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利器之轮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累积起来。了解去实践的时候,就根据总、别步步深入,所以「总」、「别」之间有这样的内涵。如今我们对《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整体总相已有了认识,欠缺的是实践的过程当中,很实在、很细微、处处地方都用得上、而且与「总」相应的次第跟步骤,《利器之轮》就是这个「别」。这是这本书对我们的价值。

  释题

  利器之轮极威猛

  命中仇敌之要害

  正法即为利器轮

  催伏敌人我爱执

  前面已说了关于《利器之轮》传承的来源及其内涵。接下来要解释题目。《利器之轮》的全名是《命中仇敌要害的利器之轮》,简称《利器之轮》。利器之轮就是最大威力的武器,这个武器只要一动,一定能够把仇敌整个的消灭。佛法讲的这个仇敌,指的对象是什么?就是我爱执。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透过佛法,要能够对治、彻底解决这个我爱执。

  执著有我「我执」生

  分别喜恶「我爱执」

  我爱执怎么来的?是由我执而来。我执里头就有我爱执,我爱执里头就有我执。眼前我们无法像在辩经院的僧众一样很严密的把我爱执定义出来。就算你定义得很严密,还是有错误的可能出现,结果对我们实际上帮助很少。所以在此只是简单的说一下:我执是什么?我爱执是什么?广论在中士道说得很清楚,在一百七十页的「烦恼总相与别相」的部分。「烦恼别相」中的坏聚见,就是我执。平常我们说的「我」,实际上是什么?是一个五蕴的聚合体,色、受、想、行、识,或者是色法跟心法。色法就是四大(地、水、火、风,有时加一个空)所和合的东西,心法就是受、想、行、识,这是五取蕴。五取蕴本来就是随着业,是缘起之法。但是因为我们无明(无明也有不同的解释;根据無著、世亲菩萨这一系的解释,就是对事实的真象看不清楚。),看不清楚真象,所以在五取蕴上迷惑,以为有一个我,我们称它为我执,或者称它为我见。所以它是染慧为性。慧是一种观照的力量,可是这个观照受了染污,看不清楚了,就是我执。因为有了我执,自然而然的就分别自、他,对于自己喜欢的就执着、贪执;对自己不相应、不舒服的时候就排斥,然后贪、嗔、痴种种根本烦恼现起。由于我执,自然而然地我要这个,要那个,我要快乐,我要舒服……,这个「我要」就是我爱执。我爱执的形象,我们比较容易知道,我执的形象则很难知道。它们是俱生而来的。「俱生」是无始以来,还没有出生以前就已经有了,而且这种执着的生起,自自然然的,我们称它叫任运。也就是你不加造作,任何时候自自然然的这种东西就会出现,这种就是我执、我爱执的形象。所以我执我们虽然看不清楚,我爱执我们看得见。既然我爱执一定包含在我执里面,所以我们晓得,这个主脑者就是我执。所以我执跟我爱执彼此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不能说完全一样,也不能说完全不一样。

  一切时处任摆布

  正理观察云雾消

  这个我执、我爱执任运自然,一切时候都在,一切时处我们都由它所摆布,谁也不会否定它。不但不否定它,我们还非常肯定它,所以我们称它为「执」,执得非常厉害。但是,如果我们依照正确的理论,如理去思惟观察时,却又找不到这样东西。比如任何一样物体,我们看见它有这样的作用,就能够定义出来,规范出来这个物体,像茶杯,什么是茶杯?就是这个样子,大家看得很清楚,也能够利用它作种种的功效用途。同样的,我执、我爱执,我们也能够定义出来,也能够感受到,而且一天到晚被它所使,产生种种功效,但有趣的是,当我们用正理去观察、寻找,却又找不到。所以广论上说它「不堪正理观察」。不堪就是经不起,如果它真的有,一定经得起正理观察,如果是虚妄的话,在正确的方法观察之下,雾消云散。所以下面问题来了:假定这个东西,真的对我们有好处,虽然找不到,我们也不必找了,反正它有这个功效,我们就好好的利用它。反过来说,这个东西对我们只有害处,没有好处,而且经过正理观察,发现它是虚假的,我们是不是应该照着正确的方式把它破除,消灭掉?所以如果理论上面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尽管我们现在是被它摆布,即使目前破除不了,甚至连破除的方法也不知道,可是只要有了正确的理念,我们步步往这个方面去深入,最后总会解决的。这个基本概念确立了,尽管我们现在是凡夫,而我们的宗旨、目标却建立起来了。

  所以总结起来说,这个武器,正法的武器--利器之轮,要对的仇敌就是我爱执,而且这个我爱执正是仇敌的中心要害,怎么去命中它?我们从理论上去认识,认识了去实践,一定能够命中。

  辨邪执

  自利作意我爱执

  二者厘清需分明

  下面我们来辨别一下观念混淆不清的地方。不同派别的修行教授,对我爱执有很多种不同的讲法。甚至于有人说我爱执不是一个障碍。可是我们不是明明说是障碍吗?这一点并不是要我们深细地去论辩,可是我们确实应该知道这件事情,万一我们有机会听见有人谈这样的理论,我们至少知道他所指何在,眼前倒不必往这里面深入。说我爱执不是障碍,是持什么理由呢?就是:因有我爱执,所以希望解脱,如果没有这个希望解脱的力量,人就不会求解脱。所以就说它不是烦恼,不是障碍。有的说它不是所知障,或者说它不是烦恼障,或者说它不是烦恼障也不是所知障。主要理由就是:既然有我,我就有我的欲望。我的欲望是想离苦得乐、求解脱,现在我觉得这方法是真的离苦得乐,便能推动我去做,凡夫及二乘乃至于阿罗汉,都是靠它推动,所以怎能说它是障碍呢?假定是障碍,障碍你向这个方向,也应该障碍你另一方向,也就是障碍你解脱。所以有这样的说法,还是有它成立的理由,我们不必去深细地说。我们因为有了我执,所以就对我有了爱着。因为有了爱着,所以处处地方要利益自己,我要快乐,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有些地方我们就称它为自利作意。这是一种心里面的状态,是一种心所法,属于遍行心所。有人就把我爱执定义为自利作意。这种定义是有问题的,它与入行论上面的定义相违背。老师说这种自利作意,声闻、二乘都有。声闻、二乘便是靠自利作意不断的推动,一步一步的深入,证得阿罗汉果。为什么不能说自利作意就是我爱执呢?因为我爱执这个形象,是一切祸害的根本,如果这两个是同样的东西,则阿罗汉岂不是也有我爱执,这是说不通的。甚至大乘的菩萨在资粮位、加行位时,偶然时候也会现起自利作意。所以自利作意跟我爱执定义为一样是不妥当的。(关于菩萨的部分,后面有一部分还要另加说明。)我们现在把它厘清,当我们说我爱执,并不指自利作意而言。或者我们可以说:自利作意范围比较宽,我爱执比较小,而两者有一部分是共同交集的,有一部分是不相交的。平常我们跟人家辩论,或是自己思惟观察,会走上岔路的原因,就是这个小小的地方没有弄清楚。万一你走到这个死角里面的话,那修行修了半天是白忙而且有害的。后面会有很多地方谈到我爱执,我们随时会从事相上把它分辨清楚。

  《利器之轮》的宗旨

  凡夫学习为享受

  实为我执真形相

  圣人学习为目标

  遇境欢喜求增上

  我们既然知道了我爱执过患如此大,知道应该用正理破除它,那么我们学习了这方法就能破除它吗?我们再来谈学习目标这件事,学习了以后就能把问题解决的只有一个人--颜回。所以孔老夫子称赞说弟子当中有一个好学的,就是颜回。为什么好学呢?因为不二过,不迁怒。只要一听见,他第二次就不犯了。而不迁怒是什么境界?「前世今生」大师说我们的目标是学习,也许你觉得你根本没想学什么,那你吃饭,会拿筷子,是你天生会的吗?不是。所以有太多东西我们都在学习当中,那么什么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大师说「知识」。这个知识有很严密的界定,即「透过知识跟神一样的存在」。也就是说,你学习了这个知识,要憑藉它能够达到跟神一样的状态的,这个知识才是要学习的,其他的知识不要。而我们一般的人生目标,不能说它是学习。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享受,为了享受才要学习,平常我们是不是都这样的?今天假如有很多人要苦苦的念了多少年的书,才能够得到某个东西,可是对你却是摆在面前给你,你还要不要念书?这就是我执、我爱执状态的真实形象。所以从坏的方面看,一般人的目标是享受,不是学习;从好的方面说,也不一定目标必定是学习。例如有人说:「到这里来的目标是要像神一样的存在,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所以要藉种种学习,因此这个学习,是我达到目标的一个手段。」如此大师的话不是被我们推翻?

  方便为究竟

  学习即目标

  其实以佛法来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学习,大师说的也没错。在大乘经典普遍有这一句话,就是「方便为究竟」。「究竟」是我们要达到最究竟圆满的目标,为了要达到这个目标,要采用很多的方法,这些方法,佛经称它作「方便」。这句话意思是:你所行的方便,实际上就是究竟。这句话如何理解?金光明经有说:佛有三身:法、报、化三身。圆满的身是法身,凡夫看不见,二乘也看不见,大乘的菩萨也不能究竟的看见。凡夫看见的是化身,菩萨看见的是应身,佛到底是什么?法身是如来,法界是如来,证得究竟圆满的法,就是佛。可是化身跟应身,并不离开这个法身。在金光明经分别三身品(第23页)谈到化身是怎么来的:「云何菩萨了知化身?善男子,如来者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如是修行道,修行满,修行力故得大自在。」这很有意思,他修行任运就是这样。又:「自在力故,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集,悉皆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名为化身。」所以这个法身本身任运就有这种功德,就有这种能力。功德能力是…

《利器之轮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乘菩提心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