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步慢慢走。
所以关于第六偈子,怎么策发利他行:先晓得一切过患都是我爱执;目标要把我爱执转变成爱他的心;然后从内心上愿意去做,去实践,愿意承担;实践的方向就是把以前不关心别人的心转变成关心他人的心。目标要很崇高,实践的时候,要很实在,这就对了。
偈七∶
由业趋逼串习惑,
同类有情诸苦楚,
实应积在自乐欲。
由于业的驱迫,使我们自然而然又去造业,而且惑、业习惯上常同时现起,当感果的时候,惑与业也是同时现起,各式各样的痛苦也就因之而生。这个时候怎么办?就要「实应积在自乐欲」,我们要去承担。我们想∶外面有业来压迫我们,里面有烦恼,内外交煎,这都是无始以来被我爱执烦恼所使,造种种业,而感得这果报。现在已经找到真正的冤家是我爱执,因为我爱执,所以只管自己,伤害别人,所以我要转成爱他的心,执爱他胜过自已,所以我不但承担我自己的业,而且一切众生的业、惑、痛苦,都由我来承担!把所有的这些痛苦都压在我爱执上,让我爱执来受这些苦,以此来伤害它、摧毁它。这就是这个偈子的内涵,也是「自他换」的内涵。
自他换有一个正确的修法,不只是我们不断的去思惟观察,认识这件事情而已。就像我们知道修学佛法的次第,是戒、定、慧一样,真正的戒不仅仅是在守着戒条,例如不杀戒,对于为什么我要不杀,以前我做了什么,现在以什么心态去受这个戒…,这些思惟了、认识了以后才去行持,以戒为基础,然后渐渐的深入定慧。现在修这个法门也是一样,理论上我们了解了我爱执的过患,而以「爱他胜自」为对治以后,还有一个实际修自他换的方法。这方法有点类似数息观,即当我们心调柔、安住了,然后呼气的时候,就观想∶把我所有快乐的事情、功德,统统换给别人。所谓别人,是除了我以外的所有一切人,不能有任何的限制。呼气以后,吸气──所有一切有情的苦难,由我承担,包括我自己的苦难。也就是所有好的都给众生,坏的都由「我」来承担。这个「我」是谁?就是我爱执这个冤家魔鬼。一般的「定」,是共世间的,这种自他换的方法,是不共的。不但是不共世间,在佛法当中,也是一个非常不共的殊胜法门。阿底峡尊者学菩提心的时候,有两个教授传承,一个是七因果,一个就是自他换。他学的就是上面说的方法。不过这只是简单的介绍,眼前我们倒不一定马上去修,因为它还有一些方便。
偈八∶
猛盛自欲若缠心,
灭而己乐施众生。
平常我们都是被我执、我爱执缠住,我们的心,根本就只有我执、我爱执两样东西,有的时候我执强一点,有的时候我爱执强一点。通常两个人在一起,会互相对立,可是这两个难兄难弟,永远配合得非常恰当,永远不对立。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并不是强调我执,而是强调我爱执,这点相当重要。因为假定我们强调我执,把我执拿掉了,得到的便是二乘果的下场。二乘果没有我执,所以也没有我爱执,但是也没有爱他的菩提心,因此不究竟。所以尽管我执跟我爱执是一对难兄难弟,永远在一起,我们一开头就要认定,我们现在要破除的对象是我爱执。
「猛盛自欲」,就是一天到晚「只管自己」的心。这种只管自己的心,如果没有刻意去检查、观察,很难看到。你会觉得自己好像没有一天到晚只管自己嘛?当你本来要去做一件事情,可是又觉得累了,于是睡一觉再说。你不会想到这是我爱执,实际上它就是我爱执。还有,做自己的事一定很起劲,做别人的事情,眉头皱起来,或是找很多理由搪塞。这些你都不会觉得是我爱执,可是实际上就是我爱执在作祟!所以对治我爱执一定要刻意地对治、刻意地观察,才能从严重的我爱执习气当中拔脱出来。
《前世今生》一书提到学习的时间是以一生一生来算的。平常我们总觉得脑筋还不错,应该一两个月,或一两年就可以学会。所以现在学了一下,还学不会,就觉得失望,其实应该把这事情准备以一生、多生去学,这条路我们才走得下去。而且始终记得;我们没退路。当你觉得走不下去了,就停下来想一下,不断的去思惟,等认清楚没别的路好走,便可以站起来再走。这是策励自己走下去很重要的方法。最怕的就是自己完全察觉不到我爱执,佛法称它为家贼。外面的贼易防,家贼难防。所以要「灭而己乐施众生」,把这个只为自己利益、只管自己、不用起念、自然而然生起的这颗心把它拿掉、灭除,把自己的安乐给别人。「灭而己乐施众生。」是两件事∶消灭我爱执,然后去爱别人。要消灭我爱执,要先很认真的观察,不要一开头,就要想办法去爱别人,否则就像龟兔赛跑的兔子一样,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我们常常会感觉到人与人共事的时候,碍手碍脚的,偏偏对方的想法就跟我不一样,这样做不灵光,那样做也不灵光,这就是我爱执的魔鬼在作祟!所以当你觉得碍手碍脚的时候,你就想∶好家伙,我真正的冤家,原来是这个东西。这样你就不会讨厌周围的人。如果你潜意识里讨厌,你会冠冕堂皇地想办法把讨厌的人支开而不自觉。这我爱执就是能做得这么漂亮,天衣无缝,你还觉得很得意,而其实是自己害了自己。也许你觉得∶「啊!师父您怎么能够看得透我?」不是我看透你,是我看见我自己,这个我爱执魔鬼就是这样的。
我们要毫无保留、毫不留情、深深地去看我爱执,而这种机会也只有在广论团体才有可能发生,那时候你会觉得∶我们周围这些人实在是世间难找的。世间的七宝黄金都不值钱,这个东西才值钱。你不在广论圈子当中,你学的这个道理也就用不上,你要是照样去做的话,别人会觉得你是个怪人,正好来欺负你。如果你认为∶「欺负我正好啊!我是一个爱他执的菩萨。」那你早晚会生退心,因为你躐等,条件还不够,怎么可能做到?所以如果这一生还做不好,下一世还要来,我们有的是时间。
虽然在修的时候,佛告诉我们要念无常,那是要策励我们千万不要荒疏了生命,等到我们真正去做的时候,却是要一步步、时间放长地去做。就如《射艺中之禅》书中那个学射的人,他跟老师说,他已经来了很久了,老师跟他说∶在学大道过程中,根本不讲时间的。现在我们走这条路也是一样,不要说不讲年月,也不讲一生,而且是一生接一生,一定要做到为止。在这种情况之下,你的心目当中,只有一件事情∶「目标悬在这里,一定要达到。」
有句话说∶「穷人身苦,富贵心苦。」实际上穷人并不是心不苦,可是因为身已苦得要命,没有时间去想心事而已;而富人也不是身体就不苦,因为有太多时间去动脑筋,所以他被这个心所绑死了。你想,当外面种种的业降临时,心里边跟它相应的惑烦恼种子便现起,这是什么情况?经论上说「大苦聚」。很多各式各样的苦,从四面八方来,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根本问题就在我爱执。我们要不断的去串习,当我们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就想∶嗯,都是我爱执的关系!然后想办法一定要克服它。这是为什么用这个呼吸的方法修自他换,因为别的你可以忘记,呼吸你不会忘记,它会让你随时记得我爱执这东西,当你串习到某个程度的时候,那个爱我心就能够被挡住,爱他心也现起来了。这是一个非常善巧的方便,只要慢慢的经过串习,自然就会「困难不应退,皆由修力成,先闻名生畏,后无彼不乐。」我们想想∶眼前这爱我的习惯怎么来的?业!业的中心是什么?思惟!现在我们不断的去思惟,然后身口去做,到后来产生的效果,就不会像现在一样,一天到晚只管自己,我们任运的就会只管别人。我不是急着叫大家去做,而是这理论要很清楚,能够了解,就转得过来。
偈九∶
任己眷仆乖违际,
系我涣散喜受报。
当自己的眷属仆人,对自己乖违颠倒时,这是自己平常放逸所招致的。在任何情况下,当我们与眷属有不好的人际关系时,即使我已经用了最大的耐力,完全做对,他还是认为我很糟,那时候我们仍旧要想∶这是我自己的错误,这都是业感之故。总归是我造了我爱执的业,所以今天感得这个果报。
会成为眷仆都是业力所感,我们不妨以家庭之中亲子关系来谈,父母与子女一定有相关的业,没有相关的业不可能成为亲子。我们可举财富方面为例∶子女要生到哪个家庭当中,需要两种情形,其一是小孩自己跟父母的缘相应,财富的缘也相应,他就会去这个家庭;还有一种是愿力相应。如果子女与父母的财富相应,当父母死了以后,子女自然而然会承受他父母全部的钱财;如果因愿力而去的,子女到那个家庭当中,父母死了以后,情况会改变,因为子女的业、福报等跟父母不相应。所以如果父母的钱财福德比较大,子女比较差,那么父母一死,钱也没有了,那就是业。也有家庭本来蛮苦的,子女来了以后就慢慢的富裕起来,这就是孩子的福报比父母大。这是从钱财方面来说,还有一种,父母很好,可是子女大逆不道,或父母一无是处,可是子女非常好,例如中国历史上的舜,这些都是业。
眷属对我们的影响最大,它的范围,从家庭、事业、到社会,我们时刻都离不开,所以眷属并不仅仅是父亲与儿子、先生与太太,凡是人与人之间有相对关系都是为眷属。所以君王与臣子、老板与伙计等,都可为眷属。而眷属关系发生问题,不外乎是被情所缠,被利所困,争相夺利等。这些世间的苦恼大多来自人事问题,都是业的感果,而会有这样的业果就是我爱执造成的。以前我们碰到这种烦恼,会说观业忍受,现在,我们用不同方法,说这是利器之轮,要用它来摧毁我爱执。如果没有强大的痛苦,不可能引发我们内心当中,深刻的思惟。
「涣散」在藏文有两个意义,一种是形容邋邋遢遢、马马虎虎、提不起劲的样子,通常指在放逸的状态当中。还有另一种意思,即藏人称我爱执,也叫涣…
《利器之轮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