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利器之輪講記▪P9

  ..續本文上一頁、一步慢慢走。

  所以關于第六偈子,怎麼策發利他行:先曉得一切過患都是我愛執;目標要把我愛執轉變成愛他的心;然後從內心上願意去做,去實踐,願意承擔;實踐的方向就是把以前不關心別人的心轉變成關心他人的心。目標要很崇高,實踐的時候,要很實在,這就對了。

  偈七∶

  由業趨逼串習惑,

  同類有情諸苦楚,

  實應積在自樂欲。

  由于業的驅迫,使我們自然而然又去造業,而且惑、業習慣上常同時現起,當感果的時候,惑與業也是同時現起,各式各樣的痛苦也就因之而生。這個時候怎麼辦?就要「實應積在自樂欲」,我們要去承擔。我們想∶外面有業來壓迫我們,裏面有煩惱,內外交煎,這都是無始以來被我愛執煩惱所使,造種種業,而感得這果報。現在已經找到真正的冤家是我愛執,因爲我愛執,所以只管自己,傷害別人,所以我要轉成愛他的心,執愛他勝過自已,所以我不但承擔我自己的業,而且一切衆生的業、惑、痛苦,都由我來承擔!把所有的這些痛苦都壓在我愛執上,讓我愛執來受這些苦,以此來傷害它、摧毀它。這就是這個偈子的內涵,也是「自他換」的內涵。

  自他換有一個正確的修法,不只是我們不斷的去思惟觀察,認識這件事情而已。就像我們知道修學佛法的次第,是戒、定、慧一樣,真正的戒不僅僅是在守著戒條,例如不殺戒,對于爲什麼我要不殺,以前我做了什麼,現在以什麼心態去受這個戒…,這些思惟了、認識了以後才去行持,以戒爲基礎,然後漸漸的深入定慧。現在修這個法門也是一樣,理論上我們了解了我愛執的過患,而以「愛他勝自」爲對治以後,還有一個實際修自他換的方法。這方法有點類似數息觀,即當我們心調柔、安住了,然後呼氣的時候,就觀想∶把我所有快樂的事情、功德,統統換給別人。所謂別人,是除了我以外的所有一切人,不能有任何的限製。呼氣以後,吸氣──所有一切有情的苦難,由我承擔,包括我自己的苦難。也就是所有好的都給衆生,壞的都由「我」來承擔。這個「我」是誰?就是我愛執這個冤家魔鬼。一般的「定」,是共世間的,這種自他換的方法,是不共的。不但是不共世間,在佛法當中,也是一個非常不共的殊勝法門。阿底峽尊者學菩提心的時候,有兩個教授傳承,一個是七因果,一個就是自他換。他學的就是上面說的方法。不過這只是簡單的介紹,眼前我們倒不一定馬上去修,因爲它還有一些方便。

  偈八∶

  猛盛自欲若纏心,

  滅而己樂施衆生。

  平常我們都是被我執、我愛執纏住,我們的心,根本就只有我執、我愛執兩樣東西,有的時候我執強一點,有的時候我愛執強一點。通常兩個人在一起,會互相對立,可是這兩個難兄難弟,永遠配合得非常恰當,永遠不對立。我們在這裏要特別強調的,並不是強調我執,而是強調我愛執,這點相當重要。因爲假定我們強調我執,把我執拿掉了,得到的便是二乘果的下場。二乘果沒有我執,所以也沒有我愛執,但是也沒有愛他的菩提心,因此不究竟。所以盡管我執跟我愛執是一對難兄難弟,永遠在一起,我們一開頭就要認定,我們現在要破除的對象是我愛執。

  「猛盛自欲」,就是一天到晚「只管自己」的心。這種只管自己的心,如果沒有刻意去檢查、觀察,很難看到。你會覺得自己好像沒有一天到晚只管自己嘛?當你本來要去做一件事情,可是又覺得累了,于是睡一覺再說。你不會想到這是我愛執,實際上它就是我愛執。還有,做自己的事一定很起勁,做別人的事情,眉頭皺起來,或是找很多理由搪塞。這些你都不會覺得是我愛執,可是實際上就是我愛執在作祟!所以對治我愛執一定要刻意地對治、刻意地觀察,才能從嚴重的我愛執習氣當中拔脫出來。

  《前世今生》一書提到學習的時間是以一生一生來算的。平常我們總覺得腦筋還不錯,應該一兩個月,或一兩年就可以學會。所以現在學了一下,還學不會,就覺得失望,其實應該把這事情准備以一生、多生去學,這條路我們才走得下去。而且始終記得;我們沒退路。當你覺得走不下去了,就停下來想一下,不斷的去思惟,等認清楚沒別的路好走,便可以站起來再走。這是策勵自己走下去很重要的方法。最怕的就是自己完全察覺不到我愛執,佛法稱它爲家賊。外面的賊易防,家賊難防。所以要「滅而己樂施衆生」,把這個只爲自己利益、只管自己、不用起念、自然而然生起的這顆心把它拿掉、滅除,把自己的安樂給別人。「滅而己樂施衆生。」是兩件事∶消滅我愛執,然後去愛別人。要消滅我愛執,要先很認真的觀察,不要一開頭,就要想辦法去愛別人,否則就像龜兔賽跑的兔子一樣,失敗的可能性很大。

  我們常常會感覺到人與人共事的時候,礙手礙腳的,偏偏對方的想法就跟我不一樣,這樣做不靈光,那樣做也不靈光,這就是我愛執的魔鬼在作祟!所以當你覺得礙手礙腳的時候,你就想∶好家夥,我真正的冤家,原來是這個東西。這樣你就不會討厭周圍的人。如果你潛意識裏討厭,你會冠冕堂皇地想辦法把討厭的人支開而不自覺。這我愛執就是能做得這麼漂亮,天衣無縫,你還覺得很得意,而其實是自己害了自己。也許你覺得∶「啊!師父您怎麼能夠看得透我?」不是我看透你,是我看見我自己,這個我愛執魔鬼就是這樣的。

  我們要毫無保留、毫不留情、深深地去看我愛執,而這種機會也只有在廣論團體才有可能發生,那時候你會覺得∶我們周圍這些人實在是世間難找的。世間的七寶黃金都不值錢,這個東西才值錢。你不在廣論圈子當中,你學的這個道理也就用不上,你要是照樣去做的話,別人會覺得你是個怪人,正好來欺負你。如果你認爲∶「欺負我正好啊!我是一個愛他執的菩薩。」那你早晚會生退心,因爲你躐等,條件還不夠,怎麼可能做到?所以如果這一生還做不好,下一世還要來,我們有的是時間。

  雖然在修的時候,佛告訴我們要念無常,那是要策勵我們千萬不要荒疏了生命,等到我們真正去做的時候,卻是要一步步、時間放長地去做。就如《射藝中之禅》書中那個學射的人,他跟老師說,他已經來了很久了,老師跟他說∶在學大道過程中,根本不講時間的。現在我們走這條路也是一樣,不要說不講年月,也不講一生,而且是一生接一生,一定要做到爲止。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的心目當中,只有一件事情∶「目標懸在這裏,一定要達到。」

  有句話說∶「窮人身苦,富貴心苦。」實際上窮人並不是心不苦,可是因爲身已苦得要命,沒有時間去想心事而已;而富人也不是身體就不苦,因爲有太多時間去動腦筋,所以他被這個心所綁死了。你想,當外面種種的業降臨時,心裏邊跟它相應的惑煩惱種子便現起,這是什麼情況?經論上說「大苦聚」。很多各式各樣的苦,從四面八方來,壓得我們透不過氣來,根本問題就在我愛執。我們要不斷的去串習,當我們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就想∶嗯,都是我愛執的關系!然後想辦法一定要克服它。這是爲什麼用這個呼吸的方法修自他換,因爲別的你可以忘記,呼吸你不會忘記,它會讓你隨時記得我愛執這東西,當你串習到某個程度的時候,那個愛我心就能夠被擋住,愛他心也現起來了。這是一個非常善巧的方便,只要慢慢的經過串習,自然就會「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我們想想∶眼前這愛我的習慣怎麼來的?業!業的中心是什麼?思惟!現在我們不斷的去思惟,然後身口去做,到後來産生的效果,就不會像現在一樣,一天到晚只管自己,我們任運的就會只管別人。我不是急著叫大家去做,而是這理論要很清楚,能夠了解,就轉得過來。

  偈九∶

  任己眷仆乖違際,

  系我渙散喜受報。

  當自己的眷屬仆人,對自己乖違顛倒時,這是自己平常放逸所招致的。在任何情況下,當我們與眷屬有不好的人際關系時,即使我已經用了最大的耐力,完全做對,他還是認爲我很糟,那時候我們仍舊要想∶這是我自己的錯誤,這都是業感之故。總歸是我造了我愛執的業,所以今天感得這個果報。

  會成爲眷仆都是業力所感,我們不妨以家庭之中親子關系來談,父母與子女一定有相關的業,沒有相關的業不可能成爲親子。我們可舉財富方面爲例∶子女要生到哪個家庭當中,需要兩種情形,其一是小孩自己跟父母的緣相應,財富的緣也相應,他就會去這個家庭;還有一種是願力相應。如果子女與父母的財富相應,當父母死了以後,子女自然而然會承受他父母全部的錢財;如果因願力而去的,子女到那個家庭當中,父母死了以後,情況會改變,因爲子女的業、福報等跟父母不相應。所以如果父母的錢財福德比較大,子女比較差,那麼父母一死,錢也沒有了,那就是業。也有家庭本來蠻苦的,子女來了以後就慢慢的富裕起來,這就是孩子的福報比父母大。這是從錢財方面來說,還有一種,父母很好,可是子女大逆不道,或父母一無是處,可是子女非常好,例如中國曆史上的舜,這些都是業。

  眷屬對我們的影響最大,它的範圍,從家庭、事業、到社會,我們時刻都離不開,所以眷屬並不僅僅是父親與兒子、先生與太太,凡是人與人之間有相對關系都是爲眷屬。所以君王與臣子、老板與夥計等,都可爲眷屬。而眷屬關系發生問題,不外乎是被情所纏,被利所困,爭相奪利等。這些世間的苦惱大多來自人事問題,都是業的感果,而會有這樣的業果就是我愛執造成的。以前我們碰到這種煩惱,會說觀業忍受,現在,我們用不同方法,說這是利器之輪,要用它來摧毀我愛執。如果沒有強大的痛苦,不可能引發我們內心當中,深刻的思惟。

  「渙散」在藏文有兩個意義,一種是形容邋邋遢遢、馬馬虎虎、提不起勁的樣子,通常指在放逸的狀態當中。還有另一種意思,即藏人稱我愛執,也叫渙…

《利器之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菩提心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