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色有兩層意義,第一,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假合之身,屬于色法的,所以叫色身;第二,色也包括光明,即使是欲界的衆生,有成就的人的色身自然就有光,這是色身的光,不是電燈的光,講修持一定要了解這個問題。
例如禅宗講大徹大悟成佛,成佛了嗎?成了,只不過大部份成的是法身之佛,明心見到自性。法身起用成就了沒有?還沒有,因爲色身沒有轉。悟了道要轉這個父母所生的肉身,轉成毘盧遮那佛所代表的色身,那是光明的。據說一千年來都沒有色身成就的人。肉身在死後不爛,還不能算是色身成就,仍是法身成就的一個附帶作用。色身成就的修行者,生時自然是有六通,要走時不用去燒他,他化作一道光就去了。借用道家兩句話來講,到了最後是「散而爲氣,聚而成形」,色身成就也自然能脫胎換骨。
每一個佛的色身不同,阿彌陀佛、藥師佛、釋迦牟尼佛,他們的色身都不同,但是成了佛都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用四個字歸納就是相好莊嚴。對修行人來講,就是考驗,不要說成佛,就是到了小乘羅漢的果位,相貌都會轉變的。羅漢的相貌也用四個字歸納,就是清奇古怪。清就是不俗氣;奇是奇怪,不是說臉像馬,眼睛像猴子那種奇怪,而是奇怪又可愛;古是古老;怪是怪相。所以有阿羅漢的成就也是脫胎換骨的,這都是實際功夫,不是空談理論就可以的。
像我們學佛的人,修持多年下來,生理和心理沒有一點改變,那個臉還是拉得很長,讓人都不敢望他,更不敢親近。這就是不對了,修持的人即使有一點點成就,也會無形地影響旁人,讓人覺得他可愛可親,自然會起親切感,或是莊嚴感。這個就是功德,是功夫成就而累積起來的。儒家弟子形容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溫」,看他的樣子很莊嚴,有點令人害怕,可是一和他接近,就覺得他很溫暖慈祥。所以說有道的人,色身一定轉變了的。
「諸佛色身威相種性。」威不是讓人怕,是威儀,就是生活的儀態;種性是個性,成了佛的人,阿賴耶識變了,種子都是慈悲,每個佛的威相都一樣。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大小乘、顯教、密宗所共同的修持步驟,我們前面介紹過了。像凡夫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每個人的層次不同;有人對某一種戒守得很嚴,天性如此;有人對某一種戒不適合;每人的定力和智慧也不同,可是成了佛的人,卻不會不同的。
再下來是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種不共法(這些佛學名詞前面介紹過了,這裏不再細說)、佛的大慈大悲心,佛的威儀、壽命,佛的說法教化,「成就衆生,淨佛國土」這八個字,就是一切佛出現世間,教化衆生的目的。佛出世是爲衆生而來,他必須取得像我們一樣的肉身,講我們的話,來教化我們。當佛出現在哪一個世界,目的就是爲了把那個世界變成淨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因爲本體只有一個,形相不同而已。例如這個房間裝了許多不同的燈,盡管外表形相不同、光度不同,但是電源是一個。
諸佛菩薩爲了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形相有種種不同,但他所得道的成果是一樣的,就是上面所說的,色身威相種性一路下來的各種成就。
你想要知道自己開悟了沒有嗎?可以很簡單地測驗一下,你色身轉了沒有?形相習氣改變了嗎?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成就了沒有?佛十力四無畏都具備了嗎?十八不共法知不知道?慈悲心發到什麼程度?威儀到了什麼境界?對自己壽命有沒有把握?說法是否能辯才無礙于法自在?能否成就衆生淨佛國土?這都是對自己的測驗。你說自己還沒有成佛,那麼就拿佛成就的億萬分之一,來測驗自己的修行,也是個很好的尺度。這樣一來,自己不會驕狂,自己也可以明白還差得遠呢。
「是故名爲叁藐叁佛陀,名爲多陀阿伽度,名爲佛陀。」這叁個名稱都是梵文的譯音。成了佛的人有十種名號,例如我們經常在經文中看到「世尊」,就是稱號的一種(佛的十種名號是: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本經只就十種名號中提了叁個重點。
「叁藐叁佛陀」是正徧知,你悟了性空,智慧就自然來了,什麼都知道了。像六祖原來不識字的,聽人家念《金剛經》,初初有點悟道,還沒大徹大悟。去見五祖時,五祖故意罵他是獦獠,就是南蠻沒文化的人的意思。六祖對五祖說「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他也沒有去想問題,但是會自己開發。常生智慧還是普通的,到了佛成就境界,就一悟千悟,一通百通,這就是正徧知,叁藐叁佛陀。你修行功力進步一點,智慧就開發一點;若是越修對世間法反而越笨,腦子變成水泥作的,那就絕對錯了。
「多陀阿伽度」的中文就是如來,無去也無來,不生也不死。
「佛陀」就是佛,是覺的意思。用教理的解釋來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叫作佛。用普通的話來說,覺就是清醒,佛是永遠清醒,沒有昏沈,沒有散亂。這裏有位同學半年前出了車禍,其後就一直不能睡覺,但是腦子仍然很清楚,也不疲倦。他很著急。我告訴他,這有什麼好急的,你再活六十年可以抵我們一百二十年。想睡覺是一種習慣,修道的人定力夠了,可以不用睡覺,所謂「眼若不寐,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這個句子我們講過很多次了,某某同學還是寫不出來,表示他都在睡覺。我們凡夫不是睡到床上才睡覺,不睡覺時腦筋也都是昏的,在昏沈中。你的心能不起分別,不動念,就萬法一如。這是叁祖《信心銘》的名言,就是悟道的境界。
成佛的人腦子是清醒的,有人打坐看到什麼鬼啊怪的,因爲腦子胡塗。昏沈的時候就出現境界,清醒的時候不會出現境界的。很多人把昏沈中的境界(在唯識中叫作獨影境或帶質境)當作是神通,實際上他成了「糊」了,不是佛。你等幾十年看他得什麼果報,一定很慘的。所以佛法是平實的,就是真正的清醒。
《叁國演義》寫劉備叁顧茅廬,第叁次他碰上了諸葛亮在睡覺,就站著等諸葛亮睡醒。諸葛亮當然知道劉備來了,只是裝睡來測驗他的誠心。孔子有次在家,有個人叫孺悲來看他,孔子讓學生對孺悲說,老師生病不見客,當孺悲走出去的時候,孔子就在屋中彈琴,故意讓孺悲聽到,這就是給人難堪,說病得不能見客,卻明明在彈琴。諸葛亮整劉備稍好一點,諸葛亮故意翻個身,假裝醒了,還念首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這兩句話是佛法思想變過來的文學,得道成佛就是從人生的大夢醒來,醒來的人如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諸葛亮那首詩的下兩句是,「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表示這一覺睡得舒服,悠哉遊哉,他哪裏在睡啊,其實他清醒得很。
《維摩诘經》中這一段,佛先介紹了什麼是佛事,當然敲木魚念經也是佛事的一種,真正的佛事是剛才在本經裏所講的,然後這一句話講什麼是佛。他接下來講什麼是佛淨土。
阿難不敢自謂多聞
「阿難,若我廣說此叁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佛告訴阿難,如果要我把怎麼樣才是正徧知、如來、佛的境界,詳細地告訴你,要說多久呢?縱然你的壽命同這世界的劫數一樣長,說一劫也說不完,不但我說不完,你也接受不了,說了你也不懂,乃至不相信。
「正使叁千大千世界,滿中衆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進一步來說,假如一佛國土中叁千大千世界裏所有的衆生,每個人的智慧都像你阿難一樣,學問淵博,記憶力強,就算把所有衆生的智慧加攏來,壽命也和這世界的劫數一樣長,我也不能把佛悟道的成就境界說得完。
佛說法四十九年留下的記錄,都是靠阿難的記憶,佛去世後,阿難再向五百羅漢背誦出來成爲佛經,所以經文開頭都說「如是我聞」,表示是阿難親身聽來的。五百羅漢的聚會就是第一次「結集」,他們不是普通的佛弟子,而是個個有成就的。第一次結集是要把佛的一生說法,統一記錄下來,是由佛的大弟子迦葉尊者主持,那時舍利弗、目連尊者等都已過世了。這些羅漢沒有把握是否記得一字不錯,只有阿難記得。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就是學問好,過耳不忘。
咒語的梵音是陀羅尼,也就是總持的意思。咒語的每個音聲都包含著非常多的意義,所以是陀羅尼。譬如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念咒,南無意義是皈依,阿彌陀是無量壽光。念到這一句真能念念不忘,一心不亂,晝夜精進,七天七夜,是可以得總持法門。不止是佛法的記憶力,所有世間法的記憶力,都自然而然而來,腦子自然強了,就是六祖說的「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你們年輕人學禅學佛的,讀書也不行,記憶也不行,還說自己是修行人。唉呀!用古文兩句話說「其誰欺,欺天乎?」你欺騙了誰呢?不管你打坐也好,修什麼也好,只要定力增長了,智慧自然一天一天增長的。很多老朋友當自歎記憶力變差了,但是真有修持的,年紀大也不會變差的,記憶力不好是不得其總持。
再說阿難,第一次結集時,大迦葉不准他參加,爲什麼?阿難雖然聰明強記,可是還沒有悟道,五百羅漢可都是悟了道的。阿難在門外大哭,大迦葉就限他七天開悟才准參加。大迦葉故意要鞭策他,因爲佛在世時,阿難仗著和佛是兄弟,偷懶心和依賴心重,所以沒有悟道。可是這一下,阿難被逼到牆角了,羞愧不已,就拚命用功,七天限期到了,他真的悟了,才准參加結集。
「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一切悟道的人,他那大徹大悟的境界,一般人都只是用推測的心理去理解,悟道的境界無量無邊,佛也沒有辦法告訴沒有悟道的衆生。成了佛,他的智慧不是用腦筋想的,用腦筋想的是凡夫的聰明,像機器榨出來一樣的,是知識而不是智能。真智慧是如《中庸》所說「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要去思想,它自然而來的。得道的人辯才無礙,他寫文章或說話是滔滔不絕的,很輕松的,如果…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行品第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