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利器之轮讲记▪P14

  ..续本文上一页看周围,还是找跟他相应的人在一堆。平常我们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也都是这样的习惯。人人都会说来了新环境以后希望交几个新朋友,可是很不幸,交的新朋友仍是换汤不换药。所以那时候我就体会到《广论》说我们都有破衣的过失—好的沾不上,而垃圾却拿都拿不掉!所以说佛道要想走上去,自己要有相当的资粮,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如果你没有资粮,自然而然就是物以类聚,假定我现在跑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他跟我都是新来的,两个人最谈得来,这下就麻烦了。所以这种情况不仅是寺院如此,每个人都有这种经验。可是我们的确是想要力争上游,也希望改变原来的环境而到一个新的地方,可是跨进来却换汤不换药,那实在很可惜,也说不过去。所以我们的确要亲近善士,远离恶友。这「恶友」,我宁愿用另外一个称呼——「非善士夫」。

  如果你亲近的人能够使你增长功德,增长智能,就是善友;如果亲近了以后,他使你造恶业、增邪执,就是恶友。不过理论上讲很容易,我们是不是有能力去辨别,还是问题。善友、恶友包括前面讲的眷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学、夫妇、亲子……都包括在里头。所以老师特别提出一件事情∶你信佛而父母不信佛,那他们算什么?恶友吗?老师说,父母是一回事,善友、恶友是另外一回事情。很多人也问我∶「师父啊,您不是说要孝顺吗?我现在要孝顺,父母却叫我不要学佛,怎么办?」我只好让他去看《广论》。《广论》说我们学佛是为了要想离苦得乐,要真正离苦得乐首先要对苦乐有正确的认识,有了认识后,自己要去实践,并且帮忙别人离苦得乐。假定今天你说要孝顺父母所以不念佛了,那你是要把父母送下地狱永远沈沦?还是要把他们救出轮回?这是《广论》里的标准答案。不过要注意善巧,如果师长告诉我们的话不应理时,我们可以严肃而婉转地跟他们谈问题,但是内心上要很坚定,要有正确的认识来处理事情,这一点对我们特别重要。

  「总摄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善友、善知识,是要把我们世间习气拿掉,他们是拿了手术刀在我们身上把腐肉一块一块割下来,我们会感觉满痛的。因此事前一定要晓得这件事情对我们的真正价值;还有,如果不去做会对我们有何过患。功德、过患辨清楚了,我们就会下定决心,然后采用一种比较温和的、和我们相应的、我们能接受的方式去做。所以认识清楚以后,决心是断然的,但是方法本身是正确的,而且不是贸然的硬来。正确概念的建立要非常坚定、严密,斩钉截铁,一点都不能讨价还价,千万不要含含糊糊。如果没有断然的决心,随便走走碰碰,到时候心里会觉得以前这样也不错嘛!所以去实践的时候,先不要根据和你习性相应的点,然后再慢慢的有耐心地走,渐渐去做,这是我们目前安立的原则。

  偈十八∶

  蒙他增损造罪时,

  因于善士吾轻毁,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不轻蔑增损他。

  上一偈与这一偈都是针对师长而言。前面偈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都是在讲关于周围的眷属,也就是人际关系。现在这些都是从实际的修行方面而言,从次第去看,这些也是一步一步的从总的原则开始进入问题的重心。第十八偈说∶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遭到别人的毁损,就是以前轻弃了善知识。前面一偈是我们接近善知识,而他不欢喜我,现在是我遭到人家莫名其妙的毁谤,我也没有做什么坏事,人家却来说我,甚至做了好事,他还是怀疑、不认同我做的事。这都是因为我以前曾经轻毁或弃舍了善知识,现在利器之轮回报到我身上。所以以后我不再随便的轻毁、轻蔑别人,乃至于损伤别人。

  有的时候我们会遇见这样的情况∶我做了一件不算大错的事,却遭到别人责备,而且非常严厉,乃至于有时候做对的事情,别人非但没有看见我做对,还看成我错了,而且还说我的坏话来毁谤我。现在这里告诉我们∶这是利器之轮!为什么?因为以前我们在因地舍弃了善知识,或听不进去善知识的好言规劝与教诫,甚而轻蔑善知识。佛在世时,有一次生了病,医生用的药非常的重,众人很关心,担心佛陀会受不了,结果佛吃下去,不但一点事也没有,病也好了,所以大家更加对佛产生无比的景仰。提婆达多晓得以后,他想∶「这个老家伙,专门骗人,我也去吃一下。」他不理会别人的劝阻,就吃了下去,果然痛苦得要命。佛陀便用神通,把手伸出去,在提婆达多头上一碰,提婆达多的病就消失了。如果是我们被治好病,会何等的感激!可是提婆达多却说∶「这个老家伙处处地方卖弄他自己!」可见无始以来串习观过的力量有多强盛!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去劝别人劝不醒,其实不是他劝不醒,是自己不醒,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反过来我们要常警惕自己∶不要动不动就看别人的坏处,如果你不怕阿鼻地狱的话,那是可以的。

  老师还提到敦巴尊者的故事。阿底峡尊者到西藏的时候,他一个最重要的弟子也来到拉萨,就是敦巴尊者。拉萨有个很有名的上座枯敦,对般若非常精通,所以有很多人跟着他,然而枯敦不喜欢敦巴尊者,处处地方指责他、或在后面毁谤他。但是敦巴尊者很尊敬枯敦,处处赞美他、赞叹他。有一次,枯敦的弟子问∶「上师,您老是毁谤敦巴尊者,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奇怪?难道我说的不对吗?」枯敦说。「可是我觉得为什么种敦巴一直赞叹您,恭敬您,您却一天到晚说他坏话?」弟子说。「哦!真有这回事?」「是啊!你可以问问旁人。」一问,果然如此,枯敦就很惭愧,说∶「既然如此,我要向他忏悔。」他就老远的跑去找敦巴尊者,敦巴尊者那时候正在讲佛法,而当时枯敦的名誉远超过敦巴尊者,敦巴尊者远远看见枯敦来了,马上下座,老远便向枯敦顶礼,枯敦一看,马上下马回拜,两个人便一路上拜来拜去,拜得满路的灰尘。敦巴尊者实际上对西藏佛法有非常大的贡献,当时有些人始终只看到坏的那一面,而枯敦尊者却改变过来了。还好他周围还有这么一个弟子,如果你周围有这种人,你还有机会可以改变。老师还特别说∶遇见这种特别情况的时候,是可以当面说出来,不过要委屈婉转的规劝,尤其对师长。但是绝不能背后毁谤或挑拨。

  偈十九∶

  临需诸物耗损时,

  因任轻毁他所需,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成办彼所需。

  平常我们日常所需的东西,有时是手头急需要用的时候,不知怎的很容易坏掉,或者不见了,不管你急得要命也没办法。比如说写字∶一支写得得心应手的笔,写了两天,不晓得怎么搞的,被人家顺手牵羊拿走了,或是墨水没有了,总是有哪个地方出差错,诸如此类的事情。这是什么原因?是利器之轮回到我们身上了。主要原因是以前我们常破坏、浪费别人的东西,这一点我们最常见、常犯的错误就是浪费、不珍惜公家的东西,而对自己的东西却看得很重。在团体里最容易看到这一点,以前老一辈的师长在僧团很强调「公财如命,私财如土」,把公家的东西看成自己的命一样重要,而自己的东西如土,我们现在则相反∶「私财如命,公财如土」。这真正的问题在见解,如果见解正确,能够看得远大,自然而然就不会这样。比如说∶一个家庭里,父母管一个家,而子女只管他自己;公司里老板管全体员工,而伙计只管自己。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一点,就晓得要学什么。有一则故事∶有人死了要去投胎。阎罗王问∶「你要吃别人呢?还是给别人吃?」前面一个人说∶「我给别人吃。」阎罗王便在纸上批∶「做老板」;后来一个人说∶「我要吃别人。」阎罗王便批此人给前面的人当伙计。我们习惯都是要吃别人,既然要吃别人,所以只有当伙计的份,受害的还是自己。真正能够给别人吃,是最究竟圆满的佛法,不过「不为自己」这句话好容易讲,但遇到境界时,无始以来的习气,不知不觉还是出来了,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在实践!否则讲了半天,到时候还是为自己的事情忙,而对于公事总是草草了事,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

  有件事情我非常赞叹。就是法人的法味餐厅,晚上常有一道菜,叫「惜福菜」,是中午吃剩的菜,这道菜居然销路最好,平常吃剩的菜,谁都不愿意再吃,只喜欢吃新鲜的,坏的东西让人家吃,可是我们的同学,渐渐的能够养成习惯∶剩下的东西我来吃。而他们做了这事情,让我来赞叹、随喜,我真是异常感激。但愿人人都能够注意这一点,而实际上这就是佛法。中国儒家的传统,也有这种精神。《孟子》曾经引《诗经》上的一段话∶「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代实行「井田制」,把一块田分九块如「井」字,四周的八块分给周围的人,是私田,中间那一块则是公田。那时候,耕田要靠天下雨来灌溉,如果是我们,当然希望雨能在我那块地多下一点,而古人不是,先希望雨下在公田,然后再下到我的田里来。《诗经》来自民间,可见当时人心的纯朴。

  现在视「公财如土」已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公司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老师说印度人对公家的事情,大家都不管,也都不愿意去做,他们认为国家那么大,反正吃也吃不完,用也用不完。其实国家是怎么来的?还不是由每一个人民组成的,现在自己不珍惜,将来后果就是亡国、灭种,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老师还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老师在还没有到辩经学院之前,在别的学校当老师,他说∶他常常自己家里很俭省,好东西都藏起来,然后到学校便先拿好东西来吃。有时听说哪里要请客,他便前两天先饿肚子,到时候可以多吃一点。如果听说今晚加菜,他早上就不吃了。我们听到觉得好笑,实际上我们想一想,会发现我们也有这种状态。如果我们能仔细的检查内心深处,会发觉没有一个人能够避免这种情形,这是我爱执的行相。在家居士,可以赚多少钱,便吃多少;出家人可不是呀!人家是以清净的信心,或是恭敬,或…

《利器之轮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乘菩提心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