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利器之轮讲记▪P4

  ..续本文上一页行种种方便到究竟圆满的时候,就显现出来的,所以这个方便聚集到最完整的时候,正是最究竟圆满的状态,这个究竟圆满的状态正是方便最极致的状态。所以大乘方便是究竟。因此我们的目标是要成就这个法身,而要成就法身必须透过学习。到最后,学习本身就成就了法身,法尔如是的道理。因此,说我们的目标是学习,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切时处都是在学习,这完全是指佛法而言。

  希求享受因我执

  境无好坏唯学习

  「前世今生」有提到:每一个人到这个地方来都有一个特征,有的是错的,有的是好的。错的一定要净化,而且一定要在肉身状态当中做,才能够做到的。如果你没有圆满,做不到,下一世来的时候,便继续做这件事情。麻烦的是下一世来时,问题更多。如果现在我们怕麻烦不想去解决,想讨便宜,结果是讨不到便宜,而且愈来愈麻烦。所以最主要的还是我们对这个事实的真象认识不清楚,这是非常实在的。以我们现在来说,我们对境的时候,并不觉得要学习,我们是希望来享受的;如果能够得到享受,不必学习,则最好不要学习,这种希求享受,不想学习的习性就是我执、我爱执的习性。然后我们去观察这个习性,理论上我们了解这是无明虚假的,也晓得它的过患,实际上是不是认识它呢?现在理论上我们接受我们是来学习的,虽然我们学习的不深,但是透过我们的学习可以比较一下;换句话说,就是不懂得法、不接受法以前我们的做法,与接受了法、了解了法以后做法的比较。有了比较,对过患胜利我们才可以对比出来。一般我们遇境时候,通常是处在烦躁的状态当中,而且是任运而起的。最好我躺在沙发上面,电视别人一开,最好的节目自动浮现出来,我脑筋怎么想,它就怎么出现。现在我们了解我们的目标是学习以后,不但这种害我们的境界,我们不要,而且当这恶劣的境界现起的时候,你了解到为了要学习,靠这个境界才能够让你认识自己的烦恼习气,靠了这个境,才能让你如法去净化;境绝没有要伤害你的,真正害我们的是我爱执。因此所有境界的现起,都是给我学习的机会、增上的机会,没有例外。因此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是不是来学习的?假如这个理念建立起来,这个宗旨就有内容了。

  前面说的不贰过,不迁怒,本来我们现在碰见这种事情都抱怨的,现在了解我们的目标是来学习的,是不是就不会迁怒?它是让我有学习的机会,让我增上,我怎么会怒呢?这种情况就是好学,是我们的目标。所以老师也说过,如果一个小孩在家里面骄生惯养,跟一个小孩从小家长比较有规矩教育他的,两个小孩长大了以后,骄生惯养带大的小孩,稍微有一点不称心的事情,就发脾气;家里比较有教养的小孩就不会,那是什么?就是我爱执。这对我们有很重要的教育价值,我们真的了解了这个特点,我们对孩子的教管就应该从小注意。这件事情也让我更深一层体会到:假定我们修学佛法把握不准的话,积了很多功德,结果三世怨,下一生父母是有钱有势,让你骄生惯养,你从小的时候我爱执便是高人一等,这对你以后要学佛法一点用处也没有。

  去我爱执之次第

  整体认识立次第

  皈依持戒为基础

  认识苦空缘起相

  再修慈悲菩提心

  既然我们想要帮助别人,我们就修所谓的慈悲心,如果我们不能得到善巧的话,同样会产生问题,走上岔路。例如觉得那些人很可怜,所以去同情他们,在这种状态当中,不知不觉就把人看得很低,自己还觉得我有悲心,这就出差错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无始以来的我爱执,它是任运自然,一切时处都会起来,而且力量非常强大。不管你在任何情况,除非有正确的对治,在没对治之前,仅管我们是学发菩提心,发慈悲心,在修的过程中,我爱执还是会冒起来,而自己全然不觉。又譬如说我们看见世间很多宗教也讲慈悲心,以现实来讲,你会认为别的宗教的慈悲心还比我们强。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把握真正的敌人在哪里。所以在我们要对治的敌人还没找到之前,虽然修悲心,实际上在潜意识里边,我爱执一直在冒出来。就像我们有了武器在手上,可是并不晓得要对治的对象是什么。这样的话,说不一定要对治的没有对治成,不该对治的反而伤到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对自己的爱着,就是爱自己的心态,转变成爱他之心,使这爱自己的心,弱于爱他之心。反过来说,爱他强于爱自,在广论上称为「爱他胜自」、「自他换」。所以有时我们觉得自己慈悲心也修得蛮好,可是一旦对方伤害了我,所修的慈悲心就没用了,不是气在心里就是破口大骂,这是一种状态。

  还有一种状态,即使你真的有慈悲心,乃至于对境也能够忍,可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因为我们欠缺了应该有的修行的次第。这个关键在必须思惟苦谛。我们应该知道无常、苦、空、无我,这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外道所以有修慈悲心而不能成就,根本原因,就在没有无常、苦、空、无我的基础。因为我执、我爱执,所执的对象就是觉得有一个永久的、恒常的东西。譬如外道婆罗门、又如「前世今生」的书,都觉得生命不死。这样是比现在世间的断灭外道高明;可是在他们的概念当中认为我死了以后,还会到下一世去,也就是有一个我,从前世跑到这一世来,所以有一个永久恒常不变的东西在。我们称它常、一。而实际上并没有恒常不变、能主宰的东西。因此广论要我们第一观无常苦,晓得世间所有的东西都是无常相。实际上当我们深细去观察时,我们会了解:原来我们的心识本身也是刹那刹那地在生灭当中。这很细微,平常我们根本看不见,所以我们先从粗的行相上去看,去观察事物的存在都是缘起的。如果是一个独立的东西,这个独立的东西,本身就是这样不会变,如果是缘起,就不会是单独不变的一个东西,这就是空的定义。因为无常所以苦,既然是无常,你没有办法长久保留,永远在生灭流转当中。如果是生灭流转,我们就没办法做主,因此是苦。以这个做为基础,我们进一步再去修慈心、悲心。修了慈心、悲心,再加上菩提心。透过这样的修行,我们才真正的能够把我爱执做正对治。

  清净皈依为见解

  集资持戒方便行

  而在修四谛之前,还需要一些条件,就是:清净的皈依,皈依了三宝之后,要随分随力的集聚资粮,去持戒。平常我们讲见与行,即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根据这个正确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行为。皈依本身,主要是在见上面,持戒便是行。这两个基础建立好了以后,下面我们才谈得到修苦、空、无常、无我,这个非常重要而且是必要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握不准,也就等于没有看清楚敌人。在没有看清楚敌人之前,去修慈心、悲心,如果不得善巧,刚才说的武器,就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武器在你手上,因为你不会用就会闯祸;一种是拿到武器,在没有敌人之前,你觉得有一个武器很高兴;等敌人来了以后,你想要逃走,结果没有武器还好,有了武器,逃的时候成为负担,如果这个武器被敌人拿去了更糟糕。

  那么前面说修苦、空、无常,为什么下面还要修慈心、悲心?因为罗汉修的苦、空、无我,同样的能够断我爱执,可见罗汉不能成就,就是欠缺了修慈悲心跟菩提心。所以我们一开头应该不是先修四谛,也不是先修慈悲心、修菩提心,而是先对整体认识了以后才去修。为什么?有几种原因:第一,修了以后如果认识不够就会停在那里。第二,认识不够而去修四谛的话,一旦苦、空、无常真的修起来了,而慈悲心的力量又不够的话,那时会觉得世间这么苦,而修起来以后又是非常的安乐,就没有办法再转过来了。本来这个利器之轮是破除我爱执的一个修行方法,可是这个方法如果我们不能认识正确的话,就会出差错。所以这里重新简单的再把对治的内涵说一下:尽管我们以前并不了解我爱执的行相,但是我爱执已使我们根深蒂固的认为一切是常、一、自主,我们平常也不觉得,因为无始以来它就已经任运而起。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必定要用正确的方法,以无常、苦、空的基础,才能产生对治的力量破除它。再加上慈、悲、菩提心,如此跟世间外道就不一样了。还有,当我们真正有了正确的方法后,譬如世间的知识、财富、地位,都会是最好的修行助缘,但是如果没有把握住这个重点的话,所有这些东西,都会任运的变成增长我爱执的助伴,这就是修行出岔了,这在修行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我爱执形象

  任运自在我爱执

  从喻观察辨敌人

  敌人扮相千万千

  皈依研阅最为先

  老师曾讲了几个蛮有趣的故事,我觉得很有意思。有一个是关于西藏一个贵族的故事;西藏的贵族通常都是接受佛法概念的,平常看见他们大都是手上转着摩呢轮,嘴上念六字大明咒,再不然就是手上拿着念珠,嘴巴一直念。这个贵族正好与另外一个贵族碰到了,他们两个是敌对的,对方想要伤害他,对他射箭,箭中了他的马。这个贵族看见对方,已经心里烦恼升起来了,何况对方还射他一箭,所以他就大声的吼叫:「这些大仁波切是佛的示现,真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声音越来越激动,到最后手中的念珠都被挤碎了。另外一个故事更有趣;有一个出家人,是大昭寺的住持,他脾气很大,平常动不动就发嗔心。有一次又在发脾气了,住持的侍者是一个很灵巧的人,看见住持发脾气,就说:「师父、师父,你这种情况是不是因为我爱执的关系?」结果总算是大昭寺的住持,他听了这个话就愣愣地站在那里,我爱执、我爱执念了两遍。毕竟以前有很认真的学过,从此这个住持的脾气就不像以前那么大了。因此尽管我们理论上了解了很多,一个贵族在佛教的圈子当中长大的,但是一对境,一点用场也没有。就算是像大昭寺的住持,依我了解,要爬到住持的位子,他的条件一定要三大寺出来的,然后第一…

《利器之轮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乘菩提心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