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累劫戒律清淨來的,也就是道德行爲的果報。
「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人因爲作了個夢而去學佛,有人碰著了什麼幻境而學佛。我有個老朋友,現在已經九十幾歲了,他本來是虔誠的基督徒,後來忽然學佛了,因爲他在重慶時,有天夜裏走在路上碰見了鬼,拚命想叫上帝喊阿門,但是鬼還是跟著他,後來改念觀世音菩薩,鬼就不見了。我就取笑他是搞比較宗教的,這就是因幻而作佛事。
有人因看到什麼影子,聽到什麼聲音……等等而學佛。這裏講的幾樣東西是比喻,顯教佛經常用的比喻共有十種,這裏沒有提到像水泡、芭蕉。以密教來講,這每一樣都有一種修法的。例如鏡中像,你鏡子裏看到的像是真的還是假的?中國古禮中,婦女坐月子時,房中不准擺鏡子。嬰兒看多了鏡子容易夭折,因爲他把鏡中的身體當作是自己,所以他意識就跑到鏡子裏去了。還有嬰兒喜歡看發光的東西,他集中精神看,看久了就變成鬥雞眼。
如說鏡子的像是假的,可是有種修法還是靠這麼修的。不過,你要知道,修法不是佛事的究竟,只是佛事的方法。如果你認爲一個法門是對的,另一個是不對的,這就錯了。一切只是方便,只是助道,沒有一個對的法門。什麼才是對的?對的是「了不可得,本來如是。」你說這些法都不對,也錯了。這認爲不對的也是自己的主觀意識,主觀意識本來就靠不住。
佛經常說夢幻泡影、水月空花,這都是沒有的東西,所以大家就把這些當作是說空,錯了!這些不是說空,是說有。不過這有是很短暫的,不會永遠停留,很快就過去了。所以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就是用音聲來修的,譬如剛才講的朋友,在峨嵋山聽見鍾聲一響、小和尚念佛,因緣成熟就出家了,所以音聲也是佛法。文殊菩薩在《楞嚴經》稱贊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爲什麼他推崇用耳朵修法?其實用眼睛的修法也很多,但是用眼睛修不圓滿。以四方來說,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四方的叁方之一強,後面看不見;鼻子只能管呼吸,其它的不知道;只有音聲是十方上下都可以聽到,尤其是這世界上人與人之間,常靠音聲作言語表達,所以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比較容易。
大家別忽略了一點,文殊菩薩很謙虛,他沒有推薦自己的法門。他代表智能,也代表文字,所以他名號的中文翻譯,是用了「文」這個字。釋迦牟尼佛的名號,釋迦是能忍的意思,牟尼是寂靜,能忍寂靜合起來,在中國文化就是一個字:「文」。因此很多中文佛學經典,就稱他爲釋迦文佛。我們知道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殊勝是靠經典文字來的,是文殊菩薩推薦來的,可是大家卻不研究文殊菩薩的修法。
所以有人是因爲和人談話受規勸而學佛,有人是因爲佛經的文字好,由文字因緣而學佛。這裏有的同學聽經時把眼睛閉起來,一邊打坐一邊聽,眼睛不看面前的佛經,這是很糟糕的。研究文字的時候,一定要看著文字,透過人家所講的,才會確實吸收,才記得。文字是般若的一種,沒有人真悟道而文字不行的。譬如六祖本來一個大字不識,可是悟道了以後他能講經;他也不用自己去讀,就讓人家念給他聽,他聽了就能解說,就是這麼高明,也就是因爲文字般若到了。但是你不是六祖,我也不是六祖,所以我們還是需要認字,透過文字來作佛事。
講到這裏要提出一個重點,《維摩诘經》在佛法中是從果上說因的。已經成就的佛,像維摩居士(金粟如來的化身)來到這個世界上,同我們一樣是血肉之軀,也有生老病死的現象。維摩居士以生病的因緣,引出這一部經來說法,在說法中,又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境界,例如方丈室中容納好幾萬人,又爲每人借了一張師子座,又有天女散花,任意轉男女相,甚至去上方世界,同香積佛化緣吃飯等等。都是在說佛法有成就的人,他們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功德、智慧、能力,這些都是佛果上的事。現在這一品,菩薩行品,是講因地,說明如何修持才能得到佛果。
什麼是菩薩行?現在先告訴我們什麼是佛法,我們正在講到什麼是作佛事。一講到作佛事,大家通常就想到找出家人誦經,或者放焰口,或者作水陸道場,或者持個咒子。這些也是作佛事,是爲佛法佛教而作的事。本品告訴你,真正的佛事包括了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太多了。你不要偏執一種,好像有人只抓住念阿彌陀佛,其它都是外道;或是學密宗的人,認爲淨土是沒有智慧的,而禅宗是狂妄的;或者搞氣功之類有爲法的人,看不起靜坐;或者靜坐的人看不起搞氣脈的人等等。
佛告訴我們,一切皆是佛法,就看你的智慧從哪裏透入。《維摩诘經》講了那麼多都是佛事,可是如果拿《華嚴經》來比,《維摩诘經》只講了百分之一。《華嚴經》講得太多太多了,乃至依《華嚴經》,佛有時叫做神仙、主宰、神、上帝,都是化名,那太偉大了。
下面《維摩诘經》一轉,開始講佛土,土要讀如「度」,我再一次提醒大家。什麼是佛土?就是佛的境界。修淨土的人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阿彌陀佛的國土是什麼樣子呢?《阿彌陀經》告訴我們那裏之好,地是金剛鑽鋪的,光亮而平坦,七寶行樹等等。但是你要注意,《阿彌陀經》所講的種種好,非究竟法,而只是我們人世間認爲最好最好的。佛土真正的美麗,是人世間的觀念沒有辦法理解的,但是佛要向我們介紹那裏的好,要怎麼說呢?好像有的鄉下人一輩子沒有見過黃金,要怎麼對他說?只好講那金子同橘子皮一樣,這樣他就以爲知道了,他的理解金子是橘子皮。所以佛用我們世間法來介紹,講金銀琉璃瑪瑙等等,極樂世界究竟是中國式的還是西洋式的?不知道啊!
佛土究竟是怎麼形成的?那是一切佛菩薩的共業所造。我們這個世界,是我們衆生共業所生。共業別業的問題這裏不講了,到別的課程再說。譬如我們說五方佛,中間是毗盧遮那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佛,西方阿彌陀佛,東方藥師佛。東方再過去,還有阿閦佛,多得很。關于這方面,你要看大藏經裏的一部《千佛名經》,講得很清楚。要了解釋迦牟尼佛如何介紹阿彌陀佛佛土,就要研究《法華經》《大寶積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
我常對人說笑話,我說你們念阿彌陀佛那麼誠心,真是好沒良心啊!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介紹給我們的,結果你每次念阿彌陀佛都不先念釋迦牟尼佛,真是新人入洞房,媒人抛過牆。現在連釋迦牟尼佛的教化都不理了,如此忘本,連作人都不夠,還能成佛嗎?
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四十九年,介紹了很多佛土,就這一點來講真值得敬佩,而且佛也沒有說自己了不起。大乘菩薩戒第一條,就是不自贊毀他,犯了這條戒就沒資格學佛了。有的人即使不自贊毀他,但是卻會間接的這麼做,例如被問起某某人如何,就答,他,我沒有意見!好像自己很有道,不說人家壞話,但是這個態度比罵人還糟。
佛土個個不同,依每個佛的教化和成就不同,佛土的境界就不同。這個原則把握住了,經文中所提到的佛土就不用一一詳細介紹了。
「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爲而作佛事。」有的佛土清淨,寂寞無言,萬一你到了那個境界,能受得了嗎?恐怕很難。我們人越到老就越想找人講話,要找聽衆。乃至沒人可講了,心裏面還在講,念頭不能止。學佛真的絕對清淨了,你反而會害怕的,要能夠享受清淨,享受寂寞,才可以學佛。
我有個朋友,年紀很大了,學問很好,學佛也幾十年了,他用功也很有心得,在外面名氣也很大,去年他來看我,說到他到國外某某人的道場去了一趟,那邊只有一個人,人家要他住下來,他不肯。我問爲什麼。他說自己只住了一夜,清晨起來看到主人一個人跪在房中念佛,那個場面好淒清寂寞,自己實在受不了,所以不肯住下去。我聽了就說,那個人實在了不起。
修行能否做到清淨佛土暫且不談,能做到寂寞無言就不容易了。如何才能做到寂寞無言呢?蒼雪大師有詩曰:「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沒有煩惱,沒有事,善惡是非苦樂都沒有,這才是寂寞無言。不是嘴裏沒有說話,而是心聲都沒有了。
「無說無示」沒有任何表示。「無識」沒有意識作用,這是第六意識之識。「無作」不作意了,是五遍行之作意。不管你修淨土、禅宗、密宗,能做到這一條,就是佛境界。無爲而作佛事,佛的清淨法身就現前了,這也就是禅宗的開悟境界,也就是真淨土,心的淨土。
佛說的這一段話就是點題,今天的年輕人不懂點題,過去的人考功名作文章,看了題目,提起筆寫的第一句話就是要點題,也就是能把握住題目,把題目破掉了,也叫破題。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爲,無非佛事。」威儀就是態度,生活的行爲,歸納起來有行、住、坐、臥四大威儀。有很多同學連個走路的樣子也沒有,或者是畏畏縮縮的,哪還有威儀?進止就是進退,中國文化的傳統教育,六歲入小學就學灑掃、應對、進退,就是學作人做事。過去的建築,一進人家客廳,哪是主位,哪是客位,分得清清楚楚。今天的家居布置不同,許多家庭連主人自己也搞不懂哪是主位,哪是客位。在今天也要搞清楚坐汽車哪個是尊位。常碰到同學幫我把門一拉就請我先上,要我鑽到那最難擠進去的位子,我就說讓他先進去,他死也不肯。還有同學一定要讓我坐後座中間的位子,你有什麼辦法!講這些不是空話,真學佛的人對威儀進止一定要了解,這都是佛事。
施爲是做出來的行爲,這裏施不是布施,是表達出來的,爲是行爲。一切施爲沒有不是佛事。大陸上有些廟子裏有五百羅漢堂,那些羅漢的像塑得好,沒有兩個羅漢的面孔是一樣的,而且每個的姿勢都不同。這表示每個姿態都可以入定,入定不一定要打…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行品第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