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利器之輪講記▪P13

  ..續本文上一頁  今應唯修清淨相。」

  我們只要是凡夫,就永遠會在不清淨的地方,能投生到淨土去的都是佛菩薩。譬如色界,因爲粗分的煩惱已經降伏,所以比我們現在所處的欲界清淨。我們爲什麼會在不清淨的地方?就是因爲自己只見別人的過失,我們平常串習的都是這些不清淨的觀念,內心當中經常現起的是不淨的一種覺受。現在利器之輪回報到我身上,以後我們應該「但觀功德勿尋過」。不僅僅是對師長,對同行也要串習得非常清淨,這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這個問題不在難易,重要的是要把握住兩個主要的原因,如果這兩個主要的原因把握住的話,就不會有難事。第一,我們是不是有決心要改!當曉得過患的嚴重性,就會決定改。第二,善巧方便!我們有要改的決心,如果沒有善巧,也是沒有用。反過來,知道善巧而沒有要改的決心,這個善巧也是白白浪費。有了這兩種條件,然後實踐的時候能夠很有力的一步一步做下去,成功的機率就非常大!

  有的人會出生在雜亂不好的地方,或是長大後住在窮困、不安、雜亂的地方,充滿著種種麻煩。在臺灣,不會有很顯著的這種地方,在美國,你會看見一個上流社會跟黑人圈子很不一樣。我曾經到美國黑人住的地方去,一看心就亂成一團。我看到一個黑人媽媽帶著一個小孩子,小孩要牽著她的手,媽媽不肯,小孩子哭著追上來,媽媽就打他,就像虐待小動物一樣。街上亂成一團,大家視若無睹。還有人勸我在黑人區開車千萬不要下車,我還聽說紐約的黑人哈林區,有很多是化外之民,從出生到老死,也沒有登記過,警察都不敢進去。平常我們都是看不見自己的過失,而且容易看自己的好處。稍微做一點事,就覺得自己有多好,看見別人的壞處又是非常容易!這個看過失串習的力量非常強盛,所以我們要想辦法把心改過來,也就是觀功念恩的內涵。

  有些人很有錢,但是住的地方卻不好,有的人不一定有錢,甚至是窮光蛋,可是卻能住在很好的地方。我們覺得好像不太可能,可是我自己就遇見過這麼一個人∶民國七十二年,我住在洛杉矶的蓮社,在蓮社遇到一個從臺北來的人。他爲了修行而住在蓮社,但蓮社有很多人,對他的修行不方便,他就祈求找一個地方。有一次他在馬路上走,遇到一個也是臺灣來的生意人,對方在美國買了一棟房子,而且金屋藏嬌。生意人要離開那個地方,可是秘密又不能泄露出去,正在爲這件事憂愁。生意人聽見我朋友需要修行的地方,便請他到家裏去。生意人對我朋友說他是剛剛新婚,夫妻兩人要去度蜜月,麻煩他來住。我朋友就這樣長期留下來了。我想這個修行人,以前一定「觀功念恩」修得很好!

  寺院是叁寶所在之處,按理說我們應該把它看成淨土,但是因爲我們自己的串習力非常強,很容易挑剔寺廟的毛病,這根本原因在哪裏?在于我愛執。透過我愛執,我有我的見解,然後看外界,就會産生種種過失。有些人還會以一般世間的標准去看寺院,覺得寺院的人不做事情,都很閑,認爲出家人是蛀米蟲,甚至信了佛法的人,因爲過去的串習力也有可能會看成這樣,所以我們要自己想∶這是我的串習力,因爲我愛執的串習,才會産生我們認爲的過失。所以真正的淨土是怎麼來的?都是透過了對佛法的認識、薰習以後,依照一定次第聞思修,然後在意識上去觀想。所以剛開始是以自己的意樂、心力慢慢的配合相應增上修習,如果離開意識去觀、要找世間真實的淨土,是很難找到的。實際上老師已經把我們今後修行最重要的特點說明了,因爲眼前我們還沒真正講到,所以現在不去深談。不過廣論也告訴我們皈依時有六個加行∶先把地方掃好;把佛的聖像供起來;供好了最好的東西,然後要把聖像觀想出來;然後對他頂禮也好、忏悔也好,做種種的集聚資糧。這也是觀想起來的,眼前我們並不了解這裏邊的很多真實意義,可是我們談到造業的時候,造業真正最重要的是什麼?意樂!以前我們就停在這點,如果我們繼續將一支一支的公案抽出來,我們確定會得到非常精要的一個教授,如同沙裏淘金淘到真金,這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老師舉一個例子∶有一位大仁波切要去朝布達拉宮,當到布達拉宮附近的時候,他非常小心、謙恭的折回,弟子問他∶「上師,你准備了這麼久,怎麼目的地快到了反而不敢去啊?」「啊!我怎麼敢去?這是上樂金剛的壇城啊!這是聖地呀,我這個凡夫踩上去,是罪過萬分哪!」因爲他看見的不是我們看見的布達拉宮,而是上樂金剛的壇城。聽說也有人看見是密集金剛的壇城,也有人看成是觀世音菩薩的淨土道場。

  老師又舉了個例子∶在宗大師的傳記裏,大師曾說大昭寺裏的聖像,是釋迦世尊的真身。有一次,一個西藏屠夫去朝聖大昭寺,到了裏邊,屠夫一個佛像都沒有看見,屠夫想∶「奇怪!我怎麼沒看見佛像?」因爲他信佛,所以心裏非常忏悔,他就非常真切地不斷的忏悔,拜完了以後再看佛像,其他的都看見了,就是主尊──釋迦世尊的聖像,仍看不見,最後他看見了世尊聖像的地方是一盤羊肉,因爲他是個宰羊的屠夫。聽完這故事以後,我們應該曉得怎麼做了。我們應該不斷的努力去看自己的過失,然後盡量的看別人的功德,不要看別人的過失。布達拉宮對西藏人來說是法王住的地方,法王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一個菩薩住的地方絕對都是淨土。即使是一個持戒很清淨的人踩過的地方,天神都會很恭敬那踩過的泥沙,何況是一個菩薩所住的地方。所以我非常重視皈依,透過皈依,內心産生了變化,那時候再仔細的去想,就會對問題深入體會。因爲無始以來,我們粗猛的現行從來沒有一點點機會能擺脫掉,要想對這個題目深入不大可能,這是我個人的經驗。

  今天你相信我所講述的,老師親自講,你也相信,但是並不能夠聽完了在內心當中去緣念而改變自己,除非透過皈依,內心生起如理如量的皈依覺受,假定你進一步又懂得怎麼去思惟、去忏悔,今天講的題目,確定會增長你的信心。除此以外,假定說我們有了這個認識,再進一步把《前世今生》的公案放進去比較,你就不會停在知識的階段,你內心肯定會産生轉變心意的一個力量。那時候我們好好去思惟、觀察,對我們的修行是有很大的幫助。所以真正重要的,是要想辦法把觀過念怨的習性改成觀功念恩。這個串習一定要經過分別,透過學習,而且要環境的幫助,要以種種的方式,不斷的努力,才會産生改變。

  偈十六∶

  資益摯友相仳異,

  因他眷屬我挑離,

  惡業利器回轉己,

  離他眷行今莫繼。

  在周圍對我們有益的人,我們會依靠他,但是突然之間他離開、背叛了我們,就是我們以前拆散別人的眷屬,造了這個惡業,現在利器之輪回報我們身上來了。所以要把這所有的惡,讓我愛執來承擔,以後一定不可以再造拆散人家的惡業。

  這「眷屬」可以是夫婦、朋友、部下或弟子。我們在因地當中看見別人有非常好的因緣,我們就把他拆散。拆散的方法各式各樣,有些對現代人已經不稀奇了,不但不覺得稀奇,而且還覺得是正常的手段,例如一般公司與公司之間會挖角。在這地方,還有一個實際的問題∶譬如我們現在學了佛,我們遇見了不學佛的人,或是學了佛但在不同團體的人,你告訴他∶這個是最圓滿的佛法,使他自然而然跟原來學的團體離開了。而本來不學佛的,他世間做得很好,聽見你說佛法應該這樣,應該那樣,他回去家裏也坐立不安了。你們說怎麼辦?假定我們不是爲了世間的利益而去做這種事情,是可以的。老師舉了一個例子,佛在世的時候,佛的弟子們曾經爲了一些問題發生爭論,最後爭論越來越大,形成兩大派,連佛也沒辦法勸他們,于是兩派彼此就産生了意見分裂,這就是佛史上有名的毗舍離之爭,結果延續了兩年最後兩派又和合了。佛的弟子就問佛陀原因,世尊說他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有一次看見一個外道,在教誡一大批弟子,世尊就使了一個計,讓外道的弟子都離開他的上師。世尊的意樂是完全清淨的,但是他的確使人家産生離間的作用,現在他成了佛,盡管他有清淨的意樂,還會是産生這樣的一個效果。這告訴我們∶世間任何一點點業,只要造了一定會感果,讓我們對業産生一個絕對的勝解。何況我們前面講過,登地菩薩乃至于佛都還會生病,只是他不會痛苦,自己的身體尚且如此,何況是外在的那些弟子。所以這裏特別是說,如果平常的時候,我們造了離間別人的事,會産生什麼樣的效果。

  偈十七∶

  若盡善士不喜我,

  因曾舍彼依惡眷,

  惡業利器回轉己,

  今應舍離諸惡友。

  如果好的人都不歡喜我,是因爲以前因地當中,自己造了舍棄善知識、善友而親近惡知識、惡友的業,所以現在利器之輪又回到我們身上來了。我們應該怎麼辦呢?要很勇悍的下決心棄舍那些惡伴、惡友!

  這裏的「善士」,是對修行人而言,譬如我們要依止師長,找了很有修行的人,但是不管我怎麼小心地侍候,他們仍不歡喜我,那是什麼原因?那是因爲以前造了抛棄、遠離善知識的因,而且去親近非善知識的惡友,乃至于抛棄了講正法的人而去找講邪法的人。世間有酒肉朋友,大家坐在一起,吃飽了飯便坐著閑談,談得很高興,真正的善士、善友是不會這樣的。善士對我們特別需要,善士一定要比我們層次高,他會規勸我們,用種種方法讓我們改善無始以來的惡習,所以給我們的通常都是苦口的良藥。平常我們容易聽不相幹的好話,而該聽的話卻聽不進,因爲這樣的關系,所以我們會遠離善士,反倒是惡友,我們最容易親近。有一個現象很有意思,這在寺院裏也有這種情形。我在南普陀時,常常規勸人∶既然爲是學習而來,應該多跟上座法師學,原則上盡量不要和新來的人多會話,因爲一會話,學習的時間就耽擱了。我說了以後,往往對方聽了也會回答「是!是!」結果他看…

《利器之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菩提心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