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菩薩道的人不求善報,所以他種諸善根,才無有疲厭,不會計較是否得到好報,也就不會有心理上的疲厭。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說法無悋。」真學佛的人,他的志向常安住在方便回向。方便就是隨時隨地用各種方法,回向就是布施的意思,但是你施出去的還是會回到你這兒來,那是輪轉的道理。學佛的人常做念經拜佛等等的功德,都知道該回向給一切衆生。心裏想的回向容易,要他真拿東西出來,恐怕就難一些了。不過能這麼想也不錯了,就怕自己連這個想法都沒有。所以要先訓練自己有這個思想,思想習慣了,慢慢變成行爲。
我有時取笑年輕同學,他說已經回向過了,我就說,你觀想一下就回向了,自己不花一毛本錢,當然幹了。但行爲上能不能做出來呢?例如現在要過年了,你身上有個一萬塊錢,看到別人過不了年,就缺個九千八百塊,你能痛快地幫助他,給了錢,頭也不回,走掉,這恐怕就難了。所以行爲是很難的,不是坐在那邊用觀想就可以的。
菩薩的回向呢?要注意「安住」這兩個字,是心裏樂意布施,安心于這個行爲,做這種方便回向。
因此學菩薩道的人,求任何一種修行的方法都不會懈怠馬虎的,爲別人說法更是盡自己所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沒有悭悋心。你看經文說「求法不懈,說法無悋。」覺得很容易,但是真要你做的時候就很難了。譬如說我們當年求法,那真是要懇求的,又下跪,又磕頭,又行禮的。現在沒這回事了,打個電話,還是寫封信來,就要求法,好像你應該告訴他似的。昨天還有位博士學生來這兒,說我在書中建議他如何如何。建議是部下對長官提出意見的用詞,說老師向學生提出建議就不禮貌了。這個時代這樣的例子多得很,但也是在求法,能做到不懈嗎?
儒家有「程門立雪」的典故,這才叫不懈。而禅宗更早就有立雪求法的事迹,是二祖向達摩祖師求法的經過,二祖甚至最後把條膀子砍下來供養,這大家都很熟悉了。還有一個求法不懈例子,玄奘法師遠赴印度求法,他徒步走過大西北的沙漠地帶,那種艱苦真不是我們能想象的。玄奘法師決不退轉,他准備死在路上的。和他一起去的還有十幾個和尚,都死在途中了。
說法無悋也是不容易的,中國人的習慣總是要留一手,重要的地方留著,考察考察你再做決定。過去學拳學醫學等,老師悭悋都留一手,到後來什麼也沒有了。說法要沒有悭悋心,以布施的心態去說,是很難的。
「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上面這些行爲,都是學佛人供養諸佛的行爲。我們學佛經常講供養,以什麼供養?以身行佛道來供養諸佛,奉行佛菩薩的教導。你要去哪裏找諸佛菩薩?不是上西天去找,諸佛菩薩都在人世間,你認不出來,他也不會講的。他都在生死輪回中轉,但是不受生死的拘束。所以如果爲了要跳出紅塵而學佛就根本錯了,成就了的人不怕生死,不畏懼苦難,反而更要去苦難的地方教化衆生。
「于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這是學佛的人,尤其當善知識的人要特別注意的,入了世間給人看得起、看不起都一樣,在心中不因此而憂愁或喜悅,一味清淨而已。對于沒學問或者沒學過佛法的人,不輕視他們,而且更要對任何人都像對佛一樣地尊敬。
本篇所講的,不但是學佛人的行爲,更是學佛人的戒律。這裏都是戒條,不是只有律藏中才有戒條。
「墮煩惱者,令發正念。」這又是另一個觀念。學佛的人對于在煩惱痛苦中的人,正好去幫助他,讓他因此發起正念。
「于遠離樂,不以爲貴。」一般人學佛都走上小乘的路子,變成厭世,心樂寂靜,想去山林中住茅蓬。想象中的青燈如豆,白雲飄渺,那境界真美。可是真到山中住,點一盞青油燈,那照在牆上的影子看起來像鬼影;白雲很美,你住在深山中,雲會從窗外飄進室內,濕氣重得不得了,我甯可不做白雲中的神仙。一般人要逃避人世間的痛苦,都想出離世間,以遠離爲樂;但是大乘菩薩道偏要向紅塵中去,青山綠水並不缺你。
「不著己樂,慶于彼樂。」不耽著自己的快樂幸福,而慶幸別人能得到快樂幸福。就這一條,我們怎麼做得到?只有大菩薩才能真正做到,可是我們學佛的人,應該立志朝這個路上走才對。
「在諸禅定,如地獄想。」視禅定如地獄一樣。好了,你們打坐腿子痛的,這下可有借口了,禅定于你真如同地獄,你何必下地獄呢?何必打坐呢?
這個道理在什麼地方?菩薩道不是追求自利,打坐入定是修行第一步,可是你常常入定是犯菩薩戒的,犯了「耽著禅定」之戒;但在小乘,入禅定反而是功德。我告訴你,世界上第一幸福、第一舒服的事就是入定,當然不是你打起坐來那麼痛苦的「定」,真入定是樂的,是進入大喜樂中。身心完全解脫、清明,那種禅定的快感不是凡夫可以想象的。你叫一個入定的羅漢出定去救世救人,他做不到。好像一個喝得八分醉的人,你奪下他的酒杯,叫他跟你去幹活,他可是一點力氣都沒有的。羅漢對禅定的執著,就好像凡夫被酒迷住了一樣,太舒服了。你說我痛苦極了,是的,他知道的,可是他那裏可沒有痛苦。
菩薩道以入世救人爲主,入世並不一定是在家人才行,出家在家人都要入世的。有的居士只管自己修行清淨,那就是在家的小乘道。我常罵同學還是不要學佛了,一學佛就學懶了,你們沒有懂我的話,學佛必然會懶。盡管說要發心,多半是走上小乘之路,只管自己不管別人。
「于生死中,如園觀想。」菩薩道的人不想跳出生死,他在生死中猶如到園林中遊玩一樣。人生經驗多的人,就會覺得人生很厭煩,沒有什麼可留戀之處。你們可能會寫得出來這種文章,但是我可以大膽地說,你們沒有這種體驗,有這種體驗的人,自然會對這個世間如園觀想。講這一句話時,你要能想到文學中的名句:「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爲歡幾何?」這樣你就會懂了。園觀者,是把它看成是個旅館,人生不過是寄旅而已。能有這個觀念也可以算是菩薩境界了。
你懂了佛法,再去看任何一篇文章,任何一本小說,它都是佛法。這文學句子就是哲學,就是佛法,因爲幾句話講了苦、空、無常、無我,都說完了。你們現代青年從白話文入手的,真沒資格學佛,因爲你的工具不對。你那個鑰匙開洋鎖可以,拿來開中國古代的鎖就不對頭了,開不了的。學文言文入手的,他看古文看白話文都行,是一把萬用鑰匙,什麼鎖都可以開。
「見來求者,爲善師想。」看到別人有求于你,不管是找你借錢,還是別的事,都要把他當成善知識。甚至有人對你不滿意,給你很難看的臉色,也都要把他當成善知識。善知識就是中國文化講的良師益友,儒家講「觀過知仁」,看到人家有錯誤的行爲不要生氣,要把人家當成老師,自己引以爲戒,不要犯同樣的錯誤,這就等于是一個機會教育。
「舍諸所有,具一切智想。」盡量把自己所有的布施出去,自己的智慧才發起來。聰明和智慧不同,很多學曆很高學問很好的人,有聰明而沒有智慧。智慧是生于空的,你要把世間的聰明、煩惱、妄想、雜念都丟完了,那個般若智慧才出得來。你有學問就有思想,有思想心中就有念頭,當你還有這一念時,智慧就出不來。我們學佛人的行爲,同這個智慧的道理是一樣的。你能「舍諸所有」,把一切空完了,才能得大智慧。大智慧是一悟千悟,一通百通,不是有學問就能做得到的,學問只不過是累積來的。
菩薩除了外面的財物布施之外,也要內布施,把裏面的妄想心念統統空掉,就是內布施。
「見毀戒人,起救護想。」看到別人的行爲不對,別人犯了戒,千萬不要看不起他。學佛的人看到犯戒的人,要像看到受傷的人一樣,值得憐憫和救護,如果看不起他,不是犯了輕視別人的戒嗎?
「諸波羅蜜,爲父母想。」波羅蜜是梵音,意思是登彼岸,跳出苦海,到達清淨境界。波羅蜜有很多種,普通講有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真正佛法是十波羅蜜,有十種(上述六種之外再加上:方便、願、力、智)。波羅蜜使我們能達到升華超越的境界,它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我們對一切波羅蜜要起恭敬心,視之如父母。現在這本經就是我們的波羅蜜,它是文字般若,因此我們應該愛護尊重這本經,猶如父母。
「道品之法,爲眷屬想。」我們曉得有叁十七道品,廣義的道品更多,例如念佛、打坐、一切修持的方法,都是有爲法,也都是道品,是助道品。它們本身不是道,道是了不可得的,真得了道,就不用一切法。所以說「即一切法,離一切相」,一切法都舍掉,了不可得,空完了就是道。但是我們也不要看不起有爲法,你學止觀也好,密宗也好,學禅也好,都要尊重各種的道品之法,視之如自己的兄弟姊妹。接著下面是講菩薩行,菩薩行是以出世的精神來作入世的事業。
也說菩薩行
「發行善根,無有齊限。」發是發心,發心就是立志、動機。發行是把心理所想的變成事實行爲。善根是把爲善的根栽在心田,就是栽在唯識所講的第八阿賴耶識中。因爲是栽在身心的根裏,連想都不用想,自然處處作善行,無往而不善,無爲而不善,這是善根成就了。
菩薩道發行善根是沒有齊限的。齊就是平等的,沒有比較的。限是限度。菩薩發行善根是永無盡止的,不是說做到與佛齊了,就可以停下來,因爲發行善根是永遠無止境的。
有人只喜歡放生,放生是善根之一,可是我常勸人在都市中不要亂放生。例如你去菜場買些動物來放生,這不但不是放生,反而是殺生。有些賣動物的人曉得有人愛放生,他就拚命去抓來賣。甚至于你今天放生的,明天就又被抓回來,所以真放生是很難的,有時救了個小動物不見得是做善事,做善事是要智慧的。像有的人沒錢還好,你一幫助他,他反而有本錢去作惡,所以說,沒有智…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行品第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