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利器之輪講記▪P39

  ..續本文上一頁他讀、教他學,這個經師不一定是上師,只是他會長期的跟著他。由于有這樣的經師,長期陪伴著他,使他對佛法的認識慢慢地增長;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內心透過前面的修持、透過持戒,然後信心不斷的增長,先了解這屬于空,然後照著戒定慧的力量,真正證得智能的力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堅固,這時候內心當中,對空正見的認識、修行到驗證,會對我們産生一個最好的護持,這就是我們內在的經師,也就是說這才是我們自己真正的上師。所以剛開始,我們是靠外面的,然後慢慢的也有裏邊的,到最後我們修持成功完全是靠裏邊的,這就是真正最了義、最究竟的。我們應該用這樣的方式慢慢去做,我們去祈求上師、祈求閻曼德迦、祈求諸佛菩薩,都是用這樣的形式,一步一步漸次增上、漸次改善,乃至于最後能夠徹底消滅我執跟我愛執。

  偈九十叁

  輪回之地諸般苦,

  祈必積于此我執,

  煩惱五毒任具有,

  祈亦盡積于同類。

  由前面所講的,我們真正了解我愛執是煩惱的根本,當煩惱的因斷除了,則煩惱的果—苦,就自然而然地斷除。藏文的苦有兩種意思,一個意思是痛苦,還有一個意思是不順利、不稱心,處處不能滿願。所以原則上,一個是指外在的身苦,另一個是指心苦。在輪回當中,外面遭受的種種痛苦,引起心裏邊不稱心,這是我們人人遇得見的。現在我們了解了真正的敵人以後,怎麼辦呢?就是把所有的這些外在的痛苦、內在的不稱心、一切一切的壞事,都統統加在、推在我執、我愛執身上。

  我們平常處處爲了我,總要找自己的快樂,然後就造種種惡業,現在反過來,把痛苦、不稱心,統統堆在我愛執上。爲什麼要這樣?因爲我們已經充分的了解,以前被我愛執所騙,爲了要快樂,專門去傷人、害人,現在找到真正的敵人,應該反過來把所有的痛苦,都堆起來,堆在我愛執上頭。一般情況,當我們遇到痛苦、不順利,總會抱怨,抱怨的範圍千變萬化,但總結一句話,都是向外緣。例如抱怨某人做了什麼事情不對,使這件事情不順利,其實這根本是錯誤的,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了,回過頭來,找到真正的最根本毒害的原因—貪嗔癡慢疑,把所有痛苦統統堆在這上頭,才能徹底破除這無明我執。

  關于這個原則,當時在印度雖有不同派系,但不管是哪一個派系,月稱菩薩系、或法稱菩薩系,都同樣指出,所有根本的問題在我執。後來的宗喀巴大師,就是我們所宗的,也同樣告訴我們∶所有一切世間不管是身或心的苦,根源都是我執。所以我們現在真正要對治的就是這一切過患的根本,從前不了解,現在我們透過了師長的指導以及經論的學習,徹底了解了,便應該從此根本下手去破除它。破除它有幾種∶譬如阿羅漢,阿羅漢已經斷除了輪回,因爲這是最痛苦的事情,而阿羅漢斷除了,這並不是外在的,他只是在輪回當中把真正的因—煩惱—斷除了,而煩惱的根本就是我執,他只是把這個東西認清楚並徹底的消除掉,所以他能夠斷除輪回。因此,我們從這個地方了解了以後,首先便要努力去認識,然後才去對治我執、我愛執,我們現在也祈求上師、祈求佛菩薩加被我們,使我們能從各方面去思惟、觀察,認識這個禍害的來源,使我們內心當中生起堅強的信心、堅強的力量,能夠認識我愛執,然後才用種種方法去對治它。

  偈九十四

  今此欲求之根本,

  無疑正理雖知悉,

  若猶頑強尋爭辯,

  祈亦摧滅執此者。

  現在我們爲了要去除我執、我愛執,從認識它爲一切的禍害的根本、痛苦的根本開始,先從理論上的認識去校量,然後認識去行持,因此剛開始是多學、多聽聞,乃至于論辯,透過這些,我們有了相當程度的認識,然後再進一步去實踐、破除它。到了這階段,常常會有一個岔路,假如透過學習、透過依師、透過論辯,我們理論上認識很多了,但是如果不能去實踐的話,還是不行。所以校長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西藏人透過了辯論,結果辯論能力非常的強,譬如辯證生死無常,他可以用種種方式、種種理由來證成生死無常;證成了以後,他卻對「我」很執著(這個是常),乃至于仍然依很多世間的方法來做事。所以他可以很輕易地告訴你,什麼是輪回根本—我執,但是因爲並沒有進一步去對治,真正遇見事情的時候,又是「我」、又是「常」,毛病都現起來了,這根本的原因在哪裏呢?主要是他對于學的道理,不知道應該怎麼如實對治,不知應該向內緣。平常我們講的話,我們學的道理都應該用來反省觀照自己的,然而我們無始以來,從來沒有練習過,所以反省、內觀,非常不容易,盡管我們能夠辯論得頭頭是道,可是一旦對境的時候習氣馬上就來,我們還是走錯了。

  既然現在了解一切痛苦的根源,來自于我執、我愛執,因此這地方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不管遇見任何境界,一切的痛苦,或不稱心,平常我們總是向外面去找,現在不是,而是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這點非常重要。

  如果我們這樣去看所學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話,才能真正認識業的特征,因爲造業最主要是自己的意樂,根本就是我執、我愛執。如果在這上面能夠不斷的認真仔細觀察及深入,進一步才談得到所謂發出離心,乃至于向上的菩提心,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如果我們在這個地方不認識的話,即使藏系佛法是那麼殊勝,我們理論上學的也很好,可以跟人辯論,用種種理由證成生死無常,用種種理由說無我,可是處處地方卻都是「我」,那是沒有意思的。

  偈九十五

  一切過咎今唯此,

  當于衆生修大恩,

  彼所不欲我心取,

  盡我妙善回衆生。

  一切的禍害來自我執、我愛執,不管是身體上、心理上的痛苦,都不是外在事物或人所引起,而是由于這個我愛執。了解這點以後,我們應該對周圍的一切有情,了解他們對我們有很大的恩德,因爲在無限的生死輪回當中所有的有情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也就是說,從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了解了業果的必然性之後,最後一定會發出離心,出離以後下一步慢慢的應該引發菩提心,所以要了解一切衆生對我們的恩。可是我們平常處處感受到的,卻都是人家給我們的不方便,舉一個例子來說,有人用偷的、搶的方式來傷害我們,表面上看,一點都沒錯,是他來偷我的東西,他來搶我的東西,他當然不對。不過實際上,往深一層去看,是什麼原因呢?這有兩重原因,第一他所以要偷、要搶,做這種事,是他被煩惱所使,而所有煩惱的根本是我執、我愛執。第二他爲什麼偷我的東西?這裏還有關系,這就是業!以前我一定也對他造了這樣的業緣,欠了他的。也許當時你暗損了別人,別人並不知道,現在人家偷你的東西,你同樣也不知道;再不然你是明裏傷害別人,使對方損失財物,這一次他來搶你,同樣明裏來傷害你。業的特征就是這樣,反正我們造了什麼業,就一定會感得什麼果。

  實際上煩惱跟業還有很深廣的總別內涵,不但是我們人,還包括所有一切有情,所以老師舉了好幾個動物的例子說明。譬如貓跟老鼠,老鼠很靈活,人類盡管身體比它大,腦筋也好,可是想抓老鼠還真辛苦,絞盡腦汁去捉老鼠也許還捉不到;而貓卻很有意思,不要怎麼教,它就很有本事捉老鼠,一看見老鼠就去捉,很容易捉得到。雖然貓捉老鼠很靈,可是它看見大一點的動物,例如狗,就不靈光了,所以這地方還牽涉到貓跟老鼠之間共業、別業的特征。另外猴子很敏捷,可以在樹上攀來攀去,坐在樹上也很穩,可是它聽見老虎吼聲,會從樹上掉下來,爲什麼呢?那就是它的業。那麼,是不是所有動物皆怕老虎呢?也不一定,西藏的□牛就不怕老虎,哪怕睡著了,它一聽到老虎叫,就會站起來,往聲音的來源跑去。□牛它不怕老虎,老虎看到它來,也不敢亂動。我們也許覺得是因爲□牛體型大,老虎比較小,其實也不盡然。譬如大象就怕小老鼠,這說明什麼呢?是業!還有,很多動物是草食的,素食的。譬如馬、鹿、驢子等,它們都很靈活,但不會吃血肉,看到血肉會厭惡,會離開,乃至害怕。同樣的老虎等肉食動物看見了肉就很歡喜。這一切都充分的說明一件事情—業。再說,若以我們人覺得最好吃的東西叫牛來吃,它根本不會吃,當然我們人也一樣,不能吃牛吃的東西。因此這些都是業。由這些例子,我們放遠來看,世間所有的一切,不管大小、總別,皆離不開業。因此前面的例子說有人來偷我、搶我,他絕對不會無緣無故的,最主要的還是業。一旦我們造了業,就一定會感果。

  老師還特別說,幾十年前他看見很多人被槍殺,傷得連內髒都流出來了,那時也沒有很好的醫學,可是這些人最後居然好了;而也有很多人只擦傷一點皮,最後卻送了命,像這種事情怎麼解釋?所以我們必須對業了解。而對業了解並不簡單,要看得很深遠、很深廣,平常我們講業是從叁世來看∶前世(無限之前)、今世、後世(繼續不斷)。反正我們自己造什麼業,就感什麼果,我們曾經傷害過別人,到時候就會反過來,同樣的,我們利益過別人,也是如此。所以眼前所有的是非好壞無不都是業。當然無始以來積累的業非常多,既然造了業,對這一生一定有影響。所以如果我們這一世懂得佛法,能夠很努力的不再傷害別人,乃至于精進的修行,直至發菩提心,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很強有力的這樣去做,對于以前的惡業,多多少少可以纾解抵銷。

  不過,如果以前造的是強大的定業,就沒辦法改,即使現在修行佛法,乃至于發菩提心,也莫可奈何。這定業不要說凡夫、阿羅漢,連菩薩都不能轉。在這裏老師講了一個故事。佛世的時候,印度有兩個國家,一個在印度東邊,一個是在中部,這兩國互相有商旅往來,所以他們的習慣會互相送禮。因爲有這習慣,就有我慢心,總要想辦法送最好的,如果你送我這個東西,我就要送更好的…

《利器之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菩提心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