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種種方便到究竟圓滿的時候,就顯現出來的,所以這個方便聚集到最完整的時候,正是最究竟圓滿的狀態,這個究竟圓滿的狀態正是方便最極致的狀態。所以大乘方便是究竟。因此我們的目標是要成就這個法身,而要成就法身必須透過學習。到最後,學習本身就成就了法身,法爾如是的道理。因此,說我們的目標是學習,到這個世界上來,一切時處都是在學習,這完全是指佛法而言。
希求享受因我執
境無好壞唯學習
「前世今生」有提到:每一個人到這個地方來都有一個特征,有的是錯的,有的是好的。錯的一定要淨化,而且一定要在肉身狀態當中做,才能夠做到的。如果你沒有圓滿,做不到,下一世來的時候,便繼續做這件事情。麻煩的是下一世來時,問題更多。如果現在我們怕麻煩不想去解決,想討便宜,結果是討不到便宜,而且愈來愈麻煩。所以最主要的還是我們對這個事實的真象認識不清楚,這是非常實在的。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對境的時候,並不覺得要學習,我們是希望來享受的;如果能夠得到享受,不必學習,則最好不要學習,這種希求享受,不想學習的習性就是我執、我愛執的習性。然後我們去觀察這個習性,理論上我們了解這是無明虛假的,也曉得它的過患,實際上是不是認識它呢?現在理論上我們接受我們是來學習的,雖然我們學習的不深,但是透過我們的學習可以比較一下;換句話說,就是不懂得法、不接受法以前我們的做法,與接受了法、了解了法以後做法的比較。有了比較,對過患勝利我們才可以對比出來。一般我們遇境時候,通常是處在煩躁的狀態當中,而且是任運而起的。最好我躺在沙發上面,電視別人一開,最好的節目自動浮現出來,我腦筋怎麼想,它就怎麼出現。現在我們了解我們的目標是學習以後,不但這種害我們的境界,我們不要,而且當這惡劣的境界現起的時候,你了解到爲了要學習,靠這個境界才能夠讓你認識自己的煩惱習氣,靠了這個境,才能讓你如法去淨化;境絕沒有要傷害你的,真正害我們的是我愛執。因此所有境界的現起,都是給我學習的機會、增上的機會,沒有例外。因此在整個過程當中,我們到這個世界上來,是不是來學習的?假如這個理念建立起來,這個宗旨就有內容了。
前面說的不貳過,不遷怒,本來我們現在碰見這種事情都抱怨的,現在了解我們的目標是來學習的,是不是就不會遷怒?它是讓我有學習的機會,讓我增上,我怎麼會怒呢?這種情況就是好學,是我們的目標。所以老師也說過,如果一個小孩在家裏面驕生慣養,跟一個小孩從小家長比較有規矩教育他的,兩個小孩長大了以後,驕生慣養帶大的小孩,稍微有一點不稱心的事情,就發脾氣;家裏比較有教養的小孩就不會,那是什麼?就是我愛執。這對我們有很重要的教育價值,我們真的了解了這個特點,我們對孩子的教管就應該從小注意。這件事情也讓我更深一層體會到:假定我們修學佛法把握不准的話,積了很多功德,結果叁世怨,下一生父母是有錢有勢,讓你驕生慣養,你從小的時候我愛執便是高人一等,這對你以後要學佛法一點用處也沒有。
去我愛執之次第
整體認識立次第
皈依持戒爲基礎
認識苦空緣起相
再修慈悲菩提心
既然我們想要幫助別人,我們就修所謂的慈悲心,如果我們不能得到善巧的話,同樣會産生問題,走上岔路。例如覺得那些人很可憐,所以去同情他們,在這種狀態當中,不知不覺就把人看得很低,自己還覺得我有悲心,這就出差錯了。爲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就在無始以來的我愛執,它是任運自然,一切時處都會起來,而且力量非常強大。不管你在任何情況,除非有正確的對治,在沒對治之前,僅管我們是學發菩提心,發慈悲心,在修的過程中,我愛執還是會冒起來,而自己全然不覺。又譬如說我們看見世間很多宗教也講慈悲心,以現實來講,你會認爲別的宗教的慈悲心還比我們強。其實這是因爲我們並沒有把握真正的敵人在哪裏。所以在我們要對治的敵人還沒找到之前,雖然修悲心,實際上在潛意識裏邊,我愛執一直在冒出來。就像我們有了武器在手上,可是並不曉得要對治的對象是什麼。這樣的話,說不一定要對治的沒有對治成,不該對治的反而傷到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對自己的愛著,就是愛自己的心態,轉變成愛他之心,使這愛自己的心,弱于愛他之心。反過來說,愛他強于愛自,在廣論上稱爲「愛他勝自」、「自他換」。所以有時我們覺得自己慈悲心也修得蠻好,可是一旦對方傷害了我,所修的慈悲心就沒用了,不是氣在心裏就是破口大罵,這是一種狀態。
還有一種狀態,即使你真的有慈悲心,乃至于對境也能夠忍,可是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因爲我們欠缺了應該有的修行的次第。這個關鍵在必須思惟苦谛。我們應該知道無常、苦、空、無我,這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外道所以有修慈悲心而不能成就,根本原因,就在沒有無常、苦、空、無我的基礎。因爲我執、我愛執,所執的對象就是覺得有一個永久的、恒常的東西。譬如外道婆羅門、又如「前世今生」的書,都覺得生命不死。這樣是比現在世間的斷滅外道高明;可是在他們的概念當中認爲我死了以後,還會到下一世去,也就是有一個我,從前世跑到這一世來,所以有一個永久恒常不變的東西在。我們稱它常、一。而實際上並沒有恒常不變、能主宰的東西。因此廣論要我們第一觀無常苦,曉得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是無常相。實際上當我們深細去觀察時,我們會了解:原來我們的心識本身也是刹那刹那地在生滅當中。這很細微,平常我們根本看不見,所以我們先從粗的行相上去看,去觀察事物的存在都是緣起的。如果是一個獨立的東西,這個獨立的東西,本身就是這樣不會變,如果是緣起,就不會是單獨不變的一個東西,這就是空的定義。因爲無常所以苦,既然是無常,你沒有辦法長久保留,永遠在生滅流轉當中。如果是生滅流轉,我們就沒辦法做主,因此是苦。以這個做爲基礎,我們進一步再去修慈心、悲心。修了慈心、悲心,再加上菩提心。透過這樣的修行,我們才真正的能夠把我愛執做正對治。
清淨皈依爲見解
集資持戒方便行
而在修四谛之前,還需要一些條件,就是:清淨的皈依,皈依了叁寶之後,要隨分隨力的集聚資糧,去持戒。平常我們講見與行,即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根據這個正確的認識來指導我們的行爲。皈依本身,主要是在見上面,持戒便是行。這兩個基礎建立好了以後,下面我們才談得到修苦、空、無常、無我,這個非常重要而且是必要的基礎。如果我們把握不准,也就等于沒有看清楚敵人。在沒有看清楚敵人之前,去修慈心、悲心,如果不得善巧,剛才說的武器,就有兩種狀態:一種是武器在你手上,因爲你不會用就會闖禍;一種是拿到武器,在沒有敵人之前,你覺得有一個武器很高興;等敵人來了以後,你想要逃走,結果沒有武器還好,有了武器,逃的時候成爲負擔,如果這個武器被敵人拿去了更糟糕。
那麼前面說修苦、空、無常,爲什麼下面還要修慈心、悲心?因爲羅漢修的苦、空、無我,同樣的能夠斷我愛執,可見羅漢不能成就,就是欠缺了修慈悲心跟菩提心。所以我們一開頭應該不是先修四谛,也不是先修慈悲心、修菩提心,而是先對整體認識了以後才去修。爲什麼?有幾種原因:第一,修了以後如果認識不夠就會停在那裏。第二,認識不夠而去修四谛的話,一旦苦、空、無常真的修起來了,而慈悲心的力量又不夠的話,那時會覺得世間這麼苦,而修起來以後又是非常的安樂,就沒有辦法再轉過來了。本來這個利器之輪是破除我愛執的一個修行方法,可是這個方法如果我們不能認識正確的話,就會出差錯。所以這裏重新簡單的再把對治的內涵說一下:盡管我們以前並不了解我愛執的行相,但是我愛執已使我們根深蒂固的認爲一切是常、一、自主,我們平常也不覺得,因爲無始以來它就已經任運而起。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必定要用正確的方法,以無常、苦、空的基礎,才能産生對治的力量破除它。再加上慈、悲、菩提心,如此跟世間外道就不一樣了。還有,當我們真正有了正確的方法後,譬如世間的知識、財富、地位,都會是最好的修行助緣,但是如果沒有把握住這個重點的話,所有這些東西,都會任運的變成增長我愛執的助伴,這就是修行出岔了,這在修行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
我愛執形象
任運自在我愛執
從喻觀察辨敵人
敵人扮相千萬千
皈依研閱最爲先
老師曾講了幾個蠻有趣的故事,我覺得很有意思。有一個是關于西藏一個貴族的故事;西藏的貴族通常都是接受佛法概念的,平常看見他們大都是手上轉著摩呢輪,嘴上念六字大明咒,再不然就是手上拿著念珠,嘴巴一直念。這個貴族正好與另外一個貴族碰到了,他們兩個是敵對的,對方想要傷害他,對他射箭,箭中了他的馬。這個貴族看見對方,已經心裏煩惱升起來了,何況對方還射他一箭,所以他就大聲的吼叫:「這些大仁波切是佛的示現,真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聲音越來越激動,到最後手中的念珠都被擠碎了。另外一個故事更有趣;有一個出家人,是大昭寺的住持,他脾氣很大,平常動不動就發嗔心。有一次又在發脾氣了,住持的侍者是一個很靈巧的人,看見住持發脾氣,就說:「師父、師父,你這種情況是不是因爲我愛執的關系?」結果總算是大昭寺的住持,他聽了這個話就愣愣地站在那裏,我愛執、我愛執念了兩遍。畢竟以前有很認真的學過,從此這個住持的脾氣就不像以前那麼大了。因此盡管我們理論上了解了很多,一個貴族在佛教的圈子當中長大的,但是一對境,一點用場也沒有。就算是像大昭寺的住持,依我了解,要爬到住持的位子,他的條件一定要叁大寺出來的,然後第一…
《利器之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