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器之轮讲记
日常法师开示
讲说缘起
汉藏思惟各不同
表达方式亦有差
间接翻译有错误
数数温习好处多
为使同修更相应
利器之轮需重说
今年亲自和我们讲《利器之轮》,从头至尾非常详细。讲完以后大家都觉得非常欢喜,有些同学更要求我重讲,我当时心里想:老师讲了何必我重讲?但是汉藏二系思考习惯不一样,有时候我们会听得莫名其妙,而那莫名其妙的部分有时候却是最精彩的部分。例如:老师讲《利器之轮》的时候开头就讲我执、我爱执,足足讲了好几个小时,大家觉得不太相干,可是那正是《利器之轮》的重心所在,如果这个地方把握不准的话,《利器之轮》听了也只是像平常口耳之学。学了佛法以后要真实能够对治烦恼,不但是对治自己的烦恼,而且要能帮助一切众生彻底解决问题。这个中心把握不准的话,就会有问题。
还有老师表达方式也与汉人的传统不同。举个例:老师讲《利器之轮》,一下讲「入行论」,一下又讲别的,实际上他有他的原因。在宗大师传记里,曾提到宗大师一天之内讲二十多座,(有人说十五座),每一座不同。好像讲金刚经,也讲心经、入行轮、菩提道次第论、释量论。我们可能会怀疑:为什么不专讲一样东西而整个深入?然而,佛法分门别类,以众生的不同而有差别,如小乘及大乘、性宗与相宗……。大师所宏扬的是最究竟圆满的佛法,所以他所讲的内涵和相应的程度,都不是偏狭的小范围。而且佛陀那个时候的弟子条件也具足,于是感得像佛这样无二无别的大师亲自来讲,因此教诫的内涵也绝对不是一部分而已。广论一开头教我们要随缘教化,绝不是单靠薄薄的一本而已。即使有的时候讲的是一本,但是它的内容是包含了所有的佛法内涵。比如「心经」包括了三千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要,统摄了整个佛法的内涵,以及所有的经典,所有世间的现象都被它涵盖了。对于要学习的人,除非条件非常高,因为条件高,只要听了中心思想--「空」以后,马上就有很深的相应程度。所以经论上描写善根深厚的菩萨们,一听到空,就寒毛直竖,眼泪直流,马上相应,这是何等高的条件!若是对一些善根不具足或善根不够的人,单单讲这一样是不够的,还要广说种种方便,来证成空性的道理。既然大师所宏的,与弟子所学的,是最圆满的教法,他自然而然就举出各种经论,讲每个经论的主轴,以及彼此间如何相辅相成,让你同时能够在深、广两方面都能够体会。因为如此,宗大师能够把世尊最究竟圆满的教法,在藏地保持五百年,即使现在稍微有一些乱,可是真正的主流始终没有改变。因此老师继承了这种遗风,而我们素来就欠缺这种训练,甚至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观念,不能够了解这样珍贵的无价之宝。所以我温习了以后,觉得如果我们能够重新整理,以我们相应的方式来重新消化它,这样的研讨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虽然老师是最好的讲法,但是因为我们的条件不够,再加上几位同学的祈请,而自己也觉得有这个需要,因此决定重新来讲《利器之轮》。
老师讲的时候是用藏文的原文本,而我们听讲时用的是由英文翻译成的中文本。欧美佛法还未普遍的建立,有很多的专有名词很难表达,所以藏文翻译成英文,再由英文翻成中文,这中间难免有一些错失。起初我们并不知道,直到听了老师讲说,感觉有些地方好像和我们的课本不大一样,后来一对照,才知道他用的是藏文本。当然最好的莫过于用原文直接翻译,结果把这个问题告诉老师,老师答应可以直接翻译藏文本。我们很慎重的把中文确定下来,然后到达隆沙拉请老师再确认,准备要出版新版本,这是重新在这里和大家温习《利器之轮》的第三个原因。下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好的东西不是老师讲一遍,学生听一次就可以的,我们还要不断的温习。现在我们正好可利用重讲的机会来重新温习。
前行准备
听法之前先前行
思惟闻法之胜利
于法法师起承事
正式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应该想一想:这样的法应该如何去学,才能够产生最好的功效。实际上广论在甲三的科判已告诉我们,如何说、听相应教法。所以我们这次来听如此殊胜的法,应该照广论上面的来做,即听闻之前先要思惟闻法的胜利,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要对法及法师发起承事。有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正式的听闻。然而尽管我们对这个理论都很清楚,平常却不一定能够运用。现在有这个机会,我们可以好好的利用,也许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对于次第还不清楚,也趁这个机会,使我们有更正确深广的认识。
思惟对治业习气
如理思惟受用多
思惟闻法的胜利,「听闻集」有讲,《瑜珈师地论》上也说过,我们不妨更深一层的想一想:这样思惟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不思惟跟思惟的好处又有什么差别?乃至于想想我们是否真的思惟过?还是我们只是在理论上说明它?这都是很实际的问题。其实能如理如法的摸索进去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如理如法」并不是说我们现在一下子就能做对了,而是说照这样的方法就能一步一步的深入。《菩提道次第论》以吃甘蔗的比喻告诉我们:最好的味道在甘蔗皮里面,如果我们平常只在文字上打转的话是吃甘蔗皮,是戏论。因此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的深入的话,意义就不太一样了。以前尽管理论上这样讲,可是毕竟我们欠缺实际上的行持。经过了三年,由于举办精七,已经有不少同学真正能够一步一步深入,从皈依乃至于懂得如何思惟,了解这个思惟真正的受用。即使有很多人还不能够真正到达这样的状态,可是不断的尝试,不断的练习,对我们是有绝对的好处。
因此开始讲《利器之轮》之前,让我们先思惟:对于这样殊胜相应的法,有这么好的传承,对我们有这么殊胜的利益,要怎么听才可以呢?现在我们是在听的情况之下,以什么方式才能相应?这就是前行准备。如果准备得好,我们一定能够如法的受用。为什么要思惟?平常我们懂得很多道理,但是懂了道理以后,大部分的道理都用不上,好像跟我们实际生活隔了一层。有时在讲、听当中,内心的确升起很强胜的一种感觉,但讲完、听完也就不见了,是什么原因?这就是我们的习性,这个习性是业习气。习气之流非常强大,如果我们要想真正对治它,唯一的方法是正法。所谓正法,不但是老师讲得正确,而且学得也要正确才是。实际上关键不在老师讲得正确不正确,而在于我们学得正确不正确。佛告诉我们:佛的真身是法身,法身无所不在,法身不灭,也无涅槃。经论上也告诉我们:佛是外支已成,而我们欠缺的是内支,就是我们自己。所以不是外面环境条件不够,而是我们自己的条件不具足。我们内心里面只有无始烦恼业习气的相续之流,由不得我们。不管讲多少道理,讲的时候因为对我们有吸引力,我们能全神贯注的听,可是听完了以后也没有用,这都是我们习气的相续。这个相续是什么呢?是一种业力,而这种业力的对治,还需要以业的力量。以前是杂染之业,现在用与善净相应之业,这对治的业力最主要的是思、思已业。广论上提到,如果你欠缺了这个力量,那个相续是不可能拿掉的。如果不可能拿掉,我们所学的东西始终停留在一点。说好听一点,是种善根种子,其实就是戏论。因此广论要我们思惟,有它真正的意趣。
深入思惟而发心
发心以后积资粮
你对闻法的胜利真正做到思惟以后,你就会发现,平常我们总是说要发心,要发出离心,要发菩提心,其实都只是嘴巴说说。而我发心了没有?没有。所以要发心,就必须深入思惟。
发了心以后,有两条路好走,一条是小乘,马上要把生死问题解决,还有一条是大乘,对生死的解决问题慢一点来。为什么要慢一点?因为还要有资粮。其实就算是小乘,也还要积集资粮。不过小乘积集资粮比较快,快的只要三生就能成就:第一生种善根,就是把心发起来;第二生积集资粮;第三生证果,最快者三生就可以证罗汉果,慢者要七十劫或六十劫的时间,只要你去做一定会做到。但是当我们对佛法的整个内涵了解以后,我们知道实际上小乘走的是冤枉路,因为证得罗汉果后,反而会离佛果愈远,所以我们真正要的不是罗汉果。学佛如果摸错了方向,会吃许多冤枉苦头。有一个故事:有人要学琴,对没学过的人,老师只跟他要学费五块钱,对学过琴的人则要一百零五块,甚至于一千零五块。当然我们不愿意付这个冤枉钱,不会走二乘快速的路。如此一来,资粮就非常重要了。
承事师长积资粮
资粮具足功德现
第二点「于法、法师发起承事」,发起承事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经也好,论也好,都告诉我们:积集资粮再没有比承事尊长更好了。所以由深入思惟,发菩提心以后,为了求无上菩提,就要积集资粮,去承事师长。发了心,要能够再深入的话,就需要有资粮,如果有资粮,法一提起来自然不艰难。
关于事前准备的重要,这里我举一例子来说明。今年春天大家去听洛桑老师讲课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欢喜,非常受用,都听得如痴如醉的。事实上这里面还有它深厚的内涵。那天梵因法师听完了以后,就来告诉我,以前这些道理平常也听过讲过,可是在这个时候听老师讲,感受之深与以前完全不一样,很多同学都有同样情况。这里的问题在哪里?为什么以前没有而这次有?就是因为我们的前行。前行我们有两种情况可以做好:第一种方式,我们对讲者本身就很尊敬,宿生也相应,到那个情况之下,不知不觉内心当中肃然起敬,全部精神贯注起来,所以我们对讲者讲的道理有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以前的资粮。第二种方式,就是现在广论上说的,去思惟、承事,积现在与未来的资粮。假定我们这样去做的话,即使是普通人都会得到好处。有两个故事可证成这两种方式都是在…
《利器之轮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