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读、教他学,这个经师不一定是上师,只是他会长期的跟着他。由于有这样的经师,长期陪伴着他,使他对佛法的认识慢慢地增长;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内心透过前面的修持、透过持戒,然后信心不断的增长,先了解这属于空,然后照着戒定慧的力量,真正证得智能的力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坚固,这时候内心当中,对空正见的认识、修行到验证,会对我们产生一个最好的护持,这就是我们内在的经师,也就是说这才是我们自己真正的上师。所以刚开始,我们是靠外面的,然后慢慢的也有里边的,到最后我们修持成功完全是靠里边的,这就是真正最了义、最究竟的。我们应该用这样的方式慢慢去做,我们去祈求上师、祈求阎曼德迦、祈求诸佛菩萨,都是用这样的形式,一步一步渐次增上、渐次改善,乃至于最后能够彻底消灭我执跟我爱执。
偈九十三
轮回之地诸般苦,
祈必积于此我执,
烦恼五毒任具有,
祈亦尽积于同类。
由前面所讲的,我们真正了解我爱执是烦恼的根本,当烦恼的因断除了,则烦恼的果—苦,就自然而然地断除。藏文的苦有两种意思,一个意思是痛苦,还有一个意思是不顺利、不称心,处处不能满愿。所以原则上,一个是指外在的身苦,另一个是指心苦。在轮回当中,外面遭受的种种痛苦,引起心里边不称心,这是我们人人遇得见的。现在我们了解了真正的敌人以后,怎么办呢?就是把所有的这些外在的痛苦、内在的不称心、一切一切的坏事,都统统加在、推在我执、我爱执身上。
我们平常处处为了我,总要找自己的快乐,然后就造种种恶业,现在反过来,把痛苦、不称心,统统堆在我爱执上。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我们已经充分的了解,以前被我爱执所骗,为了要快乐,专门去伤人、害人,现在找到真正的敌人,应该反过来把所有的痛苦,都堆起来,堆在我爱执上头。一般情况,当我们遇到痛苦、不顺利,总会抱怨,抱怨的范围千变万化,但总结一句话,都是向外缘。例如抱怨某人做了什么事情不对,使这件事情不顺利,其实这根本是错误的,所以我们现在了解了,回过头来,找到真正的最根本毒害的原因—贪嗔痴慢疑,把所有痛苦统统堆在这上头,才能彻底破除这无明我执。
关于这个原则,当时在印度虽有不同派系,但不管是哪一个派系,月称菩萨系、或法称菩萨系,都同样指出,所有根本的问题在我执。后来的宗喀巴大师,就是我们所宗的,也同样告诉我们∶所有一切世间不管是身或心的苦,根源都是我执。所以我们现在真正要对治的就是这一切过患的根本,从前不了解,现在我们透过了师长的指导以及经论的学习,彻底了解了,便应该从此根本下手去破除它。破除它有几种∶譬如阿罗汉,阿罗汉已经断除了轮回,因为这是最痛苦的事情,而阿罗汉断除了,这并不是外在的,他只是在轮回当中把真正的因—烦恼—断除了,而烦恼的根本就是我执,他只是把这个东西认清楚并彻底的消除掉,所以他能够断除轮回。因此,我们从这个地方了解了以后,首先便要努力去认识,然后才去对治我执、我爱执,我们现在也祈求上师、祈求佛菩萨加被我们,使我们能从各方面去思惟、观察,认识这个祸害的来源,使我们内心当中生起坚强的信心、坚强的力量,能够认识我爱执,然后才用种种方法去对治它。
偈九十四
今此欲求之根本,
无疑正理虽知悉,
若犹顽强寻争辩,
祈亦摧灭执此者。
现在我们为了要去除我执、我爱执,从认识它为一切的祸害的根本、痛苦的根本开始,先从理论上的认识去校量,然后认识去行持,因此刚开始是多学、多听闻,乃至于论辩,透过这些,我们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然后再进一步去实践、破除它。到了这阶段,常常会有一个岔路,假如透过学习、透过依师、透过论辩,我们理论上认识很多了,但是如果不能去实践的话,还是不行。所以校长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西藏人透过了辩论,结果辩论能力非常的强,譬如辩证生死无常,他可以用种种方式、种种理由来证成生死无常;证成了以后,他却对「我」很执着(这个是常),乃至于仍然依很多世间的方法来做事。所以他可以很轻易地告诉你,什么是轮回根本—我执,但是因为并没有进一步去对治,真正遇见事情的时候,又是「我」、又是「常」,毛病都现起来了,这根本的原因在哪里呢?主要是他对于学的道理,不知道应该怎么如实对治,不知应该向内缘。平常我们讲的话,我们学的道理都应该用来反省观照自己的,然而我们无始以来,从来没有练习过,所以反省、内观,非常不容易,尽管我们能够辩论得头头是道,可是一旦对境的时候习气马上就来,我们还是走错了。
既然现在了解一切痛苦的根源,来自于我执、我爱执,因此这地方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管遇见任何境界,一切的痛苦,或不称心,平常我们总是向外面去找,现在不是,而是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这点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这样去看所学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话,才能真正认识业的特征,因为造业最主要是自己的意乐,根本就是我执、我爱执。如果在这上面能够不断的认真仔细观察及深入,进一步才谈得到所谓发出离心,乃至于向上的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如果我们在这个地方不认识的话,即使藏系佛法是那么殊胜,我们理论上学的也很好,可以跟人辩论,用种种理由证成生死无常,用种种理由说无我,可是处处地方却都是「我」,那是没有意思的。
偈九十五
一切过咎今唯此,
当于众生修大恩,
彼所不欲我心取,
尽我妙善回众生。
一切的祸害来自我执、我爱执,不管是身体上、心理上的痛苦,都不是外在事物或人所引起,而是由于这个我爱执。了解这点以后,我们应该对周围的一切有情,了解他们对我们有很大的恩德,因为在无限的生死轮回当中所有的有情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也就是说,从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了解了业果的必然性之后,最后一定会发出离心,出离以后下一步慢慢的应该引发菩提心,所以要了解一切众生对我们的恩。可是我们平常处处感受到的,却都是人家给我们的不方便,举一个例子来说,有人用偷的、抢的方式来伤害我们,表面上看,一点都没错,是他来偷我的东西,他来抢我的东西,他当然不对。不过实际上,往深一层去看,是什么原因呢?这有两重原因,第一他所以要偷、要抢,做这种事,是他被烦恼所使,而所有烦恼的根本是我执、我爱执。第二他为什么偷我的东西?这里还有关系,这就是业!以前我一定也对他造了这样的业缘,欠了他的。也许当时你暗损了别人,别人并不知道,现在人家偷你的东西,你同样也不知道;再不然你是明里伤害别人,使对方损失财物,这一次他来抢你,同样明里来伤害你。业的特征就是这样,反正我们造了什么业,就一定会感得什么果。
实际上烦恼跟业还有很深广的总别内涵,不但是我们人,还包括所有一切有情,所以老师举了好几个动物的例子说明。譬如猫跟老鼠,老鼠很灵活,人类尽管身体比它大,脑筋也好,可是想抓老鼠还真辛苦,绞尽脑汁去捉老鼠也许还捉不到;而猫却很有意思,不要怎么教,它就很有本事捉老鼠,一看见老鼠就去捉,很容易捉得到。虽然猫捉老鼠很灵,可是它看见大一点的动物,例如狗,就不灵光了,所以这地方还牵涉到猫跟老鼠之间共业、别业的特征。另外猴子很敏捷,可以在树上攀来攀去,坐在树上也很稳,可是它听见老虎吼声,会从树上掉下来,为什么呢?那就是它的业。那么,是不是所有动物皆怕老虎呢?也不一定,西藏的□牛就不怕老虎,哪怕睡着了,它一听到老虎叫,就会站起来,往声音的来源跑去。□牛它不怕老虎,老虎看到它来,也不敢乱动。我们也许觉得是因为□牛体型大,老虎比较小,其实也不尽然。譬如大象就怕小老鼠,这说明什么呢?是业!还有,很多动物是草食的,素食的。譬如马、鹿、驴子等,它们都很灵活,但不会吃血肉,看到血肉会厌恶,会离开,乃至害怕。同样的老虎等肉食动物看见了肉就很欢喜。这一切都充分的说明一件事情—业。再说,若以我们人觉得最好吃的东西叫牛来吃,它根本不会吃,当然我们人也一样,不能吃牛吃的东西。因此这些都是业。由这些例子,我们放远来看,世间所有的一切,不管大小、总别,皆离不开业。因此前面的例子说有人来偷我、抢我,他绝对不会无缘无故的,最主要的还是业。一旦我们造了业,就一定会感果。
老师还特别说,几十年前他看见很多人被枪杀,伤得连内脏都流出来了,那时也没有很好的医学,可是这些人最后居然好了;而也有很多人只擦伤一点皮,最后却送了命,像这种事情怎么解释?所以我们必须对业了解。而对业了解并不简单,要看得很深远、很深广,平常我们讲业是从三世来看∶前世(无限之前)、今世、后世(继续不断)。反正我们自己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我们曾经伤害过别人,到时候就会反过来,同样的,我们利益过别人,也是如此。所以眼前所有的是非好坏无不都是业。当然无始以来积累的业非常多,既然造了业,对这一生一定有影响。所以如果我们这一世懂得佛法,能够很努力的不再伤害别人,乃至于精进的修行,直至发菩提心,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很强有力的这样去做,对于以前的恶业,多多少少可以纾解抵销。
不过,如果以前造的是强大的定业,就没办法改,即使现在修行佛法,乃至于发菩提心,也莫可奈何。这定业不要说凡夫、阿罗汉,连菩萨都不能转。在这里老师讲了一个故事。佛世的时候,印度有两个国家,一个在印度东边,一个是在中部,这两国互相有商旅往来,所以他们的习惯会互相送礼。因为有这习惯,就有我慢心,总要想办法送最好的,如果你送我这个东西,我就要送更好的…
《利器之轮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