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格西,然後還要經過很多必定需要的曆練。所以他對佛法理論的認識是第一流的,並且還要經過事務上的訓練。所以大昭寺住持的這個故事是說明:就算是你理論上有了很深刻的認識,也經曆過許多的磨練,但是沒有如理如量的修持,一旦遇到境,毛病還是又現起來了;可見無始以來任運而起的習氣之強盛。因此我們要想學習的時候,並不是馬上去做了以後再說,而是在開頭的時候,對學習過程有一個非常正確的認識,認識了以後,再找到方便,一步一步的深入,漸次漸次的增上。
另外有一點在這裏說明:由于我執、我愛執引起的煩惱毒主要有貪嗔兩種,一般來說嗔心我們比較容易認識,而貪心比較難。再加上要修慈悲心,更是容易跟貪心混在一塊兒。在這種狀態當中,自己要仔細觀察,分辨得很清楚,之後還要經常思惟觀察,否則一個不小心,貪心與慈悲就會混在一塊兒。在修習當中我們要不斷接受善知識指導或閱讀經論,來引導我們步步深入,以之隨時隨地印證我們的內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廣論上面就很明白的告訴我們:在我們修持的過程當中,最主要的就是師長、本尊,從皈依祈禱開始,然後于無垢的經論恒常研閱。爲的是什麼?無非是淨罪集資。那麼淨些什麼罪?集些什麼資?無非是針對我愛執。
我愛執過患
一無是處我愛執
生死流轉由它起
愛己愛他常反省
由觀他人反照己
我愛執對我們有什麼禍害與過患,在廣論一百七十二頁有提到:「煩惱過患。謂煩惱才生,先能令心雜染,倒取所緣,堅固隨眠,同類煩惱,令不間斷,于自于他于俱損害,于現于後于俱生罪,領受苦憂感生等苦,遠離涅槃,退失善法,衰損受用,赴大衆中,怯懼無樂,及無無畏。一切方所惡名流布,大師護法聖者呵責。臨終憂悔,死墮惡趣,不能獲得自己義利。」這煩惱過患就是我愛執的過患。它才一生起,便能令心雜染,再來倒取所緣,一方面被隨眠所使,一方面又把隨眠堅固。如此一來,同類的煩惱相續不斷,就形成輪回生死的相續,于自于他都損害,于現在于後來都有罪過。我們本來要找種種快樂,結果它使我們偏偏自心憂苦。總之,它使我們壞事樣樣都有,好事樣樣無。請問我們要不要拿掉它?每個人都想拿掉它,但是偏偏拿不掉。像這種狀態,所有叁界以內的衆生都沒有例外。從小蟲子、狗、貓,都是爲了自己的安樂,然後當遇見不同的境界,有對方出現,便跟對方互相對立。這種情形處處都看得見,是遍一切處的。倒是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反而不太容易看得清楚,從別人身上就很容易,所以我們可以從別人身上回過頭來反觀自己,這才是對我們重要的。
真正敵人我愛執
起心動念無非此
我愛執本身就是爲我自己的利益著想:我要快樂、我要這個、那個,我要、我要……。我愛執對我們有太大的傷害,即使我們現在做好事,乃至于修學佛法。例如:我們在沒有學佛之前,我們所以不學,是因爲我們爲我愛執而忙,我們有種種理由不能學佛,以我愛執看起來,也的確是理由。現在我們覺得很幸運,沒有被這一關擋在佛法門外,我們進來了,然後我們學廣論,理論上了解了,好歡喜!那時候對佛法的認識又變成什麼?我愛執的助緣,不知不覺當中「自己」就冒出來了。本來佛法是淨化自己的,結果弄半天,卻變成冤家。再進一步說,我們形成一個團體,聚合了同心同願的一群修行人,你看到別人做不到而我們做到了,內心當中得意洋洋的心情就起來了,這是什麼?我愛執。所以平常就要不斷的觀察自己,是愛他心還是愛自心?當我們學了很多道理以後,碰到跟人有了爭論,對方會來指責我們:你不是懂得很多道理嗎?你不是愛別人嗎?你爲什麼不愛我啊?你如果不學,他不會拿這個藉口來要求你,責備你。有的學得比較好一點的,不會開口,可是心裏卻在想:這個家夥學了半天,你看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仔細去檢查的話,處處都是我愛執的過患。這個問題除了自己來解決,沒有其他的辦法好想。所以沒學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學了以後,我愛執更厲害。理論用講的是容易,但是怎麼去實踐,便需要實際的功夫,而功夫需要很多條件。
關于我愛執力量之強,老師還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有些西藏人,因爲在西藏時從沒見過鐵罐子,從西藏逃到印度以後,看見鐵罐頭就好高興,覺得很有用,就收集起來。後來在印度北邊住了一年多以後,要搬到南方。起初從西藏出來時沒什麼東西,到了印度以後,撿了很多空罐子,到南方的時候袋子裏滿滿的都是空罐子。到了南印度,下了火車,印度人看見很多老法師拿著一袋一袋的東西,就好玩跑去拆開看看,一看都是空的鐵罐子。印度人就哄堂大笑,西藏人還莫名其妙。這說明了兩件事情,一個是愚癡,一個是我愛執的厲害。其實這種情況我們也常常遇見。以後我們碰到境,可以拿這個喻來反省觀照自己,或者在同行當中討論,或以經論來印證,使得我們漸次地認識問題的中心,而加以淨化。老師還講另外一個故事:有一次有人給他很好的米,他回到學校以後,便分給大家。有些人分到了米,覺得米好珍貴好難得,就藏起來,准備將來帶回西藏吃,到最後米都發黴、爛掉了,老師還說幸好他拿出來很快就統統吃掉了。這是說明我愛執的過患。
世間的仇敵都是外在的,而佛法講外在沒有敵人,真正的敵人是煩惱,而煩惱的根本是我愛執。世間敵人再怎麼傷害,最多傷害我們的命,絕對沒有辦法把我們送到叁惡道去。而這個我愛執,我們處處的疼愛它、保護它,它卻把我們送到叁惡道去。世間敵人來的時候,我們可以逃,但是對我愛執,我們卻逃不掉。當逃不掉的時候,對世間仇人,我們可以向他磕頭,向他道歉,可是向我愛執卻不行。對世間的仇敵,你能夠忍耐,能夠遷就的話,往往很容易化解問題,可是我愛執你如果遷就它、順從它,那完了,問題愈嚴重。所以進一步說,對修行人而言,外在的敵人,不但不是敵人,而且是成就我們的資糧。沒有敵人,我們沒辦法修忍辱;沒有這個敵人,我們沒辦法修持戒;沒有這個敵人,我們就不能修布施。那麼現在真正的敵人是什麼?內在的,就是以我愛執爲根本。世間的人你遷就他,你低頭賠不是,通常會有很多轉機,或有好的回報。可是我愛執完全不一樣,愈遷就它,愈糟糕,這是我們應該了解我愛執過患的一種。
世間知見多偏執
戒行持犯能看清
世間有些人的想法很奇怪,認爲嗔心還是有它的價值,稱贊嗔心重的人「很有個性」,甚至認爲是推動做事情的主要動力。所以他覺得嗔心需要。更妙的是還有人認爲貪心需要,因爲這是推動我們的力量。至于癡,佛法講的到底是什麼?世間人是更是不知道的。譬如在西方社會,從小父母就告訴小孩子,別人欺負你,打你一下,你一定要回他兩下,否則將來在社會上站不住腳,會被別人欺侮。所以鼓勵小孩:你絕對不要怕別人,要有報複的心。策勵他的嗔心,然後遇到事情的時候,要去克服,背後都是有一股嗔的力量在支持,所以西方人認爲嗔是需要的。而對于貪的力量,世間人更是以爲是推動社會進步所必需的,造成現在嗔和癡都直接、間接地推動我們的生活,例如:很多人認爲我爲什麼要聽你的?爲什麼我要遷就你?而且常常不知不覺當中爲自己的愛好和脾氣很堅持。這些的內涵其實都是我愛執,現在盡管我們理論上了解了,可是要想真正對治它,是有一些困難,先不要說對治,實際上我們對它也沒辦法。可是,我們可以先祈求一下:祈求我希望能夠滅除這個煩惱敵。也許這是一句空話,但是如果能夠常常去祈求的話,是會有效果的,你們不妨試試看。還有一點可以做得到的:我們常常碰到境就不知不覺隨著煩惱,跟著它去了。假定我們有時間停下來想一想:我是學佛的人,應該怎麼面對這個境?在任運自己自然反應的去做這件事之前,只要起這樣一個念頭,停下來想一想,就會有效。這說明了真的要對治煩惱,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難,問題在我們肯不肯做。我們不妨把這些放在我們戒行持犯裏,只要做下去,就會發覺不是很難,這是我的經驗,妙的是這樣一件小小的事情,我們平常都做不到。在觀察我愛執過患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愛執的心態,其實是爲了愛護自己,得到一點快樂。可是實際上隨順它的結果是:除了過患還是過患,對我們只有傷害。現在我們學了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踐,隨各人自己相應的程度,慢慢的來檢查我愛執這個東西。
分別我執當注意
學佛反被學佛誤
我愛執有兩種形式,一種叫俱生我執,是俱生帶來的;一種叫分別我執,是分別而起的。老師說俱生就是自自然然起來的,沒有什麼外在條件;另外一種則有外在的條件。實際上所謂俱生而來,就是我們一生一生積累,帶到下一生去的時候又把我愛執增長一點。如廣論說的煩惱的過患──煩惱才生,令心雜染,堅固隨眠。愈來愈加強,然後令同類煩惱相續不斷。這個俱生就是無始以來,一世一世加得愈來愈強,愈來愈大,愈來愈堅固,而生出來的時候,它自然就起來了。或者我們稱它爲是一種習氣,不同的教派對它有不同的說法,這個我們不必深入的去談,所以關于俱生,我們目前不去說它。至于分別我執可以在這裏特別的講一下。我們現在在這裏修學佛法,是我們加上去的條件,本來加上去的條件,是學了以後希望淨化我愛執,但是如果我們不善巧,不認識問題所在,那麼加上佛法這東西,麻煩肯定來,反而會增加我愛執。本來佛法是救護我們的唯一一條路,結果你用錯了,以後還有什麼可以救我們?這才是最糟糕,最可怕。我們學習佛法,皈依、出家、持戒……所有的學習只有一個原則,只有一個目標──爲了淨化煩惱、去我愛執。老師說過一件事,我現在印象還很深。老師說:我出家了,啊!覺得自己出…
《利器之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