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致命伤,如果这一点做不对,哪怕到时候礼佛忏悔,因为业太重了,不一定有效!不过你们听了这故事,并不是回家以后要如此教你的子女,那一下子是转不过来的,而且我们要了解这是共业,但是至少我们要尽心尽力,渐次去做,这使得我们自己能够对法有正确的认识。同样的原因,我们把我们学到的要随分随力推展开去,深的佛法固然要,基本的地方,也同样渐次去做,否则现在我们僧团当中有比较高的标准,可是如果跟社会脱了节,等到我们这批人老了,后继无人,那时候,我们学佛法也无从学起,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
所以针对这一偈所说,我们还是应该如法依止,这是根本。然后特别注意自己因为宿生依靠那些世间的鬼神,所以尽管眼前忏悔、礼佛,一时没效,但是只要我能坚持下去,还是能转,业本来就是这样!
偈三十三
祈求三宝愿不成
实乃未曾深信佛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后唯依三宝尊
这一偈形相是怎么样呢?就是∶我们努力的祈求三宝,求佛菩萨,求种种的愿,我们也非常诚心,但是都没效果。在中国是「家家观世音」,我们常常看见寺院里面,观世音菩萨的旁边,有一个对联,有一句写「有求必应」,可是我发现,我自己乃至于很多人,求了以后不一定有应,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这一偈讲的就是这样。我们现在祈求,可是祈求了以后,觉得这个好像不行,这就是我们前世不信三宝、毁谤三宝所种下的恶业。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有的人的确求了不行,可是有的人,求了就会有感应。在很多祖师的公案里,他只要发愿∶「我不妄语,那么我就应该怎么、怎么……」诸如此类的事,说了以后马上兑现,而我们现在说了也不可能兑现的,求了半天也求不灵光,所以我们会说这「有求必应」怎么讲?实际上这是我们自己宿生的业重,还有,我们求的时候,也未必见得真正的如法去求。以前我在南普陀佛学院的时候,广化老和尚一生就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奇迹,他求,求了就应,这是什么原因?这一颂就是说,假定你前生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弟子,也能够很至诚恭敬的敬信三宝,祈求三宝,这一生来很快就相应。如果我们前世不信三宝,毁谤三宝,不要说想求而心里面未必见得相应,就算我们内心上面相应,也不一定马上行得通。既然我们相信业果的话,前面我们毁谤了三宝,欠了多少债,今天就这么一碰就成了吗?这是一个很实在的例子。
所以真正信佛的佛弟子对业果有了基本的认识以后,只要有很坚毅的心力坚持下去,到最后一定有效果的。何况还有一种可能,我们虽然不一定有感应,实际上说不定是重罪轻报,你觉得不行的事情,确实把以前的恶业渐渐抵消了。所以我们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现在应该谨慎的一心一意把净信心提起来,至诚恭敬的祈求,慢慢自然会有进步,自然会有改善。
偈三十四
誓损恶障邪魔起
积罪本尊密咒致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尽除诸分别
当我们遇见疾病,乃至于病了以后引发残障,或者是外面的伤害,使得我们残障,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我们受了戒、发了愿以后,没有好好的坚守自己的誓言持戒,而招来非人干扰。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平常我们发的誓愿,或者是守护的戒,如果不好好的守护,还有我们去供养佛像以后,没有好好的尊敬弄好,弄脏了也不去管它。很多佛弟子无意当中,常常会犯上这个毛病。今天我跑到一个佛具店看见圣像好欢喜,请了一尊圣像回来以后,想想家里没有地方供养,便想办法到处去送人。我送给你,实际上心里面并没有很珍视这尊圣像。我们自己检查,有没有这种状态?还有我们现在常犯的∶一听见了佛就好高兴,马上布置了一个供坛,将来发现要换一个地方时,心里觉得这真是麻烦。大家想想,我们有没有这种状态?老师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仔细去思惟观察,可以发现我们很容易就犯这种毛病。
这个偈告诉我们,如果供了圣像以后,脏了也不去管,让祂去,还有,譬如我们念「阿弥陀佛」或者「观世音菩萨」,念了半天灾也不消、寿也不延,到后来就不念了,如果这样,麻烦就来了,我们有太多这种情况。《广论》上告诉我们,宁愿不要急急忙忙的去学、去做,事前要很认真地考虑清楚了再来,一旦你真正去从事这一件事情,就不要放弃。同样的,我们对这一尊圣像不要今天很情绪化的,一看马上要,然后请回来以后又随便送人。送人还算不错,有一次我碰见一个人,说要把圣像送到我们这里来,我说我们这里也没有特别供奉的地方。又有一次,我打开大门一看,一尊圣像放在门口,我赶快把圣像请回来。这种情况,显然他将来会遇见很大的困难,所以我读了这个偈以后,有很多人说要送我什么,我都告诉他,你想清楚为什么要送我。你们自己想想看,有没有这种状态?我但愿造一个无比大的庙,人不要的佛像我都要!很多人都有这种现象,看见喜欢就急着供。所以我们犯了很多错自己都不知道,然后责怪,怎么修行修了半天不灵?问题是你修行是照着佛菩萨告诉我们的话,还是你凭空的想像,凭你的感情去忙啊?凭你感情去忙,修了半天,当然修不出什么结果来,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碰见这种情况,有的人还会疑神疑鬼的,心里面老是不安,这都是犯了前面这种状态。
老师还讲了一个故事,他曾在一个地方认识一个人,后来大家就分手了,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老师离开了那地方,换到现在的辩经院教书。那时候又碰见了,老师那时的视力不是很好,对方就跑过来,可是老师没看见他,这个人就生气地到面前来说∶「现在你做了老师啦,不认识我啦……」痛骂一顿,老师一直跟他对不起,其实他根本没看见对方。我自己以前也遇过一个人,他非常在意小地方,有一次早上大概四点多钟,我是上楼去,他是下楼来,在楼梯口见面了,旁边还有人刚起床,他对我喊了一声「早!」我也回答∶「早!」可是我声音很小,他没听见,然后就大发脾气,回过头来,指着我鼻子痛骂。我们就是这样,心里边常会很挂碍这种事情。本来我们修学佛法,是拿法来净化自己,可是我们常会在日常生活中为芝麻绿豆小事情烦恼。人家瞄他一眼,他心里可以嘀咕一个晚上,太多这种世间的现象。世间人是情有可原,可是修学了佛法以后这是很奇怪的一个现象。
为什么在这个偈颂里老师要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特点?就是希望我们平常要「尽除诸分别」,「诸分别」我解释一下。这偈颂是对密法里边的一些特别意义讲的,假定我们不了解这个意义的话,我们并不了解老师跟我们讲的那个故事的根本意趣。以前我们曾经谈到过,我们平常起心动念都是我们的等流习气,就是我们前面所串习的习性太强了,这种串习都是跟法不相应的一种念头,使我们会莫名其妙的在小事情上忙这个,这里「诸分别」就是分别这个。诸位想想,你们周围有没有很多苦恼,就是这样莫名其妙而来的。无缘无故的,你看见人家站在那里,就觉得他在说什么?等一下随便听见一句话,你又为这个事情烦恼了。所以我们不妨说,凡是跟法不相应的我们都应该拿掉,那么我们对佛像不尊敬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把佛像跟佛看成一模一样。所以古人告诉我们佛法应该从恭敬当中求,刚开始至少面对着三宝应该恭敬,实际上,诚敬之心从自己内心出发,所谓「诚者,自诚也。」自己内心的诚心,凡是诚,同样的一定有敬。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一个念头。
偈三十五
流离他方不自主
驱摈师等离处故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任谁今莫逼迁徙
我们会无家可归,到处流浪,乃至于有家归不得,这一点对西藏人来说,是非常强烈的状态。譬如你被家里的人不容而赶出去;你在寺院为寺院不容,这个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前世曾经把自己家里的父母、亲人赶出去;或出了家把自己的尊长赶出去。这种事情,对诸位大概还不至于这样,可是我们应该知道这个因在哪里。我们常常对我们周围的人,会由于自己的情绪不能如法,所以容不得别人,大家想想有没有这种状态?如果容不得别人的心不能如法的调伏,任意增长,将来慢慢的就会变成这个样子。
佛在世的时侯有这么一个公案,就是佛的家族全部被琉璃大王杀光了,原因何在?因为琉璃大王的父亲向释迦族求婚的时候,女方父亲嫌男方种姓不够好,不想把族里的公主嫁给他,便随便找一个下女,假装是公主嫁给他。婚后生了琉璃大王,有一次琉璃大王到外婆家去,本来他高高在上的坐在很好的位子,可是别人对他说∶「你这个佣人的孩子!」不准他坐好位子。印度人的阶级观念很深,所以这小孩子心里很气愤,决心将来长大一定要把那些人杀光。他起了这个恶念,等到他长大以后当了琉璃大王,便把释迦族的人统统消灭掉。当然这是辗转的业果,世间轮回就是这样,我只取其中一段。我们平常遇见不称心的事情,便排斥人家,小孩子当然也是这样∶我跟你吵架就不理你了,将来长大以后,如果不拿佛法改善过来,很容易就会有琉璃大王这种现象。容或我们没有这种恶劣的迹象,但是我们要注意,还是要把内心当中可能的这种错误拔掉。所以这原因是什么?就是我们随意把不欢喜的人,世间来说如父母、亲族等等抛弃,我觉得这种现象很普遍,我经常看见父母辛辛苦苦把子女带大了,子女长大后,生活过得很好,就不要父母;或者父母把钱分给子女,子女就不管父母了,特别是父母老病连连的时侯。这种都是非常严重的,出了家也是一样,寺院里面对尊长也有这种情况。反过来说,我现在看见不管是世间、出世间有对父母、尊长很好的人,我总是觉得非常赞叹,我但愿每位同学能在这点上自己努力的去做,自己去随喜赞叹,世间的风俗就会慢慢的改善起来。
偈三十六
遭逢霜雹等不欲
因未如法守誓戒
恶业利…
《利器之轮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