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了,這是什麼心態?然後持了戒了,自己覺得自己是個持戒比丘,而他沒有持戒。這潛意識裏有什麼東西在?我們做任何事情,總是會比較自、他:我好,他不行。這也是爲什麼要清淨的皈依爲主。清淨的皈依,是從內心至誠的皈投依靠,以佛作爲指導我們的大師;而佛告訴我們的法,我要去遵循,照著去做;而因爲修行過程當中需要助伴,所以皈依僧。
老師還說過:外道當中有一種苦行外道,佛法裏有很多出家人也蠻注重苦行的,因爲他覺得煩惱很重,面對好東西的時候,貪心就生起,所以他就想舍棄這貪心,做得非常苦,結果他對苦行便非常執著。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叁十年前我剛出家,碰到兩個修頭陀行的出家人,頭陀行就是讓我們把不需要的東西統統舍棄,它的意義是舍棄了以後,可以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修行上頭,所以他們的生活方式很簡單,只有一缽叁衣,吃的、住的都不要,吃就用討飯,沒有房子住,就住樹下。看見這兩個行頭陀行的比丘,我馬上好高興地把他們接待進來,請他們吃了飯,然後他們兩個又去行頭陀行。那個時候自己心裏很是贊歎,很羨慕。後來過了一陣子,又遇見他們,因爲是第二次見面,大家就比較熟悉,我也就供養他們一點錢。兩個出家人當中師弟是剛出家,所以供養錢不收,年紀大的師兄卻收下來了,然後他就說他怎麼行頭陀行。在沒跟他細談之前,我內心當中對他非常恭敬,再多談一點,那個恭敬心便一直降下來,到最後講完了,我的恭敬心也所剩不多了。爲什麼會這樣?我聽了老師那個故事,才恍然大悟。現在回過頭來看自己,畢竟還是那個頭陀行者比我好。我跟他完全沒有差別,我執著的是太多東西,他執著的只是一付擔架,豈不是比我好一點?假如用剛才說的拿很多空鐵罐的例子來說這件事,那個頭陀行比丘是拿了一個鐵罐,我則是背了一布袋的空罐子。今天我講這個頭陀行的故事,並不是在笑他,而是在笑我。因此在我們修學過程當中,把需要的東西都能恰如其分,照著次第,一步一步安立上去,真是一個大學問!如果沒有把整體概念搞清楚的話,很容易一步就走叉了,那就愈離愈遠了。例如有人把我愛執翻譯成自利作意,所以修行的時候就不要作意,然後什麼都不想,這也是不得善巧。這樣的效果有兩種:假定你很有福德,條件很夠,將來就生到無想天,壽命五百大劫,但是回來的時候,通常會墮落,乃至于變得很愚癡;另外一種,如果福德不夠的話,馬上墮落畜生道。所以大師很強調這一點。
總結
欲滅仇敵我愛執
愛他勝自即武器
此中依師爲正因
目標學習宗旨立
現在總結一下,這次的講題是:命中仇敵要害的利器之輪。這個利器是鋒利的武器;這個輪也是最強有力的。這個輪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把很多武器放在一起,你需要什麼樣的武器對治什麼樣的敵人,這兒都有,這個武器是能夠命中敵人的要害,這個仇敵就是我愛執。
對治俱生我愛執
須靠學習及皈依
我愛執有兩種,一種是俱生,就是與生俱來的,現起來的時候任運自然;一個是分別的。這些都是名相,可是,這名相的後頭,對我們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爲平常我們講的很多道理,其實我們並沒有感受。譬如說:「我」是一個什麼形相?理論上我們說:這個「我」是常的,是一的,是有主宰的,可是對我們一般人來說,我們從來沒有感覺到。經過了叁寶的指點後,我們就是了解了,可是我還沒有感覺到。沒有感覺到並不說明不存在,那爲什麼它存在而我沒感覺到呢?因爲這是與生俱來的,而且多生多劫積累的,自然而然起來的。那麼現在這一生出生了以後,經學習而增加的我愛執就是分別的。在我們修行過程當中有一個概念要把握住,就是與生俱來的東西,如果是錯的,那我們要有一個特別的外力,一個正對治去對治它,經過了對治以後,才能夠把與生俱來的從認識然後慢慢破除。而要想破除這種與生俱來積累的錯誤,就需要靠學習的力量。所以,學習正是破除我們與生俱來的錯誤的重要方法。假定沒有學習,大家最好的方法就是隨順自己的習氣,我愛怎麼辦就怎麼辦。用什麼方法才能夠改變過來?經過了學習以後,我們了解這個錯誤,了解了過患,想去破除;然後要找正確的方法;學會了以後要努力,這都是要經過學習的。因此講常、一、自主這些,不管我們感覺得到或感覺不到,透過了學習以後,我們才認識任運自在的狀態。而這個狀態,我們稱我執、我愛執的一個特征。即使現在有很多人已經感受到了這個錯誤,他也想努力,但不要說外道絕不可能,甚至學了佛的佛弟子,以後還是有走錯的。這根本原因在哪裏?因爲他沒有找到對治的正因。那麼對治的正因,就是從正皈依開始。正皈依實際上皈依什麼?依師。或者是說,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就是這幾個大的次第。皈依了以後,思惟業果,然後因爲曉得業果的必然性,自然而然的進入共中士的出離,這出離的特點就是思惟苦谛,這個苦谛的行相,根本是什麼苦?行苦。這個行苦一定從思惟無常才能夠出現的,不經過無常的思惟,這個行苦是現不起來的,那才是我們苦的根本,其他的苦都是從這生起來的。所以,無常故苦。既然無常是苦,怎麼會有主宰的「我」?所以也就是無我,那就是空,同樣的從這地方能曉得緣起。平常很多人不善巧,學佛學了空以後,就什麼都不要了。實際上正因爲學了空,所以他什麼都不會忽視,空則是緣起,緣起故空。所以所有的東西完全是緣起,那我現在所感到的一切不如理,乃至于我起心動念之所以如此,也是緣起;既然是緣起,我現在更應該努力。所以只有真正知空的人,才談得到積極的人生。精進是從這地方開始的,如果不了解的話,什麼都空了還有什麼好做的?
現在我再把次第重說一遍:命中我愛執的武器是什麼?是愛他執,也就是愛他勝自的心理,即慈心、悲心、菩提心。而能夠産生這樣的力量,它的根本就是修苦、空、無常、無我,也就是廣論共中士道當中的思惟苦谛。然而在這之前,必要的條件是:思惟業果、持戒、清淨的皈依。也可以說,從聽聞、親近知識、如理如法的皈依,確定這個見解以後,開始去行持,就是持戒。行持有分積極、消極兩方面;消極的是基礎,是底限,絕不能退的,就是不殺、盜、淫、妄四個根本性戒,而不飲酒是遮戒。我們要持戒的話,遮戒是一定要持的。實際上出家人的根本性戒還是在這四個根本戒上,只不過出家人的戒後面有很多防護的、輔助的。有了這些防護戒,方能夠把戒持得非常清淨,否則光靠我們自己是不夠這個力量把戒守好。舉個譬喻說:有人說守戒只要心守就好了,聽起來很有道理,然後你卻一天到晚在歌舞場合當中,你的心到哪裏去了?不要說在歌舞場中,當你周圍的朋友都在忙,你要想一個人坐在那兒,老僧入定,絕不可能。如果你坐在電視前面,正好有一個很好的節目,你能安得了心嗎?因此遮戒是個防護戒,它有種種的方便,使你在沒有能力條件之下暫時遠離雜染。所以原則總是先策發自己的見,發心,然後開始起行,然後淨罪集資,一步一步地深入,這就是我們要修的整個過程。這才是我愛執的正對治,萬一我們弄錯了,譬如我們直接修悲心,結果還是被我愛執驅使;譬如說要持戒,結果反而增長我愛執,這都是沒有正確的認識,或者次第出岔的關系。
敬禮叁寶尊!
此教授名爲《命中仇敵要害的利器之輪》。
敬禮閻曼德噶大忿怒尊!
平常論典上一開頭都有一段禮敬文。閻曼德噶在形相上有兩種,一種是指閻魔──閻羅王,還有一種就是大威德金剛,也稱憤怒尊。這個地方指的是大威德金剛。閻曼德噶在意義上也有兩種:一種是了義的,一種是不了義的。這個形相就是不了義的。而了義的閻曼德噶就是指方便攝持的智慧,這智慧就是指空正見,換句話說就是以方便所攝持的空正見的智慧,這是了義閻曼德噶。既然聽到了義的意義,我們就可以不要不了義的閻曼德噶嗎?不是。不了義的閻曼德噶是方便的一種,在正式修的時候,是以這個方便所攝持的空正見智慧,來觀想這個閻曼德噶。如何修法?要先照《廣論》所說的,從親近善知識開始,然後暇滿、念死、念苦、皈依,一路上去。共下士道、共中士道、然後上士道,然後奢摩他、毗缽舍那,這是修的共道,整個大乘的共道。共道修完了,如果條件夠,就可以學密。學密也有次第,最高的無上密,有幾個不同的本尊,其中一個就是大威德金剛。也就是說你必須把這一套東西統統學習過,然後當你去觀想的時候,內心當中對這整個世間一切的事情真相(也就是空正見)非常清楚,智慧需要方便攝持,方便需要智慧攝持。不要因其是不了義,我們就不要了,而是以了義攝持不了義,以不了義攝持了義的。這裏就是指以方便攝持的智慧去觀閻曼德噶。那爲什麼要禮敬閻曼德噶?因爲只有閻曼德噶的威力,能夠正對治我們最根本的問題──我愛執。
開始講本書的偈頌之前,我要先解釋印度偈頌的特別之處。中國從古以來一首詩便有它完整的意義,印度卻不是,他們的偈頌,雖然也是四句一首,但是四句的意義並不限在四句當中,有時可以兩叁首偈包含一個意思。還有中國詩句,一句就可以簡單地表達一個意思,而印度的偈頌不是,比如說一句七個字或九個字,可能前面兩個字是屬于上面一句,下面五個字屬于下面一句。我們看《俱舍論》就很清楚。所以在一個偈子裏,在一句中你可能必需拆開來,上半帶到前頭去,下半放到後頭去;同樣的,一個偈子有一部分要連在前首的偈子,有一部分要放到下首。所以偈只是計算字數的號碼.這一次老師剛開始講的時候,我們一直看著第一偈,結果講了半天,第一偈怎麼沒有這個意思?翻過來再去看,原來他已經講到第四偈了。這個道理以前就知道,可…
《利器之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