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利器之輪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累積起來。了解去實踐的時候,就根據總、別步步深入,所以「總」、「別」之間有這樣的內涵。如今我們對《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整體總相已有了認識,欠缺的是實踐的過程當中,很實在、很細微、處處地方都用得上、而且與「總」相應的次第跟步驟,《利器之輪》就是這個「別」。這是這本書對我們的價值。

  釋題

  利器之輪極威猛

  命中仇敵之要害

  正法即爲利器輪

  催伏敵人我愛執

  前面已說了關于《利器之輪》傳承的來源及其內涵。接下來要解釋題目。《利器之輪》的全名是《命中仇敵要害的利器之輪》,簡稱《利器之輪》。利器之輪就是最大威力的武器,這個武器只要一動,一定能夠把仇敵整個的消滅。佛法講的這個仇敵,指的對象是什麼?就是我愛執。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要透過佛法,要能夠對治、徹底解決這個我愛執。

  執著有我「我執」生

  分別喜惡「我愛執」

  我愛執怎麼來的?是由我執而來。我執裏頭就有我愛執,我愛執裏頭就有我執。眼前我們無法像在辯經院的僧衆一樣很嚴密的把我愛執定義出來。就算你定義得很嚴密,還是有錯誤的可能出現,結果對我們實際上幫助很少。所以在此只是簡單的說一下:我執是什麼?我愛執是什麼?廣論在中士道說得很清楚,在一百七十頁的「煩惱總相與別相」的部分。「煩惱別相」中的壞聚見,就是我執。平常我們說的「我」,實際上是什麼?是一個五蘊的聚合體,色、受、想、行、識,或者是色法跟心法。色法就是四大(地、水、火、風,有時加一個空)所和合的東西,心法就是受、想、行、識,這是五取蘊。五取蘊本來就是隨著業,是緣起之法。但是因爲我們無明(無明也有不同的解釋;根據無著、世親菩薩這一系的解釋,就是對事實的真象看不清楚。),看不清楚真象,所以在五取蘊上迷惑,以爲有一個我,我們稱它爲我執,或者稱它爲我見。所以它是染慧爲性。慧是一種觀照的力量,可是這個觀照受了染汙,看不清楚了,就是我執。因爲有了我執,自然而然的就分別自、他,對于自己喜歡的就執著、貪執;對自己不相應、不舒服的時候就排斥,然後貪、嗔、癡種種根本煩惱現起。由于我執,自然而然地我要這個,要那個,我要快樂,我要舒服……,這個「我要」就是我愛執。我愛執的形象,我們比較容易知道,我執的形象則很難知道。它們是俱生而來的。「俱生」是無始以來,還沒有出生以前就已經有了,而且這種執著的生起,自自然然的,我們稱它叫任運。也就是你不加造作,任何時候自自然然的這種東西就會出現,這種就是我執、我愛執的形象。所以我執我們雖然看不清楚,我愛執我們看得見。既然我愛執一定包含在我執裏面,所以我們曉得,這個主腦者就是我執。所以我執跟我愛執彼此之間有很密切的關系,不能說完全一樣,也不能說完全不一樣。

  一切時處任擺布

  正理觀察雲霧消

  這個我執、我愛執任運自然,一切時候都在,一切時處我們都由它所擺布,誰也不會否定它。不但不否定它,我們還非常肯定它,所以我們稱它爲「執」,執得非常厲害。但是,如果我們依照正確的理論,如理去思惟觀察時,卻又找不到這樣東西。比如任何一樣物體,我們看見它有這樣的作用,就能夠定義出來,規範出來這個物體,像茶杯,什麼是茶杯?就是這個樣子,大家看得很清楚,也能夠利用它作種種的功效用途。同樣的,我執、我愛執,我們也能夠定義出來,也能夠感受到,而且一天到晚被它所使,産生種種功效,但有趣的是,當我們用正理去觀察、尋找,卻又找不到。所以廣論上說它「不堪正理觀察」。不堪就是經不起,如果它真的有,一定經得起正理觀察,如果是虛妄的話,在正確的方法觀察之下,霧消雲散。所以下面問題來了:假定這個東西,真的對我們有好處,雖然找不到,我們也不必找了,反正它有這個功效,我們就好好的利用它。反過來說,這個東西對我們只有害處,沒有好處,而且經過正理觀察,發現它是虛假的,我們是不是應該照著正確的方式把它破除,消滅掉?所以如果理論上面我們了解了這一點,盡管我們現在是被它擺布,即使目前破除不了,甚至連破除的方法也不知道,可是只要有了正確的理念,我們步步往這個方面去深入,最後總會解決的。這個基本概念確立了,盡管我們現在是凡夫,而我們的宗旨、目標卻建立起來了。

  所以總結起來說,這個武器,正法的武器--利器之輪,要對的仇敵就是我愛執,而且這個我愛執正是仇敵的中心要害,怎麼去命中它?我們從理論上去認識,認識了去實踐,一定能夠命中。

  辨邪執

  自利作意我愛執

  二者厘清需分明

  下面我們來辨別一下觀念混淆不清的地方。不同派別的修行教授,對我愛執有很多種不同的講法。甚至于有人說我愛執不是一個障礙。可是我們不是明明說是障礙嗎?這一點並不是要我們深細地去論辯,可是我們確實應該知道這件事情,萬一我們有機會聽見有人談這樣的理論,我們至少知道他所指何在,眼前倒不必往這裏面深入。說我愛執不是障礙,是持什麼理由呢?就是:因有我愛執,所以希望解脫,如果沒有這個希望解脫的力量,人就不會求解脫。所以就說它不是煩惱,不是障礙。有的說它不是所知障,或者說它不是煩惱障,或者說它不是煩惱障也不是所知障。主要理由就是:既然有我,我就有我的欲望。我的欲望是想離苦得樂、求解脫,現在我覺得這方法是真的離苦得樂,便能推動我去做,凡夫及二乘乃至于阿羅漢,都是靠它推動,所以怎能說它是障礙呢?假定是障礙,障礙你向這個方向,也應該障礙你另一方向,也就是障礙你解脫。所以有這樣的說法,還是有它成立的理由,我們不必去深細地說。我們因爲有了我執,所以就對我有了愛著。因爲有了愛著,所以處處地方要利益自己,我要快樂,我要這個,我要那個,有些地方我們就稱它爲自利作意。這是一種心裏面的狀態,是一種心所法,屬于遍行心所。有人就把我愛執定義爲自利作意。這種定義是有問題的,它與入行論上面的定義相違背。老師說這種自利作意,聲聞、二乘都有。聲聞、二乘便是靠自利作意不斷的推動,一步一步的深入,證得阿羅漢果。爲什麼不能說自利作意就是我愛執呢?因爲我愛執這個形象,是一切禍害的根本,如果這兩個是同樣的東西,則阿羅漢豈不是也有我愛執,這是說不通的。甚至大乘的菩薩在資糧位、加行位時,偶然時候也會現起自利作意。所以自利作意跟我愛執定義爲一樣是不妥當的。(關于菩薩的部分,後面有一部分還要另加說明。)我們現在把它厘清,當我們說我愛執,並不指自利作意而言。或者我們可以說:自利作意範圍比較寬,我愛執比較小,而兩者有一部分是共同交集的,有一部分是不相交的。平常我們跟人家辯論,或是自己思惟觀察,會走上岔路的原因,就是這個小小的地方沒有弄清楚。萬一你走到這個死角裏面的話,那修行修了半天是白忙而且有害的。後面會有很多地方談到我愛執,我們隨時會從事相上把它分辨清楚。

  《利器之輪》的宗旨

  凡夫學習爲享受

  實爲我執真形相

  聖人學習爲目標

  遇境歡喜求增上

  我們既然知道了我愛執過患如此大,知道應該用正理破除它,那麼我們學習了這方法就能破除它嗎?我們再來談學習目標這件事,學習了以後就能把問題解決的只有一個人--顔回。所以孔老夫子稱贊說弟子當中有一個好學的,就是顔回。爲什麼好學呢?因爲不二過,不遷怒。只要一聽見,他第二次就不犯了。而不遷怒是什麼境界?「前世今生」大師說我們的目標是學習,也許你覺得你根本沒想學什麼,那你吃飯,會拿筷子,是你天生會的嗎?不是。所以有太多東西我們都在學習當中,那麼什麼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大師說「知識」。這個知識有很嚴密的界定,即「透過知識跟神一樣的存在」。也就是說,你學習了這個知識,要憑藉它能夠達到跟神一樣的狀態的,這個知識才是要學習的,其他的知識不要。而我們一般的人生目標,不能說它是學習。我們的人生目標是享受,爲了享受才要學習,平常我們是不是都這樣的?今天假如有很多人要苦苦的念了多少年的書,才能夠得到某個東西,可是對你卻是擺在面前給你,你還要不要念書?這就是我執、我愛執狀態的真實形象。所以從壞的方面看,一般人的目標是享受,不是學習;從好的方面說,也不一定目標必定是學習。例如有人說:「到這裏來的目標是要像神一樣的存在,要想達到這個目標,所以要藉種種學習,因此這個學習,是我達到目標的一個手段。」如此大師的話不是被我們推翻?

  方便爲究竟

  學習即目標

  其實以佛法來說,我們的目標就是學習,大師說的也沒錯。在大乘經典普遍有這一句話,就是「方便爲究竟」。「究竟」是我們要達到最究竟圓滿的目標,爲了要達到這個目標,要采用很多的方法,這些方法,佛經稱它作「方便」。這句話意思是:你所行的方便,實際上就是究竟。這句話如何理解?金光明經有說:佛有叁身:法、報、化叁身。圓滿的身是法身,凡夫看不見,二乘也看不見,大乘的菩薩也不能究竟的看見。凡夫看見的是化身,菩薩看見的是應身,佛到底是什麼?法身是如來,法界是如來,證得究竟圓滿的法,就是佛。可是化身跟應身,並不離開這個法身。在金光明經分別叁身品(第23頁)談到化身是怎麼來的:「雲何菩薩了知化身?善男子,如來者在修行地中,爲一切衆生修種種法,如是修行道,修行滿,修行力故得大自在。」這很有意思,他修行任運就是這樣。又:「自在力故,隨衆生意,隨衆生行,隨衆生集,悉皆了別,不待時,不過時,處相應,時相應,行相應,說法相應,現種種身,名爲化身。」所以這個法身本身任運就有這種功德,就有這種能力。功德能力是…

《利器之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菩提心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