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利器之輪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是很多事情就是我以爲知道了,到境界現前的時候,才知道其實自己並不清楚。這次聽老師講了以後,才比較清楚情況,所以在這裏說明。因此,老師常常是一口氣把前面的幾個偈子連在一起講,我們不妨也順著這個次第。

  偈一:

  孔雀行于毒叢林,

  雖有芳美藥草園,

  孔雀于彼不爲喜,

  甯取具毒而滋益。

  偈二:

  勇士趨行生死林,

  妙園雖極可愛樂,

  然彼不生貪著心,

  勇識資身于苦林。

  叢林裏邊長滿了各式各樣的樹木、雜草,以及很多有毒的毒草,孔雀在這個長滿毒草的叢林當中,感到很高興,爲什麼?因爲它吃了這些毒草以後,能夠消化毒草,使它的羽毛非常美麗、非常莊嚴。

  這個「毒草園」是我們人工去培植的,就如一般人工設計的庭園、花園,弄得非常美麗、非常好,但是孔雀並不歡喜。爲什麼?因爲孔雀吃了培植出來的美好東西,不能莊嚴它自己。他必須吃毒草,祂不但能消化毒,而且還能用毒增長它自己。這裏以孔雀吃毒草莊嚴自己,來比喻學佛的菩薩行者,能夠在這個生死輪回中增長自己。

  第二偈的「勇士」就是指利根的菩薩,也就是以空正見攝持菩提心,發菩提心的菩薩。這些菩薩早已經修持、串習了空正見,這就是他們的條件。爲什麼稱爲「勇士」?以世間來說,「勇士」表示膽量很大,別人怕的事情他不怕,在仇敵面前他也不怕,他不但不怕而且能克服那個仇敵。仇敵會傷害我們,在仇敵面前我們會喪命,所以一般我們看見了,會膽小退怯,而勇士不怕傷害,反而會消滅敵人。對我們來說,生死輪回充滿了痛苦,這痛苦就是我們最害怕的一個傷害,我們都想辦法避開,去找一個我們想的藥草園,這個藥草園非常的美麗、舒服,但孔雀不歡喜。勇士和孔雀一樣,是專門克服強敵的,叫他們在家裏享受,他反而覺得不大舒服,而當他面對強敵的時候,就能夠充分發揮他的武藝,精神百倍。所以孔雀能夠吃毒來莊嚴自己,是比喻菩薩能夠在生死曠野當中,在生死輪回、充滿叁毒的世界中滋養、莊嚴自己。

  現在這個「妙園」,就是前面說的「藥草園」,那裏有種種美麗的東西,也沒有毒,但是勇士不會貪著這些,他們甯可選擇住在毒林。菩薩所不願意去的「妙園」是指向色界天、初禅、二禅等地方。在娑婆世界的所有痛苦,這些地方都沒有。像這種地方菩薩是不願意去的,因爲那地方沒有毒草可吃。菩薩吃毒草是指什麼?就是在苦海當中來攝受苦海衆生,以滋養自己、莊嚴自己。

  菩薩去的地方,是要去利益廣大衆生,所以那種地方必須是雜毒的。剛才說「毒林」,爲什麼稱爲「林」,那表示並不是全部都是毒,這個樹林當中,各式各樣的東西都有,好的,壞的,有各式各樣的顔色,有各式各樣的植物。就像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一樣:有一些人完全不能接受佛法;有一些人能接受,雖然他有很強的我愛執,可是他也有能力,能夠辨別是非,接受佛法,不僅理路上接受而且行爲上也知道取舍。因此菩薩會到這種地方來,卻不願意到安樂的地方去。

  偈叁:

  是故雖欲求取樂,

  懦夫終但唯受苦,

  欣願取苦之勇識,

  反因悍力得恒樂。

  這與前偈是互相對比的。就是說明:在這美麗的藥草園,衆生(也就是這裏稱的「懦夫」)因我愛執,希望要求快樂,反而受的是痛苦。這個「懦夫」就是比之余前面的「菩薩勇士」來說。這種勇士不是外表的強悍,他能夠擋得住真正敵人─「我愛執」,還能夠消滅敵人,那才是勇士。我麼凡夫不但擋不住,反而完全被我愛執所奴役。因此我們平常都想要得到快樂,最後卻都得不到真實的利益。《法華經》上說,衆生因爲沒有慧眼,所以造種種苦因,想要舍去眼前所感得的苦報,是不可能的。可是菩薩卻能夠承受種種生死輪回的苦難,因爲他有勇氣去承擔,結果他真的得到快樂。

  菩薩憑什麼能夠産生這樣強大的力量(偈裏稱「悍力」)?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有一個大悲心。這大悲心所緣的是什麼?一切受苦的衆生!大悲心又爲何而生?要拔除衆生苦!看見受苦的衆生,他要幫忙,所以才能夠修得起悲心。這大悲心不僅僅是觀想,還要親自去努力實踐,成爲增上意樂。悲心、慈心是大、小乘所共的,譬如四禅天修四無量心,其中慈無量、悲無量,緣的也是無限的衆生,可是小乘是在定觀想中去修的,而大乘是要我們要去行動的,親自去救衆生。

  有了這個悲心還不夠。因爲雖有悲心,但是還沒有能力,一旦要犧牲自己救人,還是做不下去。接著怎麼辦呢?學空!一旦證了空性以後,就不會有退心。不過如果在慈悲心、菩提心之前證得了空性,會使我們在世間推動的力量沒有了,消失了。因爲推動世間所有一切活動的力量,來自于苦樂,也就是說畏苦好樂心,換句話說,就是貪欲。這貪欲是一個非常強盛的力量,要這個、要那個……而背後就是這個「我」在驅使。可是還沒有悲心就證得空性的時候,第一、「我」沒有了,那麼「我」發生的功效─我要幫助衆生,也就沒有了。第二、證得空性的時候,因爲有一種無比的寂滅之樂,這種快樂遠超過我們世間所能得到的。現在這兩個條件放在一塊兒,第一推動你追求所要的一個力量沒有了,第二你一向的習慣要追求快樂,現在你得到的快樂不曉得要超過世間快樂多少倍,你還想不想動?會不會動?這是爲什麼不能一開始就先證空性的根本原因。所以要先修大悲心,修到大悲心強到即使證得空性而大悲心的余勢還在。然後,因爲他的大悲要去救一切衆生,當他要度衆生的時候,他會遇見種種困難、問題。一般凡夫遇見了困難,煩惱生起來了,雖然理論上知道不好,可是實際上俱生以來的我執都在。而現在菩薩見到空性了,俱生執中我執的根本沒有了,而主因─不舍棄衆生個這大悲心仍在;又因爲了解這個空緣起法,所以阻礙的力量(我愛執)整個消失掉了,而推動的力量(悲心)一下子擴大,遇困難便會以更強的精力去克服。譬如修大悲心的時候,爲了救人要犧牲自己,並不那麼容易,可是當你證得了空性,對「我」的執著(包括自己的身體)沒有了,(但是還有習氣,假如余息都沒有了也就成佛了,不用再修了,就像把房間裏最髒的東西統統搬走,可是臭味還在,慢慢地要把味道拿掉。)障礙大大的減少,要舍己爲人就能做到。這就是菩薩爲什麼有這樣勇悍力量。

  世間做父母的人,會爲小孩子承擔很多痛苦,把自己所有的快樂都給小孩子,菩薩看一切衆生就是這樣。假定有個媽媽非常疼愛她的孩子,現在要她把孩子放在一邊,自己去玩一玩,通常媽媽甯願選擇照顧孩子。菩薩就是這樣的心情,這是所以菩薩不舍棄生死輪回毒林的原因。

  菩薩爲什麼能做到不離生死毒林?菩薩有他很深遠的目標,爲了達到深遠的目標,他需做一些努力。譬如讀書,爲什麼要讀書?因爲我們有目標,所以即使讀書這一件事情可以說是一件苦事,但是爲了目標,目前就會忍耐辛苦,好好的努力,將來就會得到一定的成就,菩薩對這件事情的看法也是如此。所以不要從眼前的苦樂角度看,要不然菩提心沒有一個人願發,連修聲聞二乘也不可能,因爲眼前生活已經這麼舒服,爲什麼還要去忙這些事情!還要這麼辛苦做什麼?這樣佛法絕對沒有人學。所以我們現在是從深遠的功德利益和過患去看,如果看清楚了,就會覺得爲了將來深遠的利益,這苦難我要承擔。一般世間的人爲了小的利益就這樣的忙,多一點利益就更忙,不管他眼光怎樣遠大,通常也只看見一生。即使對一些世間聖人,雖說是千秋萬世的基業,但是對他來說仍是一種渺茫、一種理想而已。現在菩薩不是,他已經看見生命是無限的,他安立的目標不會只放在一生。目光如豆的人,眼前只要貪到一點便宜,他一定貪的,要他舍棄,他絕對不願意。對目光遠大的人就有可能,但不是一定做得到,因爲理論上知道,可是要對治習性還是很不容易。就像前面的故事,那些老師都是有學問的,卻把空的罐頭帶到老遠,讓人笑話,我們不要把他看成笑話,應該拿自己來觀察。所以勇士菩薩並不僅僅懂得理論,還要去實踐。

  至于是不是所有菩薩都有空正見?是不是我們要等到發菩提心、證空性了才能去實踐救衆生?不是的。通常對「菩薩」的界定有很寬的範圍,而各個宗派又有不同的界定,理論上也是一樣。就以格魯派爲例,剛剛開始的資糧位上可以說是菩薩,加行位上也可以說是菩薩,登地了以後還是可以說菩薩。然後去修法門的時候,有的菩薩修七因果;有的修自他換;有看見佛的功德而修;也有聽見經論而修;還有看見衆生苦而修;修法都不一樣。所以不一定是菩薩便見了空性,即使他還沒有證得空性,只是理論上了解空性的特點,這對他仍然有好處。有什麼好處?有人說「不會急于求果報」,有人說「不會走岔路」,還有人說「堅固菩提心」,這些回答都對。原則上我們可以從個人自己的角度去認識這件事情:當我們理論上正確地了解空性,也信得過空性,我們的人生才會變得真正的積極,真正的精進,宗旨才建立得起來,因爲性空故看到緣起真相,知見建立了,在行持的過程中,遇見困難,才能如《廣論》所說:「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所以我們對這個理路要有很正確的認識。理路清楚後,接下來便要修習,使我們的信心增上─這時候的確是「信的」,不是「證的」,所以菩薩剛開始叫信位菩薩。如果能夠很穩、很謹慎,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來,信心便不斷的增上,漸漸的我們便擋得住習性的障礙,克服障礙的能力也漸漸增長。因此,做得到做不到是次要,而正確的認識才是我們必須要建立的,建立了以後不能停在這裏,只要我們繼續走下去,就一定會做得到的。

  菩薩既然有深遠的目標,他絕對不會求眼前小小的利益,他…

《利器之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菩提心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