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在作夢。心中不起分別念,入不二法門起無生法忍,就不生不滅萬法一如了。
有的同學我教他修個法門,他們都在自欺,自以爲懂了,自以爲是對的,我就懶得管了。真學佛要有大丈夫氣概,真對了就一路深入進去,一修就到底,哪有這麼多的啰唆。學佛是上上智人學的,一般的人,你不管怎麼修,這一生種一點善根,少犯一點毛病,來生好一點而已,真談佛道是談不上的。你說那個人得定了,氣脈通了,不要瞎扯,在我面前走兩步路就看出來了。那個眼神定了嗎?氣脈通了嗎?一看就知道了。
受,是受陰,是身上的感覺和心理上的感覺,領納謂之受。現代人講的享受,就是受陰。氣脈通不通也是受陰作用,搞氣脈都是在玩弄感覺。什麼是不受?例如睡覺睡得很沈,凍了也不感覺,到真凍醒了感受才來。實際上你睡著時,感覺還是有的,不過意識進入昏迷狀態。溫度低了,你睡著了也自動會縮成一團,下意識還是在感受。覺得打坐坐得好,很舒服很清淨,在一片光明中,這已經很難得了,可還是在受陰境界,還在感覺。等感覺感受也空了,又高了一個層次,但還不算大乘佛法的究竟。不眴菩薩說,感受和不感受是相對的。完全沒感覺不是佛法,吃麻醉藥不是更快嗎?修持到了仍然知道感覺,但能空得掉,不受一切,清淨不受,連空也不受,那才是不可得的境界;也就是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達到了不可得的境界,就無取也無舍。用不著把空、清淨抓得牢牢的,這個是取。大家學佛都在取舍之間,這是做生意的心態,看能賺錢就做,不能賺錢的不做。今天拜佛了,好清淨,就認爲自己只能這麼做,要你換個方式,就不行了,這就是有取舍了。取一法而舍一法,抓住一面也抛棄另一面,那不是大乘佛法,還是在感覺境界中玩而已。有什麼清淨與不清淨?我們坐在這裏,一點也不清淨,有個老頭子坐在那兒吹牛,還有外面車子往來的聲音,哪裏清淨得了?可是你們覺得坐在這裏很舒服,這受與不受是唯心作用,都是自己玩出來的。若你不取不舍,就可以達到無作無行。
無作是大乘的叁法印之一,你作功夫就是在造作,你天天向某一方面作,當然這一種感覺就來了。能到了無作無行境界,自然非常自在解脫,這樣叫作入不二法門。
注意,這是第叁位作報告的菩薩。《楞嚴經》上有二十五位菩薩,向佛報告自己的修行經驗,所以《楞嚴經》是非常可貴的。《圓覺經》上有十二位菩薩,報告自己的修行經驗,都是在向後人傳法。現在《維摩诘經》有這麼多菩薩出來作報告,不過都只講原則性的東西,也是很好的。
(四)德頂菩薩──垢與淨
「德頂菩薩曰:垢淨爲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于滅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這位菩薩的道德修養到了頂了,這是抽象的觀念。講實際的功夫,大小乘有個共通的功夫法門,叫作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法。其中的頂,是在生命身體有實際的功夫。所以德頂不止是抽象的,還說明他實際功夫到了頂的境界。
髒和淨是相對的,學佛的人想往生淨土,認爲我們這個世界是穢土。佛也說這世界是五濁惡世,一點沒有好留戀的。但你不要被釋迦牟尼佛瞞過去了,他因爲在教幼兒園,只好那麼講,叫小學生要注意衛生,小心細菌。但是什麼是真的幹淨,什麼是真的髒,那是很難講的。你去餐廳吃飯,端上來的很香,你去廚房看看;你愛吃蜜餞的,去做蜜餞的地方看看,蒼蠅都在上面屙屎呢。
所以垢淨都是唯心的。佛說我們這個世界是汙濁的,但是他在別的經典上,又說這個世界幹淨到極點了,在本經上就曾這麼講。尤其要想快快成佛,就要到這個世界來,比去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快。因爲這個世界有壞,就有刺激,容易回頭。你們常抱怨環境不好,同學不對,這個那個的,這都是菩薩跟你在一起的啊!就是因爲有好的壞的才能刺激你,不要只要求人家都是好的,人家都是好的話,你就沒法成佛了。
了解了垢的實性,就無淨相。你覺得香水好聞,直接去聞香精,一定受不了那個味道,香精要摻薄了才變成香的。乾隆時有個回族的妃子叫香妃,其實是身上的體味重。所謂淨土也是髒的東西變出來的。我們身上的衣服有化學料子的,那化學提煉出來的東西本身是很髒的。見著了垢的實性,就無所謂幹淨不幹淨,沒有了淨垢分別的觀念,就是順于滅相,就是入不二法門。沒有真垢的,也沒有真淨的,垢淨都是唯心作用。
(五)善宿菩薩──動與念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爲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夜裏叫作宿,過去中國的天文有分二十八宿,就是星座到晚上投宿在某一個方位,這叫作星宿,是某星座到晚上出現的方位。但是這個方位不是固定的,從初夜到天明,它的位置一直在變,每月的每一天也不同,所以也可以由觀星宿在天體上的位置,知道日子和時間。當年在四川的鄉下,旅館都有副對聯:「未晚先投二十八」(是二十八宿,不過故意不寫宿字,這個地方晚上可以早點睡覺投宿),「雞鳴早看叁十叁」(是叁十叁天,早上天明可以早點動身),這是內行人寫的。
善宿的意思是這位菩薩真得到好的休息,得定了。你們想得大休息,得大乘定的,要注意他的報告了。大乘的定不是念佛、念數息、念止觀的小乘修法,而是以無門爲法門。你能夠腿一盤,以無門爲法門,好了,那已經得定了。再者,有本事的,打坐時睡覺,若真睡著了不會點頭的。圖畫中的老僧入定背是彎的,這哪有入定?我叫這作彎弓定,月如彎弓,少雨多風。你真能睡個七天七夜不動,也差不多了。一般人稱這是睡著,如果是睡著了,能七天七夜不動嗎?
動和念是兩回事,妄想謂之動。你們搞數息的,我告訴你不用數了,一天二十四小時呼吸多少次,醫學上已有統計了。念佛也算是念了幾萬遍了,那麼多萬遍,你存在哪家銀行了?這都是動相。
念不動了,身就不動了,就得定了。定了的身子一定會端正的,不如此就不對了。所以講氣脈也還是有道裏的,氣脈通了使你強身,身若不強,你坐著彎腰駝背的,坐個一萬年也枉然,這都是秘訣。真的不動了,妄念不起,就無念了。我問你們,打坐坐得很好爲什麼要下座呢?你說時間到了,這是身體覺得時間到了,還是心裏覺得時間到了?你以爲是腿不舒服了該下來了,其實是心的問題。以前說過,假使有人用槍指著你,敢動一下就殺了你,你兩條腿再麻也不動了,所以是心動。
所以「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到了不起分別境界,就是得定。這不光是打坐如此,日常做事時也要能如此,不起分別,做了就把它放掉了。所以有時同學問我剛才講些什麼,我還要他講給我聽,因爲我講了就丟了,好像上臺賣唱一樣,唱完了就算了。要無往而不定,無時而不定,才真是大乘佛法。
善宿菩薩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定和休息。像這一位同學,坐在這兒一面聽,一面看書,還一面在搖椅子,心都不能專一。大家在這地方要體會,可見都是在散亂中,自己不知道,要能體會這個淨念才行。
(六)善眼菩薩──一相與無相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爲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于平等,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眼同不眴有什麼差別?所謂佛以慈眼觀衆生,所以畫佛不難,可是要畫佛的眼睛真難。我要一位同學替我畫張菩薩像,過了兩個月畫好了,我看了一下,覺得差不多了,但是交待他點睛的時候千萬不要隨便,好壞都在此了。尤其是畫佛像,眼珠子點對了,跟活的一樣。我要這位同學點睛前吃叁天素,沐浴淨身後,打坐靜下來,等靈感來了,拿筆就點,包他成功。善眼是有智慧之眼,看一切都通達了。
看相的人,看人心地如何,智慧如何,是先看眼睛。就這麼一對眼睛有千萬種不同形態,但是不論什麼形態的眼睛,修行到某一個程度時,善眼就出來了,自然變得慈祥。你們抱怨眼睛不好的,要知道那是可以經由修行轉的。眼睛不好就是病,病由業生,業由心造,能轉心就能轉業。若此心不能轉,又有什麼用?
善眼菩薩的報告說「一相無相爲二」,佛法中有個大法門叫作一相叁昧,另有一個法門叫作一行叁昧。什麼是一相?就是禅宗祖師說的「打成一片」,行住坐臥都是那個境界,這也就是一相叁昧。若你只是上座有禅,下座無禅:口中有禅,心中無禅,那有什麼用?就算你在修行,盡管你在說佛法,也是造業,說不定錯誤引導人家,一字之差五百年野狐身啊!有當老師的同學要特別注意,誤人子弟是罪過無邊的。像我當年有幾位老師把我誤了,可是我還是很尊敬他。前些年香港一位同學,印了一篇不署名的文章給我看,我順手用紅筆在上面改了幾處,其後這位同學說忘了告訴我,文章是某人寫的,我一聽,那人不是我十幾歲時候的老師嗎?想想這位老師,當年我很崇拜他,現在看起來有些地方是不通的。
相,就是境界。念佛有念佛的境界,止觀有止觀的境界,學密宗觀想有觀想的境界。學密宗的觀想,每一個壇城(道場之意)觀想起來都不同,每一個佛像觀想起來也不同。
我們學佛修行要能做到不著相,怎麼樣是不著相?就是不跟隨一切現象而轉。如果以爲現象只是我們身心以外的現象,這樣的觀念對佛法是不夠深入的。我們反轉過來看,內在的一切境界也都是外相;換言之,自己心性之體所起的一切現象都是外相。例如,有人打坐,因爲生理上的氣機,地水火風的作用與心理上的甯靜,拿物理觀念說,彼此磨擦,就看到一些境界。這些境界都是相,是外相,不是道體。這種外相多半是由于生理的不平衡而引發的。如果認爲這種現象是道,久而久之就入魔了。這個魔不是什麼鬼,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最後搞成精神分裂。這個道理就是因爲自己著相。
到了沒有境界了,就…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