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求的是究竟的利益。因爲如此,他要承擔很多苦難,要學很多東西。由于這樣的認識策勵他,所以他看得清楚應該處在哪裏,然後經過了訓練以後,他能夠承擔生死苦林中的毒藥,以之轉化爲自己身上最美麗的羽毛,就是他的莊嚴,這是菩薩的特點。菩薩有了這樣的認識以後,世間種種,譬如說一切的錢財、名譽、地位等等,一般來說這些東西把人綁得死死的,而人也都被這些東西綁死;然而菩薩卻不會被這些綁死,反而會利用這些東西,因爲要利益世間,都需要這些東西。菩薩會以種種方式來救我們,譬如先布施我們需要的東西,先以財施,然後無畏施,而後是法施。菩薩了解財施是一種方便,最後以法施來引導衆生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猶如世間父母愛子女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只知溺愛,孩子要什麼給什麼,這種方式眼前是解決了問題,孩子卻變成一無是處;還有一類父母,看清楚什麼才是真正對孩子有利益,所以除了對孩子的飲食健康很注意,還要孩子好好去念書,教孩子這樣去做、那樣去做,最後這孩子變成很有能力的人。菩薩在世間攝受我們也是如後者一般。
偈四:
今此貪欲似毒林,
勇士自在如孔雀;
懦夫則如烏鴉殒,
何能馴服自欲毒,
其余諸惑亦若然,
如鳥斷喪解脫命。
「毒林」要從兩方面去看;一是從我們所面對的境來看,一是從我們能對的心來說:能對的心爲叁毒所使,所對的境充滿了不理想。世間這能取的貪欲心,能取種種欲樂,又爲我愛執所使,所以在這種狀態下,心根本沒有辦法在生死輪回當中得自在。因此此偈第四句「何能馴服自欲毒」,「自欲毒」就是指我愛執,有這個我愛執,使我們在生死輪回當中不得自在,加上還有其他許多煩惱,使我們自己內心、外境都在這當中,被煩惱困得死死的,把我們解脫的慧命斷掉了。不但是生命斷掉,就像前面說懦夫像烏鴉一樣,在毒林當中喪失了生命,我內心裏邊也因爲這個貪欲的毒喪失了我們慧命。這是第四偈最主要的內涵。
我們來看一下世間的真實狀態。我們小時候父母不是溺愛,就是事業很忙,小孩子沒有人管,統統交給電視,長大了以後,本事學了很多,實際上快樂不快樂?不快樂!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一般人在城市裏想盡辦法賺錢,賺了錢希望笑傲山林,買一棟別墅,或買一塊地享受,到山裏住了幾天待不住,又搬到別的地方去,一直在搬,搬了幾十年,結果掉到叁惡道當中轉。眼前忙了半天得不到好處,將來連解脫的慧命也斷絕了。勇士菩薩不是這樣!在這貪欲的毒林中,菩薩所面對的境還是與我們一樣的生死輪回,可是他能對治這個貪欲,他把貪欲轉成大悲心救衆生。他是以這樣的心去緣外面的境,形相上跟一般的貪欲頗有相似之處。就像我們剛學佛時,要學佛法的心,我們叫善法欲,而善法欲本身還是貪。菩薩慈悲舍不得衆生也是一種貪,就像剛才說很有遠見的父母舍不得他的子女一樣。所以這個偈子我們應該了解兩點,一點是勇士菩薩心所産生的一個貪欲,是由大悲心所産生的;第二點,在這種情況之下,他要攝取衆生,所以他不舍生死之林,這跟我們現在被我愛執所使的貪欲是不一樣的。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就懂得怎麼樣去改變過來。
偈五:
是以勇識如孔雀,
于如毒林諸惑中,
住在死林攝滋養,
自取此毒還滅之。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偈子。現在科技進步,電器非常好用,它使人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有一個條件;你要對它有很正確的認識,能夠做它的主人去控製它。如果不認識去碰電器,可能把它燒壞,其至你自己觸電送命。菩薩勇士跟我們凡夫之間的差別就這點。菩薩跟我們一樣,也是要學很多知識,可是這個知識跟世間的知識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老師教,我來學,把不懂的學到懂,認識以後去經驗它。不同的是;世間的知識只是助長我愛執,增長貪惑業、輪回生死之業,而菩薩學的知識恰恰相反,是在認識我愛執的過患,以及怎樣去減輕淨化它。所以雖然同樣在生死輪回的毒林當中,內涵完全不一樣。如孔雀一樣的勇士菩薩,在如毒叢林種種的惑業當中,能夠攝取毒,而且還回過頭來,消滅這個毒。正因爲他能夠攝取、消滅毒,所以轉爲他的莊嚴,剛才那個電器的比喻,能夠善巧的運用的話,就産生這樣的效果。
對于我執、我愛執所引生叁毒等等,對此可以分成幾個類型反應;第一類是一般人完全不知道,跟著我執轉,雖然要求離苦得樂,永遠得不到,煩惱愈來愈堅固,習氣來愈強盛。第二類是小乘聖者,他看見了、認識了我愛執,覺得非常可怕,因爲這個惑、我愛執、我執一定是對境的時候引發出來,所以二乘聖者只要這個東西還沒有消滅,他始終會坐立不安;《廣論》告訴我們:「諸智畏善趣,等同奈落迦。」你把二乘學者送到天上,他也無法忍受,一定趕快要把煩惱先消滅掉。第叁類是大乘菩薩,是真正最善巧的人,他看清了過患,轉過來利用這執著,就像剛剛我說的電的比喻。還有一個比喻,像我們樣樣地方需要水,以臺灣來說,不下雨的時候老幹旱,雨來的時候卻是暴風、臺風一起來,下了雨以後,河流裏邊排山倒海而來,又渾濁又髒,流到哪裏,禍害就到哪裏,可是如果你善巧地引導、蓄水,好東西都從這裏來。所以勇士菩薩,能夠真正認識我執、我愛執,徹底的能夠製伏,能夠轉化,這就是這個偈子的真正的內涵。
偈六:
生死輪轉不自主,
皆因我執魔使起,
今抛自欲自樂屍,
利他苦行自願學。
我們在生死輪回當中所以做不了主,就是被我愛魔所使,還有另外一種叫煩惱魔,它的根本仍是我愛執、我執。現在我們要想辦法把它們抛棄,做利益他人的苦行。平常我們喜歡講很多大道理,但是習性都是在自利上面,尤其是讀書人,我也有這種毛病,念念書講講道理,很高興,也很會,真正要去做好辛苦。現在不僅僅是認識這個道理,實踐更重要,將來我們成敗的關鍵就在此。所以這個偈子處處強調我們必須要在行爲上把真正的苦難承擔起來,真正是爲別人需要而去做,如果我們真的能這樣,則我們所見到的、所願望的,自然能夠達到。「自欲」就是自私心,就是我愛執,對它就要像對死屍一樣的討厭,厭棄它,排斥它。怎麼做呢?就是把強盛的愛自心轉化成愛他心!平常我們習慣把自己照顧得好好的,可是不會關心別人。我們先不要說我愛別人,假定我們的確能夠漸漸地對我們周遭的人稍微放寬一點的話,那我們就開始有進步了。以我自己來說,我自己的事情,我會照顧的很好,但是往往對別人的事情,即使跟我說了幾遍,我還是當作耳邊風。現在既然了解了,漸漸學習,至少希望把別人的事情,當作像自己的事情一樣的,慢慢的看重它。如果我們真的能夠這樣做到,就是一個明顯的改變。
我常推薦「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竈神記」這兩本書。尤其袁了凡先生是普通世俗的人,只是爲了世俗上的目的(求子),並沒有離開我愛執,就能夠把只管自己的心理扭轉過來,也因而轉變他的命運。現在我們希求深遠的無上菩提,爲什麼不能轉過來?假定我們連這一點都做不到,我們在這裏學《廣論》,豈不是騙我們自己嗎?當被別人說兩句話:「你這個人真不像樣,你這個人真下流!」聽了就不服氣,實際上在我們心裏比別人罵的還要下流許多倍呢!爲什麼不從這個地方努力去自省呢?所以利器之輪這本書所說無非是要把我愛執轉化過來,以全部的精神,去對治它。所以下面說「利他苦行自願學」,就是所有的行爲都是去幫忙別人,而要幫忙他人之前,首先要知道;只管自己的我愛執是一種錯誤,如果不加以對治的話,就轉化不過來。如果大家理論說的頭頭是道,說完了以後仍舊坐在這裏,那真是我耽擱了你們,你們也耽擱了我的時間。如果我們能做到一點點,就有很大的價值,很大的功德。
「利他苦行」是從心裏去做。平常我們做很多事情,是做給別人看的,若看見旁邊有人,我就很起勁的做;沒人在的時候,反正是別人也看不見,我就自己做我的。這個心態不對!這是我愛執的魔鬼又來了。敦巴尊者的弟子奔公甲以前是個大強盜,曾有人聽到「奔公甲來了!」竟被嚇死;後來奔公甲居然轉心過來學佛,成爲敦巴尊者最好的一個弟子。他就是觀察內心的我愛執做成功的。他能夠做到,爲什麼我們做不到呢?我們現在不一定要做很多種種的苦行,真正重要的在實際上的實踐。例如《廣論》布施時要舍,絕不是一開頭就叫你像《金光明經》所說的舍身飼虎,那要等到我們把著個身體看得像一片菜葉一樣的時候,才能夠做到。那目前我們能做到什麼呢?譬如我以前走過大殿的時候,眼睛很大卻什麼都看不見,今天我走過去,看見大殿前面有點髒,就順手整理一下。以前我紗門一開,後面什麼都不管,現在聽人說蚊蟲很多,就會轉過身把門關一下。這些都是我們做得到的事情,而事實上我們周圍就充滿了這些事情。我們有崇高的目標,然後從這些地方下手,不正是《廣論》告訴我們有次第的、跟我們相應的走法嗎?這就是戒行持犯。
戒行持犯有很多人試過,覺得很困難。其實並不難,你只要告訴自己日行一善,千萬不要多,如果列得密密麻麻,結果今天列完了,明天一定做不到,最多做到叁天,叁天以後我一定會放棄,所以甯可開始做一點點,堅持下去,能堅持一年,效果一定會有。早晨起來,先想一下,晚上睡覺之前,回想一下日行一善做了沒有。剛開始的時候,刻意想辦法去做,等做到了以後,再將日行一善擴大成日行兩善,當覺得力量夠的時候,再加日行叁善,千萬不要兩善做到了,一跳就要做十善,那不對,不要像龜兔賽跑的兔子一樣,一下跑得很快,然後覺得自己懂了,能說很多道理就停下來不做了。我們要像那烏龜一樣,一步…
《利器之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