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求的是究竟的利益。因为如此,他要承担很多苦难,要学很多东西。由于这样的认识策励他,所以他看得清楚应该处在哪里,然后经过了训练以后,他能够承担生死苦林中的毒药,以之转化为自己身上最美丽的羽毛,就是他的庄严,这是菩萨的特点。菩萨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世间种种,譬如说一切的钱财、名誉、地位等等,一般来说这些东西把人绑得死死的,而人也都被这些东西绑死;然而菩萨却不会被这些绑死,反而会利用这些东西,因为要利益世间,都需要这些东西。菩萨会以种种方式来救我们,譬如先布施我们需要的东西,先以财施,然后无畏施,而后是法施。菩萨了解财施是一种方便,最后以法施来引导众生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犹如世间父母爱子女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只知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这种方式眼前是解决了问题,孩子却变成一无是处;还有一类父母,看清楚什么才是真正对孩子有利益,所以除了对孩子的饮食健康很注意,还要孩子好好去念书,教孩子这样去做、那样去做,最后这孩子变成很有能力的人。菩萨在世间摄受我们也是如后者一般。
偈四:
今此贪欲似毒林,
勇士自在如孔雀;
懦夫则如乌鸦殒,
何能驯服自欲毒,
其余诸惑亦若然,
如鸟断丧解脱命。
「毒林」要从两方面去看;一是从我们所面对的境来看,一是从我们能对的心来说:能对的心为三毒所使,所对的境充满了不理想。世间这能取的贪欲心,能取种种欲乐,又为我爱执所使,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心根本没有办法在生死轮回当中得自在。因此此偈第四句「何能驯服自欲毒」,「自欲毒」就是指我爱执,有这个我爱执,使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不得自在,加上还有其他许多烦恼,使我们自己内心、外境都在这当中,被烦恼困得死死的,把我们解脱的慧命断掉了。不但是生命断掉,就像前面说懦夫像乌鸦一样,在毒林当中丧失了生命,我内心里边也因为这个贪欲的毒丧失了我们慧命。这是第四偈最主要的内涵。
我们来看一下世间的真实状态。我们小时候父母不是溺爱,就是事业很忙,小孩子没有人管,统统交给电视,长大了以后,本事学了很多,实际上快乐不快乐?不快乐!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一般人在城市里想尽办法赚钱,赚了钱希望笑傲山林,买一栋别墅,或买一块地享受,到山里住了几天待不住,又搬到别的地方去,一直在搬,搬了几十年,结果掉到三恶道当中转。眼前忙了半天得不到好处,将来连解脱的慧命也断绝了。勇士菩萨不是这样!在这贪欲的毒林中,菩萨所面对的境还是与我们一样的生死轮回,可是他能对治这个贪欲,他把贪欲转成大悲心救众生。他是以这样的心去缘外面的境,形相上跟一般的贪欲颇有相似之处。就像我们刚学佛时,要学佛法的心,我们叫善法欲,而善法欲本身还是贪。菩萨慈悲舍不得众生也是一种贪,就像刚才说很有远见的父母舍不得他的子女一样。所以这个偈子我们应该了解两点,一点是勇士菩萨心所产生的一个贪欲,是由大悲心所产生的;第二点,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要摄取众生,所以他不舍生死之林,这跟我们现在被我爱执所使的贪欲是不一样的。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懂得怎么样去改变过来。
偈五:
是以勇识如孔雀,
于如毒林诸惑中,
住在死林摄滋养,
自取此毒还灭之。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偈子。现在科技进步,电器非常好用,它使人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有一个条件;你要对它有很正确的认识,能够做它的主人去控制它。如果不认识去碰电器,可能把它烧坏,其至你自己触电送命。菩萨勇士跟我们凡夫之间的差别就这点。菩萨跟我们一样,也是要学很多知识,可是这个知识跟世间的知识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老师教,我来学,把不懂的学到懂,认识以后去经验它。不同的是;世间的知识只是助长我爱执,增长贪惑业、轮回生死之业,而菩萨学的知识恰恰相反,是在认识我爱执的过患,以及怎样去减轻净化它。所以虽然同样在生死轮回的毒林当中,内涵完全不一样。如孔雀一样的勇士菩萨,在如毒丛林种种的惑业当中,能够摄取毒,而且还回过头来,消灭这个毒。正因为他能够摄取、消灭毒,所以转为他的庄严,刚才那个电器的比喻,能够善巧的运用的话,就产生这样的效果。
对于我执、我爱执所引生三毒等等,对此可以分成几个类型反应;第一类是一般人完全不知道,跟着我执转,虽然要求离苦得乐,永远得不到,烦恼愈来愈坚固,习气来愈强盛。第二类是小乘圣者,他看见了、认识了我爱执,觉得非常可怕,因为这个惑、我爱执、我执一定是对境的时候引发出来,所以二乘圣者只要这个东西还没有消灭,他始终会坐立不安;《广论》告诉我们:「诸智畏善趣,等同奈落迦。」你把二乘学者送到天上,他也无法忍受,一定赶快要把烦恼先消灭掉。第三类是大乘菩萨,是真正最善巧的人,他看清了过患,转过来利用这执着,就像刚刚我说的电的比喻。还有一个比喻,像我们样样地方需要水,以台湾来说,不下雨的时候老干旱,雨来的时候却是暴风、台风一起来,下了雨以后,河流里边排山倒海而来,又浑浊又脏,流到哪里,祸害就到哪里,可是如果你善巧地引导、蓄水,好东西都从这里来。所以勇士菩萨,能够真正认识我执、我爱执,彻底的能够制伏,能够转化,这就是这个偈子的真正的内涵。
偈六:
生死轮转不自主,
皆因我执魔使起,
今抛自欲自乐尸,
利他苦行自愿学。
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所以做不了主,就是被我爱魔所使,还有另外一种叫烦恼魔,它的根本仍是我爱执、我执。现在我们要想办法把它们抛弃,做利益他人的苦行。平常我们喜欢讲很多大道理,但是习性都是在自利上面,尤其是读书人,我也有这种毛病,念念书讲讲道理,很高兴,也很会,真正要去做好辛苦。现在不仅仅是认识这个道理,实践更重要,将来我们成败的关键就在此。所以这个偈子处处强调我们必须要在行为上把真正的苦难承担起来,真正是为别人需要而去做,如果我们真的能这样,则我们所见到的、所愿望的,自然能够达到。「自欲」就是自私心,就是我爱执,对它就要像对死尸一样的讨厌,厌弃它,排斥它。怎么做呢?就是把强盛的爱自心转化成爱他心!平常我们习惯把自己照顾得好好的,可是不会关心别人。我们先不要说我爱别人,假定我们的确能够渐渐地对我们周遭的人稍微放宽一点的话,那我们就开始有进步了。以我自己来说,我自己的事情,我会照顾的很好,但是往往对别人的事情,即使跟我说了几遍,我还是当作耳边风。现在既然了解了,渐渐学习,至少希望把别人的事情,当作像自己的事情一样的,慢慢的看重它。如果我们真的能够这样做到,就是一个明显的改变。
我常推荐「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两本书。尤其袁了凡先生是普通世俗的人,只是为了世俗上的目的(求子),并没有离开我爱执,就能够把只管自己的心理扭转过来,也因而转变他的命运。现在我们希求深远的无上菩提,为什么不能转过来?假定我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我们在这里学《广论》,岂不是骗我们自己吗?当被别人说两句话:「你这个人真不像样,你这个人真下流!」听了就不服气,实际上在我们心里比别人骂的还要下流许多倍呢!为什么不从这个地方努力去自省呢?所以利器之轮这本书所说无非是要把我爱执转化过来,以全部的精神,去对治它。所以下面说「利他苦行自愿学」,就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去帮忙别人,而要帮忙他人之前,首先要知道;只管自己的我爱执是一种错误,如果不加以对治的话,就转化不过来。如果大家理论说的头头是道,说完了以后仍旧坐在这里,那真是我耽搁了你们,你们也耽搁了我的时间。如果我们能做到一点点,就有很大的价值,很大的功德。
「利他苦行」是从心里去做。平常我们做很多事情,是做给别人看的,若看见旁边有人,我就很起劲的做;没人在的时候,反正是别人也看不见,我就自己做我的。这个心态不对!这是我爱执的魔鬼又来了。敦巴尊者的弟子奔公甲以前是个大强盗,曾有人听到「奔公甲来了!」竟被吓死;后来奔公甲居然转心过来学佛,成为敦巴尊者最好的一个弟子。他就是观察内心的我爱执做成功的。他能够做到,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我们现在不一定要做很多种种的苦行,真正重要的在实际上的实践。例如《广论》布施时要舍,绝不是一开头就叫你像《金光明经》所说的舍身饲虎,那要等到我们把着个身体看得像一片菜叶一样的时候,才能够做到。那目前我们能做到什么呢?譬如我以前走过大殿的时候,眼睛很大却什么都看不见,今天我走过去,看见大殿前面有点脏,就顺手整理一下。以前我纱门一开,后面什么都不管,现在听人说蚊虫很多,就会转过身把门关一下。这些都是我们做得到的事情,而事实上我们周围就充满了这些事情。我们有崇高的目标,然后从这些地方下手,不正是《广论》告诉我们有次第的、跟我们相应的走法吗?这就是戒行持犯。
戒行持犯有很多人试过,觉得很困难。其实并不难,你只要告诉自己日行一善,千万不要多,如果列得密密麻麻,结果今天列完了,明天一定做不到,最多做到三天,三天以后我一定会放弃,所以宁可开始做一点点,坚持下去,能坚持一年,效果一定会有。早晨起来,先想一下,晚上睡觉之前,回想一下日行一善做了没有。刚开始的时候,刻意想办法去做,等做到了以后,再将日行一善扩大成日行两善,当觉得力量够的时候,再加日行三善,千万不要两善做到了,一跳就要做十善,那不对,不要像龟兔赛跑的兔子一样,一下跑得很快,然后觉得自己懂了,能说很多道理就停下来不做了。我们要像那乌龟一样,一步…
《利器之轮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