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說什麼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P2

  ..續本文上一頁我不曉得你變成什麼!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來搞這個學佛的事。但是既然要學佛了,千萬要注意不住于相四個字;一住相,什麼都學不成了。

  

  功德和福德

  剛才講到不住于相這個重點,下面佛又說了:“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這裏突然冒出福德二字,他說假使一個修大乘菩薩的人,能夠不住相布施,那麼他的福德有不可思量的大。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積功累德,是功夫時間慢慢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的。就像我們一件工程,一天一點累積起來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結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上次也講過。福德大致分爲兩種,一種是人世間的福德,文學上稱鴻福,是世間法;另一種是所謂清福,出世間法。清福比鴻福還難,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難。可是一般世間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時,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謂蠻可憐的!這是著相的關系,因爲有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看到孩子們長大出國了,一個人對著電視,或者倆夫妻坐在那裏,變成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其實那個清淨境界是最好的時候,結果因爲住相,把世間各種會變的現象抓得太牢,認爲是真,等現象變時,他認爲什麼都不對了。一般同學跟著我做事常常說:“我看最可憐的是老師”,我說對啊,我想得到一秒鍾的清淨,都求不到很可憐的,求一分鍾的清福都沒有。可是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時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報來了。事實上,平安無事,清清淨淨,就是究竟的福報。

  如果問人世間什麼福最大?答案當然是成佛啦!超凡入聖。靠什麼才能達到超凡入聖呢?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夠達到智慧的成就。所以佛告訴須菩提,假使能夠不住相布施,這個人的福德不可思量,這個福報太大了,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不可以思,不可以思想它,不可量,量就是量一下看,一次兩次,一丈兩丈,一鬥兩鬥,所以叫作不可思量。

  【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啊,你的意思怎麼說呢?東方虛空,一直向東方走,這個太空有多大?你可不可以測量得出來?須菩提回答說:不也。世尊。四個字兩句話,這是須菩提答覆佛說的。“不也。”古文就念否,不念不也。現在人念成不也。現在很多話與我們文化不合,漲價的漲字,現在人說成膨脹的脹,說起來道理也通啦!漲價當然就是膨脹起來,潮水上漲,不是潮水上脹,不過現在的國語沒有辦法,我們只好照現在的國語說。他答覆佛的問話是說:不可以,世尊。由這裏向東方走,整個的太空有多大,人是沒有辦法測量的。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南西北方是叁方,加上他講過的東方,東南西北叫四維,四維以外還有上下。佛問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隨便向那一方,整個的太空有多大?你能不能量得到?須菩提回答說:“不也。世尊。”他說這是不可能的。如果用我們中文來說就很簡單:“六合虛空,可思量不?”東南西北上下叫做六合,“六合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一句話就完了嘛!可是印度話分兩句,兩句還是鸠摩羅什法師簡化的翻譯,如照老式翻譯就是“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于意雲何。南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于意雲何。西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就是那麼說下去的。所以看大般若經六百卷,那真是我的菩薩我的媽呀!但是金剛經被鸠摩羅什濃縮一下,構成了另外一種文學味道。

  可是你不要忘記了,這裏爲什麼先提東方虛空?這裏爲什麼不像阿彌陀經先提西方呢?藥師經、金剛經都是先提東方,講密宗的即身成就法先提北方,講大光明法只提南方不提北方。所以學佛研究佛法,這些都是問題,不要老是寫些五陰啦,十八界啦,十八空啦,那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翻來覆去就是這一些。

  

  東方佛西方佛

  東方是所謂生氣方,所以要求長生、長壽,就要念東方琉璃光世界藥師如來。藥師佛是東方世界的佛國,西方世界是講歸宿的,東方世界是談生法的,生生不已,所以東方文化也是生生不已!顯教的經典包含了很多秘密的道理,要大家去參究。你們要學禅宗參話頭,這些都是話頭,話頭都在經典上。如果你以爲自己已懂了,光以爲東南西北,很簡單,爲什麼不南東北西呀?這裏爲什麼先提出來東方?先講了東方,再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反而落在最後,什麼理由?這其中要發揮起來,就牽涉得很多了,同我們修持的道理都有關系。

  我們大家要學佛修持,先要有東方的生機,生命之機,氣脈發動,色身轉變,才能得定,才能得到妙樂。代表這個的符號,在方位上是東方,是所謂生氣方,像太陽一樣,從東方上來。

  爲什麼念阿彌陀經要念西方?日落西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以趕快打主意,回家吧!念念西方。這些並不是偶然的說一說,佛學裏頭,這些地方都有道理。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祝】

  這是佛嚴重的吩咐,他又告訴須菩提,一個學佛的人,要能夠做到無相布施,一切相不祝爲什麼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國古文來講,就是“義所當爲”四個字,人生就應該這樣作。利人、助人、慈悲,這樣不住相的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報,大得像虛空一樣不可思量。須菩提啊,你要記住啊!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該如我所教你的,無所住去用心修行,那才是真修行。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臉,住在愁眉苦臉的當然不對,一天到晚在散漫無所歸的也不對,不空也不對,要一切無所住,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這是大乘菩薩般若道的修法。

  所以禅宗五祖教六祖先看金剛經,就是走的這個法門,一切無所住,這就是大乘佛法最基礎的修法,也是最究竟的。可是有一點,大家要注意,我們看金剛經講般若,常常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認爲金剛經是談空。金剛經沒有一句談到空,他只拿虛空來作比方,大家認爲金剛經講空法是一個錯誤。金剛經只告訴你無所住!無所住並不是空啊!無所住,如行雲流水,你看那個流水在流,永遠不停留的過去了,但是又有來的,而一切是無所住,並沒有叫你空啊!這一點青年同學要特別注意。

  在第四品中,佛告訴我們一個修行的方法,認識真正佛法,無所住而不是放下,“菩薩但應如所教住”,就是這樣去修。第二個要點告訴我們,真修到無所住,就是福德成就。

  我們曉得做生意要有叁種資本,一種是開設的資金,二是貨賣出去貨款未收回時,還要占一筆資金,第叁筆是周轉金。學佛只要兩筆資本就夠了,比做生意劃得來。那兩筆資本呢?就是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資糧就是資本,所以我們中國傳統給朋友寫匾額,寫一個──福慧雙修。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雙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報,又有錢又有富貴功名,但卻沒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窮得要死,世間福報不好,也沒得辦法。佛境界就是福德與智慧都圓滿,這叫作福慧雙修,智慧資糧圓滿了,福德資糧圓滿了,就成佛。所以大家念經的時候,念到皈依佛兩足尊,就是這個兩足──智慧具足,福德具足。金剛經告訴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樣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

  

  阿育王的沙子

  佛經上記載了一個故事,佛過世百年後,印度有一個有名的阿育王,年輕的時候不信佛,中年以後開始信佛。他一生修了八萬四千個佛塔,其中有一個塔,唐朝以後飛到中國來了,不曉得因爲地震還是其他道理,這個塔懸空飛過來,落到浙江甯波的阿育王寺,這個塔裏邊是佛當時本身真的舍利子,所以這個廟子本身也稱阿育王寺。亞曆山大東征打到印度時,碰到了阿育王,把他打回去,這是曆史上有名的故事。

  阿育王的時候,有一位尊者優婆,是大阿羅漢,與阿育王兩人是好朋友。你們翻開阿育王傳,佛出來托缽化緣,遇到兩個小孩在路上玩泥巴,忽然看到了佛,非常恭敬,又見佛手裏端一個缽;這時,一個孩子手裏正抓一把沙子,就說:這個供養你!佛說:善哉!善哉!另外一個也最至誠的隨喜了。于是佛就預言了,百年以後,以此功德,一個當治世的帝王,一個當輔相。阿育王就是那個供養沙子的小孩,他有供養佛的好因緣,可是他供養的是沙子,所以一生患皮膚病,皮膚發養。

  曆史上這種人很多,我們清朝末期中興名將曾國藩,功蓋一時,也是一輩子皮膚玻相傳曾國藩是大蟒蛇變的,皮膚養抓得一片片掉下來。阿育王一生也吃這個苦頭,這個印度一代的名王,非常愛布施,蓋廟子、救濟窮人、救濟社會,結果把國庫的錢快布施光了。最後當他躺在病床上,還要布施,左右的大臣去告訴太子,你不能再讓他布施了,等你接位的時候,國庫裏一毛錢都沒有,怎麼辦?所以大家就把他的布施命令封鎖了不能下達。他知道之後心裏很難過,自己躺在病床也沒有辦法。有一天吃一個梨子,他把自己兒子等都找來說:我問你們,今天世界上,誰的威權最大?太子和首相都跪下來說:當今世上當然是大王你的威權最大了。阿育王說:耶!耶!你不要欺騙人,我是很有威權,我的威權現在只能達到半個梨子,我現在叫你們布施也做不到,這半個梨子我不吃了,你把它送到那個廟上去供養。他這麼一講,大臣沒有辦法,就用金盤子去接那半個梨子,這時那個尊者在廟子裏就知道了,打鍾打鼓,全體集合,披袈裟到山門口,迎接阿育王最後一次布施。

  這位尊者接到阿育王的半個梨子,向大家宣布這是阿育王最後一次布施,沒有辦法每個人都分到,就用最大的大鍋煮稀飯,把這個梨子丟進去,大家都跟他結緣。等到阿育王一死,這位尊者說也要走了,就圓寂了。

  曆史上這些故事很多,就像道家北派丘長春一樣,成吉思汗一死,丘…

《金剛經說什麼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