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金剛經說什麼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洌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洌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洌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在我們開始講第九分之前,先來解決幾個問題。
見思惑
我們都曉得佛學分成大乘小乘,嚴格的講,小乘裏頭又分兩個;一個是小乘,另一個比小乘高一點,普通我們叫它中乘。小乘又叫聲聞,比聲聞高一點叫獨覺,也叫緣覺。
像阿難、須菩提等,在佛的弟子裏只能算是聲聞,再高一點就是獨覺佛,獨覺佛又叫做辟支佛,辟支是梵音。
獨覺就算生在沒有佛沒有文化,甚至沒有佛教的世界,他自己也能開悟;雖不算大徹大悟,可是還是作一個了不起的超現實的聖人,這個屬于獨覺,也叫做緣覺,仍屬于小乘。
所謂小乘,目的是先求自了,先求跳出世界,避免入世。小乘又分四果羅漢,果是果位。初果羅漢叫須陀洹,二果羅漢叫斯陀洹,這都是梵文譯音。叁果羅漢叫阿那含。四果羅漢叫阿羅漢。羅漢不一定是出家人,無論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羅漢。不過佛在世的時候,證得羅漢果的,出家人比較多。
如何能夠修到四果呢?必須能夠斷掉了見惑、思惑。
“見惑”有五個,是思想上,學問上,觀念上的問題;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邪見”、“戒禁取見”。許多宗教家、哲學家、大學問家,都脫不了見惑的範圍;或者落在身見,或者落在邊見,思想學問愈高的人,這個五見愈厲害。邪見、戒禁取見,多數是屬于宗教信仰方面的,認爲非這樣不可,初一十五非拜拜不可,否則就犯戒了。有些教一定要吃什麼東西才行,這些都屬于戒禁取見。見取見是說自己的心得修養,譬如有人打坐修行有了境界,或者見光了,認爲這個光才是道,你沒有得到光就沒有道,這就落在見取見上,都是思想觀念的問題。
“思惑”也有五個,就是貪、嗔、癡、慢、疑,這也是人性,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什麼是貪?貪名、貪利、貪感情、放不下,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屬于貪。
我們舉一個佛門裏的例子來說明,有一位法師一輩子做好事、做功德、蓋廟子、講經說法,自己雖沒有打坐、修行,可是他功德太大。年紀大了,就看到兩個小鬼來捉他,那個鬼在閻王那裏拿了拘票,還帶個刑具手铐。這個法師說:我們打個商量好不好?我出家一輩子,只做了功德,沒有修持,你給我七天假,七天打坐修成功了,先度你們兩個,再度你們老板,閻王我也去度他。那兩個小鬼被他說動了,就答應了。這個法師以他平常的德行,一上座就萬念放下了,廟子也不修了,什麼也不幹了,叁天以後,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什麼都沒有,就是一片光明。這兩個小鬼第七天來了,看見一片光明卻找不到他了。完了,上當了!這兩個小鬼說:大和尚你總要慈悲呀!說話要有信用,你說要度我們兩個,不然我們回到地獄去要坐牢啊!法師大定了,沒有聽見,也不管。兩個小鬼就商量,怎麼辦呢?只見這個光裏還有一絲黑影。有辦法了!這個和尚還有一點不了道,還有一點烏的,那是不了之處。
因爲這位和尚功德大,皇帝聘他爲國師,送給他一個紫金缽盂,和金縷袈裟。這個法師什麼都無所謂,但很喜歡這個紫金缽盂,連打坐也端在手上,萬緣放下,只有缽盂還拿著。兩個小鬼看出來了,他什麼都沒有了,只這一點貪還在。于是兩個小鬼就變老鼠,去咬這個缽盂,卡啦卡啦一咬,和尚動念了,一動念光沒有了,就現出身來,他倆立刻把手铐铐上。和尚很奇怪,以爲自己沒有得道,小鬼就說明經過,和尚聽了,把紫金缽卡啦往地上一摔,好了!我跟你們一起見閻王去吧!這麼一下子,兩個小鬼也開悟了。就是這一件故事,說明除貪之難。
有一位朋友來談,他什麼都不要,現在住在山上,最喜歡他那個茅蓬,那個清風明月。我說:你真了不起,快要證道了,當心啊!還要被老鼠咬。貪一個茅蓬也是貪,真修行是修這個,不要以爲打坐氣脈通了,眼睛放光,以爲那個是道,那個不是的!道在心念!在這個“思”念裏頭,這個東西叫思惑,在思想觀念裏頭,這一點解不開是不行的。知識份子喜歡看書,照樣是這一念,貪戀于書也是貪,不要認爲這個不是貪,沒有那一點不是貪,貪是人性根本,範圍是非常非常廣泛的。
有人自認不貪,什麼都不要,年紀大了,功名富貴看通了。信不信?真來個功名富貴擺在他前面,他照樣的去了。
誰不嗔誰不癡慢疑
再說“嗔”,嗔心嗔念,大家以爲自己都沒有,脾氣大,當然是嗔念,恨人、殺人、怨天尤人,都是嗔,是非分明也是嗔。或者你說什麼都不會生氣,就是愛幹淨,看到不幹淨受不了,也是嗔,一念的嗔就是厭惡。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的再好,如果這個思惑,這個心理行爲一點沒有轉變,免談學佛。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參禅的、密宗的,隨便你什麼宗,你說天宗都沒有用,必須要斷這個思惑。
“癡”就更不要說了,大家都癡,癡癡呆呆,每一個人都癡。我有兩個好朋友,交往二十多年,都跟我在一起學佛。我告訴他說你差不多了,兒女都出國得博士了,也都結婚了,不過麼,我對這位朋友太太講,將來生了孫子你又去忙了。她說不會不會,老師啊!那個時候一定完全跟你學佛了。結果呢!兩老在家裏沒有事,唉呀!把外孫從美國接過來玩玩吧!照樣癡起來。這還算很普通的,癡心有很多很多種,紅樓夢上林黛玉葬花,那個是癡到極點了,所以貪嗔癡,普通佛經上講叁毒,就是使我們不能悟道,不能超凡入聖的叁毒。
“慢”叫做我慢,就是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我們大家檢查一下,人最佩服的就是自己,每個人都佩服自己。至于阿Q精神,沒有辦法跟人家打,不要緊,自認還是老子。所以人最崇拜的就是自己,這個叫慢。
“疑”就更難了,佛學再研究下來,了解人性,人根本不會相信別人,因爲有我,有我慢,所以人對一切真理都不信。譬如說,很多宗教徒,佛教的,基督教的,信什麼教都不管,他跪下去拜拜,菩薩你保佑我,上帝你保佑我,你說他相信了沒有?拜下去以後,心想,唉!不曉得靈不靈!都在疑。沒有一個會真正絕對信的人。所以貪、嗔、癡、慢、疑這五樣,是思惑,思想上根本障道,不能解脫。學佛是求解脫,能解脫一樣已經是了不起了,五樣都能解脫了,才能夠證到四果羅漢。
前面講到四果的證果,就是我們學佛的重點;學佛先不談大乘,大乘是以小乘爲基礎的,小乘都做不到,大乘大不起來。
話說再來人
初果羅漢叫須陀洹,中文的意思是預流果,斷了五個見惑,但是,根本思惑還沒有解脫,因爲余習未斷,所以要七還人間。余情是剩余下來的情感,斷不了的,還是要七還人間才能了。如果七還人間時,不曉得再進修,還是會後退的。
修到了預流果的人,死後不到這個地球上來了,而升天去了。在天上的一輩子,比我們地球上長得多,天上的生命結束了再來做人,這一種人稱爲再來人。當然再來人不曉得是男人還是女人,是漂亮或不漂亮,是大富貴或者是窮苦,都不一定的,這個帳很難算,電腦也算不清。他們是來世間受報的,因爲有些帳沒有還,要來還帳,七還人間,生了死,死了生。
所以,依我看來,社會上很多都是再來人,當然在座之中也許很多,不過自己不知道罷了。須陀洹再來人間,就是還債,自己也不知道。假使自己能夠知道,就已經不是初果羅漢了,一下就超過去了。
不來行嗎
到了二果斯陀洹,是一還果了,思惑的根根拔出來一點,死後再來一次世間,把所有的債務清了,可以到另外清淨的地方去,也只能算是暫時請假,還非究竟。
叁果阿那含叫做不還果,不回到人世間來了,直接從天上證四果入涅槃。佛經上說,他們涅槃的時候有幾句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梵行已立,我生已盡,清淨修行的,不一定得道啊!天人清淨境界的修行,已經建立得到了。所作已辦,欠債還錢,債務都沒有了。不受後有,不再來了。有些經典上用四個字形容,“長揖世間”,向人世間作個揖,大家再見,不再來了,這個叫不還果,叁果羅漢。有許多朋友學佛修道說人生好苦啊!想這一輩子修成功了,不再來。有那麼容易嗎?不再來要修到叁果羅漢才行,才能長揖世間。要到四果阿羅漢的果位,才算在這個世間成就。
阿羅漢是譯音,阿是無的意思,阿羅漢就是無生,永遠沒有煩惱,沒有魔障,心中之賊拔去了,此心永遠清淨光明,這是阿羅漢果。這四個羅漢果位,包括了叁界的天人。
叁界的天人
初果、二果羅漢死後不來,就暫時升天去了,升的不是色界天,而是欲界天。我們中國人講的叁十叁天,是欲界天的一個中心而已。這一層天的中心並沒有離開日月系統;所謂欲界是指生命由男女情愛結合而延續的。不但人是如此,任何的生物都是由兩性雌雄的關系而來,因爲有愛有欲,所以稱爲欲界。欲界裏的天人地位比我們高,譬如普通民間拜神拜仙啊,稱所拜的…
《金剛經說什麼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