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利器之轮讲记▪P23

  ..续本文上一页大家都有这个经验。现在这地方特别是讲法王,对信的人来说,法王是菩萨,实际上他是个权位菩萨,就是成了佛的,再示现菩萨身,而且示现凡夫身。他之所以这样示现,正是我们条件不够,佛菩萨的悲心,所以示现的身跟我们相应恰到好处。我们就像幼稚园的小孩,而老师是个大学教授,他讲的大学的内涵我们一定听不懂,但是他到幼稚园来就必须扮演一个幼稚园的老师,跟幼稚园的学生扮家家酒,让我们高高兴兴能够听懂他讲的道理。现在对学佛的佛弟子来说,大家都有信心,可是讲法的时候,还是有上述四种颇大的差别,这个原因说明什么?譬如在开始进入佛法之门的时候,由于自己的错误认识,所以发心的动机便不纯正。其实我们开始学佛时都是这样的。而因为我们佛弟子信得过佛的话,还有我们从事实理论上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虽然我们是凡夫,可是我们可以在这点不断的提升自己。现在在这偈特别指出这行相来,所以我们就一步一步地进入,这是一种状态。

  还有一种状态,也是校长讲的。就是说∶前面是由相应到完全不相应,现在相应了,相应一定都是好的吗?不一定。譬如佛法真正最殊胜的地方就是空性,而且最究竟圆满的时候,空是缘起。这缘起是重重无尽的,所谓法界缘起,这样的缘起空才是最究竟圆满的,能够彻底圆满地了解、认识、究竟证得便是佛,这才是究竟的目标。但是在很多情况之下,世尊讲缘起空的时候,很多人却是证了声闻、缘觉,所以《无量义经》就说这个空原来有无量的深厚意义,但是二乘根性的人听了半天,就证了一个空性,停在那里不动了,然后觉得这样就好了,所以沈空滞寂在那个空寂当中,比之于世间的状态,犹如高度的一种享受和执着。这点就像在座的诸位同学刚入佛门时有一点皈依的觉受,乃至于稍微有一点静定的经验,这觉受就让我们非常欢喜,让我们不愿意动。所以得到声闻已经属于不错了呢,我们才刚碰到皈依的门,就停止在那里、死在那里不动了。

  这充分说明一件事情∶我们的动机、发心是大有问题。如果这点不肯努力奋起,不照着佛的方式,针对着自己的病根,痛下决心的话,佛法是爬不上去的。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精进,精进是指什么而言?对善法。现在善法从那里开始?从我爱执。这是根本。所以要在平常我欢喜、我执着的这个东西上面痛下决心。但是并不是漫无标准,这有一个标准——佛法。即使是爱他执,也要有一个标准,否则我的儿子、我的先生,当然爱了,这个爱换汤不换药,所以一定要以佛法的标准来衡量,把这我爱执转变成爱他执。我们现在就是要以法的标准,一定要把自己从我爱执里面拔出来,是法告诉我这样做的,我要尊重这个法,针对我爱执去努力。所以此颂最后告诉我们对治的法门∶从现在开始,要专心致志,照着佛陀所指示我们的,为利益他人而努力。佛陀指示我们∶为利有情愿成佛,所以爱他执,一定是佛告诉我们的正确的方法。

  偈四十一∶

  虽作善行心难驯

  因希现世得利益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策发解脱欲

  这一偈所对境的行相是什么呢?就是说∶虽然我们很努力、尽心尽力地做很多好事,特别是修学佛法要制伏自己的狂心,但是怎么弄就是不灵光。虽然做了种种好事,仍然没办法调伏自己内心的狂妄烦恼。我先把这个行相的情况简单的说一下。我们现在都了解修学佛道要亲近善知识,然后听闻正法。所以我们亲近了很多善知识,拜了很多师父,也听了很多经论。实际上我们内心仍然原封不动,原地踏步。有的时候原地踏步还算不错,反而倒退很多。我们仔细想想有没有这种状态?本来学佛是要调伏自己的狂心,现在学了反而增长自己的狂心,这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情。这个狂心不像外头的事情你看得出来,而是需要由内心去观察。我们说正皈依是皈依法,什么叫皈依法呢?就是起心动念的时候缘的念头都跟法相应的。可是我们起心动念,动些什么念头?我们自己内心最清楚。今天在这里学了我爱执,等一下出去看到好的东西被人家吃了,心里面就直嘀咕,如果我们是这样地想,跟我们理论上想做的好事、要调伏内心不一样,乃至于去做种种的苦行也是没用。

  印度当年有很多苦行外道,因为他们觉得身体贪着种种享受,便用种种的方式把自己倒吊起来,一天只吃一麦一麻,饿得要死,还是没有用。或是一个人闭关,关一段时候出来,仍然跟法了不相干。仁波切说,有人一方面闭关,一方面心想我闭了多少关,我希望我闭了关,马上就见到本尊,我希望拜了一下佛,马上就得到什么结果。这一点诸位在参加精七的时候,都有这个经验。你来参加的时候法师一定先警告你∶不要去找觉受。其实人还没有来,心已经准备在找觉受了,想着这几天一定要把皈依的觉受拜出来,始终就把这念头悬在心上,于是拜的时候不是在皈依,而是在找觉受。实际上这是什么?这就是你怎么弄,你的内心始终在随着狂心转。假定你学了一个密法,然后你就想,我做了几天应该见到本尊。也许你去学定,你心里就老想着∶我跑来应该得到什么?乃至于说我去闭关、去修行,都是一样。

  我曾经看见过这种事情∶有一个人要闭关了,从南到北叫了几部车的人,跑去给他封关,他也宣布要闭几年,结果闭了几个礼拜便偷偷的出来了,说是因为生病。本来他还没进去,病已经很厉害了,这样怎么闭得住呢?仁波切也讲了很多这样的故事,说来说去,都是因为我们认识不清,没有宗旨,没有动机所致。此外,还须要了解∶我们整个的修行是在调伏烦恼,然后增长我们对治的能力,如果了解了这一点去做的话,走得慢一点也没关系,自然我们以后能够渐次地如理的产生应有的现象。现在我们理论了解了,还必须要有实际上的行持,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我们并不是说等到完全了解了才去行持,你不去行持,要想了解根本不可能。所以根据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慢慢的去做,做了以后自然对我们想了解的会慢慢清楚。

  在《射艺中之禅》书中讲一个西方人到东方来学射箭的故事,因为现今西方势力带动了全世界,大家都要讲理论,要懂得了才去做,偏偏东方人的传统是理论了解了,就要去经验。有一些事情,特别是心性的东西,你没有实际去经验,根本不能了解,老师只是告诉你方法,你照着方法去摸索,那个时候你才能够内在体会,可是作者的习性偏要先弄懂,因此注定他怎么弄怎么不行。所以他说他很羡慕日本人,就是羡慕东方人的这种特性。还好他先天就带来几样好东西,一是他对要学的很有热诚,然后他对师长有信心,愿意无条件地跟着他,老师要他怎么走他就怎么走,我们现在始终欠缺这个东西,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一件事情。所以这点大家要注意。关于刚才说的由于无明,动机不纯,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呢?要随分随力尽心尽力,能做多少,自然而然内心会净化多少。这道理在广论已经讲得很清楚。现在《利器之轮》特别又重新提出来,但愿我们每一位同学能够多一样武器,能够真正针对这个问题,渐渐的深入。

  偈四十二

  心一坐思便生悔

  昔因无耻攀新贵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谨慎结交识

  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做各式各样的好事情,做的时候也许很认真,做完了以后心里会怀疑自己,想着∶我这样做对不对呀?值得不值得呀?或者对做的这件事情有所怀疑。这是什么原因?我们现在比较一下,一般世间状态,平常内心当中由无明所使,非常散乱,忙着做各式各样的事情,忙了半天,大家有没有后悔?没有后悔过,而且做得还很起劲。现在我们来修学佛法,结果却反而后悔,乃至于进入佛法之前都要怀疑∶「这到底值得不值得?」现在人家告诉我∶「你不用管,先去做。」《射艺中之禅》的作者也是如此,他照老师教的做了以后,他也想∶我在这里莫名其妙弄了个半天,到最后一无是处,不是白白浪费了吗?我们现在不妨看看自己,很多情况之下,我们自己身上都有这种例子。所以说我们做坏事既不怀疑也不后悔。现在来修行,却又要怀疑又要后悔,为什么?这一偈告诉我们∶是利器之轮回到我们身上来了!

  我们因为以前所造的宿业,乃至于这一生等流习气所造相似的业,由于不能够如实的以佛法来衡准自己,所以也没有惭愧心。因为我们在世间做事一定要与人交往,所以结交朋友的时候,常常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另结新欢。通常「另结新欢」指感情方面,这里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我们常常发现这个人对我们有帮助,所以你去找他,找到他以后,发现另外一个人更有办法,你就抛弃了原来的那个人,我们会不断的更换人,世间的情况,或者是为求利,或者是求名位,求名位的话就巴结权贵,所以我们现在刚开始巴结个小职员,后来又巴结科长,一步一步巴结的长官越来越大,巴结到上层的时候,一定会把下面的人抛弃掉。我们修学佛法亦复如是∶先见到这个师长,后来遇见另一个更好的,就抛弃原来的,就这样不断的换,不断的攀缘,因地当中,就是这个样。我们对学的法也是这样,很少真正学了以法来衡准自己。当我们对我该做的,对我有用的,认识清楚了,那个时候才应该认定了、对准了去做,再以法来衡量。世间是如此,出世间还是如此。

  仁波切讲∶以修行来说,实际上你找到了师长,也跟着最大的大上师,可是你能够从大上师那里学到什么吗?就算今天他为你传了一个法,你就能修了吗?其实仍然派不上用场。我就想到我自己,至少十多年以前了,那时候我刚刚接触藏系佛法,听人说藏系多么好,所以只要听见一个大仁波切来,便一定去找他,只要有一个大灌顶,一定去灌。结果那个时候我常常说∶「哦!那些上师我都见过。」变成增长我爱执的慢心,别人在讲某某仁波切,我都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然后灌过很多顶,却都跟法了不相应,…

《利器之轮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乘菩提心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