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很多事情就是我以为知道了,到境界现前的时候,才知道其实自己并不清楚。这次听老师讲了以后,才比较清楚情况,所以在这里说明。因此,老师常常是一口气把前面的几个偈子连在一起讲,我们不妨也顺着这个次第。
偈一:
孔雀行于毒丛林,
虽有芳美药草园,
孔雀于彼不为喜,
宁取具毒而滋益。
偈二:
勇士趋行生死林,
妙园虽极可爱乐,
然彼不生贪着心,
勇识资身于苦林。
丛林里边长满了各式各样的树木、杂草,以及很多有毒的毒草,孔雀在这个长满毒草的丛林当中,感到很高兴,为什么?因为它吃了这些毒草以后,能够消化毒草,使它的羽毛非常美丽、非常庄严。
这个「毒草园」是我们人工去培植的,就如一般人工设计的庭园、花园,弄得非常美丽、非常好,但是孔雀并不欢喜。为什么?因为孔雀吃了培植出来的美好东西,不能庄严它自己。他必须吃毒草,祂不但能消化毒,而且还能用毒增长它自己。这里以孔雀吃毒草庄严自己,来比喻学佛的菩萨行者,能够在这个生死轮回中增长自己。
第二偈的「勇士」就是指利根的菩萨,也就是以空正见摄持菩提心,发菩提心的菩萨。这些菩萨早已经修持、串习了空正见,这就是他们的条件。为什么称为「勇士」?以世间来说,「勇士」表示胆量很大,别人怕的事情他不怕,在仇敌面前他也不怕,他不但不怕而且能克服那个仇敌。仇敌会伤害我们,在仇敌面前我们会丧命,所以一般我们看见了,会胆小退怯,而勇士不怕伤害,反而会消灭敌人。对我们来说,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这痛苦就是我们最害怕的一个伤害,我们都想办法避开,去找一个我们想的药草园,这个药草园非常的美丽、舒服,但孔雀不欢喜。勇士和孔雀一样,是专门克服强敌的,叫他们在家里享受,他反而觉得不大舒服,而当他面对强敌的时候,就能够充分发挥他的武艺,精神百倍。所以孔雀能够吃毒来庄严自己,是比喻菩萨能够在生死旷野当中,在生死轮回、充满三毒的世界中滋养、庄严自己。
现在这个「妙园」,就是前面说的「药草园」,那里有种种美丽的东西,也没有毒,但是勇士不会贪着这些,他们宁可选择住在毒林。菩萨所不愿意去的「妙园」是指向色界天、初禅、二禅等地方。在娑婆世界的所有痛苦,这些地方都没有。像这种地方菩萨是不愿意去的,因为那地方没有毒草可吃。菩萨吃毒草是指什么?就是在苦海当中来摄受苦海众生,以滋养自己、庄严自己。
菩萨去的地方,是要去利益广大众生,所以那种地方必须是杂毒的。刚才说「毒林」,为什么称为「林」,那表示并不是全部都是毒,这个树林当中,各式各样的东西都有,好的,坏的,有各式各样的颜色,有各式各样的植物。就像我们现在这个娑婆世界一样:有一些人完全不能接受佛法;有一些人能接受,虽然他有很强的我爱执,可是他也有能力,能够辨别是非,接受佛法,不仅理路上接受而且行为上也知道取舍。因此菩萨会到这种地方来,却不愿意到安乐的地方去。
偈三:
是故虽欲求取乐,
懦夫终但唯受苦,
欣愿取苦之勇识,
反因悍力得恒乐。
这与前偈是互相对比的。就是说明:在这美丽的药草园,众生(也就是这里称的「懦夫」)因我爱执,希望要求快乐,反而受的是痛苦。这个「懦夫」就是比之余前面的「菩萨勇士」来说。这种勇士不是外表的强悍,他能够挡得住真正敌人─「我爱执」,还能够消灭敌人,那才是勇士。我么凡夫不但挡不住,反而完全被我爱执所奴役。因此我们平常都想要得到快乐,最后却都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法华经》上说,众生因为没有慧眼,所以造种种苦因,想要舍去眼前所感得的苦报,是不可能的。可是菩萨却能够承受种种生死轮回的苦难,因为他有勇气去承担,结果他真的得到快乐。
菩萨凭什么能够产生这样强大的力量(偈里称「悍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有一个大悲心。这大悲心所缘的是什么?一切受苦的众生!大悲心又为何而生?要拔除众生苦!看见受苦的众生,他要帮忙,所以才能够修得起悲心。这大悲心不仅仅是观想,还要亲自去努力实践,成为增上意乐。悲心、慈心是大、小乘所共的,譬如四禅天修四无量心,其中慈无量、悲无量,缘的也是无限的众生,可是小乘是在定观想中去修的,而大乘是要我们要去行动的,亲自去救众生。
有了这个悲心还不够。因为虽有悲心,但是还没有能力,一旦要牺牲自己救人,还是做不下去。接着怎么办呢?学空!一旦证了空性以后,就不会有退心。不过如果在慈悲心、菩提心之前证得了空性,会使我们在世间推动的力量没有了,消失了。因为推动世间所有一切活动的力量,来自于苦乐,也就是说畏苦好乐心,换句话说,就是贪欲。这贪欲是一个非常强盛的力量,要这个、要那个……而背后就是这个「我」在驱使。可是还没有悲心就证得空性的时候,第一、「我」没有了,那么「我」发生的功效─我要帮助众生,也就没有了。第二、证得空性的时候,因为有一种无比的寂灭之乐,这种快乐远超过我们世间所能得到的。现在这两个条件放在一块儿,第一推动你追求所要的一个力量没有了,第二你一向的习惯要追求快乐,现在你得到的快乐不晓得要超过世间快乐多少倍,你还想不想动?会不会动?这是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先证空性的根本原因。所以要先修大悲心,修到大悲心强到即使证得空性而大悲心的余势还在。然后,因为他的大悲要去救一切众生,当他要度众生的时候,他会遇见种种困难、问题。一般凡夫遇见了困难,烦恼生起来了,虽然理论上知道不好,可是实际上俱生以来的我执都在。而现在菩萨见到空性了,俱生执中我执的根本没有了,而主因─不舍弃众生个这大悲心仍在;又因为了解这个空缘起法,所以阻碍的力量(我爱执)整个消失掉了,而推动的力量(悲心)一下子扩大,遇困难便会以更强的精力去克服。譬如修大悲心的时候,为了救人要牺牲自己,并不那么容易,可是当你证得了空性,对「我」的执着(包括自己的身体)没有了,(但是还有习气,假如余息都没有了也就成佛了,不用再修了,就像把房间里最脏的东西统统搬走,可是臭味还在,慢慢地要把味道拿掉。)障碍大大的减少,要舍己为人就能做到。这就是菩萨为什么有这样勇悍力量。
世间做父母的人,会为小孩子承担很多痛苦,把自己所有的快乐都给小孩子,菩萨看一切众生就是这样。假定有个妈妈非常疼爱她的孩子,现在要她把孩子放在一边,自己去玩一玩,通常妈妈宁愿选择照顾孩子。菩萨就是这样的心情,这是所以菩萨不舍弃生死轮回毒林的原因。
菩萨为什么能做到不离生死毒林?菩萨有他很深远的目标,为了达到深远的目标,他需做一些努力。譬如读书,为什么要读书?因为我们有目标,所以即使读书这一件事情可以说是一件苦事,但是为了目标,目前就会忍耐辛苦,好好的努力,将来就会得到一定的成就,菩萨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也是如此。所以不要从眼前的苦乐角度看,要不然菩提心没有一个人愿发,连修声闻二乘也不可能,因为眼前生活已经这么舒服,为什么还要去忙这些事情!还要这么辛苦做什么?这样佛法绝对没有人学。所以我们现在是从深远的功德利益和过患去看,如果看清楚了,就会觉得为了将来深远的利益,这苦难我要承担。一般世间的人为了小的利益就这样的忙,多一点利益就更忙,不管他眼光怎样远大,通常也只看见一生。即使对一些世间圣人,虽说是千秋万世的基业,但是对他来说仍是一种渺茫、一种理想而已。现在菩萨不是,他已经看见生命是无限的,他安立的目标不会只放在一生。目光如豆的人,眼前只要贪到一点便宜,他一定贪的,要他舍弃,他绝对不愿意。对目光远大的人就有可能,但不是一定做得到,因为理论上知道,可是要对治习性还是很不容易。就像前面的故事,那些老师都是有学问的,却把空的罐头带到老远,让人笑话,我们不要把他看成笑话,应该拿自己来观察。所以勇士菩萨并不仅仅懂得理论,还要去实践。
至于是不是所有菩萨都有空正见?是不是我们要等到发菩提心、证空性了才能去实践救众生?不是的。通常对「菩萨」的界定有很宽的范围,而各个宗派又有不同的界定,理论上也是一样。就以格鲁派为例,刚刚开始的资粮位上可以说是菩萨,加行位上也可以说是菩萨,登地了以后还是可以说菩萨。然后去修法门的时候,有的菩萨修七因果;有的修自他换;有看见佛的功德而修;也有听见经论而修;还有看见众生苦而修;修法都不一样。所以不一定是菩萨便见了空性,即使他还没有证得空性,只是理论上了解空性的特点,这对他仍然有好处。有什么好处?有人说「不会急于求果报」,有人说「不会走岔路」,还有人说「坚固菩提心」,这些回答都对。原则上我们可以从个人自己的角度去认识这件事情:当我们理论上正确地了解空性,也信得过空性,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真正的积极,真正的精进,宗旨才建立得起来,因为性空故看到缘起真相,知见建立了,在行持的过程中,遇见困难,才能如《广论》所说:「困难不应退,皆由修力成」,所以我们对这个理路要有很正确的认识。理路清楚后,接下来便要修习,使我们的信心增上─这时候的确是「信的」,不是「证的」,所以菩萨刚开始叫信位菩萨。如果能够很稳、很谨慎,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来,信心便不断的增上,渐渐的我们便挡得住习性的障碍,克服障碍的能力也渐渐增长。因此,做得到做不到是次要,而正确的认识才是我们必须要建立的,建立了以后不能停在这里,只要我们继续走下去,就一定会做得到的。
菩萨既然有深远的目标,他绝对不会求眼前小小的利益,他…
《利器之轮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