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慧所做的善事,反而會變成壞事。
可是我是不管的,譬如好幾次有人來騙錢,坐在那兒講了兩個鍾頭,臉上都冒汗了,因爲講假話是很吃力的。我明知是假話,還是坐著聽他講,最後問他,你究竟需要多少錢?他說要五千塊錢。我當時家中只剩有四千元,就都給了他。他臨出門還說過叁天就給我寄回來。我說,不談這個,你慢走。他一走,我的家人就問,爲什麼明明知道是騙人的還幫他?我同他們講,唉,你想,一個人能講兩個鍾頭的話,二千塊錢一個鍾頭也不貴,而且他講得多痛苦,講出一身汗來。本來那個錢是准備爲家人過生日用的,這下不過生日,我替你做了好事。我後來還跟我兒子講,這個人也明知我曉得他是騙人的,可是還敢來,膽子之大就值得佩服。而且他還編了一大套故事,也用了很多心思,所以縱然被騙也風流啊!這也是一樂也。
還有一次,在火車站有一個人拉住我,跟我問好,非常熱絡,我卻完全不認識他。他直扯下去,而我要趕時間,幹脆問他,你需要多少錢?他一聽,忙說,您老有神通啊!我是要坐火車回家鄉沒路費。我就把身上帶的錢交給他,自己走路回去。像這種事,我碰多了,都是很好玩的。
「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這裏與你們學淨土念佛往生有關,要了解這一句,就要參考其它的經典了。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藥師佛有十二大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代表了東方文化,都是現在的現實生活,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包括了未來,是超越的。佛發的願都是很大,例如,你敢不敢發願要辦一所學校,願其中沒有一個笨學生?做得到嗎?你敢發願,願學生中沒有一個會感冒,做得到嗎?要包每一個人沒病,連父母親都做不到的。可是佛卻發那麼大的願,你應該好好研究佛的每一條願。
願不是亂發的,願也不是爲自己祈求什麼,發願是將自己的心理行爲布施出去,發願就是立志。諸佛的佛土爲什麼那麼清淨莊嚴,那麼美好?那是由諸佛與菩薩共同的願力而來的。好比我們社會風氣的好壞,是無法依靠領袖人物一個人的好壞決定,而是要每一個份子共同向這個路上努力,慢慢形成的。《楞嚴經》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學佛不能因爲外在環境的波動而影響到自己內心,而是能以自己的心理影響外在環境。反過來說,如果是物來轉心,被外在環境變化影響到心理,就是凡夫。
每個佛的發願不同,這是佛與其它宗教不同之處,不是只有一個教主的願力。例如藥師佛的十二大願,是有十二神將代表十二星座,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天有十二個時辰。他的願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不同。可是向東方藥師佛土一直走下去,就會走到西方阿彌陀佛的佛土,所以東方琉璃光淨土,和西方極樂世界淨土幾乎是一個。想參透這個道理,就要熟讀每一個佛的願力和境界,不要馬虎讀過去就算了。
那你學了佛之後要做什麼呢?要「成己佛土」。所謂學佛是跟著佛去學,才是學佛。不是像一般人學佛,都是心有所求,都是求佛保佑的自私心理。要注意學習每一個佛的佛土莊嚴美麗之處,學他的行爲,將來自己成功成佛了,也是這樣的境界。
當年在上海,有條行走南洋之間最大的輪船,有一次,南洋有個有錢的老華僑,他有中國老一輩的習慣,越有錢越是節省,他從香港坐船去上海,買了大統艙的票。船上的茶房勢利,看不出他是有錢人,對老華僑的使喚不耐煩,就說,你要是有本事就自己開一家船公司嘛!老頭子一氣,到了上海,一上岸就安排成立一家船公司,還要人去找那個勢利茶房去上班。這是發願嗎?不是的,這是賭氣。懂嗎?
大家今天聽了故事,要檢查自己的心理,有時以爲自己在發願,其實是在貪圖。真的發願是舍出去,不求什麼回來的,學佛就是學佛能舍的心。我們照著佛的一切行爲做,就是學佛,就是修行。
所以發願要往生淨土的人,我勸你一定要讀淨土的叁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那樣你才會曉得極樂世界是怎麼回事。如果再要研究阿彌陀佛的來源,就要看《法華經》,上面說到有位皇帝生了十六個兒子,他後來出家成了大通智勝佛,十六個兒子也跟著出家,阿彌陀佛就是其中一個兒子,釋迦牟尼佛也是其中之一。爲什麼剛好有十六個兒子,十六是兩個八,這數字就要研究了,其中有內義的,這就是密宗,你找出這些道理就可以修行了。
「行無限施,具足相好。」無限量地布施,會有具足相好莊嚴的果報。爲什麼要在佛前供花?根據佛經,來生就會長得漂亮;在佛前供香,他生來世不會有體臭;這一生多布施醫藥的人,來生身體就少病痛。雖然有這些說法,但是相好莊嚴還是多布施來的,人家有痛苦你肯幫忙,這幫忙也就是布施。
六波羅蜜當中,第一就是布施。我們再重複講一次,布施分叁種:內布施、外布施、無畏布施。內布施也叫法布施,在精神、文化上幫助別人,講經說法,爲人解答疑難,都是內布施。外布施也叫財布施,是以財物幫助別人。我們小時候一定要讀的《增廣昔時賢文》有這麼兩句話:「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這就是財布施的道理。
佛經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位菩薩專修布施法門,天上的天人要試探他,就化身成一個小孩,哭喊著走到這菩薩面前。菩薩當然就問他是什麼事,小孩說自己的母親一只眼瞎了,醫生說可以換眼睛,不過一定要菩薩的眼睛才能用。這位菩薩一聽,當場就挖了右眼給他;天人就故意說,唉呀,醫生說一定要菩薩的左眼才行。菩薩略想了一下,剛才挖得太快了,早知道先問一聲也不致于白挖了,不過既然修的是布施法門,還是把左眼挖下來給了他。那曉得天人說,這一次你挖眼睛時猶豫了一下,效果就沒有了,這左眼不能用了!
你看,布施多難啊!我們哪夠資格自稱學佛呢?至少我還舍不得把眼睛布施出去。但是我看過在社會上有許多人,他也不一定是佛教徒,他的行爲卻真是菩薩行,真是犧牲自我,在那一件事那一念上是無所求的。若是還要考慮一下,那就成了做生意的行爲,就不是菩薩道。一無所求的布施太難了,有時見到人家有困難,當場慷慨解囊相助,回頭一想,唉呀!我幹嘛全部給了他?有這一念,你剛才捐了一千萬都不算功德了。就像那菩薩捐眼睛,考慮一下就沒有用了。
第叁種無畏布施更不容易。人都經常在煩惱恐懼中,例如你們中有的人馬上要大學畢業了,覺得前途茫茫,就是一種恐懼。無畏布施就是消除別人的恐懼。我常講,有時碰到極度絕望的人,都准備要自殺了,我就對他說,你等叁天,叁天之內一定會有解決的辦法。其實我說這話一點把握都沒有的,按戒律是犯了妄語戒。可是他得到精神支持,過了一天半就不想死了,我甯可犯戒,這劃得來嘛。這一句謊話救了他,就是無畏布施,真的無畏布施是大政治家、大救世主的行爲。
老子說「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你把自己抛開,先謀大家的利益。大家有利益了,那我不怕沒利益的。後來範仲淹把這句話發揮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也是無畏布施的精神。
六波羅蜜爲什麼先要我們布施呢?布施就是舍,也就是後來禅宗祖師講的土話「放下」。我們處處舍不得,不止舍不得自己的財物、生命,乃至舍不得自己的名聲。所以衆生第一個根本問題是悭悋。悭悋是貪的心理行爲,是人天生有的自我占有欲,占有別人來成就自己的偉大,占有別人來成就自己的財富,因爲占有而自然變得悭吝,變得貪。用人世間的標准來看,如果一個人不努力把別人口袋的錢賺入自己的口袋,這個人就沒有出息。所以會做生意的人都有第一流的頭腦,他不靠偷不用搶,卻能把你我口袋中的錢賺入他的口袋,你我還心甘情願付給他,這本事大了。但是,這個心理就是貪,就是占有。
布施就是要對治悭悋,破除貪,破除占有,以我之所有救濟他之所無。應該更正說,真正布施的精神,是連救濟這個觀念都沒有的,這個救濟觀念是一種傲慢的態度,覺得自己比人高,因爲可憐人家才布施,那就不是真布施,就算捐了千億家財,還是沒有布施功德的。但是有沒有果報呢?當然有好的果報,然而好裏面還有不好的。這種可憐人家的心理沒有慈悲,慈悲是認爲布施是應該的,視他如我的父母,我的子女,我最敬愛的人。而且重要的是,布施過後也不心痛,不要「慷慨布施易,從容掏錢難」。
「除一切惡,淨身口意。」上面講布施,是善,這裏講的是要除惡。我常說善與惡是很難講的,尤其研究曆史,古今中外許多偉大人物所做的事迹,事後看來是絕大的錯誤。可是他當時是念念要做好事,所以他個人的果報並不壞。但是後來的人卻受他所作所爲的不良影響,這是個過錯,仍然是惡,只不過是小惡。
講到底,佛法的基本道理只有四句話:「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每次念到這四句話,我個人都會感到慚愧,能夠做到多少,實在是沒把握。「諸惡莫作」已經太難了,這還是消極的行善;「衆善奉行」是積極的行善,真菩薩行一定要做到。前兩句是講外在的行爲現象,第叁句「自淨其意」是講內在,是根本的道。
「自淨其意」不是自空其意,淨不等于是空,意念做到了一切皆空還只是小乘羅漢境界,落在一邊。在禅宗講就是「擔板漢」,只看到空,沒看到有。如果一動念,空的清淨境界沒有了,那不算是真定。
菩薩的戒定慧就在作人做事當中,乃至上入天堂,下入地獄,念念都在定中,不怕起心動念。因爲起心動念的念頭是淨的,至善的,也等于《大學》所說的「止于至善」。前叁句都做到了,就什麼經典也不用研究了,那就是佛法了。所以第四句說「是諸佛教」。
唐代詩人白居易,別號香山居士,所以也稱他爲白香山,是個學佛的人。白居易在政途上是受過幾次挫折的,有一次他被貶爲杭州太守。當時有功名的人都…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行品第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