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利器之輪講記▪P20

  ..續本文上一頁致命傷,如果這一點做不對,哪怕到時候禮佛忏悔,因爲業太重了,不一定有效!不過你們聽了這故事,並不是回家以後要如此教你的子女,那一下子是轉不過來的,而且我們要了解這是共業,但是至少我們要盡心盡力,漸次去做,這使得我們自己能夠對法有正確的認識。同樣的原因,我們把我們學到的要隨分隨力推展開去,深的佛法固然要,基本的地方,也同樣漸次去做,否則現在我們僧團當中有比較高的標准,可是如果跟社會脫了節,等到我們這批人老了,後繼無人,那時候,我們學佛法也無從學起,這是一個很實在的問題。

  所以針對這一偈所說,我們還是應該如法依止,這是根本。然後特別注意自己因爲宿生依靠那些世間的鬼神,所以盡管眼前忏悔、禮佛,一時沒效,但是只要我能堅持下去,還是能轉,業本來就是這樣!

  偈叁十叁

  祈求叁寶願不成

  實乃未曾深信佛

  惡業利器回轉己

  今後唯依叁寶尊

  這一偈形相是怎麼樣呢?就是∶我們努力的祈求叁寶,求佛菩薩,求種種的願,我們也非常誠心,但是都沒效果。在中國是「家家觀世音」,我們常常看見寺院裏面,觀世音菩薩的旁邊,有一個對聯,有一句寫「有求必應」,可是我發現,我自己乃至于很多人,求了以後不一定有應,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這一偈講的就是這樣。我們現在祈求,可是祈求了以後,覺得這個好像不行,這就是我們前世不信叁寶、毀謗叁寶所種下的惡業。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有的人的確求了不行,可是有的人,求了就會有感應。在很多祖師的公案裏,他只要發願∶「我不妄語,那麼我就應該怎麼、怎麼……」諸如此類的事,說了以後馬上兌現,而我們現在說了也不可能兌現的,求了半天也求不靈光,所以我們會說這「有求必應」怎麼講?實際上這是我們自己宿生的業重,還有,我們求的時候,也未必見得真正的如法去求。以前我在南普陀佛學院的時候,廣化老和尚一生就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奇迹,他求,求了就應,這是什麼原因?這一頌就是說,假定你前生是一個非常虔誠的佛弟子,也能夠很至誠恭敬的敬信叁寶,祈求叁寶,這一生來很快就相應。如果我們前世不信叁寶,毀謗叁寶,不要說想求而心裏面未必見得相應,就算我們內心上面相應,也不一定馬上行得通。既然我們相信業果的話,前面我們毀謗了叁寶,欠了多少債,今天就這麼一碰就成了嗎?這是一個很實在的例子。

  所以真正信佛的佛弟子對業果有了基本的認識以後,只要有很堅毅的心力堅持下去,到最後一定有效果的。何況還有一種可能,我們雖然不一定有感應,實際上說不定是重罪輕報,你覺得不行的事情,確實把以前的惡業漸漸抵消了。所以我們碰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現在應該謹慎的一心一意把淨信心提起來,至誠恭敬的祈求,慢慢自然會有進步,自然會有改善。

  偈叁十四

  誓損惡障邪魔起

  積罪本尊密咒致

  惡業利器回轉己

  今應盡除諸分別

  當我們遇見疾病,乃至于病了以後引發殘障,或者是外面的傷害,使得我們殘障,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我們受了戒、發了願以後,沒有好好的堅守自己的誓言持戒,而招來非人幹擾。這種情況是什麼原因呢?因爲平常我們發的誓願,或者是守護的戒,如果不好好的守護,還有我們去供養佛像以後,沒有好好的尊敬弄好,弄髒了也不去管它。很多佛弟子無意當中,常常會犯上這個毛病。今天我跑到一個佛具店看見聖像好歡喜,請了一尊聖像回來以後,想想家裏沒有地方供養,便想辦法到處去送人。我送給你,實際上心裏面並沒有很珍視這尊聖像。我們自己檢查,有沒有這種狀態?還有我們現在常犯的∶一聽見了佛就好高興,馬上布置了一個供壇,將來發現要換一個地方時,心裏覺得這真是麻煩。大家想想,我們有沒有這種狀態?老師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仔細去思惟觀察,可以發現我們很容易就犯這種毛病。

  這個偈告訴我們,如果供了聖像以後,髒了也不去管,讓祂去,還有,譬如我們念「阿彌陀佛」或者「觀世音菩薩」,念了半天災也不消、壽也不延,到後來就不念了,如果這樣,麻煩就來了,我們有太多這種情況。《廣論》上告訴我們,甯願不要急急忙忙的去學、去做,事前要很認真地考慮清楚了再來,一旦你真正去從事這一件事情,就不要放棄。同樣的,我們對這一尊聖像不要今天很情緒化的,一看馬上要,然後請回來以後又隨便送人。送人還算不錯,有一次我碰見一個人,說要把聖像送到我們這裏來,我說我們這裏也沒有特別供奉的地方。又有一次,我打開大門一看,一尊聖像放在門口,我趕快把聖像請回來。這種情況,顯然他將來會遇見很大的困難,所以我讀了這個偈以後,有很多人說要送我什麼,我都告訴他,你想清楚爲什麼要送我。你們自己想想看,有沒有這種狀態?我但願造一個無比大的廟,人不要的佛像我都要!很多人都有這種現象,看見喜歡就急著供。所以我們犯了很多錯自己都不知道,然後責怪,怎麼修行修了半天不靈?問題是你修行是照著佛菩薩告訴我們的話,還是你憑空的想像,憑你的感情去忙啊?憑你感情去忙,修了半天,當然修不出什麼結果來,這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碰見這種情況,有的人還會疑神疑鬼的,心裏面老是不安,這都是犯了前面這種狀態。

  老師還講了一個故事,他曾在一個地方認識一個人,後來大家就分手了,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老師離開了那地方,換到現在的辯經院教書。那時候又碰見了,老師那時的視力不是很好,對方就跑過來,可是老師沒看見他,這個人就生氣地到面前來說∶「現在你做了老師啦,不認識我啦……」痛罵一頓,老師一直跟他對不起,其實他根本沒看見對方。我自己以前也遇過一個人,他非常在意小地方,有一次早上大概四點多鍾,我是上樓去,他是下樓來,在樓梯口見面了,旁邊還有人剛起床,他對我喊了一聲「早!」我也回答∶「早!」可是我聲音很小,他沒聽見,然後就大發脾氣,回過頭來,指著我鼻子痛罵。我們就是這樣,心裏邊常會很挂礙這種事情。本來我們修學佛法,是拿法來淨化自己,可是我們常會在日常生活中爲芝麻綠豆小事情煩惱。人家瞄他一眼,他心裏可以嘀咕一個晚上,太多這種世間的現象。世間人是情有可原,可是修學了佛法以後這是很奇怪的一個現象。

  爲什麼在這個偈頌裏老師要告訴我們這樣的一個特點?就是希望我們平常要「盡除諸分別」,「諸分別」我解釋一下。這偈頌是對密法裏邊的一些特別意義講的,假定我們不了解這個意義的話,我們並不了解老師跟我們講的那個故事的根本意趣。以前我們曾經談到過,我們平常起心動念都是我們的等流習氣,就是我們前面所串習的習性太強了,這種串習都是跟法不相應的一種念頭,使我們會莫名其妙的在小事情上忙這個,這裏「諸分別」就是分別這個。諸位想想,你們周圍有沒有很多苦惱,就是這樣莫名其妙而來的。無緣無故的,你看見人家站在那裏,就覺得他在說什麼?等一下隨便聽見一句話,你又爲這個事情煩惱了。所以我們不妨說,凡是跟法不相應的我們都應該拿掉,那麼我們對佛像不尊敬的是什麼?我們應該把佛像跟佛看成一模一樣。所以古人告訴我們佛法應該從恭敬當中求,剛開始至少面對著叁寶應該恭敬,實際上,誠敬之心從自己內心出發,所謂「誠者,自誠也。」自己內心的誠心,凡是誠,同樣的一定有敬。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一個念頭。

  偈叁十五

  流離他方不自主

  驅擯師等離處故

  惡業利器回轉己

  任誰今莫逼遷徙

  我們會無家可歸,到處流浪,乃至于有家歸不得,這一點對西藏人來說,是非常強烈的狀態。譬如你被家裏的人不容而趕出去;你在寺院爲寺院不容,這個原因是什麼?因爲我們前世曾經把自己家裏的父母、親人趕出去;或出了家把自己的尊長趕出去。這種事情,對諸位大概還不至于這樣,可是我們應該知道這個因在哪裏。我們常常對我們周圍的人,會由于自己的情緒不能如法,所以容不得別人,大家想想有沒有這種狀態?如果容不得別人的心不能如法的調伏,任意增長,將來慢慢的就會變成這個樣子。

  佛在世的時侯有這麼一個公案,就是佛的家族全部被琉璃大王殺光了,原因何在?因爲琉璃大王的父親向釋迦族求婚的時候,女方父親嫌男方種姓不夠好,不想把族裏的公主嫁給他,便隨便找一個下女,假裝是公主嫁給他。婚後生了琉璃大王,有一次琉璃大王到外婆家去,本來他高高在上的坐在很好的位子,可是別人對他說∶「你這個傭人的孩子!」不准他坐好位子。印度人的階級觀念很深,所以這小孩子心裏很氣憤,決心將來長大一定要把那些人殺光。他起了這個惡念,等到他長大以後當了琉璃大王,便把釋迦族的人統統消滅掉。當然這是輾轉的業果,世間輪回就是這樣,我只取其中一段。我們平常遇見不稱心的事情,便排斥人家,小孩子當然也是這樣∶我跟你吵架就不理你了,將來長大以後,如果不拿佛法改善過來,很容易就會有琉璃大王這種現象。容或我們沒有這種惡劣的迹象,但是我們要注意,還是要把內心當中可能的這種錯誤拔掉。所以這原因是什麼?就是我們隨意把不歡喜的人,世間來說如父母、親族等等抛棄,我覺得這種現象很普遍,我經常看見父母辛辛苦苦把子女帶大了,子女長大後,生活過得很好,就不要父母;或者父母把錢分給子女,子女就不管父母了,特別是父母老病連連的時侯。這種都是非常嚴重的,出了家也是一樣,寺院裏面對尊長也有這種情況。反過來說,我現在看見不管是世間、出世間有對父母、尊長很好的人,我總是覺得非常贊歎,我但願每位同學能在這點上自己努力的去做,自己去隨喜贊歎,世間的風俗就會慢慢的改善起來。

  偈叁十六

  遭逢霜雹等不欲

  因未如法守誓戒

  惡業利…

《利器之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菩提心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