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利器之輪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于個人積的資糧上面。有一個西藏人要到印度去,他媽媽跟他說:「兒子呀!你去的時候,幫我求一顆佛的舍利子。」他說好。結果去了一趟忘記了,去了兩趟,又忘記了,媽媽很傷心,第叁趟去,母親就說:「兒子呀!你無論如何不要忘記了!」兒子結果又忘記了,直到快回到家的時候,才想起來,正好看到一顆狗牙,他就揀了回去。他拿狗牙給媽媽,說這就是佛的舍利子。他媽媽很高興,就恭敬地供養起來,馬上這個功德就現起。還有一個故事,就是「嗡嘛呢呗咪吽」這六字大明咒,有一個人不太識字,就把吽念成牛,結果她很虔誠的念。有一次有一個有道的人經過這個地方,看見有光,以爲那個地方有修行人,結果看到是一位老婆婆在念六字大明咒。道人聽她把「吽」念成「牛」。他就告訴老婆婆:你念錯了:應該是「吽」。老婆婆一聽就改過來了;結果當這位道人出來後,光不見了,于是他又返回去問老婆婆,老婆婆說她一邊念,一邊後悔以前念錯了。于是道人說:「其實我和你開玩笑的,你念對了。」于是她又很虔誠的念,這道人走出來,又看到了光芒。這就是心法,我並不是說我們也去念「嗡嘛咪呗咪牛」,那又錯了。這兩個例子說明:假如我們以前已經准備具足了,一對境,功德就現起,這我們自己可以檢查得出來。假定我們不具足,現在正好努力,這點非常重要。

  參考資料

  前世今生爲參考

  大師話語宜省思

  人生目標在學習

  學習如佛的知識

  在我重新溫習這本書的時候,發現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如果有一些輔助教材配合,就能産生更好的效果。就如廣論上說的:當我們講說的時候,要依照義理(宗),然後再用因和喻,把義理很完整的表現出來。然後學習的人也透過這些,依每個人不同的程度契入,既然我們現在的條件不太高,只有宗、因是不夠的,頂多只了解一點文字,並不能契入,這個時候喻很重要。所以現在我相關的,閱讀過的書放在一起,當作輔助資料,就會産生很好的效果。所以研討的時候,除了這本《利器之輪》,我還會用「金光明經」、《菩提道次第廣論》作參考,還有一本是「前世今生」。「前世今生」提供我們很多實際上的實例,我把它分成兩部分來看,一部分是催眠的部分:即把病人的過去找出來,是一般的事相;另外一部分是透過這個被催眠的人,有大師出現。大師前後出現過十一次,提出很多勸告。我一直感覺那些勸告都是菩薩的話,而且他又是完全用現代人的口吻,所以說是針對我們目前現況說明的。如果我們把這個實際上的狀態,配合我們學的經論,然後再去研閱的話,我認爲會産生更好的效果,所以就用這幾本書當輔助材料。

  讀《利器之輪》如何搭配參考「前世今生」?我們將以「前世今生」一書中大師出現時所說的話做爲《利器之輪》的輔助材料。「前世今生」中大師一共出現十一次,還有最後作者做了一個夢,他記錄下來的也很重要,所以一共是十二個段落。

  我們先從第一次大師出現來討論。(注:「前世今生」第二十九頁第六行)書中大師開頭講:「我們的目標是學習。」這句話我愈看愈想,愈覺得有意思,也愈覺得高興與慚愧。這「目標」就是宗旨,宗旨對我們有絕對的價值。大部分人到這世間是沒有目標的,不曉得是怎麼來,也不曉得怎麼走下去。我們雖然還是不曉得怎麼來,可是我們曉得我們不能這樣下去。當我們曉得怎樣的方式走,這就是我們的宗旨、目標。如果目標、宗旨建立不起來,我們學習佛法就沒有根。因爲當我們知道了崇旨以後,世間的名聞利養才有可能放得下,我們准備怎麼樣去,這些都是去了以後的事,這些名聞利養留不住的。可是到時候並不是要丟掉名聞利養,而是利用這些東西做走的准備。所以並不是要我們抛棄世間,而是轉化世間。

  所以這一段大師的話讓我們了解:在這個世間是有目標的,這目標是什麼?就是學習。我們學完了廣論以後,又學論語。有人覺得廣論是佛法,是最究竟、最圓滿的,而論語雖然好,但與佛法仍有差別距離,爲什麼學了廣論反而回過頭學「論語」?以我們的條件,一口氣學最深的宗、因,是無法接受的,所以要再用喻把因稀釋。「論語」和「前世今生」就是把宗和因稀釋,然後以不同的形式來表達事情。論語開宗明義:「學而時習之」而「前世今生」中大師一開頭出現就說:「我們是有目的的,目的幹什麼?到這兒來學習。」如果我們這個能建立起來的話,我們就不會說,我不知道怎麼來到世間的,反正人吃,我也吃,人睡,我也睡,大家忙,我也忙,忙完了的時候,兩腳一伸,完了。如果知道人生的目的,人生的價值就建立起來了。

  那麼要學習什麼?知識!爲什麼要學習這個知識?因爲透過知識才能像神一樣存在。對西方人說是神,對我們來說就是佛。現在我們來看《利器之輪》,《利器之輪》是一種武器,這武器能夠命中敵人的要害,而這敵人就是我執、我愛執。我愛執是我們真正要對治的仇敵,這個仇敵會以各式各樣的方法生起。有一種是自然而然任運而起,所有的事情都共的。還有一種是只有人才具有,或是由于地位引起我執、我愛執,或是錢財,或是學問,乃至于佛法。佛法本來是淨化的,結果我們學了以後反而增長我愛執。現在我們要學習的,不是世間這一套知識,這一套知識往往學了愈多,反而愈增長我執,離「像神一樣的存在」反而愈遠。所以這裏要學習的知識,是指對治我執、我愛執的知識。因此下面大師講「我們知道的這麼少」,就是要我們檢查:不要以爲我們的知識很豐富,其實都只是文字表面的認識。看了「前世今生」這一段話,你也許想問:「我們這裏知識不少呀?這裏有的是博士,有各式各樣的頭銜,即使是學佛,也有漢系,也有藏系,各式各樣,我們的知識少嗎?」我的答案是:「你說的知識,是什麼樣的知識?透過大師所說的知識,能像神一樣的存在,我們現在學的知識能嗎?」經過我的提示以後,也許你已經了解,爲什麼我們要用「前世今生」來輔助學《利器之輪》。

  傳承來源

  利器之輪二傳承

  法铠法師人傳承

  金洲大師法傳承

  再來,講一下本法的傳承。本法的傳承有二:人方面的與法方面的。利器之輪這個法是阿底峽尊者的老師,叫法護或稱法铠(原文是塔瑪葛西它)傳給阿底峽尊者,而阿底峽尊者傳到藏地去的。法铠法師是阿底峽尊者非常重要的一位老師,而他又是金洲大師的上首弟子。他平常修習慈心、悲心,修習到能夠把自己的身體都布施出去。聽到這故事,我們不妨想一想:我們現在修學了佛法,我們能舍的程度有多少?不管是世間、外在的物質也好,金錢、財産以及我周圍的親友、眷屬,乃至于名譽、地位。如果仔細的檢查,就能夠體會到:能夠把自己的身體都舍出去,實在不簡單!這是人的傳承。至于法的傳承,還是從金洲大師而來。金洲大師講的修行教授,稱爲修行要義,並不像利器之輪,很完整的編排成一百一十九個偈子,而是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地點所說的修行的教授。法铠大師聽了以後,以此爲基礎,一方面他自己認真修行,成爲金洲大師的上首弟子;一方面他也把從他老師處聽到的教授,修行過了之後重新安排,就成爲現在這本書,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利器之輪》。全名是《命中仇敵要害的利器之輪》。

  《利器之輪》法的內涵

  利器之輪與廣論

  差別就在總與別

  如是事相如是因

  對治仇敵我愛執

  現在簡單介紹一下《利器之輪》法的內涵。佛法有深廣兩面:深的方面特別是講智慧,廣的方面是緣起性空。智慧是要來了解性空,因爲性空,所以世界一切現象都是緣起的,緣起本身就是重重無盡的法界緣起,緣起性空是世間所有一切事相的根本。然而我們並不了解,因此迷糊,所有的問題因此而發生。佛自己也學了,並且徹底解決問題,然後也發心回過頭來幫忙我們,指出問題的中心,讓我們能夠根據他的教授,一步步的深入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佛並不是從理論上面來談,而是從實際上的運用來講。理論方面就是講性空;運用方面就是怎麼去對治。對治的時候手上一定要有一樣工具,這個工具我們稱它爲利器之輪,而它要對治的仇敵就是我愛執。

  但是《利器之輪》並不是很深細的談緣起無自性,而是處處在事相上點醒我們,而這些事相都是我們廣泛接觸得到的。我們在接觸事相的過程當中,常會不知不覺地隨順習氣,而增長我們的業習氣。由于我們不認識這些習氣,造作了由煩惱所使的一切行爲,所以感得惑業苦果。現在當我們面對了境界(也就是事相),以前的煩惱種子又生起來,又繼續造煩惱的業,因此我們在生死輪回中輾轉無窮。《利器之輪》教授的高明之處,不在說一個很深的理論,而是在事相上指出來:碰到什麼境,就是因爲這個因。它讓我們隨時隨地的點醒自己、策勵自己,如法的運用佛法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這本書非常特殊的要點,所以它很精要,卻能切中我們真正的要害。

  《利器之輪》與《廣論》的內涵不同,廣論是講整個佛法的概念,從最基本到最究竟圓滿的整個綱要和修行的次第。《利器之輪》所講的是廣論的其中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兩者之間的差別在于《廣論》是總,《利器之輪》是別。在我們學佛的過程,必須把握住兩件事情,這兩件事情是不能分割的,就是總、別。「總」是整體的理念,也就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指導我們行持的總則。有了目標以後,啓發了希望,就要去追尋。正式去走的時候,要踏實地一步一步去實踐,一步一步的走上去。《利器之輪》不是整體的總綱,而是整體總綱裏面含攝的相關次第,而彼此步驟次第之間建立得非常嚴密,這一部分我們稱爲「別」。所以當我們學的時候,對道的總體一定要有認識,然後再了解這整體是如何照著次第個別地…

《利器之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菩提心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