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金剛經說什麼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照中國人讀書,就是這樣念,如果照念經的方法,要敲個木魚,嘟嘟嘟……一路念下去。爲什麼敲木魚呢?魚是晝夜瞪著眼睛的,魚睡覺就是停在那裏不動了,休息一下就算睡覺了。所以我們廟裏敲這個木魚,是要我們精進,修道要效法魚的精神,晝夜努力不停。本經第一章,是說明一切各有因緣不同,佛講楞嚴經時,開頭另有不同;說佛有一天剛吃飽飯,他的兄弟阿難在城裏頭出事了,佛就馬上顯神通,頭頂放光,那光可大了,化身一出來,傳一個咒子,叫文殊菩薩趕快去把阿難救回來。經典的開始雖都不同,但是只有金剛經特別,沒有什麼頭頂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字放光等等。金剛經只是從吃飯開始,吃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雲觀有副名對,從明朝開始的一副對子:“世間莫若修行好,天下無如吃飯難”。
在我們平常的觀念裏,總認爲佛走起路來一定是離地叁寸,腳踩蓮花,騰空而去。這本經記載的佛,卻同我們一樣,照樣要吃飯,照樣要化緣,照樣光著腳走路,腳底心照樣踩到泥巴。所以回來還是一樣要洗腳,還是要吃飯,還是要打坐,就是那麼平常。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時侯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間;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聖人之道的完成。希望青年同學千萬記住金剛經開頭佛的這個榜樣,這個精神。
佛這樣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每一本佛經開頭都是四個字:“如是我聞”。涅槃經上說,佛在涅槃的時侯,阿難問他:你要走了,將來我要記錄你的言語,別人怎會相信呢?還以爲我是假造的。佛就告訴阿難,在一本經開始時,加上“如是”二字,“我聞”的我是指阿難自己。“如是我聞”就是我聽到佛這樣說。
阿難的頭腦,像答錄機一樣,佛所講的東西,他一字不漏記得。爲表示負責,他特別說明是“我聞”,是當時聽到佛說的。“如是”兩個字是古文,照我們中國文字的寫法,應該是“我聞如是”,佛經翻成中文,産生了另外一種文學,用倒裝的文法。“如是我聞”成爲中國佛教文學的一種體裁,優美而有文藝氣息,鸠摩羅什譯經加上“如是我聞”,味道就不同了。
如果照舊式的講經方法,“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又可以講上兩個月。怎麼樣叫做如?如者,如如不動之如也,然後怎麼樣叫如如不動?如如不動者佛法之境界也……這麼講起來就沒完沒了,現在我們就不講得離題太遠了。
那個時侯
“一時”這兩個字,倒是一個大問題,沒有一本佛經記載時間、年齡;佛經都是“一時”這兩個字。拿白話文來解釋,“一時”就是“那個時侯”。那個時侯就是那個時侯,那個時侯也就是這個時侯,所以這個“一時”很妙。
我們研究印度的文化及曆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時間,所以印度人沒有曆史觀念。十七世紀以後,靠著英國以及東西方一批學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不像中國的曆史,是從古老開始五千年一直下來的。所以有些人要學梵文來研究佛學,那就是一個非常滑稽的事。尤其是現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紀以後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連一本原經都找不到了。而且唐宋以後的梵文,有南英北英東英西英中印,五方梵文各自不同。我們當時翻譯過來的梵文也有不同,咒語的發音也有不同,這些舊的梵文,現在影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說,一般研究梵文的佛學家,用十七世紀以後,歐洲人整理出來的梵文,追究少數留下來南傳佛教的本子,想探討整個的佛法,拿孟子一句話來說:“緣木而求魚”。
當然,這個事情我也很少提到,嚴格的來說,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國大藏經裏。這一兩百年來,西方人似乎有意否定東方的佛學,日本人也跟著亂叫。所以說,花很大的精神學梵文,爲了研究佛學,真是浪費光陰,又誤人子弟。你慢慢叁大阿僧只劫去找吧!當然,梵文也是一種文字語言,可以去學,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幹的。
再說,印度人除了沒有時間觀念而沒有曆史外,數位觀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經上這裏八萬四千,那裏八萬四千,等于杭州人說:“木老老”,多得不可數的意思。印度人說多得很就是八萬四千。
“一時”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沒有時間觀念。金剛經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時間是相對的,真正的時間,萬年一念,一念萬年,沒有古今,沒有去來,等于一首古詩:“風月無古今,情懷自淺深”。
月亮、太陽、風、山河,它們永遠如此,古人看到的那個天,那個雲,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天和雲,是一樣的世界。未來人看到的也是。風月雖是一樣,但是情懷有淺深。有些人看到風景很高興,痛苦人看到一樣的風景,卻悲哀的要想死,都是個人自己唯心所造。
在科學上的了解,時間是相對的,在佛法上時間是唯心,不是絕對的。痛苦的時侯,一分一秒卻有一萬年那麼長,幸福快樂的時侯,一萬年一百年,也不過一刹那就過去了。因此佛法已經點題了,“一時”,就是無古今,也無未來。
舍衛國的講堂
“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佛由叁十一歲開始說法,直到八十歲,在四十九年之間,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衛國。舍衛國在中印度,經濟文化發達,財富很多。舍衛國的國王,就是楞嚴經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那裏有位長者,年高有道德,是舍衛國一個大財主,名叫“給孤獨”長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有一天他到波斯匿城去給兒子相親,遇到了佛,對佛産生了信仰。他請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說法,而且要給佛蓋一個講堂。佛說:有因緣,你蓋好講堂我就來。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個最好的場地,但是卻屬于祗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來一個條件,如果長者能把黃金打成的葉子,一片片鋪滿了八十頃的地,就把這地賣給他。
給孤獨長者愛布施,孤苦伶仃的人找他,他一概都幫忙,專門做好事,所以叫做“給孤獨”。他真的把金葉子一片片去鋪那八十頃地,鋪了一半的時侯,有人報告了太子,太子問他爲什麼這樣作?長者說:“那真是佛啊!是真的聖人。”太子說:“我相信你的話,你不要鋪了,我們兩個人共同建造吧!”所以這個講堂就是祗樹,祗陀太子、給孤獨長者兩人合力所蓋,稱爲“祗樹給孤獨園”。楞嚴經也是在這個地方講的,這個園林是佛的大講堂,經常在這裏說法。
千二百五十人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每一本佛經,都提到這兩句話,不論佛在那裏說法,都是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佛說法的時侯,難道都是出家和尚聽嗎?它這裏只講和尚,沒有講居士多少人,男人多少,女人多少。有些佛經記載佛說法的時侯,天龍八部億萬,不可知,不可數,不可說,那就很多了,那就是“木老老”。普通說法都是千二百五十人,這一千二百五十個佛弟子,叫做常隨衆,佛走到那裏跟到那裏。拿我們現在的名辭來說,這是基本的學生,基本的隊伍,都是出家人。
爲什麼只提千二百五十人?佛出來傳法以後,第一批招收的學生,拿我們現在的話講,最難降伏的學生,就是這一千二百五十人。其中的舍利子,在佛沒有出來說法之前,他已經是大老師了,跟他的有一百個學生。還有叁迦葉兄弟(不是拈花微笑那個迦葉),其中兩人各有二百五十個學生,另一位有五百個,合起來一千個學生,他們都是影響當時社會宗教的大學者。另外有神通的目連尊者也在那裏,年齡也比佛大幾歲,也在傳教,他也有一百個基本徒弟。還有耶舍長者子,朋黨五十個,所以佛有這六個徒弟皈依了以後,他們帶領出家修道的學生,一起皈依佛,才變成了一千二百五十個常隨衆,就是經常跟著佛的;每次說法,他們都是聽衆。
不過千萬記住啊!其中有些人年齡都比佛大幾十歲,佛是叁十一、二歲開始說法,舍利子年紀較佛大二、叁十歲,目連也比佛大。所謂比丘是出家人,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乞士”。乞士是一個好聽的名辭,意思是討飯的,討什麼飯呢?不是討一口飯吃的飯,是討一個永遠不生不滅的精神食糧。所以,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衆生,稱爲成佛比丘。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切煩惱,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證果的意思。
世間與大千世界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
爾時,這個時侯。世尊,是佛的另外一個代號,佛經裏所稱世尊,是指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不過我們要注意,所謂這個世界,不是只講這個人世間;佛學裏所謂世間,有叁世間與四世間兩種概念。所謂叁世間是:器世間、國土世間、有情世間。
器世間:就是國土世界,用現在的觀念,就是物質世界,是這個地球上,有人類、生物存在的世界。
國土世間:就是地球上各個分別的國土,中國、美國、歐洲等,是這個世間觀念裏的一個範圍。
有情世間:有情就是一切衆生,有生命有靈知性的存在,這是一個世間的觀念,等于我們現在講社會、人類等觀念差不多。
所謂四世間,除了前叁種之外,另外第四種就是聖賢世間,也就是得道的聖賢所成就的另外一個範圍。拿佛教來講,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有道之士所居住的聖賢世界。其他宗教所講的天堂,是另外一種聖賢、善人所居住的世間。
佛學裏有淨土,有穢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算穢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所謂土,有兩種觀念,一種是常寂光土,這個土已經不是土地,不是物質,而是說,在那個境界裏,永遠都是快樂的、清淨的、寂滅的。另外一種觀念是指我們這個世間,是凡聖同居土,聖人與凡夫共同…
《金剛經說什麼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