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還要去想,那就成了辯才有礙,不是空靈的。所以說佛的智慧辯才「不可思議」,那是凡夫境界不可以想象的。
「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爲多聞。」阿難聽了佛所說得道人的境界,就禀告佛,我從現在開始,再也不敢自認學問淵博。阿難在這個時候還沒有悟道,只是佛學的常識非常淵博。佛也說過,初地的菩薩不曉得二地的事,二地菩薩不曉得叁地的事。也就是說,不到那個境界就不會知道,不敢亂加猜想,就是不可思議。
「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于聲聞中爲最多聞,非謂菩薩。」佛就訓誡阿難,不可以起退縮的念頭!我只是說你在聲聞弟子中學問最好,記憶力最強,我不是說你在菩薩中是最好的,菩薩境界不是你可以想象的。
讀佛經典要把心情放輕松,有人問我花了叁年讀完全部《大藏經》有什麼感想,我說像讀《紅樓夢》小說一樣。一般的老前輩聽了臉都變綠了,認爲我侮辱了佛。其實我講的是真話,道理何在?你要是能心心相印,自然看起來很輕松,這本《維摩诘經》有叁巷,全部《大藏經》共有一萬多巷,我每天坐著看二十卷,還怕看得太慢,所以晝夜不停的看。我最感謝的是這對眼睛,我老是讓它們加班,到現在還時常看東西看到天明。我常常摸摸它們說,對不起了,老兄,讓你們辛苦了。
爲什麼說這番話呢?我們人在修持中常會起退悔心,想到佛法那麼高深,自己哪天才做得到?算了,我沒希望了!所以你把這佛經當小說當劇本,這樣你就不會退悔了。你看佛告訴阿難,你可不要生退悔!我說你是小學生當中的第一名,不是大學生啊!阿難聽了這話,一定很難爲情。佛又連忙說:
「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你冷靜一下,阿難,不要難受,世界上一切有智慧的人,要推測想象得道菩薩的境界,都是做不到的。
換句話說,你自己非修到不可,憑想象是不可能的。像很多同學從國外回來了,就大談美國如何如何,我就說,好了,不用講了,你在美國時,美國總統跟你吃了幾次飯?你見得到他嗎?人家是怎麼辦公的?你只是在猜測白宮裏做了什麼事而已,這不是笑話嗎?老輩子人說「鄉下人說朝廷,越說越像。」一般人都喜歡這樣,不要說美國元首了,就講我今天做了什麼事你知道嗎?你要怎麼樣去了解美國元首是如何做決策的?這不是鄉下人說朝廷嗎?
所以佛對阿難說,不要去推測佛的境界,你只要老老實實修行,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也就是古人說的「勿以凡情而蔔聖量」。
「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禅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難已經不是普通人了,像我們想當阿難的學生,他收不收都還是問題的。佛再叁提醒阿難,一切大海的深淵還可以測量得出來,至于菩薩的禅定境界,智慧的成就,總持的範圍,辯才的深淺,乃至他一切的功德,你是沒有辦法去衡量的,你不到那個程度是沒有辦法知道的;你亂推測的話,就是謗佛,是犯了大戒。等于一個小學生,妄想推測大學教授的境界,那是沒有辦法做到的,那只是汙蔑了人家。
「阿難,汝等舍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诘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于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佛再告訴阿難,你不要再岔話了,這些客人到了還沒招呼呢,先暫時擱置大乘菩薩境界的問題。維摩居士今天所表現的神通境界,是你們一般學小乘的聲聞和辟支佛,縱然用盡氣力,花了百千萬劫他辦不到的。
佛與阿難師徒作了這一段對話,我們不要忘記,當時現場還有好多訪客。
衆香國菩薩問法
「爾時,衆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那時,從衆香世界來的菩薩,合掌向佛問話了。
「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舍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爲度衆生故,隨其所應現佛國異。」這段文字很簡潔,但其中有幾個轉折。這些菩薩說:世尊!對不起!我們從上方世界下來,對這裏的第一印象很差,看不起這裏。現在覺得後悔,也責備自己爲什麼有看不起別人的心理。這個心理現在已經沒有了,因爲我們現在了解到,一切佛的教化方便手法,不是我們所能想象的,爲了教化某一類不同的衆生,所顯現佛國的環境就會不同。
這些菩薩事實上是在行戒律,什麼戒律?發露忏悔。發露是當著衆人坦承錯誤。忏悔是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唯然。」讀到唯然要打個圈號,這是釋迦牟尼佛的答話,嗯!好的!佛准許衆香世界菩薩忏悔。
「世尊,願賜少法,還于彼土,當念如來。」菩薩們又說,世尊,請您老人家也傳我們一點佛法,讓我們帶回到上方世界,也可以念著如來的教化。這些菩薩也難得下來一次,所以提出這個請求。這個「當念如來」四個字用得好啊,我們常搞文字工作的讀到這裏,打兩個圈都不夠的,這是一語叁關。如來是佛的稱號之一,這裏也有好像來過的意思,又是心心念念有佛,文字怎麼解釋都通,這才是翻譯!哪裏像今天的翻譯文章,我看了不懂,就問問翻譯的人,他居然說,讓我想想看,他老兄自己都沒弄懂!
好!現在佛要對外來的菩薩說法了,也就是對我們說法。《維摩诘經》一路就是維摩居士表演了那麼多不可思議境界,這是神變,是修持功德具足而有的。現在佛要告訴大家怎麼修持。
佛說如何修持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前面講過大小乘修持的次序,由守戒得定,由定得慧,得了智慧才能解脫,解脫後再解脫所知所見。所以學佛是學解脫。如果越學越難與人相處,越多問題煩惱,那就不是學解脫,是學脫節。學佛是智慧之學,再複雜的環境也能化成祥和,心中的煩惱也能解脫。不要一學起佛來,欲望變得更大,又想求菩提,又想祛病延年,又要佛加庇功德,又要保佑你升官發財。甚至有同學問我,爲什麼他那麼用心打坐拜佛還感冒了?我只好說,唉,大概佛法不靈吧。這解脫了嗎?真是的!
佛告訴這些菩薩們,「有盡無盡解脫法門」,又到頭又不到頭,究竟是什麼?佛說,這個解脫法門你們應該要學的。下面佛講什麼是「盡無盡」。
「何謂爲盡?謂有爲法。何謂無盡?謂無爲法。」這是先下定義。佛法歸納成有爲法和無爲法。我們拜佛、念咒、參禅等等八萬四千法門,乃至練氣功,都是有爲法,有個方法在修。一切衆生所求的,求神通,求悟道,只要你心中一想,就已經是有爲法了。舉凡世間法,宗教、哲學、科學等都是有爲法。如果你不來世間,一個人上山修道,就是無爲法了嗎?還不是。沒有悟道之前都是有爲法,「盡」就是有爲法。
有爲法學到了,學到了底,就證到無爲法。無爲法是什麼?是空。佛法最高是到空,到無爲法,也就是涅槃。中國大乘佛法都喜歡講無爲法,一上來就講空,可是你空不了啊!剛才有同學來問,說他近來一上座就覺得身體沒有了,很平靜。我說這是念。他說自己沒有動念啊。我說,你有個境界是念,有個空、有個清淨還是念,都是有爲法,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要有爲到極點了就是無爲,有到了極點了就是空。盡到了極點,就是無盡。但是你也不要守一個空,守一個清淨的境界,一守就又轉到有爲法了,無盡不盡,又回到盡了。你看,這佛說法之妙啊!
所以一切大阿羅漢、聲聞衆乃至菩薩,在沒有證得菩提,沒有成佛以前,所有的修持都是有爲法。我常說,一切禅宗密宗,一切修持,都是加工的,都是加行法,都是助道品。《金剛經》說,真正的道是「了無一法可得」,那就是佛道。講到有爲與無爲,我忽然想起明朝有位大禅師叫作栯堂法師,他有兩句詩,「千丈岩前倚杖黎,有爲須極到無爲。」就是說必須要修到了極點,才能夠空。
「如菩薩者,不盡有爲,不住無爲。何謂不盡有爲?謂不離大慈,不舍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衆生,終不厭倦。于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身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出家人所承擔的工作是紹隆佛種,就是把佛法的種子傳承下去。而在家佛弟子的任務是護持正法,就是護法,因此廟子裏習慣稱在家居士爲護法。護持正法的工作是很難的,像廟子裏常見的韋馱菩薩,在中國是大護法神,當然也不一定只有在家人才有護法的責任,很多出家大師,一樣是挑起護法的責任。只要能弘揚佛法宣揚正道的,就是護持正法。
有爲法起行時爲了護持正法,連自己性命也不管,碰到災難甯可爲法而死。活著的時候,隨時隨地都在做善事,種善根。做善事不一定得好報的,很多人只做了一點善事,就馬上想得好報,那是不可能的。大的、好的報應,是種在阿賴耶識的根根裏,是未來的福報。
所以因果報應是個大問題,有時看到社會上有的人非常壞,但是卻非常有福報。好像大部分壞人的福氣都比好人好。當然很多好人實際上是笨人,越笨人越好。人聰明一點就壞,聰明同壞像是兩兄弟。聰明而不壞,有本事做壞事而不做,那是善人。有的同學自認沒有做壞事,可能是因爲你沒有本事去做。要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你成不了佛的,因你屠刀也沒拿過。我拿把屠刀給你,你可能拿著手就發抖了,那也用不著放下,都抖掉了。放下屠刀是放下殺人如麻的刀,放下這個殺人的權力和本事,才可以立地成佛。
所以一般人不能說是好還是壞。韓信看不起同時和劉邦打下天下的一班人,對他們說「公本碌碌,因人成事。」意思是,你們這些人不提也罷,還不是靠我們打天下才有碗飯吃。一般人對自己認識不清楚,對別人也認識不清,都以爲自己是好人,所以說報應靠不住。佛法的因果報應道理在哪裏呢?如果一個非常壞的人卻有很好的福報,這是他過去生的善根所帶來善報的業沒有受完,所以這一生是好的。這一生所造的惡業,要到他生來世受報。
因果不是那麼現實,不等于買股票做生意,錢下去了能馬上賺回來。因此,…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行品第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