总要懂得从内心上去注意,还要辨别外面的事相,最好这两样东西都相称。这有一个基本的原则,比如说对于写的人,我们不晓得他是凡夫还是佛,因为以凡夫的眼光去看,根本看不见。既然这样,我们便要注意自己的确并不了解人家到底是怎样的,应该保持学习的心态,不要拿自己的成见去衡量。如果我们老是拿自己的成见衡量的话,我们看人家功德的这个力量便会消失掉。在这地方特别强调的是指依止上师。依止上师修学时,观功念恩是绝端重要的一件事情。既然前面说我们不能盲目的依止,这里其实有一个原则,就是我们要把修学的东西,很细心、慢慢的尝试去观察,这样的效果会比较好一点。其实这件事情对上师跟弟子都是一样的。

  校长也讲了一个有趣的事情。譬如有些老师非常好,经过观功念恩长期训练,所以都看不见弟子的缺点,如果弟子跟他学的话,弟子就不能受用。譬如狗来咬他,他绝对不会因为狗咬他,要把狗赶走,或者要调教它,而说那只狗是他的善知识,如果学生跟着这样的上师身边,那学生就学不到东西,所以碰见这种情况之下,还是应该安立正确的心态去处理这件事情,这是我们要衡量的。

  校长又举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藏地有很多仁波切,当仁波切转世投生以后,年纪很小,都有一个经师来照顾,教他读经识字,一步步开始。他们对小仁波切也很恭敬,有的时候小仁波切不好好用功,要他用功又不听,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他们就对小仁波切顶礼,顶礼完了以后再把他打一顿。结果有很多小仁波切一看见老师跟他顶礼时就大哭。所以我们在这个情况之下,他是圣人还是凡夫,我们看不出来,但是我们自己的确有一个准则去衡量。平常我们可以透过观察,短时间之内我们不能肯定,可是长时去看,大概有个准则。的确我们不能肯定他一定是佛菩萨或一定是魔,但是如果长期的观察,大概可以晓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校长在这个地方又举了一个例子,就是那洛巴尊者跟他的老师帝洛巴祖师的一段公案。那洛巴尊者当时在那烂陀寺是最了不起的学者,因为本尊的授记,叫他去找帝洛巴上师。他到处找,找了好久,怎么找也找不到。最后找到了,据说就在现在达隆沙拉附近。那时候他一路问人家有没有一个帝洛巴的上师,人家就告诉他∶「帝洛巴上师?没听见过!不过这里有一个叫帝洛巴的渔夫,就在水边。」所以他就跑去,看见一个老头子,抓了很多鱼,在那边吃鱼,而且生生的就把鱼吃下去,吃完了鱼骨头就丢到旁边。那洛巴尊者觉得怎么会这样?他是不是帝洛巴上师呢?他心里这样一想,那渔夫就说∶「不是,不是。」尊者觉得奇怪,渔夫怎么忽然间说不是、不是?便又想这个人应该是帝洛巴,刚刚一想到是的时候,那渔夫便说∶「是的,是的。」经过了几次,只要尊者想到不是,渔夫就说∶「不是,不是。」想到是,渔夫就点头说∶「是的,是的。」,他发现他心里一动对方就知道,这下他就肯定了,很恭敬的跑去帝洛巴跟前,向他很恭敬的顶礼,并且问∶「您是不是帝洛巴上师?」帝洛巴上师回答∶「人家都这么喊我,我也不知道。」尊者就问他∶「既然你是帝洛巴上师,你…

《利器之轮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乘菩提心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