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一個決定性的影響。畢竟像善財童子在一生之內圓滿曠劫之因,是非常少的,何況善財童子在因地上已集了多少深厚的資糧。因此我們現在主要就在集資糧,而在這過程當中第一點我們要懂得怎樣有所依,即依止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包括佛、法、僧叁寶在裏頭,一定是跟這叁樣相應的才是真正的善知識。然後再好好的聽聞,譬如對《利器之輪》要多聽,多去思惟,這對我們有絕對的影響。我們最犯忌的就是前面幾個偈子都覺得很相應,可是心裏想的卻是另外一套,如果這樣的話就完全走錯了。真正重要的是把聽的道理如理思惟,然後聞跟思要放到一塊兒去做。但是我們仍在不知不覺當中被私心所使,不知不覺走上錯路,而且常常自己覺得腦筋好,神不知鬼不覺的成就了那樣一個事業,最傷害自己的莫過于此。我們不會損害佛法,佛法也是被損害不了的,而我們損害自己、損害周圍的人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損害了以後最痛苦的還是自己。如果好好的讀《利器之輪》就會看見這點。
看清這一點以後,我們就不敢亂來了。所以「聞」、「思」彼此間的切磋琢磨;乃至于前面老師所講∶不要面孔上做得很好看,然後裏邊出岔,甯願表面很粗魯可是很實在,都是從這基礎上講的。我們很容易做一個面面俱到,讓人家感覺很好的人,可是在佛法上你要想跨上去的機會會很少,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很實在的人。在這個團體當中做久了以後,大家自然而然就會建立很好的關系,很好的信心,彼此間大家會産生良好、互相增上的緣。如果跟鳳山寺的法師接觸,你大概有一個感覺,覺得鳳山寺的法師都不通人情事故,而好也好在這裏——平常人與人之間那種花招可以減到最低限度。這在世間法是行不通的,我們一定要說很多好話,說了半天義理跟意趣又何在?也不知道,你要去摸透對方的心真辛苦啊!僧團可貴之處就在這裏。不過我並不建議你們在家居士要像這樣,就如辦學校一樣,如果僧團法師去當幼稚園的老師,那幼稚園就要關門了。如果辦的是小學或中學就沒關系,學生都已經熟悉了,不會被嚇跑。所以要一步一步來,這原則大家要知道,這樣我們才可以漸次改善、增上。透過了前面頌偈,親近我們應該親近的,然後應該聽聞、思惟,然後呢?現在我們還沒有到真正修的時候,本來修是修定、慧,我們現在聞、思以後重點在「戒」,這是很重要的。然後要告訴自己∶以前我在這上頭有一些問題,所以要注意,現在我們參與這個團體是不爲世間名利的,因爲這樣的關系,所以聽聞佛法,聽聞了以後不再是口耳之學,還要如理思維。思惟法語的時候,千萬不要依文解義,不要師心自用,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幾個根本原則。平常我們去依止,其實都是依止自己,這樣對我們有什麼利益?我們現在求的是出世的無上利益,如果你世間放不下或者看不透,一定會被這東西覆蓋、淹沒。如果我們能夠一步一步、慢慢的照著這樣的層次去深入,就很好,現在有很多人積極修行,但是他再怎麼修,如果這個難關不能克服,便始終爬不上去。
偈二十九∶
行法每爲困眠覆
因于正法積障故
惡業利器回轉己
今應爲法勤苦行
這又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這個偈是說∶我們不修行則已,一修行就眼睛睜不開。我曾經遇過一個人,一聽經就昏昏欲睡,他自己非常好樂,可是一修行就覺得疲倦難擋,可是不談佛法就精神百倍。在座很多人有帶研討班經驗,常常我們在講的時候,講得別人都睡覺了,自己還是精神百倍;可是聽法的時候,聽不了十分鍾,眼睛就睜不開了,即使瞪大了眼睛聽半天,也不知道對方說些什麼。我自己聽法的時候也會有兩種情形∶一種是聽了非常歡喜,聽的時候精神非常貫注,所以聽完很入神的話,晚上一定睡不著覺;有的時候聽得不入神,聽完了以後便像被催眠一樣,回去正好睡覺。這是利器之輪,那是什麼原因會産生這樣的情形?就是我們以前弄髒了叁寶。
常常我們晚上睡不著很難受,就想念佛好啦,讓念佛像催眠一樣,念念就睡著了,覺得很好,再不然念六字大明咒,然後念睡著了。因爲我們把這最珍貴的聖號當做催眠的工具,當然一遇見法自然睡眠就來了。如是業如是果,非常嚴重,這一點我們平常要小心一點。有時候晚上腦筋裏面還是在念佛,沒關系,我們並不是刻意要把佛號當做催眠一樣。如果爲了使你睡眠睡得很好,像《廣論》上面告訴我們悎寤瑜伽的修行要四種資糧∶密護根門、正知而行。修習悎寤瑜伽,一種是睡的時候光明想,一種是睡的時候持著佛號,雖然睡著了,可是念頭相續仍舊與法相應,如果你是懷著這個念頭睡去,我非常鼓勵,可是你因爲睡不著,希望念念佛睡著,千萬不要做!除了這個以外,就是平常我們不尊敬法或者任意弄髒它,所以以後一碰到這個法,困難就來了。
偈叁十∶
愛著煩惱極散逸
生死無常過未習
惡業利器回轉己
今應猛利策厭離
平常我們的心都是散亂的,並且歡喜放逸。歡喜散亂、放逸要以佛法來衡量,我們才能了解其中特點。《了凡四訓》的袁了凡先生說他以前「優遊放任」,自從遇見雲谷法會禅師,聽了他的教誡之後,心裏就有「戰兢惕勵」的現象。我們看看自己有沒有戰克惕勵的狀況,如果沒有,就是「散逸」。仔細想想,這是不是我們一般的狀態?你說你也有積極認真的時候,可是是什麼時候?你說去上班、賺錢的時候,而上班在等車時卻爭先恐後,惟恐被落到後頭;或者工作上有什麼利益當前,就瞪大眼睛要與人爭,除了這種時間以外,忙完以後,就是享受的心態,認爲忙完了應該享受一下。這在佛法就是「散逸」,這一點若不透過佛法的教誡,我們根本不知道。現在我們將佛法與世間一般想法比較,就能體會這特點。所以這一偈說平常我們喜好煩惱,喜好貪嗔癡,因爲世間就是這樣想∶平常忙了半天,吃好一點、穿好一點,享受一下有什麼關系呀?因此這幾個偈子都是依修行來說。
我們修行時滿渙散的,精神集中不起來,但是做世間的事情卻是滿歡喜的。想去看經、聽經,心裏就是提不起來,而看電視、說笑話卻很來勁。這是什麼原因?是利器之輪。其實不僅如此,我自己現在漸漸在檢查,發覺就算我在看佛經,如果看我歡喜的,我看得很來勁,雖然這本書也是經論,可是其實我是把這經論看成閑書看,你們有沒有這個經論?如果有,要注意,這是我們對經論沒有恭敬心,久了就會養成惡習。
本來看經論有幾種方式,你可以以非常恭敬的心,而不用分別地看,可是內心當中誠敬到如親自面對佛陀一樣,然後你不一定要念佛的功德,可是要有無比的誠敬心,印光大師就建議我們誦經的時候以如此的恭敬而不要去分別。這我們做不到。再不然你要去閱讀的時候,就要認真的,慢慢的看。記得我剛出家的時候,我在看《華嚴經》,仁俊法師就問我∶「你在看華嚴,很好,看多少呢?」我告訴他一天大概看兩卷,他很驚訝地說∶「你看兩卷?」我覺得很奇怪,看兩卷有什麼不對啊?後來我問法師看多少,他說半卷,當時我想怎麼可能呢?但是因爲我對仁法師很尊敬,所以我想他的話總有道理。過了多少年以後,我慢慢的懂了,如果你們非常認真,很恭敬且努力去讀經的話,半卷是太多了,除非你精神非常好。如果我們非常恭敬的去閱讀,很認真的去看,這樣我們絕對能夠受用。平常我們的習慣就是消遣,覺得無聊,怎麼辦?就看書、看經嘛!這樣看經和看報紙有什麼差別?本來緣著經和緣著報紙是絕對不一樣的,可是當時內心當中的效應是不是一樣?都是在消遣嘛!都是在浪費我們生命,而且我們對叁寶經論亵渎不恭敬,就這樣眼前得的果報並不是好的,爲什麼會這樣?還是我們以前的煩惱習氣造成的,我們現在做事情的時候隨順著煩惱習氣,問題就在這地方。雖然畢竟將來你看了以後,這究竟的影響一定是不一樣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很清楚。
有的人聽了以後,便會說我不敢看經了,前面我已經說過,也許你做完了以後會墮落,可是你不做的話,就能保證不墮落嗎?不墮落的話,你仍會以其他的方式墮落,現在我因這樣而墮落,還有機會回來,其他的方式墮落就沒機會來了。所以要反過來看,要將以前這種看事情的方式努力的改過來,這才是真正學到《利器之輪》的重點。老師也特別提到當我們碰見這種情況的對治,這個對治方法對在家居士有一些困難,對出家人也不大容易。平常我們所以會這樣,是因爲我們欠缺了如法的緣念叁寶,緣念無常輪回苦,假定平常我們真的能觀無常,能觀輪回苦,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不過我們所以能夠觀輪回苦、觀無常,還是要透過前面這一些道理,才能夠一步一步地改善,漸次的增上。
偈叁十一∶
任所行事皆挫退
業因果理昔輕毀
惡業利器回轉己
今應勤行忍等業
我們在世間無論做什麼樣的事情都會遇見種種的困難,盡管我們努力去克服,結果産生的效果是愈來愈差。一般來說,一分努力,就有一分成果。但像這一偈的情況,是你怎麼努力,也沒成果,不但沒成果,努力的結果是越來越糟糕。譬如∶一個家庭,愈來愈衰敗。當然這種情況出世間也一樣有這種可能。老師說,有很多家庭孩子、父母大家非常努力去做,民間有一句話,「大富由天,小富勤儉」,是說大富大貴都是你的天命,如果勤勤儉儉,大的雖然得不到,小的多少會有一點,然而卻有這種情況∶怎麼努力,卻也怎麼不順,乃至于家裏會愈來愈衰退。這個情況,可能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可能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認爲我盡心盡力的去做,怎麼做了半天,好心得不到好報呢?下面就說是什麼原因。這原因是因爲以前我們親近了不應該親近的人跟事。修學佛法以後,應該跟叁寶相應,可是我們接近的人偏偏不信叁寶,譬如祭祠,我們應該供養叁寶,可是我們卻供…
《利器之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