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的煩惱我來承擔,可是一般人的貪心、嗔心已經很強了,如果再承擔別人的業,我們的貪嗔不是更強了嗎?個中道理是這樣的∶一般人因爲自己的貪、嗔業已經夠強了,再承擔別人的業一定不行;可是假定我們有特別的願力,有特別強大的心力的話,情況便不一樣。怎麼不一樣法呢?這裏舉一個例子,就像孔雀,像我們如果吃毒下去是要送命的,但是對孔雀來說,有種特殊的能力,所以歡喜吃毒,吃了毒以後,反而增長它種種的力量,使得它更茁壯、更美麗。
現在我們了解佛法以後,發了願力,也靠著承擔一切衆生的痛苦,衆生的煩惱,就可以轉化我執我愛執,將它轉化成增長菩提的功德。這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靠著前面所說的修自他換的時候,不斷的發願,不斷的祈求,這麼一來,外面所有的苦難也好,煩惱也好,都變成增長我們菩提的資糧,而且增長了以後,還可以幫忙一切有情,幫忙他們化解這個毒。與孔雀不同,烏鴉是不能吃毒的,沒關系,當我有能力後再幫忙它,想盡辦法把它救出來,使得它也能夠從生死輪回當中跳脫出來,讓它了解這一切的苦難、煩惱的特性,也讓它了解這些都是由于我執我愛執,都是由業所使,也讓它了解怎麼才能夠出離,乃至于將我愛執轉化成愛他執,這樣層層增上,而祈求無上菩提。
這就是我們現在修行過程當中,透過修自他換,我們不斷的努力,當願力不斷的增長,這個能力自然就會産生。而我們救衆生要到什麼程度?只要衆生還在生死輪回當中,我這個願力永遠無窮無盡,要把衆生救度到真正最究竟圓滿的狀態。這裏的淨土,就是色究竟天,就是成佛的地方。色究竟天有兩重,第一重是聲聞、菩薩所處的地方,我們凡夫到不了;另外一層只有佛菩薩才能去,那是最高的一層,所以二乘聖者跟菩薩所處的色究竟天,是化身佛的地方,最高的是報身佛去的地方,只有佛與登地的菩薩可以去。釋迦世尊所現的身,我們現在看見的,是化身;阿彌陀佛所示現的,是報身;所以我們要繼續不斷的努力,希望把所有的衆生,都視爲父母,一直到所有的如母有情都到成佛的淨土—色究竟天。我的願力永遠在這裏,所以心力就非常強大。
在這個轉化過程當中,我們也同樣的要注意,在生死輪回中最主要的是業決定一切,由于我執、我愛執,所以損惱別人,我們了解了這一點以後,反過來,我們還是了解這是業,轉化我執、我愛執,成爲愛他執,來利益衆生。在這種情況之下,最主要的事情,便是絕不可以去損惱別人,譬如說這個有形的殺他、傷他,乃至于不要讓別人損惱,不要讓人傷心,處處地方以別人爲主,如果我們能夠不斷這樣去做的話,自然而然就會轉化了。
我們不必談很深的佛法,簡單的來說,譬如平常生活當中,現代個商業社會,大家要做種種商業,譬如合夥,合夥便要互相依靠,我靠你,你靠我,處處地方能夠代別人著想,如果這樣,兩個人就會越做越好。反過來你可以用種種美麗的口號,然後心裏面卻只想爲自己。如果爲我自己的話,自然而然,跟對方的需求就不一樣,我心裏一定是算計別人,欺騙別人,傷害別人,如果這樣去做,很明顯地,我們也可以體會得到,結果一定是不好的。佛法更是如此,我們了解了這特點以後,怎麼想辦法去幫助別人,這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有很多老師爲了討好學生,對學生便馬馬虎虎算了,也不認真去教,眼前學生滿歡喜的,可是將來等到學生長大了,他心裏會想∶「就是那個老師,使我該學的沒學會!」反過來,就算學生現在不了解老師的心意,當老師的仍很認真叫他去做,學生將來會想到∶「幸好當年我有這個老師!」爲什麼舉這些現實的例子?就是要說明這不僅僅是一個深遠的理論,眼前我們處處可以看得到,就是千萬不要以眼前小小的、看得見的是非來判斷,所以老師用師、生的關系,世間做生意人的關系,乃至于更深遠的佛法的內涵來說明,說來說去總希望我們能夠深一層的思惟觀察這樣的事情。如果我們能這樣不斷思惟、觀察,自然而然就能夠如理如量的漸漸深入。
老師還說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他當年念書的時候,離開家到叁大寺去。家裏有一個姊姊,經常的寫信來要他回去,寫各式各樣的理由,他從來沒回去。後來到了印度,過幾年她又來信了,來信裏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還是告訴他,要他回去。老師說,在這種地方就要自己選擇,看意義何在,處處告訴我們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蒙蔽。所以他一直沒有回去,到後來老師寫了一封信給姊姊,感謝姊姊一直寫信來關懷,實際上他心裏也一樣關心家人,不過他很清楚,如果回去其實並沒什麼用,最多大家見了面傷心地哭一哭,哭完了也沒什麼道理。老師說,假定我這個身體是非常珍貴的,讓家人看了能夠生起清淨的信心,能夠馬上淨化身心,那麼他會回去讓家人看一看,可是他覺得並沒有啊,就像世間一樣,都是情纏,毫無意思。因此老師寫信告訴他的姊姊∶「如果你們真的想我,最好的好處是希望你們多修皈依,多念嗡嘛呢貝咪吽,不要跟人家吵,應該做好事,然後去淨化自己的內心……」,他還講了一卷音帶寄回去,建議家人,聽完一次,過一段時間再聽一次,要常常不斷的去溫習這件事情。他家人接到信以後,看了很高興,又寫信來,說看了老師的信真高興,認爲老師的話一點都沒錯,不過,還是希望老師回家一下,世間的事情就是這樣,理論了解是一回事,實際又是一回事。
所以眼前我們真正重要的,就是處處地方從實踐上不要去傷害別人,不要使別人傷心,而且從深遠的地方慢慢看,譬如剛才提到老師教學的例子,我們不要使別人傷心,那麼教育怎麼辦呢?就有幾種分別了,眼前對他好,將來對他好,要做!眼前對他不好,將來好,也要做!眼前對他好,將來對他不好,一定不要做!當然眼前對他不好,將來對他也不好,是絕對不可以做!我們經過這樣不斷不斷的提升,不斷的努力,乃至于努力把一切衆生都看成父母,即使是只有一個衆生在地獄,我們也要到地獄裏去受苦,我也願意這樣去做,要發這樣的心,才是菩薩的發心。
我們爲什麼要這樣做呢?最主要的原因,無非是代人家想到這個苦難。這裏還沒有正講地獄之前老師也特別說明,發了這種心以後,當我們在行菩薩道的過程當中,會遇見一件特別的情況,譬如你是做個官或警察,遇見小偷或強盜時你怎麼辦?前面說我們不要傷害別人,不要使人傷心啊?世間的做法是要盡自己的責任,我們不懂佛法就算了,懂得了佛法以後,我們處理這種事情並不是從小偷、強盜單獨一邊去看,我們應該從廣泛的地方去看,因爲如果讓小偷、強盜存在的話,很多人都會受害;不但如此,那個小偷、強盜,偷別人、搶別人,他現在也受害,因此有這種願力的菩薩,他會覺得一方面我要保護那些被偷的人,一方面包括那個小偷、強盜,我今天傷了他,我會下地獄,可是甯願我下地獄,我也要把他除掉。以這樣的心情去做,不是會到地獄裏受苦嗎?這個時候重要的就是靠我們修自他換,以及知母報恩的力量大小,如果力量很大,是不會真正到地獄裏去,也不會受那個苦,爲什麼呢?當然一般說起來,只有登地的菩薩能夠到地獄裏,而自己不會受苦,但是我們去做的時候心裏面多少還是有一點雜染,就算是我們發了菩提心,照理論我們也可以講這個小偷強盜會傷害別人,我們要保護被傷害的人,乃至于讓這小偷強盜免下地獄,可是實際上在沒有證空性之前,我們還是會有雜染,這個心也的確可以使我們墮落,這種情況之下,墮落了怎麼辦?我們會到地獄去,可是不會受大苦,乃至于感覺的不是苦,譬如在油鍋炸、灌洋銅、在鐵板上燒等等,到時候我們感覺的不是在鐵板上燒,而是猶如在花園地上鋪的一層花;洋銅澆到我們身上,那時候會感覺也如天花或香水澆到身上,當願力強盛的時候就會産生這樣的一個效應,不會受很大的痛苦。總之一句話,真正最主要的原因總是始終離不開基本的原則—你現在做這件事情發的是什麼心,如果是以我執去做,便會有問題,如果了解了業的特征,能夠轉化成愛他執,利益旁人,那時候爲了深遠的利益就是智能,于是即便你造了業,墮落地獄了,也不會受苦,不但不會受苦,而且還可以利益很多地獄衆生。
偈一百
彼等獄卒即對我,
速疾生起上師想,
兵刃化成花雨降,
願得無害清涼樂。
如前所言,登地菩薩,細微之損惱他人的心都盡除,一切都是利人之心,所以不會再墮落;至于地前菩薩則雖然是一切爲了利人,但是煩惱還有,還會造雜染業,還是會墮落,但是即使墮落地獄了,也不會感受痛苦,原因是因爲所造之業都是爲了利人。
在這種情況之下,地前菩薩盡管墮落地獄當中,地獄的獄卒讓他在燒熱的鐵板上打滾,但是他的感覺就像在花園裏的綠草地上打滾一樣。乃至于用洋銅、熱鐵澆灌在他身上,這類菩薩也不會感覺痛苦,就好像天女的花雨散落在身上一樣。爲什麼會這樣?最主要的是靠著強大的心力,菩薩的發心都是以這樣強大的力量,不斷不斷的努力修習。經過前面的修持,他的心力很強,就會産生這個效果。大乘莊嚴經論上說過,菩薩的心希望救一切衆生,乃至即使爲了一個衆生而入地獄也願意,而且因他一直祈求絕不退失這個菩提心,因爲有了這種心力,所以即使真的掉到地獄裏,他也不會受苦。反而因爲掉到地獄去,獄卒怎樣處罰他,他也不會受苦,使得獄卒覺得很驚訝,不但驚訝,而且還對他恭敬。而且地獄裏的衆生,也會藉此機會生起善根來,他們會感受到,原來這都是自己造的業所感得的----盡管同樣掉到地獄,菩薩因爲造了善業所以不會受苦,反過來,地獄裏的衆生因爲造了惡業,所以受苦。而菩薩這樣的境況,會使得地獄衆生都受用,連獄卒手上的兵器都變成供養菩薩的供養品。所以我們平常不但要祈求,還要…
《利器之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