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行品第十一▪P10

  ..續本文上一頁的欲包括一切,不只是孔子說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個人好山林清淨,也是欲。喝茶是欲,抽煙是欲,喜愛文學也是欲,乃至喜歡讀書也是欲。凡是貪圖就是欲,修行能做到少欲就已經很難了。出家人修頭陀行是最苦的修行,所以修這種法門的僧人叫作苦行僧,他穿的是糞掃衣,用撿來的布料拼湊縫起來的;常坐不臥,只打坐,不躺下來睡的;不叁宿空桑,廟子都不住的。我們小時候看到過這樣的僧人,戴著像雨傘一樣大的草帽,背上背個韋馱菩薩的牌子,前面挂個木魚,再背個包袱,全部家當都扛在肩上了。碰上刮風下雨,就在人家屋檐下坐一坐,他的鬥篷就是房子。少欲知足就是頭陀行的第一條。

  少欲知足不僅是要求出家人遵守,在家人也要做到。少欲已經難了,知足更難。中國的儒道兩家也都宣揚知足,這是東方文化共同的觀念。依照東方文化的人生境界,什麼是幸福呢?只有知足才能常樂,才能算是幸福。在我們小的時候,這種觀念是基本的教育,那時教育的目的是教孩子如何作人,現代的教育受外國的影響,目的是爲生活。其實生活也就是作人,但是變得很短視現實,一味追求幸福。可是幸福不是能追來的,只有知足才能有真正的幸福,幸福的標准也不是絕對的,只有自己心理上知足,就永遠在幸福中。

  看見人家吃得好,我也想吃好的,不過我能吃得飽的話,不管是吃好的吃壞的,那個舒服都一樣的。你穿好的,我穿壞的,是有差別。但是穿到我不感冒不凍死,目的都達到了。小時我們都讀過「他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者,比上不足下有余。」這就是叫我們知足。

  佛的出家、在家兩衆弟子一定要注意,在行爲上要做到少欲知足。社會上一般人對學佛的人要求很嚴格,這是錯的,因爲大家都是人,大家都在修。第一步先做到了少欲知足,然後是下面一句話:「而不舍世法。」這是入世的,不離作人的本位,不管在家出家,不舍離世間一切法。我常告訴出家的同學,不懂世間法你怎麼學佛?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世法全懂,太子出身,然後出家修出世法。有的青年一來就學佛,我看了頭都大了,你連人都沒有作好,還成佛?人怎麼作都不知道!所以我常勸人,你先學作人再來,不是要推辭你,這是根本。如果連人都不會作就可以成佛的話,這種佛也不用學了。

  當年我陪同禅宗老師,去四川萬縣看他的老師能緣和尚,這位太老師是近代禅宗的四大老之一,與虛雲和尚齊名。我想象中的得道高僧一定住在山中,環境清雅。那曉得到了一看,太老師住在鬧市當中的鍾鼓樓上,外頭是市場。他也沒有如我想象的在打坐,而是在抽著長煙筒。我們師徒就向他磕頭,太老師很客氣,他趕快起身:「唉,好了,好了,起來,坐,坐。」然後他問我是誰,我師父向他介紹我是他的徒孫。他說:「噢,好啊,年輕人還學這個。」就起身去炭爐燒開水要泡茶。我師父忙勸他歇手,讓給小輩來做吧。他執意不肯,親自燒水泡茶端給我們,我們當然馬上站起來,連說不敢不敢。他就告訴我們:「我已經不是大廟的方丈了,今天你們來我這小地方就是客人,世法的禮不可廢。這是『萬行門中不舍一法』。」

  太老師引用的禅宗的名言「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第一句是說道體真空,得了道的無言境界,這個時候萬緣皆空,萬念放下。第二句是說起用,起用就是有,放下就空,提起就是有嘛!成了佛也是要說法、要作人的,作人做事有萬行門,其中一點馬虎不得的。

  所以你們學佛的人要注意,「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這就是戒律!

  一般在家人被稱爲居士,其實是不夠資格當居士的。居士要有年高、有德等等條件。現在只要頭上還留著兩根頭發就是居士,反正也沒有關系了,愛怎麼叫就怎麼叫吧!不過我就不願意當居士,我當不上,什麼都不是。一般的居士們對出家人有過份的要求,好像出了家的就要離開世法。出家還要不要吃飯穿衣?當然要,既然要就還是在世法中。所以在家出家的學佛人千萬注意,要「不舍世法」。如果爲了想舍離世法而學佛,就已經錯了。因此也要記得我們一再引用過六祖的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不壞威儀,而能隨俗。」這一句話嚴重了,第一個要求是針對出家衆的,第二是對在家衆。我們知道戒律是學佛人的行爲規範,共有叁部分。第一部分叫作威儀,也叫作律儀戒,就是現在學校裏面屬于訓導方面的事,管品行的。譬如衣服要穿整齊,也是威儀,有些同學從美國讀書回來,衣服穿得很隨便,一問之下,他說在美國就這麼穿的。我說你在美國看過什麼世面?你在哈佛大學讀了幾年也就在那個小圈子中,美國的上流社會你有朋友嗎?你去那邊看看,人家還是衣冠整齊的!你就學到那些不入流的東西,然後回來說這是美國派頭,你騙別人可別騙我!這就是威儀的道理。處處都是威儀,人要有人的風格和風度。有的人即使戴個眼鏡也戴不好,滑到鼻子上去了,你就不能去調緊一下嗎?任何小地方都要注意,尤其是出家人,更是要注意。

  當年張獻忠和李鹞子殺人如麻,他們殺到四川,一定要見一位有名的破山禅師。和尚見了他們,就要他們答應不再殺人;他們反將一軍,如果師父肯吃肉我就不殺人。破山一聽,好!拿肉來,我吃!這就是「不壞威儀,而能隨俗」的智慧表現。

  所以這一句經文是要出家人能做到隨俗,而自己不壞威儀。不能隨俗就不是菩薩道;進一步說,菩薩道不但能隨俗,還能夠下地獄,還能夠變畜生。有經典說,要修一切畜生行才能成菩薩道,這話嚴重了。例如你想度狗,做不到,因爲你不能說狗話,不了解狗的生活。所以菩薩要化身千百億,要化成狗身,才能夠教化狗。根據華嚴境界,地獄中有菩薩,魔鬼中有菩薩,畜生道也有菩薩。

  「起神通慧,引導衆生。」因此,菩薩能隨時起神通智慧,引導教化衆生。菩薩度衆生,就是讓衆生搭乘自己駕駛的車船,乃至讓衆生騎在自己背上,把衆生送到快樂清淨的境界。度人的定義是犧牲自我,使別人幸福。

  「得念總持,所聞不忘。」總持就是梵語陀羅尼,是總綱的意思。因此咒語也叫陀羅尼。咒語是不用解釋的,你只要抓住這個就什麼都抓住了。大家學佛不能得總持,所以腦子容易昏沈,聽了看了很快就忘,有定力就是得念總持,腦力自然就好了。阿難就是修總持法門的,所以能把佛說的法,記得一字不差。

  有的同學連剛才拿的這本書,是從哪個架子抽出來的都記不得,現在的事都記不得,還想修行到能知前生事的宿命通?如何能知前生事?就要得念總持,才能所聞不忘,因爲所有的種子都在阿賴耶識中。

  這個也是戒律,也是功夫,可以拿來考驗自己一天到晚修行在修個什麼。記憶力也是智慧,你腦力不好,學什麼都不成功。你說因爲自己什麼都學不成功才來學佛,佛就那麼倒黴嗎?佛是第一流智慧的人才學得成的,要有悟力和記憶力的。所以打坐修持先要能把腦力健全,悟性要高,不管什麼學問,一接觸就理解就記得。定力夠的人沒有總持力不增加的。若是越修持記憶力越減退,那什麼也不要談了。

  「善別諸根,斷衆生疑。」這一句是對法師們說的,法師負責教化,要能把人家的根器搞清楚,順著解答人家的疑惑,使他走上正路。善別諸根,就是知道這人的根器,前生所帶到這一生的腦力、功德力到什麼程度,有沒有善根。如果沒有善根可以讓他學別的,別的也是佛法啊!一切法皆是佛法。根器拿唯識來說,就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種性,拿現代教育的語言來說,就是性向。看這個人的性向適合什麼,就導引他走上哪條路。這個人能畫的,就教他多畫佛像,他佛像畫多了,自己樣子也會轉變。這個人愛唱歌,就教他梵唱,唱華嚴字母,唱好了也可以使人入定,這些都是方便。

  「以樂說辯,演法無礙。」能夠說法的,要能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什麼場合說什麼話。他如果是個鬼,你就得說鬼話來度他。

  「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十善業道,去惡爲善,把身口意的惡業轉過來,這個剛才講過了。淨十善道是修行的第一步,是修五乘道最初步的人乘道,前面也說過了。

  光修十善業道就是學佛嗎?不是。你注意這個經文,一個字都不能放過。是要「淨」十善道,光是除一切惡、行一切善還不算,要善惡兩頭都不住,達到心淨則佛土淨的淨土境界,這樣才能受人天福報。

  其實出家人比在家人有福報,頭發一剃,就可以住在山明水秀的地方,即使在都市中,至少也有明窗淨幾。吃的雖然沒肉,但是也有素雞,這些都是清福。我們把福氣分成洪福與清福。洪福是在這個紅塵滾滾世間的福氣,像普通人有兒有女有錢有地位之類,其實這都是煩惱,福氣福氣,福愈大氣也愈大。有洪福的人往往享受不到清福,有清福的出家人,往往不珍惜清福。清福是哪裏來的?是修十善業道來的。

  明朝有個讀書人,學問很好但是不出去考功名。他每天晚上吃過飯一定燒一炷香,一路拜到門口,然後插在門口。這個叫作燒天香,供養天神。他燒了幾十年的天香,終于感動了天神,有一晚,天神現身在讀書人面前,問他有何所求。讀書人說自己一無所求,天神一聽都爲之動容;再問他真的什麼都不要嗎?讀書人想了一下說,自己真的什麼都不要,只希望能夠健康長壽,遊遍天下名山,一輩子沒有煩惱。天神聽了又動容了,說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不可妄求。他求的這個就是清福,你要求功名富貴都可以許你,你要求這個,辦不到的。

  你看,什麼才是福?可惜有人享清福卻不知人在福中,結果消了福報,那才慘了。所以「淨十善道,受天人福」是享清福。有些學佛的人都很有福氣,可是他不懂,反而向我埋怨說,自己學佛那麼多年了,什麼都沒有。我反問他,你還能要什麼啊?你已經很舒服了…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行品第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