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家了,这是什么心态?然后持了戒了,自己觉得自己是个持戒比丘,而他没有持戒。这潜意识里有什么东西在?我们做任何事情,总是会比较自、他:我好,他不行。这也是为什么要清净的皈依为主。清净的皈依,是从内心至诚的皈投依靠,以佛作为指导我们的大师;而佛告诉我们的法,我要去遵循,照着去做;而因为修行过程当中需要助伴,所以皈依僧。
老师还说过:外道当中有一种苦行外道,佛法里有很多出家人也蛮注重苦行的,因为他觉得烦恼很重,面对好东西的时候,贪心就生起,所以他就想舍弃这贪心,做得非常苦,结果他对苦行便非常执着。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三十年前我刚出家,碰到两个修头陀行的出家人,头陀行就是让我们把不需要的东西统统舍弃,它的意义是舍弃了以后,可以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修行上头,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很简单,只有一钵三衣,吃的、住的都不要,吃就用讨饭,没有房子住,就住树下。看见这两个行头陀行的比丘,我马上好高兴地把他们接待进来,请他们吃了饭,然后他们两个又去行头陀行。那个时候自己心里很是赞叹,很羡慕。后来过了一阵子,又遇见他们,因为是第二次见面,大家就比较熟悉,我也就供养他们一点钱。两个出家人当中师弟是刚出家,所以供养钱不收,年纪大的师兄却收下来了,然后他就说他怎么行头陀行。在没跟他细谈之前,我内心当中对他非常恭敬,再多谈一点,那个恭敬心便一直降下来,到最后讲完了,我的恭敬心也所剩不多了。为什么会这样?我听了老师那个故事,才恍然大悟。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毕竟还是那个头陀行者比我好。我跟他完全没有差别,我执着的是太多东西,他执着的只是一付担架,岂不是比我好一点?假如用刚才说的拿很多空铁罐的例子来说这件事,那个头陀行比丘是拿了一个铁罐,我则是背了一布袋的空罐子。今天我讲这个头陀行的故事,并不是在笑他,而是在笑我。因此在我们修学过程当中,把需要的东西都能恰如其分,照着次第,一步一步安立上去,真是一个大学问!如果没有把整体概念搞清楚的话,很容易一步就走叉了,那就愈离愈远了。例如有人把我爱执翻译成自利作意,所以修行的时候就不要作意,然后什么都不想,这也是不得善巧。这样的效果有两种:假定你很有福德,条件很够,将来就生到无想天,寿命五百大劫,但是回来的时候,通常会堕落,乃至于变得很愚痴;另外一种,如果福德不够的话,马上堕落畜生道。所以大师很强调这一点。
总结
欲灭仇敌我爱执
爱他胜自即武器
此中依师为正因
目标学习宗旨立
现在总结一下,这次的讲题是:命中仇敌要害的利器之轮。这个利器是锋利的武器;这个轮也是最强有力的。这个轮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把很多武器放在一起,你需要什么样的武器对治什么样的敌人,这儿都有,这个武器是能够命中敌人的要害,这个仇敌就是我爱执。
对治俱生我爱执
须靠学习及皈依
我爱执有两种,一种是俱生,就是与生俱来的,现起来的时候任运自然;一个是分别的。这些都是名相,可是,这名相的后头,对我们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平常我们讲的很多道理,其实我们并没有感受。譬如说:「我」是一个什么形相?理论上我们说:这个「我」是常的,是一的,是有主宰的,可是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我们从来没有感觉到。经过了三宝的指点后,我们就是了解了,可是我还没有感觉到。没有感觉到并不说明不存在,那为什么它存在而我没感觉到呢?因为这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多生多劫积累的,自然而然起来的。那么现在这一生出生了以后,经学习而增加的我爱执就是分别的。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有一个概念要把握住,就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如果是错的,那我们要有一个特别的外力,一个正对治去对治它,经过了对治以后,才能够把与生俱来的从认识然后慢慢破除。而要想破除这种与生俱来积累的错误,就需要靠学习的力量。所以,学习正是破除我们与生俱来的错误的重要方法。假定没有学习,大家最好的方法就是随顺自己的习气,我爱怎么办就怎么办。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改变过来?经过了学习以后,我们了解这个错误,了解了过患,想去破除;然后要找正确的方法;学会了以后要努力,这都是要经过学习的。因此讲常、一、自主这些,不管我们感觉得到或感觉不到,透过了学习以后,我们才认识任运自在的状态。而这个状态,我们称我执、我爱执的一个特征。即使现在有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这个错误,他也想努力,但不要说外道绝不可能,甚至学了佛的佛弟子,以后还是有走错的。这根本原因在哪里?因为他没有找到对治的正因。那么对治的正因,就是从正皈依开始。正皈依实际上皈依什么?依师。或者是说,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就是这几个大的次第。皈依了以后,思惟业果,然后因为晓得业果的必然性,自然而然的进入共中士的出离,这出离的特点就是思惟苦谛,这个苦谛的行相,根本是什么苦?行苦。这个行苦一定从思惟无常才能够出现的,不经过无常的思惟,这个行苦是现不起来的,那才是我们苦的根本,其他的苦都是从这生起来的。所以,无常故苦。既然无常是苦,怎么会有主宰的「我」?所以也就是无我,那就是空,同样的从这地方能晓得缘起。平常很多人不善巧,学佛学了空以后,就什么都不要了。实际上正因为学了空,所以他什么都不会忽视,空则是缘起,缘起故空。所以所有的东西完全是缘起,那我现在所感到的一切不如理,乃至于我起心动念之所以如此,也是缘起;既然是缘起,我现在更应该努力。所以只有真正知空的人,才谈得到积极的人生。精进是从这地方开始的,如果不了解的话,什么都空了还有什么好做的?
现在我再把次第重说一遍:命中我爱执的武器是什么?是爱他执,也就是爱他胜自的心理,即慈心、悲心、菩提心。而能够产生这样的力量,它的根本就是修苦、空、无常、无我,也就是广论共中士道当中的思惟苦谛。然而在这之前,必要的条件是:思惟业果、持戒、清净的皈依。也可以说,从听闻、亲近知识、如理如法的皈依,确定这个见解以后,开始去行持,就是持戒。行持有分积极、消极两方面;消极的是基础,是底限,绝不能退的,就是不杀、盗、淫、妄四个根本性戒,而不饮酒是遮戒。我们要持戒的话,遮戒是一定要持的。实际上出家人的根本性戒还是在这四个根本戒上,只不过出家人的戒后面有很多防护的、辅助的。有了这些防护戒,方能够把戒持得非常清净,否则光靠我们自己是不够这个力量把戒守好。举个譬喻说:有人说守戒只要心守就好了,听起来很有道理,然后你却一天到晚在歌舞场合当中,你的心到哪里去了?不要说在歌舞场中,当你周围的朋友都在忙,你要想一个人坐在那儿,老僧入定,绝不可能。如果你坐在电视前面,正好有一个很好的节目,你能安得了心吗?因此遮戒是个防护戒,它有种种的方便,使你在没有能力条件之下暂时远离杂染。所以原则总是先策发自己的见,发心,然后开始起行,然后净罪集资,一步一步地深入,这就是我们要修的整个过程。这才是我爱执的正对治,万一我们弄错了,譬如我们直接修悲心,结果还是被我爱执驱使;譬如说要持戒,结果反而增长我爱执,这都是没有正确的认识,或者次第出岔的关系。
敬礼三宝尊!
此教授名为《命中仇敌要害的利器之轮》。
敬礼阎曼德噶大忿怒尊!
平常论典上一开头都有一段礼敬文。阎曼德噶在形相上有两种,一种是指阎魔──阎罗王,还有一种就是大威德金刚,也称愤怒尊。这个地方指的是大威德金刚。阎曼德噶在意义上也有两种:一种是了义的,一种是不了义的。这个形相就是不了义的。而了义的阎曼德噶就是指方便摄持的智慧,这智慧就是指空正见,换句话说就是以方便所摄持的空正见的智慧,这是了义阎曼德噶。既然听到了义的意义,我们就可以不要不了义的阎曼德噶吗?不是。不了义的阎曼德噶是方便的一种,在正式修的时候,是以这个方便所摄持的空正见智慧,来观想这个阎曼德噶。如何修法?要先照《广论》所说的,从亲近善知识开始,然后暇满、念死、念苦、皈依,一路上去。共下士道、共中士道、然后上士道,然后奢摩他、毗钵舍那,这是修的共道,整个大乘的共道。共道修完了,如果条件够,就可以学密。学密也有次第,最高的无上密,有几个不同的本尊,其中一个就是大威德金刚。也就是说你必须把这一套东西统统学习过,然后当你去观想的时候,内心当中对这整个世间一切的事情真相(也就是空正见)非常清楚,智慧需要方便摄持,方便需要智慧摄持。不要因其是不了义,我们就不要了,而是以了义摄持不了义,以不了义摄持了义的。这里就是指以方便摄持的智慧去观阎曼德噶。那为什么要礼敬阎曼德噶?因为只有阎曼德噶的威力,能够正对治我们最根本的问题──我爱执。
开始讲本书的偈颂之前,我要先解释印度偈颂的特别之处。中国从古以来一首诗便有它完整的意义,印度却不是,他们的偈颂,虽然也是四句一首,但是四句的意义并不限在四句当中,有时可以两三首偈包含一个意思。还有中国诗句,一句就可以简单地表达一个意思,而印度的偈颂不是,比如说一句七个字或九个字,可能前面两个字是属于上面一句,下面五个字属于下面一句。我们看《俱舍论》就很清楚。所以在一个偈子里,在一句中你可能必需拆开来,上半带到前头去,下半放到后头去;同样的,一个偈子有一部分要连在前首的偈子,有一部分要放到下首。所以偈只是计算字数的号码.这一次老师刚开始讲的时候,我们一直看着第一偈,结果讲了半天,第一偈怎么没有这个意思?翻过来再去看,原来他已经讲到第四偈了。这个道理以前就知道,可…
《利器之轮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